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70400000017

第17章

杨振宁开车送两人去车站,在车上他高兴地告诉他们,12月底他要去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一个会议,到时候再见面。16点15分,他们到了石溪车站,火车已停在那里,徐迟和洪蓝快步登上火车。火车开动了,杨振宁教授还站在那里向他们挥手。

4.好朋友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一则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对这个消息最早作出反应的是美国,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言论说:“中国不过是爆炸了一个小东西。”

马上又更正说:“中国爆炸的这颗原子弹要比美国当年在日本广岛投的威力要大得多。”

接着,苏联的赫鲁晓夫在中国原子弹的爆炸声中下了台。世界有人评论:“中国原子弹爆炸这一天,宣告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

过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消息令西方人瞠目结舌。西方的物理学家根本没有把中国的物理学发展放在眼里,当中国造出了原子弹以后,西方人似乎才明白,中国也有很杰出的物理学家。更使西方人不能完全弄懂的是中国发展氢弹的速度会如此之快。人们都知道,在美国,奥本海默被称为“原子弹之父”,泰勒被誉为“氢弹之父”,而中国的“两弹之父”又是谁呢?中国的“两弹之父”就是与杨振宁有深厚交情的邓稼先。邓稼先与杨振宁从小就是好朋友,他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与杨振宁是同乡。

在清华园两家又是邻居,两个人的父亲是多年的老朋友。少年时代的邓稼先和杨振宁总在一起玩耍,他们一块儿打墙球,弹玻璃球,比赛骑车、爬树。小学毕业后,两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后来成了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两人又都赴美留学。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到了祖国,从此,两人天各一方。

但是,他们的友谊却一直保持着,绵延了半个世纪。邓稼先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他接受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告别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女,带领十几位大学毕业生进入了茫茫戈壁滩。这年他只有34岁。戈壁滩上物质匮乏,大家吃的是骆驼刺和沙枣捏在一起的黑色窝窝头。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冰雪覆盖着大地,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摄氏度,风沙不断。

但在这以后的28年里,邓稼先始终坚守在这里,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20多年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没有人宣传过他们的事迹,他们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深深地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只有当蘑菇云在戈壁滩升起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才向他们投以敬佩的目光。当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依然在从事着他的工作。十年浩劫开始了,在那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就连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也不能幸免。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顽强地工作着。

1971年的夏天,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访问,一下飞机,他就列出了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的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邓稼先立即被召回北京。邓稼先回到北京,他做梦也没想到会见到分别了21年的老朋友杨振宁。一见面,两双大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个人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宴会上,杨振宁悄悄地问邓稼先:“听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是有外国人参加了?”

邓稼先回答说:“你去问问周总理吧,总理最清楚。”

当杨振宁得知中国的“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时,他独自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这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他为稼先而自豪,更为祖国而自豪!谁也不会料到,杨振宁和邓稼先的这次会面,对邓稼先来说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不久,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1971年以后,杨振宁每次回国,两人都要聚在一起叙旧聊天。有一次,杨振宁和邓稼先全家在一块儿吃饭,大家边吃边谈笑着。触景生情,杨振宁想起了在美国留学的日子,笑着对邓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

说完这话,两个人都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那时候,生活十分艰苦,有一段时间,邓稼先和另一位同学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邓稼先看了看,对那个同学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

那位同学就把自己那份给了邓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两个人禁不住都笑了。

后来,杨振宁多次送书给邓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1984年,邓稼先60岁生日时,细心的杨振宁还特意送给他一副国际象棋。

5.痛悼挚友

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劣,邓稼先患了重病。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万分难过。他四处奔走为邓稼先寻找特效药,回国时还特意带来了邓稼先喜爱的音乐唱片,劝他要乐观起来,争取早日康复。

1986年6月,邓稼先病情恶化,杨振宁最后一次到医院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他手捧一大束鲜花,放在了邓稼先的床头。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邓稼先在北京逝世。全国上下为失去这位中华精英而感到悲痛万分。中国各大报纸都在首要位置介绍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赞扬他“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核工业部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邓稼先学习,学习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他的同事和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写下了一支催人泪下的挽歌: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国防部长张爱萍也写诗赞扬他“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远在大洋彼岸的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万分,立即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发来了唁电。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老朋友邓稼先。时值深秋,寒气袭人。

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搭起了一个灵棚,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站在瑟瑟的寒风中,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祭奠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教授按照邓稼先的生前嘱托,把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送给杨振宁,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面对此情此景,杨振宁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

杨振宁说他收集了邓稼先的许多材料,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传记,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记述出来。

6.为老师祝寿

吃过早饭,杨振宁又和往常一样来到了办公室。他站在高大的书架旁,目光停留在一本杂志上,这本杂志的名字叫《现代物理评论》。

由于年代久远,书纸都已泛黄。这是1941年的秋天在西南联大吴大猷教授送给他的。40多年过去了,他一直珍藏着这本杂志。睹物思人,这本杂志引起了他对老师的思念。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自己已由原来的风华少年步入老年,但在内心深处,一直保留着对吴大猷教授的深深的敬意,是吴教授把自己带入了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自己以后的工作及成就,都与此有关。几十年来,他经常给吴教授写信,吴教授每次到美国来,师生俩总要见上一面,但吴教授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杨振宁无法向老师表示自己深深的敬意。

后来,吴教授去了台湾,杨振宁想专程前去拜见,可一直没有机会。两个人已有3年时间没有见面了。

杨振宁忽然想起,今年是吴教授80大寿,到时候一定要亲自去台湾为老师祝寿。他立即提笔给吴教授写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心愿。很快,杨振宁收到了老师的回信,信上说,大家工作都很忙,决定不举行生日祝寿活动了。读完信,杨振宁感到很失望。可是不久,机会来了。一天,杨振宁收到台湾寄来的一份会议通知,他立即决定借7月份参加会议的机会,提前为吴教授祝寿。

1986年7月28日,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一起飞抵台湾。得知自己的学生要来台湾,80岁高龄的吴大猷兴奋不已。

这一天,他早早地来到台北中正机场的停机坪航空桥上,伫立迎候3年未见面的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飞机徐徐降落了,杨振宁刚步下飞机,一眼就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吴教授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杨振宁三步并作两步走向吴教授,高兴而急切地问:“老师,您身体还好吧!您去年住院,现在身体怎么样?”

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吴教授紧紧拉住杨振宁的手,频频点头:“还好,还好!”

因为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也因为杨振宁是第一次来台湾,他的台湾之行成为当时台湾新闻界关注的焦点。

在中正机场华航贵宾室,杨振宁被一群记者围住了。镁光灯闪烁,他接受了记者的简短采访。记者:“您跟吴院长的一段师生情谊中,您认为他给您的最大指导是什么?”

杨振宁:“我在1938年进西南联大时就认识吴先生,第一次听他的课是1941年。

1942年在西南联大需要写学士论文,我的论文就是吴先生指导的。这篇论文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我一直觉得非常受益,也非常感谢吴先生。”

此次台湾之行,了却了杨振宁要拜见吴教授并为吴教授祝寿的心愿,师生二人在一块儿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杨振宁虽说成了世界名人,但他对所有教过自己的老师,都怀着一份深深的敬意。当他得知自己的老师费米病重的消息,心中非常着急。

在费米弥留之际,他风尘仆仆地赶到芝加哥,出现在费米的病床前,探望自己的引路人。当他在香港讲学时,得知王竹溪先生病逝的噩耗,悲痛之余,匆匆赶往北京,悼念先生,安慰师母。

杨振宁这种尊重师长、不忘师恩的行为,在科学界一直被传为美谈。

同类推荐
  •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照亮人间的提灯女神,俄罗斯的“守护神”,从死囚到总统,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斗士,女人统治世界,人民的王妃……这些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你了解多少?
  • 刘邦显

    刘邦显

    本书主要由“九十年的人生轨迹”、“遗文选辑”、“怀念文章”、“年谱”等部分构成,并配有若干刘邦显同志工作和生活中的照片,多侧面地展示了刘邦显同志始终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高贵品质。
  •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刘彻出生于帝王之家,小小年纪就面临着生存之战。他的母后王娡是后宫争夺战的主力。很快,这场“一姐”之战就演变成了太子之争。历经了一波三折的数轮对决,刘彻终于登上了太子宝座。继位后,他雄心勃勃,先是发起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把儒家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根基;随后又发动“武力革命”,使大汉帝国走上了“虽远必诛”的漫漫征程。然而,随着“绝代双骄”李广利和李陵的先后兵败、投降匈奴,刘彻的称霸梦彻底破灭。“巫蛊之祸”又引发了太子争夺战,刘彻手下的良臣名将纷纷卷入其中……
  •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精选了60个非常女性。没有特定选择的标准,主要是感觉她们是否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她们的传奇是否让人难忘。因此我们选的不单有正面人物和名人,还有反面人物和知名度不高但有特点的女性角色。
  •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杨永贤同志新作《中国古代百名女杰》,一改她的长篇小说《女人韵歌》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形象,一个个英武睿智、不让须眉而胜似须眉,足以使素有“半边天”之称的中国女子扬眉吐气。读了这样的书,使人感到人生充满着勃勃的生气,连冬日的阳光也变得红彤彤的,整个世界都美好起来了。
热门推荐
  • 仁王般若经疏

    仁王般若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法华论疏

    法华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梦十三年

    一梦十三年

    她们是三个形影不离的姐妹,她们有共同的喜好,青春里的跌跌撞撞教会她们如何成长,如何珍惜友谊,而在青春这场难忘的旅行中,她们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微光;''当我抛弃一切来爱你的时候,我爱的就不单单是一个你了,而是青春里默默付出的那个自己。''熹光;''满满青春里,全部都是你。''晨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不放心自己,才把生命托付给你。''
  • 龙血战兵

    龙血战兵

    他是最强的特卫兵王,身怀绝顶的功夫,世界一流的枪法,档案被列为最高机密,深入金三角潜伏敌人内部,是金三角丛林中最凌厉的刀刃,直刺敌人的心脏,剿灭毒枭,血战天下。对待敌人冷血残忍,毫不留情,对待美女柔情万种,征战疆场的路上各色美女相伴。牺牲后获得重生,身怀异能,一代兵王,化身龙血战士,问鼎人生巅峰。
  • 超品书神

    超品书神

    世界写手大赛总决赛上——“十分钟时间,一个完美的世界。就凭你?”面对眼前这人的挑衅,苏辛的嘴角微微翘起,双手交叉在一起掌心向外用力撑直,近距离的依稀可听见骨头在“咯吱咯吱”作响。只见他张扬而又不失风度的笑道:“这个冠军我要定了。”
  • 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
  • 乱世神帝

    乱世神帝

    一代枭雄,无上业黎尊主,意外之下,触碰遥远的天途,一切竟然无声的悄悄解开帷幕,大世纷争,颠覆乾坤,神不是神,道化于无尽空虚,一切之后,为何而沉浮,为何正度,万千星辉四伏吾身,吾立界!张星峰跻身诸天仙神之巅,俯视群雄逐鹿,道无尽,凡尘争渡!
  • 绝色魔姬惹君心:上神太无赖

    绝色魔姬惹君心:上神太无赖

    【玄幻仙侠文】自古神魔不两立,身为上神的他偏偏爱上了魔界魔姬。界规不容,天理不容。一场神魔大战,导致各界生灵涂炭。身是魔,心是佛的她,慈悲为怀,舍己拯救苍生跳下诛神台,关闭各界来往的通道。本该魂飞魄散,又因为她的身份在入轮回。前世姻缘今世续,这一世,性格大变的她遇上了无耻无赖的月无双,温柔如水的陌漓星。心中的那一片天地,最终会被谁占有·········【宓月】第一次写文,如有不好处多多包含,本文非虐。
  • 我是结界师NO1

    我是结界师NO1

    在这个世界上,我拥有特殊的结界,能穿行在三界之中!他只是个弱鸡,后来被调教之后,与日月同庚!
  • Albert Savarus

    Albert Savarus

    One of the few drawing-rooms where, under the Restoration, the Archbishop of Besancon was sometimes to be seen, was that of the Baronne de Watteville, to whom he was particularly attached on account of her religious sentiments.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