登陆注册
13277300000029

第29章 父母淡定,孩子才不浮躁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经听过很多父亲或者母亲抱怨自己的孩子“浮躁、干什么都没长性”。比如,看到歌星很风光,就说要当歌星,然后上了几天音乐班,就放弃了;看到画家了不起,就决定学画画,可是几天后就不学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什么都学了一点,一样都没学精。

那么,孩子的浮躁状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真的如一些家长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孩子小才没有定性,等长大自然就好了吗?

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是完全正常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儿童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特征,是完全正常的。一般来说,2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时间长度为7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7~10岁的儿童能连续保持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也就是说,孩子变来变去的兴趣,像屁股上长钉子一样坐不住的浮躁行为,其实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的,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这是因为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再加上缺乏阅历和判断能力,对兴趣的选择往往缺少理性分析,自然难以一步到位。

受大环境浮躁氛围的影响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利益和结构都在进行大调整,社会成了一个浮躁的大染缸,人们热衷于走成功的捷径,宣扬那些一夜走红的名人,却极少关注到成功背后的汗水和付出。我们随时可以听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之类的口号,却难以听到有人说要“踏踏实实当一名普通劳动者”。

在这个充斥着“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孩子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难免受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比如,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访谈节目,节目请到姚明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每个孩子都只看到姚明成功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姚明付出的艰辛代价,甚至牺牲了身体健康。

节目的最后,孩子们口无遮拦地谈论着自己的理想,一个男孩说自己以后要当航空公司的老总,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不当飞行员?他认真地答“飞行员工资不高嘛!”一个女孩说自己以后要做律师,因为律师挣钱比较多。几乎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和能挣很多钱有关。

受父母浮躁心理的影响

当我们觉得孩子浮躁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浮躁的旋涡。我们是不是总有很多事要做,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使得心总也静不下来,变得粗心、丢三落四。而在大人的影响下,孩子难免也会失去平和的心态。在抱怨孩子浮躁之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想读一本书,参加一个考试,是不是总难静下心去完成?朋友亲人相聚,是不是心不在焉,或者寒暄几句就匆匆告别?回答孩子的问题,是不是经常敷衍了事?对于工作,是不是总是挑三拣四,还频频跳槽,恨不得立刻变成“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或者常在家念叨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老板却迟迟不肯给自己加薪?如果你本身就很浮躁,那么想纠正孩子的浮躁行为,最好先从自己入手,调适自己的心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还有很多父母都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广泛社交,这类孩子多外向、活泼、能言善辩,的确讨人喜欢。但是这类孩子一旦习惯了热闹的环境,到了需要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就很难适应,所以在学习中通常缺乏恒心,容易浮躁。

虽然浮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发展,慢慢就会变成一个顽疾,让孩子深受其害。

如何让孩子“坐得住”

由于孩子自我控制力不强,要改掉浮躁的毛病,必须有家长的正确监督,当然监督的同时还要帮助。这里我说一个我自己孩子的例子。

我的儿子在学习上一直表现很好,每天基本上都会把作业写完再出去玩。但自从升入小学三年级,大概是难度和作业量都增加了,他常常是回到家匆匆忙忙把作业写完,也不管对不对,就跑出去玩了。

他爸爸下班回家一检查,15道题错了8道,而且字写得龙飞凤舞,有的甚至难以辨认。他爸爸一下子就火了,把他好好训了一顿,她气得晚饭也没吃。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都是这样,不管爸爸怎么说,他依然是只讲速度,马马虎虎。

由于我那段时间正好出差在外,他爸爸每天都打电话控诉孩子的行为,我也想了很久。回到家后,我就和他爸爸改变策略,我们两人每天抽出一个人负责监督孩子做作业,同时,还给孩子制定了规则,他每天出去玩的时间和他的习题正确率成正比,如果错误太多,只能在家重做而不能出去玩。

此后,孩子写作业,我们就在旁边看书写字。一开始,孩子很排斥,很不习惯,听着其他孩子们在楼底下喊叫嬉戏,他就坐不住了,想要出去玩,我们就在旁边提醒他再坚持一下。为了避免失误而不能出去玩,他不懂的题目就会问我。我都会耐心给他讲解,并鼓励他独立思考,每当他通过思考独自解答出来,我们都会表扬他、鼓励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不仅他的成绩提高了,耐心也比以前强多了,不那么浮躁了。有一天,他居然对我说:“妈妈,每当我做出来一道题,我就非常高兴,原来学习也挺有意思的。”这让我真是感慨万千。

经常听一些家长或者老师说:“我家孩子很聪明,就是爱马虎大意。”“这个孩子接受能力很强,就是只有三分钟热度。”似乎有点无可奈何,似乎还有一点骄傲,意思是至少比那些笨孩子有出息。其实,浮躁会让一个孩子平庸一生,而先飞的笨鸟却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让孩子静心读书学习,脚踏实地做事,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让孩子的兴趣长久一些

既然孩子因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出现兴趣转移的现象是正常的,那么父母就要摆正心态,允许孩子在兴趣上不专一。不要指责孩子今天学画画、明天学跳舞、后天学拉小提琴的行为,最好能以孩子的愿望和要求为出发点,对于孩子在兴趣上的不专一,宽容对待,正确地引导。

不过这不意味着父母什么都不用做,父母不能控制孩子的兴趣不转移,但可以想办法让孩子的兴趣变得长久一些。

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每次来他家,他的儿子文文都会奔过来,叔叔长叔叔短地喊,非常热情,这次却没动静。我还以为他不在家,却看到他正蹲在楼前那一片小空地里,仔细地找什么。朋友说,前几天他们俩在前面这块地里撒下了花籽,急性子的儿子天天趴在那里看发芽了没有。

过了一会儿,文文回到屋子里,有点沮丧地说:“都三天了,还没发芽。”

朋友说:“发芽是不是需要力气和营养呢?”

文文点点头。

“这就对了,为了发芽,花籽现在正努力喝水,吸收营养呢。”

“花籽要多久才会长出来呢?”文文还是有点不甘心。

朋友说:“儿子,花籽正努力孕育新生命呢,这可是个大工程,就像当初你在妈妈肚子里,足足待了10个月才出来呢。”

“我知道了,花籽现在正努力呢。”

孩子都是急性子,他们总希望种下的种子第二天就能发芽甚至开花。如果等了一个星期还没什么反应,也许就会放弃了。为了保持孩子的兴奋度,可以使用发芽快的种子,比如胡萝卜。胡萝卜是一种发芽很快的植物,把它当作刚开始接触园艺的孩子第一次的种植对象是再好不过了。

有一年放暑假,在乡下老家,孩子的爷爷问他想不想吃自己亲手种的胡萝卜,儿子很高兴。于是,他和爷爷一起把后院的一片空地翻了一遍,撒下了胡萝卜的种子,然后浇了一些水。

没过几天,胡萝卜就发芽了。再过了几天,爷爷告诉他,该给胡萝卜除草了。于是,儿子就跟着爷爷去除草,爷爷一边除草,一边将发芽不太好的绿芽拔掉,同时对他说:“这些发育不良的芽是不会长出胡萝卜的,因此要拔掉,让发育良好的芽吸收土地里更多的营养。”儿子将胡萝卜的生长变化过程全部记成了日记,尽管直到暑假结束,他也没吃到胡萝卜,但他的胡萝卜日记,后来被老师表扬了,这让他很是自豪了一番。开学后,他每隔几天都会打电话给爷爷,问问胡萝卜的情况,还在网上查了一些种植胡萝卜的资料,说给爷爷听。有时候,祖孙俩竟然会在电话里说半个多小时关于胡萝卜的事,并且约定好,等胡萝卜成熟了,要回去一起拔胡萝卜。

养花种菜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漫长的过程,对培养孩子的耐心很有好处,但父母需要尽力保持孩子对园艺的兴奋度,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种子发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而需要耐心等待。等种子发芽后,可让孩子细心观察绿芽每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除了养花种菜,夹弹子、剥毛豆、搭积木、藏猫猫、解乱绳结、搭积木、剪纸等游戏,也都是不错的选择。或者带孩子去爬山,让他体会一步步抵达山顶的感觉,让他明白山是要一步一步才能爬上去的。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玩具,当孩子的周围充斥着五颜六色的各种玩具,他反而不知道究竟该玩哪个才好。一次给他一到两个玩具,让他变着法儿地玩。选择性小了,他才会精玩细赏,才不会觉得无聊或者有点麻烦就立即放弃又去玩另一个。

同类推荐
  • 暗示

    暗示

    《暗示》内容简介:打开生活,一把钥匙就够了;征服命运,拥有一件武器就够了——暗示的力量。石赟编著的《暗示》将告诉读者:最强的力量在内心,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教育者就是你!而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可掌握的,人人都可获得幸福,成功离你只有1步!人人都可延长寿命,疾病其实离你很远!每个父母都可以得到完美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全部精髓!
  • 生活中离不开的心理学

    生活中离不开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指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它年轻,是指心理学最初包含在哲学中,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尽管年轻,但科学的心理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当前,心理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一个人完全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来彻底解剖。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在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心理学始终是对你最有帮助的一门学问。”本书荟萃100多个问题,配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全面介绍了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让你一学就通!
  • 心理师的眼睛

    心理师的眼睛

    这是一本写青少年心理转折的书。本书是舒霖从事校园心理师工作以来,近二十年积累的典型案例以及心得体会。他从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了以校园和亲子关系为主的多种心理咨询案例,诸如青春期、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亲子沟通技巧等人,向我们揭示了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根源,以及难以走进青少年内心的问题所在。如何才能巧妙地保护和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者从真实的工作经验中,体悟到“生命直到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的道理,提出了自己针对“问题青少年”的有效解决方法。
  • 25分之1秒的智慧:当心被自己出卖

    25分之1秒的智慧:当心被自己出卖

    《1/25秒的智慧——当心被自己出卖》一书是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微表情心理学”丛书中的一本。《1/25秒的智慧——当心被自己出卖》是站在保护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角度,意在帮助读者弄清楚在社交活动中究竟哪些表情和动作会出卖我们的内心想法,并提醒读者注意,在今后的社交中如何少做或不做出类似的表情和动作,从而不把我们的内心想法展露给对方。相反,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的介绍学着去洞悉别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在社交活动中掌握主动权。
热门推荐
  • 村官四爷在明朝

    村官四爷在明朝

    一个大四毕业生考上村官,被分到一个叫阳明村的地方,在山上养鸡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洞穴。一次探测无果险遭丧命,后来因为被村支书误解,诱使他再次探测洞穴,这次探测却穿越到明朝。在明朝重新展现出和他在学校不一样的个性,在明朝正德时,建立漕帮,介入丐帮,傲笑武林,却又三进天牢三进三出。个性爱赌,美女追捧,却只真爱一个。混混遭遇混混皇帝,封三昆王,出使内蒙,整治黄河,解救京城危机,功治四川,扑灭魔教,本来以为逍遥一生,却发现还是逃不了一爱字,军前自刎,演绎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绝唱。转世洞前----
  • 帝麟九天

    帝麟九天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玄尊称霸一方,玄皇主宰一域,玄帝出万族退避,一个神秘的少年,带着梦想走出山谷,收战将灭王国,最终镇压八荒,万族共尊
  • 开天古卷

    开天古卷

    那一场舞后,书生便输去了长安。那年的容华,叫人怎生得忘?你若是那闭月,舞后便是那羞花;当沉鱼浮起,落雁升起,你抿嘴笑过多少风流云散?皓齿启合过多少渔樵耕读?但我是谁呢,你可知否?我便是长安城里那书生,握书成卷,握竹成箫,手搓一搓,便燃亮一盏灯……
  • 花王阁剩稿

    花王阁剩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痞子遇见妞

    痞子遇见妞

    一个防狼踢却将自己踢进狼窝。她单纯的认为,以身体为代价的道歉足以让自己远离那头恶狼,但惹上他注定一辈子都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当腹黑男变身温柔哥,女汉子也hold不住啊!说是远离他,可是,可是奴家真的做不到啊!
  • 先锋泪

    先锋泪

    打倒四人帮后的十年,没有大哄大嗡的运动,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改革好比逆水行舟,有成功者,但更多人会被浪涛卷走!主人公方明,立志改革,却在奋进中失败,在失败中痛苦,在痛苦中落伍,留给人们的是难以忘怀的启示。
  • 城中村:陈忠村诗歌作品

    城中村:陈忠村诗歌作品

    诗集《城中村》收录了忠村近几年的新作、早年的二十多首旧作、十多首被译成英文的作品,以及写于2010年前后的组诗《短夜》(节选),称得上是他写作近二十年来的一次大总结。他的写作,也基本围绕着“城中村”这个不是概念的“概念”,写乡村,写城市,写劳作和休憩,写自己一路的打拼和如今的领悟。
  • 天师道传人

    天师道传人

    不想背负这强加给自己的使命,天师?你以为是神话故事吗?太可笑了,现在这个世界需要这种人吗?虽然是真正的天师道传人,但是,张小天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天师什么的,跟神棍应该没什么区别吧!直到——
  • 王牌校草独家爱

    王牌校草独家爱

    逃婚救个奇怪老头,谢礼竟是一个王牌校草外加一个小宝宝?好吧,她是淑女,她忍了!可是,这校草也太得寸进尺了!夺她初吻,还让她负责?阻她追男神,还说她笨蛋?更过分的是,竟在全校广播,让她回家喂奶!?感觉她好欺负是不是……走,外面单挑,胜者为王,败者?撞墙!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