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16500000015

第15章 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主权(1)

弗洛里尼(Florini)指出,“统治了几个世纪的国家系统既不是庄严地命定的,也不会轻易被消除。但是,它正在变化,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与全球公民社会(TCS)相关”,尽管处于上升状态中的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的现实关系并不难以把握,但是研究者们更乐于从规范的角度讨论全球公民社会对国家的影响,不断挖掘两者关系的可能性,这种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全球公民社会引发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比如,利普舒兹(Lipschutz)和福格(Fogel)认为,全球公民社会(GCS)作为一种私人权威正在国际规制领域冉冉升起,它与主权国家的权威构成了对照;罗西瑙(Rosenau)极具影响力的“没有政府的治理”理论认为世界正经历着三个根本性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与国家权威的分散或减弱相关;哈贝马斯提出了国家主权终将消亡于“世界公民社会”的理论,并且指明了“世界公民社会”的实现道路。众多观点或理论之于现实的解释力显然仍需实践的检验,但是,认真解读它们,必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本章拟从国际政治理论、全球治理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主权终结论三个向度出发,尝试着勾画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主权关系的理论轮廓。

一、“去国家中心化”:全球公民社会与国际政治理论的转型

关于主权,《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给出这样的定义:“主权是构成最高统治者最高仲裁者属性的权力或权威,这种仲裁者对做出决策以及解决政治体系内的争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最终权力,能够进行这种决策意味着对外部力量的独立性和对于内部团体享有最高权威或支配权”。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则认为:“主权是一国在某个领土范围内立法和执法的最高权威,因此,它独立于任何别国的权威之外,并在国际法下与别国保持平等。”我国学者也普遍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主权概念。周鲠生指出,“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分析起来,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对国外是独立的。这两个方面是相关联而不可分的,因为如果对外不是独立的,国家便要服从外来的干涉而推动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自由,因而就不是主权的。”在主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中西方学者都倾向于因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约定,将主权看作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但是,这一约定所确立的平等交往原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局限于“欧洲国家社会”,经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抗运动,在二战后才逐渐演变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所有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其经济与军事力量强弱,都在理论上享有与传统欧洲国家相平等的主权。这样,国际社会就成为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社会,对此,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写道,“20世纪的国际社会不再被认为只是欧洲的国际社会,而是被视为全球范围的或世界范围的国际社会。”二战后,主权原则又在联合国宪章中被确定下来,宪章的第二条明确规定联合国的组织原则是“各会员国主权平等”。至此,主权平等成为国际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主权也被公认为民族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言,主权代表国家富有生命力的统一。我国学者俞可平也写道,“一个主权国家必须具备对本国政治、经济和领土的自主管辖权,否则就不成其为主权国家。主权是统一的、最根本的权力,国家中的一切权力都从属于主权权力”,因此“主权便成为国家的象征,国家的完整和独立主要体现为主权的完整和独立。”从公认的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领土和人口来看,领土和人口是国家存在的物质要素,而主权则是国家的灵魂。

二战以后,随着重视国际道义、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研究的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衰落,以卡尔(E.H.Carr)和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派开始兴起。卡尔主要致力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认为普世道德不存在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之中,权力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国际利益的和谐是虚幻的。摩根索则提出利己的人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争取国家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普世道德虽然存在,但不适用于国家。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高度简约化和体系化的理论则进一步确立了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及“体系结构”三大原则。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其理论观点都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单位。这即意味着,在国际上,国家为本国公民提供安全保护等公共物资,保障公民的国际性贸易和投资,不受任何其他权威的制约。也因此,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跨国界活动必须由国家从事或是得到国家的允许。虽然这种对主权至上性的强调并不等同于对国际关系中活动的非国家行为体视而不见,但出于理论建构的需要,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并没有对其做出相应的分析。

现实主义理论主导国际政治研究的三十多年间,置疑“国家中心论”的观点时而有之。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厄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曾指出,理性的经济行为不仅会导致跨国家的相互依存,而且会导致超国家机构的形成,比如欧洲共同体。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Karl Deutsch)等人早于1957年提出,由于贸易、移民、旅游和文化交流等跨国活动的日益增加,将会导致在人民中间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和集体认同过程。他们提出了“多元安全共同体”(pluralistic security communities)的概念,认为它们在保持其成员国拥有法律主权的同时,还具有“一种产生于共同制度和相互关怀的核心价值的兼容性——一种相互认同和忠诚,一种‘我等’(we-ness)意识,它们在‘对和平变革抱有可靠期待’的基础上结成一体。”在相关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所提出的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该理论直指“国家中心论”,通过肯定国际交往的多元性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意义,从而否定了国家是单一性的、理性的国际行为体这一现实主义的根本假定。

1977年,基欧汉和奈发表了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该书针对现实主义的主要命题提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自私的、理性的国家首先考虑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解决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合作的方式很可能是成本效益较高的实现国家利益的方式。因此,国家需要合作,国际社会也存在着合作的条件。在无政府国际社会的有序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是国际关系的实质。基欧汉和奈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行为体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国家。二是国家间关系的议程包括许多没有明确或固定等级之分的问题,它意味着军事安全并非始终是国家间关系的首要问题。三是当复合相互依赖普遍存在时,一国政府不在本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对他国政府动用武力。

显然,复合相互依赖的提出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如前文所述,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社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互依存倾向,在金融、投资、贸易各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帷幕拉开;到70年代,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更加活跃,尤其是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整体的力量开始在全球兴起,跨国社会运动也逐渐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组织和团体可能会与其他国家的行为体或政府建立直接的交往,从而影响政治行为的模式,并且单个国家已经无法全权处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领域国家的形式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然而,基欧汉和奈虽然看到历史形势的新变化,看到多元行为体在形塑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对传统政治行为模式的挑战,但是他们对此的关注仍然在于寻求国际合作如何达成这个传统国际政治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复合相互依赖理论提出之后不久,他们又回到对国际制度的研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接受新现实主义的根本假设,出现了两种理论在某些方面开始趋同的现象。有意思的是,到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全球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并且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基欧汉和奈再次回到对多元行为体——包括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多国公司之于国际政治影响的强调上来了。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他们着重讨论了信息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全球主义的治理问题,他们看到,“这些新技术为非政府行为体创造了机会。信息革命促使倡议网络的潜在影响扩展巨大:传真机和因特网使得它们可以从世界上一个最遥不可及的角落传送信息:从北海的石油平台传送到恰帕斯要塞。1997年的地雷会议就是一个结盟的例子:网络组织与加拿大等中等国家政府、个人和社会贤达结合起来,引起关注并设置议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讨论中,非政府组织在各代表团之间穿针引线,成为重要的传授渠道。在1997年的京都会议上,环保团体、环保工业与大国争夺媒体的关注,它们的观点建构在非政府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之上。许多观察家欢呼道:信息革命的成果之一,就是促使非政府组织的新时代到来,人们好像确定无疑地认为,倡议网络和虚拟社群的繁荣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虽然他们仍然认为在目前“这些网络的信任是脆弱的”,但毫无疑问,他们坚信在一个信息充斥的世界上,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继续构建政治结构的行为将更少地依赖物质资源,而更多地依赖保持信誉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回归了“相互依赖”的主题。

“回归”的另一个表现是,基欧汉和奈将全球主义界定为一种“强相互依赖”的状态,认为它是需要有关各方付出代价的、跨国或国际相互联系的、空间广阔的网络;而全球化则是一种进程,它带来不确定性和对治理的需要。

在他们看来,只要全球化继续深化下去,国家或其他行为体就会发现,它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他者行为的影响。因此,它们将寻求管理相互依赖的影响,即管理全球化。为此,他们探讨了全球主义的治理问题,并提出了五种全球主义治理的形式:在领土疆界内采取单边国家行动,降低脆弱性;或接受外在标准,增强竞争力;强国或国家集团采取单边行为,以影响领土之外的国家、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区域合作,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全球层次的多边合作,建立管理全球化的国际机制;跨国和跨政府合作——包括“公民社会”——以管理全球化。他们强调指出,社会空间是由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组成的三角形,社会的更多方面——但不是所有方面——开始接近于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

新自由制度主义虽然于世纪末顺应政治现实“重新研究跨国关系”、高度重视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但是它对“国家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是极为有限的。基欧汉和奈认为,“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多层次的忠诚,新型社区也在演变之中,主权国家体系作为世界的主导结构仍将继续下去,世界政治的内容处于变革之中。”显然,在他们认识中,非国家行为体只是影响或补充主权国家的行为,其地位是非正式的。

同类推荐
  • 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政治迷信与政治民主是绝对难以并存的。“民主的确要以基本理性能力为前提,在任何社会里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要推进政治进步,建设民主政治,必须认真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努力洗刷种种政治迷信的残迹。$$《新世纪学人文萃:权力的黑光》作者是力求遵照马克思提出的原则来进行这项工作的。
  •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主要选取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进行梳理。全书共二十章,前十七章回顾和审视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确立了目标,后三章展望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出版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帮助。
  • 大道与歧途

    大道与歧途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 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主脉,以对问题的坦诚关注与直率揭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对教育理念的自我审视、自我追问中,作思想道德教育活力的追寻,在对思想教育中的诸多观点、疑点、盲点、争议点作深度剖析、理性甄辨中,作激活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求索,其意在于热切呼唤教育者从权威世界走向对象世界,从理念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以自己的博大胸襟与开放视野,提升自己正视问题的勇气与破解问题的智慧,从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意蕴与社会强力,一展理论创新的锐气和思想开放的清新,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时代俱进的时代风采。
  •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出版于1986年,我们是根据原作者提供的1988年平装本译出的。我社请原作者、译者进一步修改后再次公开出版。作者在本书中总括回答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对逆境进行考查的方法论。(2)把高质量的政策制定作为应付逆境的重要手段。(3)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4)逆境中政策制定的素质要求和必要条件。(5)政策制定系统和统治方式改进与重建的方法论。在本书的末尾作者还向各国高层决策者提出了九点建议,使得本书的主题能得到具体的实现。作者在本书中所阐明的逆境中政策制定的方法论,以及对政策制定系统重建的方法论对我国是有现实意义的。
热门推荐
  •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传奇的一生。
  • 冰雪皇室之神秘公主

    冰雪皇室之神秘公主

    公主们快要回国了,快来看看吧。她冷漠邪魅,她可爱妩媚。
  • 傲世君主

    傲世君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或许在不经意间,你的梦想已经被触动并已经踏入了前进之路了。李岚,一个与你一样平凡的人,在科学无法解释的机缘巧合下,回到了远古时代,前有旷世神农,后有周朝圣宗,且看他,如何脱离平凡,在历史之江河中,成就一代不朽之帝王传奇!
  • 人间世传奇之清风歌

    人间世传奇之清风歌

    日暮苍山林幽幽,落英飞叶逐水流,不修梅花不修愁。懒卧看红尘,熙熙攘攘不罢休,回首天边月,道声不醉不许走。呔!星朗朗,云淡淡,嘉时正年华,将将做个潇洒老酒瓯,把《清风歌》唱个够。《人间世传奇三部曲》之《清风歌》,一个写写画画落拓人,一截杀气腾腾江湖史,一群嬉笑怒骂好朋友,一首缥缈寥廓清风歌。
  • 凤鸣九霄:仙尊,不太冷

    凤鸣九霄:仙尊,不太冷

    本是实力超群的王牌特工,没想到,也有失足摔死的时候?!更没想到,特么还穿越了,成了一位有名无实的废材郡主?本想混吃混喝等死,没想到,不停地有人上门挑衅。后来,某人来个惊才艳艳,顶级废材变顶级天才,日子终于清闲了!哪料,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在朴素迷离的未来,静静地等待着她。
  • 这才是心理学

    这才是心理学

    本人心理学生一枚,学完四年心理学课程,不得不感慨一句:万万没想到,这才是心理学。进入心理学的世界,就像钻进了旋转的万花筒。生理心理学展示了身体和心理之间的秘密;实验心理学再次确认,心理学是一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人格心理学帮我结束“不知道自己是谁”的阶段;社会心理学拓宽视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到整个社会、人类发展的历程……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心理学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术生活、实习生活以及职业选择。想了解神奇的心理学,神秘的心理学学生,请赶紧翻开本书吧!
  • 英雄联盟之逆天学生

    英雄联盟之逆天学生

    一次煤气罐事故,林晨和他的电脑一起被炸上了天,然后就穿越到了正在加载中的英雄联盟里。坑坏了剑姬,气死了鳄鱼,玩傻了提莫,掐死了死歌。而在现实中,带着女警架AK,牵着萝莉放大火,抱着阿狸上新闻,刮着光辉的鼻梁。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是你抄我的。
  • 万岁的年轻人

    万岁的年轻人

    80年代,小城小镇的小年轻他们的小传奇,
  • 第二道纪

    第二道纪

    道,万物之始,物从道生,故曰始。是非之纪也,是非因道彰,故曰纪。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藉此世界,故曰道纪。道,可代表着空间万物,纪,也可指时间运转。天圆十二纲,地方十二纪。天纲运关,三百六十轮为一周;地纪推机,三百三十轮为一度天运地转,推动道纪发展。道纪修行层次:究极、入微、大希、冲夷、不磨、道纪
  • 姐妹争宠:TFBOYS等等我!

    姐妹争宠:TFBOYS等等我!

    “我喜欢你!”“很抱歉,我不认识你。”三年是一个能把人和事物彻底改变的一个数字,这三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夏初晴彻底对他绝望。他们是否能回到以前那幸福的时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