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23000000005

第5章 东北二人转的四大流派(1)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二人转逐渐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流派。

过去,人们对二人转的表演曾有过“北靠唱,南靠浪(扭),西讲板头,东使棒”的说法,集中地反映了上述四派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

其中,东路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大多采用彩棒来表演,以武打的表演见长。南路以辽宁省营口县大石桥为中心,受大秧歌的影响较大,最早使用扇子表演,形式歌舞并茂,颇为生动。西路则以辽宁省黑山地区为中心,受关内的莲花落表演影响较多,演唱者大多讲究“干板夺字”。北路则是以黑龙江省北大荒一带为中心,唱腔优美,表演细腻。

另有一种说法是“东靠唱,南靠浪,西路板头,北腔亮”,意思大体相同。“东靠唱”,意思是说东路艺高,好唱爱唱,清朝有“是唱手,往东走”的说法,吉林二人转艺人被称为“木头老鸹”,意思是嘴皮子利索,唱硬舞也硬,艺人手绢、扇子、大板、手玉子都有绝活。

南路,又称“南边道”,受秧歌影响较大,其特点是以舞见长,唱扮俱佳。西路又称“西口”,以辽宁黑山、锦州为重点,其特点是剧目丰富,板头粗壮。北路又叫“北边道”,泛指黑龙江省的二人转,其演唱特点是高腔大嗓,热闹红火。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第一节 二人转的“西路”

一、历史发展

二人转的西路指辽西的黑山、北镇、锦州、山海关一带,以黑山二人转为代表。

经考证,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王纶生,名蹇,字纶生,一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1734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土台上演唱“蹦蹦”,人们把这种演出称为“双玩艺儿”。这是所知二人转最早的称谓。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东北学者一般认为二人转只有250年历史。随着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了解,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

解放后,黑山二人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7月,黑山县地方戏剧团成立。后来,剧团虽几经变故,但演出活动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他们先后整理出《马前泼水》、《刘云打母》、《小王打鸟》等几十出剧目,到处巡回演出。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黑山县地方戏剧团深受欢迎。在当地,剧团每到一处,村里杀猪宰羊,用最高的礼节、最好的饭菜招待艺人们。村民们兴高采烈,接闺女唤女婿,把看演出当做过节一样。往往是这个村的演出还没有结束,下个村就赶着车来接人了。

剧团还经常赴河北、内蒙古一带巡回演出。因艺人个个技艺超群,唱做俱佳,当时的《唐山日报》把黑山地方戏剧团称为“塞外一支花”。

黑山二人转影响广泛,辽北、吉林、黑龙江一带的唱手有不少都是黑山人,或者是和黑山艺人有一定师承关系,吉林省著名老艺人李青山的师傅张相臣就是黑山人。被称为二人转“老抱子”的黑山老艺人庞奉,多次到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授徒众多,有40余人。此外,从黑山流传过的剧本、腔调、说口和一些传说,都对黑龙江吉林两省有重大影响。

二人转之所以在黑山最先发展,是因为这里有二人转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黑山,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特别是这里有个东北最大的马市,有好多大车店,吸引来自关内外特别是当地周边好多民间艺人在此聚集。

清朝初年,当时的官府禁止“不入流”的艺人在兴城、锦州、北宁等城市长期停留,而黑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独立的建制。于是,演出环境宽松、适合养家糊口的黑山,就成为艺人们卖艺谋生、交流技艺的集散地。

二、艺术特色

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黑山二人转艺术所代表的西路风格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以唱功、说功、绝活见长,重板头,擅长抱板、滚板等,味正腔浓,唱腔丰富。黑山二人转艺术的唱功、说功成为东北二人转的主流表现形式。

对艺人们来说,“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住店”,谁有好艺就学谁的。他们把当地大秧歌和外地莲花落、相声、梆子、影调、什不闲儿等多种民间艺术不断地杂交融合、推陈出新,产生了早期的东北二人转。

其中,莲花落对黑山二人转的影响最大。唱莲花落的艺人,手持大板凳,见景生情,现编现唱,尤其受东北人欢迎。在莲花落艺术风格感染下,黑山二人转融会贯通了诸如东北大鼓、太平鼓、河北梆子、山西霸王鞭、民歌小调、莲花落、东北的秧歌等,就慢慢成了板头硬、嘴皮子干脆利落、节奏力度鲜明、“犹如快刀切豆腐——四面见光”的演唱特色。

黑山县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二人转就是唱秧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转又吸取了京剧、话剧、小品、歌舞以及国外艺术的成分,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形成了“唱得好听,舞得优美,逗得风趣,扮得逼真,绝活精湛”的综合艺术,体现了二人转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虽然二人转红遍城乡,但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辞世,黑山二人转艺术原来特色鲜明的传统形态已经成为文字记载的东西,一些传统唱腔和老艺人的绝活随着光阴的流转一天天消失。值得庆幸的是,黑山二人转已经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推荐项目,全方位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

三、早期戏班

黑山有最多的艺人群,这是认定东北二人转起源于黑山的另一依据。据黑山县文化馆考证,清光绪年间,黑山二人转演出活动达到当时的鼎盛时期。著名的班社有庞奉班、郭春发班、李成林班、宋振荣班、柴老万班等,形成了以黑山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黑山二人转艺人群。

解放前,庞奉班是东北三省最大、最久的职业二人转艺班。从清朝光绪年间到伪满统治时期,他们连年成班,不断授徒,到处演出。据不完全统计,该班知名艺人就有50余人。他们行艺于辽西各地,足迹远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城乡,还到过沈阳督军府、内蒙古王爷府演出。这一时期,黑山老艺人张相臣行艺走遍吉林省,在吉林省收徒甚多,教出很多高徒,如李青山、杨富生、张文学等,均成长为吉林著名唱手,对吉林二人转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二人转的“东路”

一、历史发展

二人转的东路指吉林省的松花江以东各县,包括梨树、榆树等地,其中,梨树二人转为其代表。

从清乾隆算起,梨树的二人转跨越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乾隆为初期,有著名艺人双菊花的父亲演出。嘉庆二十五年之后,有演员组班演唱,而且有了自己创作的节目。

据记载,《小两口串门》就是双菊花创作的,最初只有两段,共十三名唱词,整出戏是以大秧歌套路为主,用在正戏演出之前等场和等人。双菊花单传徒弟周兴(周短子)能把这出只有十三句唱词的戏表演一两袋烟的工夫,可见他的表演技能之高超和舞蹈语汇之丰富。

后来,周兴又传给耿君(耿扣子),耿君传给徒弟刘启红(刘豁牙子),刘启红在1935年又传给徒弟赵青山(赵结实)。到这时,这出戏经过几代人的演出,唱词已近百句,赵青山在20世纪50年代又传给高春艳和董孝芳。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1840~1850年,梨树的二人转在县内已形成了相当的演出规模,其发展已影响了周围各县。这时已有著名艺人周兴(周短子)在梨树西部 、吴广金(吴三儿)在梨树东部沿辽河一带组班从艺。1852年,怀德县刘房子一带的著名艺人“林大寡妇”和“周半拉子”等首次来梨树,两县艺人相聚切磋技艺。

到清朝末期,周兴的高徒耿君、冯球子以及秧歌名手郭云甲(艺名郭甲子)等,又将梨树二人转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耿君把梨树二人转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可称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民国时期,梨树的二人转艺人达100多人,常演出剧目200多出。小曲、小调近180个。会戏最多的是艺人王群,会戏300多出,其次是耿君,会戏150多出,再次是李财、赵青山、韩荣、萧永等,会戏均近百出。傅生会的小帽超百个。

1945年,东北民主联军进驻梨树,以李生为首的12人戏班来到部队,用文艺形式做宣传鼓励工作,移植演出《兄妹开荒》及二人转小段《妇女队长快点名》等现代戏节目。1948年,梨树全境解散,蹦蹦获得了新的生命,全县9个行政区相继成立了以演出二人转为主的区办小剧团。名丑李财带领一个小班进入县城,在王家茶馆演出。1950年春,梨树成立“梨树艺人剧团”。

1958年,梨树县政府组织首届全县二人转汇演。到了1962年,地方戏队复归民营。本年8月,梨树县地方戏队在县供销合作社会议室向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吉林********富振声等领导同志汇报演出了《洪月娥做梦》、《秦香莲》、《寒江》和《打碗劝婆》等剧目。1964年5月5~29日,吉林省第一次二人转工作者学习会在梨树县召开,共有27个专业二人转团队,近600人参加。1965年,吉林省定为梨树为全省二人转“排头兵”。“****”结束后,梨树县二人转剧团重新组建,被下放到农村和工厂的二人转演员董孝芳、郭玉芹、高春艳、李海龙等人陆续回团,1978年10月,重新组建起9人的戏剧创作组,主要任务是二人转创作。

1979年5月5日,吉林省二人转工作者第二次学习会在梨树召开,梨树县二人转剧团演出的二人转《两路分兵》列为学习会8个推广剧目之一。自此,梨树县二人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84年,演员董孝芳随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进京,在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单出头《南郭学艺》,深受领导及专家的赞扬,使梨树的二人转登上首都大雅之堂。1987年,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演出的二人转《美人杯》作为吉林省唯一的剧目代表吉林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节,引起轰动。拉场戏《写情书》代表吉林省出席扬州戏剧节。二人转《放金龟》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首届二人转会演。《写情书》又夺得国家第二届“文华奖”剧目奖。

二、艺术特色

梨树二人转的特色在于艺人们的扮相与表演的鲜活以及词曲的丰富等方面。梨树二人转以唱功著称,据说,老一辈唱手李财(李龅牙)能将观画一折唱两小时。班主傅生更以唱功见长,讲究“吞”、“吐”、“撒”、“放”。“吞”即是声音缩小似乎不出嗓子眼儿,却听得真切。“吐”是抢板夺字,成团吐出。“撒”是抑场结合,顿挫自在,如泼水一般将戏文送给观众。

“放”是如喷水一般陡然提高,脱口甩出。解放前夕,戏班自散。解放后,梨树二人转有了长足发展,新编剧目与新的表演技艺不断涌出,如60年代本县自己创作的第一个二人转《送年画》这出戏里,两位演员熟练地运用了手玉子,他们表演的“单点掐”、“颤点掐”、“飞板掐”等,打得又稳又美,表演了“拉扇”、“压扇”、“指扇”、“掏扇”、“摇扇”、“颤扇”、“抛扇”、“拎扇”等扇子功。结尾处,他们又表演了大板的“递板”、“扔板”、“换板”、“转板”、“晃板”、“翻板”、“飞板”等多种绝活,在表演上又将梨树县二人转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早期戏班

曾有“八大戏班闹梨树”之说。即岳永丰班、金凤山班、李生班、洪国栋班、柴振海班、傅生班、毕永莲班和孙家班。到后来,又出现“南柴北傅中间李”之说,即南边柴振海,北边傅生,中间李财。岳永丰班。班主岳永丰,尊称岳八爷,不会演唱二人转,全凭兴趣于1902年以大秧歌形式组建季节性戏班,自命班主,并令其三个儿子都要学唱二人转,并备全部服装及乐器。演出的戏单以“四梁”、“八柱”为主,共108出,经常活动在梨树东部、怀德西部和辽宁的西丰、昌图等县。

傅生班。前任班主是他的师傅耿君,组建于1900年左右,待傅生学艺出徒之后,便接任师傅班主之职。这个班的艺术声誉一直保持在“八大戏班”之首。虽说是年年组班(季节班),艺人时常更换,但梨树的“硬手”始终是云集于此。主要艺人有耿君、李财、韩财、韩荣、傅生、刘忠、高万昌(绰号高麻子)、刘国才(刘小手)、孙广学等。

他们做艺特点以唱见功。经常下单的,唱功段子如《浔阳楼》、《纲鉴》、《盘道》等,唱情段子如《西厢》、《开店》、《兰桥》、《扎花帐》等。《大西厢》唱一宿”的传说就是这个班。

毕永莲班。号称毕家班,以毕家长辈门婿辛中山(一名辛万福)及其艺友常玉林为“教头”,下有毕永莲、毕永贵兄弟及他们的侄子壕流子。收徒张忠、孙国学、李玉弗、齐连山、周少先、陈贵、朱殿生、陈凤莲等人。“门里”组班,占领一方,红极一时。“打人”的戏除《西厢》、《蓝桥》之外,拉场戏《狠毒记》可算毕家班的一个拿手戏。据伪满时期曾在白山乡小四棵树屯当过屯长的老观众唐文民说,毕大下巴(毕永贵)演《狠毒记》中老太太角非常带劲。他梳个长发,卸装以后,有的老太太凑到跟前和他唠嗑,以为他是老太太,一搭话才知是个男的。

同类推荐
  • 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共分为四篇,分别是倾心篇、别离篇、相思篇,以及怨情篇。《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将中国文学史上以爱情为题材的历代诗人写出的情诗恋歌以及与爱情有关的诗词歌曲一一呈现,其中不乏许多传诵千古的名篇。
  •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本书讲述了教师工作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而对于孩子,也就是那些中小学生来说,由他们的本身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老师又必须要能抓住这些孩子的特点,避免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因此,老师在教育时,必须要能“蹲下自己的身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吸收了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经典案例以及中外教育的各种优势,对“蹲下来”的教育方式进行精辟的阐释,相信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会大有裨益。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少数民族节庆(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少数民族节庆(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主要内容包括:节庆文化概述;东北内蒙地区少数民族节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节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节庆等。
  • 历史常识悦读

    历史常识悦读

    收录了从“创世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中国历史常识,并配有大量插图,引领你走进历史的天空。从中窥视历史前进的脚步。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为人类记录着时代的交替与更新。从历史中可以获知我们的先人祖辈们的丰功伟绩和过锚褥失,我们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样深记他们失败的教训。
热门推荐
  • 长恨繁歌

    长恨繁歌

    李湘峣出身相门,为当朝右相幼女,年幼时识的得道高人张果的仙气,被李隆基另眼相看。长大后,师承玉真公主以及当朝左相,又曾遇得道仙人,终成为皇家第一女道士,频频出入宫中,与杨玉环相知成友,被人艳羡。然而,父亲用她以做政治周旋,爱人用她换的功名利禄,身边至亲至爱无一出卖背叛,谁能剩下一份真心相待。战乱四起,父亲早已离世多年,她是该偏安小小仙山,还是重新走一遍人间?
  • 刀神意志

    刀神意志

    本书讲述一个关于农家少年凤鸣的经历。他自小家逢剧变,一夜之间遭受父母离世的打击。从此他稚嫩的心灵便埋下一颗复仇的种子,这颗种子究竟会将他推向黑暗深渊或者是光明圣殿呢?他将会成魔还是成侠呢?敬请期待《刀神意志》*********************************************************************求收藏,求书评。(*^__^*)嘻嘻……
  • 随风

    随风

    她是一位美丽知性的大学老师,工作生活令人艳羡,却封闭自我,迟迟无法走出六年前那段无疾而终的初恋。直到那个外表潇洒不羁,内心却温暖阳光的男人鲁莽地闯进她的世界……他执拗地撬开了她久未开启的心门,就在她的内心开始重新燃起爱情的火焰时,一个熟悉的电话号码打破了一切美好。为什么打给前男友的告别电话,那头却是响起他的声音?这个电话号码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像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秒风会从哪个方向吹来,真相永远用你最措手不及的方式,向你展示它鲜血淋漓的样子。它打破最残酷的壳,让痛不欲生的她究竟该何去何从?
  • 岁月流成诗

    岁月流成诗

    我来自远方,来自爱与生死的荒凉。携带一身往昔,只为将谁流放,然后流浪,流浪。以为人生就只是思念无缘之人的荒诞,没想,也有人为爱而来。
  • 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

    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

    本书以生动的事例体现了现今初等教育的发展,揭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对中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现状,指出了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该书对于广大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 科技巨城

    科技巨城

    “如果您突然拥有了一座充满未来科技的大城市,您最想要做的是什么?”“嗯……我能卖里面的房子吗?”韩晗隐隐期待的问道。--------应主角强烈要求,特此ps一个:我们不搞研究,我们只是未来科技的搬运工!
  • 如果这是宋史3

    如果这是宋史3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扭转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疲于西陲小国的疯狂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裕,却用于供养禄蠹、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力挽颓败的国运、萎靡的民风……
  • 猎命蛊神

    猎命蛊神

    一千年以后,一部分人重拾千年以前的古代秘术,抛弃科学,并创立了一个全新的“蛊”的另类世界。等级:蛊者,蛊士,蛊师,蛊灵,蛊王,蛊尊,蛊圣,蛊神。蛊,不过是他的手段。命,才是他的猎物!
  • 家有孽徒:师尊难为

    家有孽徒:师尊难为

    好吧,看书穿越她忍了,好歹知道情节了好抱主角大腿是不是?穿成书里前期蹂躏主角还有着虐童癖后来被主角杀得死无全尸的坏女人她忍了,至少现在主角还未成长可以从小抓起嘛!可是,这个被她一手养大现在揽住她腰笑的无辜的货色是谁?她的乖乖徒弟呢?艾玛这绝逼不能忍!ps: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腹黑邪魅占有欲强的徒弟对自家师傅死缠烂打后来吃干抹净的故事。。。
  • 名门嫡女:邪王请上榻

    名门嫡女:邪王请上榻

    她,凤府嫡女,出生即被人刻上灾星之名,爹不疼,祖母不爱,却不知一场鬼使神差的错穿,让她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修成正果……及竿之日,一纸休书砸到她的面前。很好,凤倾城微微一笑,扬声将那休书一字不差念了一遍,得出结论,文笔甚好……自此,凤家嫡女痴傻草包的恶名便传遍了京都。且看她如何收拾伪善姨娘,打倒表里不一的庶妹。辣手催花,阎王要人三更死,她偏要留人到五更,好好折磨……皇后毁婚,很好……她便让她的儿子生不如死。将那拖着一身病体的闲王扶起,看这大齐国在她凤倾城的手上风起云涌。尼马,谁能告诉她,为何病怏子也能让她三日下不来床,仰头问天,坑爹的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