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0400000001

第1章 穿越晋江(上)(1)

A

让我们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晋江。

那时的晋江,炎热、湿润,到处是云遮雾盖的原始森林和叫不出名字的野生动物,还有横越天际的滚滚大海。

在这片蛮烟瘴雨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晋江古人。他们临海而居,几十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一起狩猎、捕鱼,一起享有劳动成果。

晨曦,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晋江大地,一群晋江人从岩洞里走出,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可他们并不怕冷,不管男女老少,都清一色裸露着身子。他们的模样有些奇怪,前额很低,嘴巴前突,个头也不高,最高的也不过1.6米。

他们来到离岩洞不远的一个空地上,地上堆满了前一天吃剩的鱼虾、贝壳以及用来生火的木柴。他们围坐一圈,一边生火,一边用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说话。说到动情处,他们会手舞足蹈起来,原来是正在安排新一天的工作。

迎着初升的太阳,他们手执“石刀”或木制长矛,向着岩洞附近的大海出发,只留几个体弱的老人和小孩在洞里看家。

海浪拍打着礁石,温润的晋江海域,弥漫着被海风裹挟来的咸腥气息。七八个青壮男子手持长矛正在浅海区上奔跑,他们忙于刺杀海鱼;五六个妇女则弓着背,蹲在岸边捡贝壳;她们的身后是几个少年,欢快地趟水,徒手捉鱼。生活在晋江古地的他们,是幸运的,因为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饶。一天下来,他们捕捉到的鱼虾、贝类,可以吃上三两天。他们也有不劳而获的时候,特别是遇上沙滩上搁浅的大鲸鱼,他们就用石刀切割鱼肉,然后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地搬回去。可是一到台风天,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只能上山采摘野果来充饥。

太阳下山了,在海边忙碌了一天的晋江人,收拾好捕鱼器具,挑着沉甸甸的“战利品”,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岩洞走。人们似乎对鱼虾特别感兴趣,当一串串又大又肥的鱼虾被带回来时,洞口的老人小孩都会跑出来迎接。调皮的孩子们腾出手来抓鱼,不料手一滑,鱼掉到了地上,活蹦乱跳,人群中随之传来一阵嬉笑声。

天色渐渐暗了,大家围着火堆,火光照亮了半边天,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一个头尖刃薄的石器,把鱼肉割裂开来,放在火上烤着吃。当火堆上的烤鱼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时,人们便知道可以开吃了。

夜深了,大家也疲倦了,陆陆续续走进岩洞去睡觉。他们没有床,只是找一个不太潮湿的空地躺下来,有时还在身下垫些干草或者兽皮。

晋江古人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辛勤地劳动着。对他们而言,磨制石器、采摘野果和捕鱼、与猛兽斗争是生活主要的内容,劳动也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群晋江古人的劳动,才创造了独特的晋江史前文明。

B

6000年前的晋江深沪庵山,是个水草丰美的村庄,西北侧有一条小溪,东北面是深沪湾,一望无际的大海,波光粼粼、鱼水交欢。

方圆几公里内的庵山,散落着一幢幢干栏式的房屋,东一座,西一座,如同苍茫星空中的碎星子。这里住着一个名叫达蒲的小男孩,还有他的爸爸妈妈。与几万年前的祖先不同,达蒲的父辈们撤出岩洞,从森林来到平原湖沼,住在一栋干栏式房屋里面。这房屋很气派,只有像达蒲父亲那样的能工巧匠方能建造出来。小时候,达蒲目睹过族人造屋的情景:他们依树而建,往地面上打桩,然后在木桩上架设梁木,再铺上木地板,最后搭盖屋顶,一栋干栏式房屋就这样盖成了。

早上,一身兽皮打扮的达蒲,跟着爸爸来到附近的深沪湾劳作,爸爸在海上结网捕鱼,他则在浅滩上拾取贝壳。傍晚回家,达蒲和爸爸将刚捕回的鱼虾倒进陶罐,加些许水,然后放在支架陶釜上炊烤。吃过的贝壳,达蒲学着爸妈的做法,在屋后的空地上挖个大坑,埋进去。达蒲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当时埋下的这些贝壳,几千年之后重见天日,成了他们在此活动的遗迹。

夜深了,睡梦正酣的达蒲,被窗外的狼叫声惊醒。这时,爸爸一骨碌爬起来,一手举着火把,一手挥动锋利的石斧,蹑着脚跟走出门外。原来爸爸在屋后圈养了牛、羊、猪,担心它们被狼群叼走。要知道,这群经过驯化的动物是达蒲的宝贝,每当出去狩猎,狗是他的得力助手。有心事的时候,他也会跟狗说悄悄话。

在达蒲的眼里,爸爸是天底下最棒的能人,不仅会打磨精美的石戈、石锛,还懂得烧制陶器。不论是炊具釜、罐,还是用来盛饭的碗、钵,亦或是储存粮食的大瓮、大缸,都难不倒达蒲爸爸。

秋天是稻香扑鼻的收获季节,达蒲手拿爸爸磨制的石戈,到田间收割稻谷。给稻谷去皮是件复杂而繁琐的事,机灵的达蒲早早地从父辈那里学了这个本领。他先给成捆的稻谷脱粒,将谷粒装在一个木制的研钵里,用一根大碾锤不断地敲击,直到谷皮与米粒分离,然后将混合物高高扬起,吹去谷皮。

在每个冬天来临之际,勤劳的妈妈会到山上采摘芦苇、葛麻和蕉茎,将其泡在水里,反复捶打,去掉脂质,分离出纤维,然后用来织布。闲来无事,达蒲还会寻找荆条,编织成草席和篮子。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达蒲也在渐渐地长大。达蒲内心有一个梦想,希望长大后也能像爸爸一样聪明能干。等长到跟爸爸一样高的时候,达蒲终于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这一天,达蒲穿上妈妈缝制的麻布衣,戴着祖传的玉器,与心爱的女人住在了一起。

达蒲和其他庵山古人一样,在晋江大地默默地生活着。直到1000年后的某一天,他们却突然消失了。

C

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晋江海域的古人,学会了用毛竹扎成船,越过大陆架,远征海洋。

家住深沪湾的阿西,便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晋江版“哥伦布”。阿西的祖辈们,不单单在浅海捕鱼,有的还驾驶竹筏,到深海网鱼。童年时,阿西就听说一件奇事:有个族人驾着竹筏去了一个遥远的岛屿,且定居在那里,再也没有回来。这个神秘的传说,让阿西打小对辽阔美丽的大海多了几分好奇。

等阿西稍大一点,父亲终于准许他驾驶竹筏出海捕鱼。第一次驾竹筏,阿西就喜欢上了这种漂泊的感觉。在他看来,竹筏宛如不倒翁,既可撑帆,也能划桨,要是翻了,还可再翻过来。一次,他航行在陡峭的岛屿边,只见海水起伏,落差有一丈多高,竹筏顺着水涨靠近礁岸,水一落,却又稳稳地停在礁石上。一次次有惊无险的航行,让阿西对自己的航海技术越来越自信,也更加笃定未知的海域有着另一个世界。

几年后,阿西已然成为家族里最棒的水手。怀揣着对大海的向往,勇敢的阿西和几个年轻水手,驾着竹筏,从深沪湾出发,向太平洋深处驶去,登上了一个未知的岛屿。他们便在上面扎根。数代之后,有的人留了下来,更多的人则继续利用竹筏或独木舟航行。

从此以后,住在庵山的人渐渐稀少,因为这里的人好像对海洋着了迷,个个靠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航行到了几乎每一个可以住人的太平洋岛屿。阿西和他的晋江老乡们,花掉4000年的时光,完成了这一横跨太平洋的海上移民壮举。

有一天,庵山人集体突然神秘消失。有的说这里可能发生了一场广泛而致命的疾病,也有的认为他们的突然消失可能与洪水的灾害有关,而更多人宁愿相信这些庵山人像阿西一样,撑起独木舟,漂洋过海向远方流浪,寻找新的希望。

直到公元2010年,这个谜团才被揭开。这一年的秋天,6名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南岛语族后人驾驶一艘仿古独木舟,从太平洋上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大溪地出发,在海上漂泊了近4个月,历经1.6万海里,来到深沪湾,考察了庵山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他们认为,早在5000多年前生活在庵山的晋江人,是太平洋土著的一支祖先。

二、突然“蒸发”的闽越国

A

公元前306年的一天,一个神秘的族群,悄悄潜入晋江这片广袤的土地。

他们在山林中疾走,没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要去向何处。翻越几个山坡,他们走进了树木葱郁、风景如画的紫帽山。山涧中乱石夹立,一条瀑布从空飞坠,迸珠溅玉,轰震山谷。许是口渴了,他们在半山腰停下了脚步,四处张望,然后来到一汪碧绿潭水边,一边饮水,一边赏景。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山脚延伸出的坡地上散落着三三两两的屋舍,而远处的罗裳山和灵源山蜿蜒起伏,犹如两个使者在迎接客人,令他们激动并充满希望。

山脚下,一个上了年纪的农人,有节奏地挥动着石锛,在自家的稻谷地劳作。这时,天空飞过一只大雁,哀厉的雁鸣劈空而来,回旋于天际。听闻雁鸣,农人皱了皱眉,停下手中的活儿。就在抬头仰望天空的那一瞬间,他瞅见了半山腰那群异族人的身影。从未听说村庄有过陌生人来访,农人吓得不轻,连忙丢掉农具,撒腿跑进刚刚抽穗的稻谷地。他把身子隐藏在暗处,拨开树枝,透过斑驳的树影偷偷察看这群神秘人的一举一动。等到他们下山,来到山脚下,农人才得以看清他们的模样。他算了一下,这群人一共有四五十人,有背包袱的,有肩荷铜锄的,有佩戴青铜长剑的;他们操着一种奇怪的口音,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疲惫的神情,衣角也蒙了一层灰。看得出他们是来自遥远的他乡,饱受舟车劳顿之苦,几天几夜没合眼。

消息很快传入族长耳内,是农人跑回去报告的。约摸过了半个时辰,只见族长召集几十个强壮的族人涌向紫帽山脚下。这群神秘人还在山脚下,他们显然把这里当做临时的营地,有的摊开裹布,铺在地上,几人一字排开躺在上面休息;有的蹲在草丛边,小声地说话;有的妇女敞开胸脯,忙着给孩子喂奶。

紫帽山上空弥漫着乌云,空气中凝结着叫做沉默和惊恐的气息,两队人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四周围寂静无声,只有彼此的呼吸。“你们是何人?为何要来此地?”族长打破沉默,怒吼出声,声音如平空炸雷,族人也跟着附和。轰鸣全场的怒吼声激怒了这群神秘人,他们纷纷起身,人群中有个头戴卷筒式巾帽的将领,拔出腰间的青铜长剑,不停地挥舞,长剑寒光闪闪。这个将领拔剑相逼,让手执石锛、石戈的古晋江人猝不及防,他们接连后退了好几步。要知道,他们可从来没见过这种会发光的长剑!

对古晋江人来说,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过着宁静而安逸的日子,从来就不知道“战争”二字。而眼前的外族人身穿华丽的宽襦大裳,手握吐射寒光的兵器,让在场的每个古晋江人望而生畏,他们的眼里写满了恐慌与不安。下一秒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惨烈的战争。

一场短兵相接的硬战在晋江大地展开,空旷的山林四处散发着浓重的血腥气味。没有把头颅塞到这群神秘人冷兵器之下的古晋江人张惶失措,要么跳上舟船死命地划向江海,要么钻进树丛死命地逃向深山,要么举族迁徙离开自己的家园。

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这场斗争是石器与青铜的对决,是古晋江人与古越人最初的交手,也是晋江闽越族诞生的一次阵痛。这群所谓的神秘人,原来是历史上越王勾践的后裔,刚刚经历的一场楚越之战。他们苦心经营的越国为楚国所灭,不愿臣服于楚国的部分越国人向晋江迁移。

B

2300多年前,古越人开始在现在的池店狮山和青阳八仙山生息、繁衍。

无坊是这个时期的一名古越人。他原本是越国的一个士兵,曾经参加楚越之战,亲眼目睹了越王无疆在战争中殉国的惨状:越国就在楚国的迎头痛击之下兵败如山倒,无疆的脑袋被楚兵一刀劈落在地。公元前306年,在习习的北风中,在轻轻的啜泣中,他与四五十个战败国的子民,一路南逃,辗转来到了紫帽山下。

在紫帽山下落脚的最初那段日子,无坊内心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与故乡绍兴相比,这里太荒凉了,眼前一片沼泽,四处蛮荒,水草、池塘星星点点,稻田、土坡稀疏分布。每当遥望东南方向,莫名伤感就会涌上心头,他知道他们的到来,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引起古晋江人的不满,双方之间有过太多不美好的回忆。可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因为越国已亡,故土皆属楚,所以不得不鸠占鹊巢地盘踞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唯一让无坊自豪的是,他与族人带来的铸剑工艺和造船技术,是古晋江人望尘莫及的。要知道,越国是个盛产铸剑大师的地方!

铸造铜器也是无坊的一门拿手绝活。为了把青铜器造得更奇巧,无坊先用动物油和黄蜡制成模子,再涂上耐火材料,使其硬化,然后在外边加上泥巴,再烘烤化蜡,使蜡油流出,然后向泥巴的空壳里浇注铜液,最后,纹样繁复的青铜器部件就出来了。

半年前,他们为了逃命,仓促之间带上了一些值钱的家当,唯独忘了捎上铁制农具,现在只得学着古晋江人制作石锛、石戈,耕作农田。

一年之后,紫帽山下是一望无际的水田,肥沃无比的田地,撒种即可收获。收割完水稻后,无坊像老家人那样就地脱粒,然后将稻秆抛于田地,点火烧掉,用作肥田。按古越人的说法,这叫做“火耕水耨”。农闲季节,无坊约上几个善使舟船的老乡,随身携带铁斧,上紫帽山伐木造船。他们制船技术之高超,令偶然相遇的古晋江人目瞪口呆。他们造出来的独木舟长达10米,宽约1.5米,比生活在深沪湾一带的古闽人的船还要大一倍。

为族群的发展壮大着想,无坊和其他族人还像愚公移山一样平整土丘,用土石填沼泽造地,把房子建在平原上,因地制宜整治河沟。

同类推荐
  • 脉:我对山姆的回应

    脉:我对山姆的回应

    本书以作者和美国教授山姆谈话的表现形式和生动的史实,介绍中华民族文化十大特征:以和为魂、以德为本、和平主义、爱国主义等等。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

    本书解读了近六七十年响当当的名字:鲁迅、胡适、顾颉刚、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苏雪林、沈从文、陈寅恪、胡风、胡兰成、郭沫若、孙犁、萧乾、乔冠华、胡乔木等。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热门推荐
  • 桀骜狂少

    桀骜狂少

    我狂我骄傲我霸道做我喜欢的事闯祸?这是小事
  • 词品-郭麟

    词品-郭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首席土地公

    首席土地公

    一个从天而降脸着地被摔的有些疯疯癫癫,却又自称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脸上打着马赛克一丝不挂的出现在了掌管京都市大柳树路旁一个小胡同周围一百米范围的第二十六代新上任土地公杨莫面前(歇口气)。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有着严重裸奔的老头告诉杨莫,三界大乱,魔界开启了混元星辰锁天大阵,诸天神佛情况岌岌可危!以上,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杨莫被临危受命,由玉皇大帝御封道德模范三界楷模无上光荣舍己为人土地公(你妹,还是土地公),并要求他在人界广纳信徒香火,开启人界与仙界的位面通道破掉混元星辰锁天大阵,拯救诸天神佛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笑喷了,记得收藏推荐投食-----
  • 兄弟崛起

    兄弟崛起

    腾龙校园,一个少年经过一番羞辱,没有还手,朋友看不起他,他立志报仇的故事,功成名就之时,来到另一个世界,极光神州,一个练光的世界......
  • 热血古惑之天狼渊

    热血古惑之天狼渊

    在他懦弱的背后,内心住着一个可怕的恶魔。在风流的背后,是腥风血雨的江湖,是谁在阻挡他称霸的道路,又是谁将他推向了这条不归路。不笑不悲,一生风流快活,我行我素,天奈我何!放眼极道,谁与争锋!!!
  •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教育在学校,培养在家长!培养好孩子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父母要真正地了解并用适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本书首先向父母们分析了孩子的哪些特性是先天注定的,哪些特性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先天注定的特性,如男孩女孩的区别,好动与好静的区别,才艺方面的区别等等,我们尽量不去违背而是引导。对于后天可以培养的,我们又从父母、环境、心理、德商、情商、智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出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争取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性格有特点有能力有智慧的好孩子。
  • 穿越之昌盛国

    穿越之昌盛国

    “为什么啊?”她委屈的问道,然后眼珠子转了转说:“你想想啊,有个徒弟多好啊,你就差不多的教点什么轻功水上漂啊,降龙十八掌啊,打狗棒法啊什么的武功,然后当你累的时候有徒弟可以帮你递板凳,当你热的时候徒弟可以帮你扇风,当你困的时候徒弟帮你送被,当你饿的时候徒弟可以帮你做饭,当你忙的时候徒弟可以帮你打扫卫生,当你闲的时候徒弟可以陪你聊天…总之,收个徒弟你绝对不亏啊!”“可是这聪明善良,活泼可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优雅美丽,富有诗意的徒弟看起来很难找啊!”他放下碗筷,右手食指揉着太阳穴,一副“苦恼”的样子。......
  • 孔雀羽

    孔雀羽

    一个少年,从出生时便被赋予不同寻常的使命与力量,天资聪颖,身份地位显著,却向往侠道,淡泊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放不下一段感情,执着的他在一次次因缘际遇中不断强大,与魔尊开展了一场场殊死搏斗。
  • Count Bunker

    Count Bunk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论语》品读

    《论语》品读

    本书对《论语》进行了品读,《论语》是一部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