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33300000019

第19章 先行者并不孤独(18)

我从一开始做记者,就是传播,写书编书虽然略有不同,但也是传播的一种。传播是有受众的,自己的作品有影响还是很有满足感的,就像报道写出来有人看。人的本能是生存,但人作为社会动物,还是有更高的追求,所以这是一种要求。我在牢里和朱正就一直在讨论,探讨中国要往何处去,再一个,中国为什么会走到现在这一步。我们都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走向世界”,因此也有了这套丛书。

编书志在必得

“文化广场”:您当时做《周作人散文全集》和《走向世界丛书》,您是怀着志在必得的心情,还是以不无忐忑、试试看的心态来做的?

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就是本着一定要做出来的心态,因为里面没有反动的内容,也没有宣扬色情暴力。有人说周作人是汉奸,但我认为,周作人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名利和日本人合作,当然我承认他的有些做法是有问题的,但他对文学的观念到现在都是很先进的。

“文化广场”:另一位老出版家沈昌文,他带出了很多出版人,但您好像更擅长单兵作战,你们二人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别。

钟叔河:我们两个很大的不同是,他比我会处理人际关系,我这个人没有这个能力。跟我平等相交的人,有人讲我好也有人讲我坏,在我之下跟我做事的还基本上讲我好,管我的人就很少讲我好了。我有一点,我认为是我失败的一点,曾国藩说过人的一生要有战略也要有策略,我是个不算蠢的人,但我不愿意在人际关系上用脑子。

传记与自传

“文化广场”:《走向世界丛书》当年只出了三十六种,听说剩下的六十四种最近打算出版,现况如何?

钟叔河:现在在做了,岳麓书社已经搞了二三十种了。

“文化广场”:您现在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钟叔河:现在第一件事是《走向世界丛书》里有一两种是我自己愿意弄的,就是张德彝的最后两种,因为前面的都是目录,关于张德彝的小书,因为每篇都有一万多字的前言,八篇就是一本小书了。这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没有什么观念和见解,文采不出众,但他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和生活,大量的纪实,记录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这些文章是用文言文做的,我做些标点分段等具体的编辑工作。

梁由之正在写我的传记。也想过写本自传,我写自己和别人写我的角度肯定不同。我写过很多文章都是自述,放在一起就是自传了。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深圳商报》)

访钟叔河先生

卫洪平

我有幸两次在长沙“念楼钟寓”拜访过钟叔河先生。

第一次是二〇〇三年十一月。钟先生没有任何客套,平和地把我让到客厅的沙发上。宽大的客厅里摆着一张台球案子,想来是老人平时编书、写书累了,便打上几杆,舒活筋骨吧。地板是锃亮的黑色大理石,墙上挂着沈从文、黄永玉的字。

紧靠沙发是一个躺椅,老人就靠在躺椅上,用极富韵味的湘音跟我聊起来。此前我已读过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出版的《走向世界》,深深折服于钟先生的思想和文采。书中收集的是他为《走向世界丛书》里每一部书写的叙论,他给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钱钟书先生“主动”给此书作序,称首次在《读书》杂志看见这些文章,“就感到惊喜”;又说,“我的视野很窄,只局限于文学,远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欧、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全面影响”;“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

钟先生早年饱历苦难,一双眼睛却依然那样清澈、纯净。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钟先生腹笥之广和惊人的记忆力让我叹服。临走时钟先生引我到“念楼北屋”,指着满书架他的著作,问我要哪几种。我选了《念楼集》和《书前书后》。老人坐在书桌前签名,又找了一个信袋,把书装进去递给我。几天后我就把《念楼集》读完了,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浇胸中块垒、“多言外意”的钟氏风格的文字。我给钟先生写了一封信,很快就收到回信,我从回信里真切感受到钟先生虚怀、求是、谨严不苟的风范。

八年后,即二〇一一年三月,我第二次去长沙,住在岳麓山下的枫林宾馆。我有个愚见,人跟书一样,有的人似中外古今的名著名篇,滋味绵长,常读常新。在我眼里钟先生便是这样的人。于是下榻后来不及盥洗,就跟钟先生电话约好,公事结束后去念楼拜访。电话里钟先生的声音中气十足,语音清晰,全然不像年过八旬的老人。

那天是个周末,出租车在橘子洲大桥遇堵。接连两天都在下雨,现在雨停了,天还是灰暗阴沉。从车窗看出去,橘子洲、长沙城笼罩在蒙蒙云雾之中。下午五点钟才来到营盘东路三十八号那座高层住宅楼下。物业很好,楼道、电梯洁净如洗。上到二十层,出电梯左拐,迎面看见防盗门上铸铜的“念楼钟寓”。保姆小谢应着铃声跑过来开门,钟先生已站在门厅了。

与八年前相比,钟先生脸上多了几颗老人斑。钟夫人已经去世,我感到念楼里不免有些孤清。客厅靠窗多了一张书桌,上面摆着正在校阅的书稿。那张台球案子依然摆在客厅中央。

落座后,钟先生顺手拿过一张校样给我看,是胡适手书的长卷,一边说:“这是前些年出过的一本书,现在要重印。”又递过一册已出版的《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说:“原来印得不好。本来是长卷,印的时候分开了,这次重印就印成长卷。”

我俯身看胡适那个手书的长卷,见上面密密麻麻、但又是整整齐齐地,用红笔标明校正的字、标点和各种符号。这是钟先生一贯的风格。

书桌上有一个中国社科院的牛皮纸信封。钟先生告诉我,这是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的亲笔信,说着取出信来,指给我看那一笔不颤不抖、不歪不斜、娟秀清丽的小字。钟先生还念出声来,对一些内容作着注解。征得钟先生同意,我用相机把信封正面拍下来,留作纪念。

钟先生念完信,重新折好装进信封。他似乎想起什么,站起来,一边走向客厅靠墙的书柜,一边说:“我要送给你和你哥哥卫建民一套书。”书拿来了,是两套,放在我面前的小方桌上。一套装在硬纸盒子里,一套没装盒子,码得整整齐齐。原来是湖南美术出版社新版的《念楼学短》,五个分册依次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书的体例和版式与前些年出版的《学其短》《念楼学短》一样。钟先生扭过身伏在靠窗的书桌上,给两套书分别签了名。

我因为过几天就要调往大同工作,便请钟先生赐教。钟先生随手拿过一张白纸,稍加思索,写道:“为政不在多言,但力行何如耳。”又在一旁注明,“这是知堂最喜欢引用的一句古人言”。

钟先生吩咐小谢多蒸米饭,留我吃了晚饭。我在返回枫林宾馆的车上端详着《念楼学短》,这套书真是漂亮。让我感到好奇的是,每本书的厚度几乎完全一样。回到宾馆逐册查验,果然除第五分册《勿相忘》是二百一十一个页码外,其余四个分册全都是二百一十三个页码。全书共计五百三十篇。这是多么考究、清爽、益智的一套书啊!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太原日报》)

更能消几番风雨

王平

近些年来,去念楼拜访或采访钟叔河先生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念楼”的人于是也多了。这未必是钟先生本人喜欢的事,因为他并不是个爱热闹的人。不过,倘若碰上几个谈得来的,钟先生的话匣子还是容易打开。他尤其愿意与年轻的、有些见识的读书人交谈。有一回,《晨报周刊》的小袁带香港凤凰卫视的梁文道来拜访钟先生,我也去了。梁君是我喜欢的年轻学人,口才文章俱佳。出了好几本书,在当下知识分子中间有相当影响。梁文道由衷地对钟先生说,《走向世界丛书》是对他有启蒙作用的一套书。钟先生很高兴。那一次,大家相谈甚欢。

“念楼”乍一听恐怕有人不太明白来由。其实“念”就是“廿”,二十,钟先生住二十楼,由于“户户外貌咸同”,便在门口挂了块竹形直额,上刻“念楼钟寓”四字作为标志,并无其他什么特殊含意——固然钟先生对“念”字本意可能心有戚戚焉。

门口的这块直额其实是一塑胶仿铜件。原件挂在客厅墙上,为钟先生的友人浙江桐乡叶君精镌,堪称竹刻佳作,“念楼钟寓”几字则是钟先生集自周作人的手书。因担心损伤竹材,不敢硬钉,才另外请人仿制一件,固定在门外。

钟先生搬入念楼十多年了,与“念楼”有关的书出了好几种。其中《念楼学短》我尤其喜欢。所选古文皆百字以内,且独立成篇,以倡好文贵短的意思。每篇古文均配以“念楼读”及“念楼曰”,加起来亦不足三百字,却耐得咀嚼,经得看。还有一本《念楼集》,所收文章大半都是在念楼写的,我也喜欢看。

现在钟先生的书房系由客厅兼任。原先那间书房太小,于是钟先生与老伴朱纯合计,搬到客厅里了。反正来的客人多是谈书看书的,这样做正合适。客厅约三十平方米,算大的了。窗户朝南,书桌呈斜角置于窗下,光线很好。东西两面墙壁各置一排大书架,多为古籍或工具书。当然,《走向世界丛书》《周作人散文全集》《李锐全集》等书也占有重要地位。朱纯大姐因此还专门写过一篇短文《老头挪书房》,饶见情趣。客厅中间则放了一张台球桌,不大,原先我以为是钟先生将其缩小尺寸请人定做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张标准尺寸的美式台球桌。钟先生不好动,读书写作之余唯独喜欢和老伴打打台球。可惜老伴去世多年了。

因为近水楼台,我常常去钟先生家坐一坐,听他聊天。话题海阔天空不拘一格,即兴随意,妙谈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学问。可惜我记性不佳,便常想,每次聊天若把它录下音来,久而久之编成一本书叫《念楼聊天》,必定好看。细想又难得做成。因为凡事一认真,便不随意,聊天不随意,还有什么意思?

钟先生并不好收藏。不过按他自己的说法,一辈子与书、与读书人打交道,多少总会留下几样或有意思,或可纪念的字画、摆设之类。还有些东西,则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有些关联,初看并不起眼,更谈不上贵重,说起来却有来历。譬如一九七六年在劳改队里给妻子制作的竹筒,一九六八年自制的欧洲式样细木工刨,还有他女儿从巴黎购回送给他的书册形木盒,以及友人从旧金山购赠的十八世纪北美移民用铜灯等。这些东西摆在书架上,不占地方不动声色,却悄然散发着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日常生活气息。

钟先生说,本来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手艺很好的工匠。此言确实不虚。就拿他在牢里面制作的那个竹筒而言,上刻竹叶数片,并题上“斑竹一枝千滴泪”,堪称精美,更何况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用极其简陋的工具雕刻出来的。钟先生却笑言,因刻的是伟大领袖的诗句,才能公然为之。其实这句诗也有暗寓之意,它饱含了钟先生在牢改队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再说钟先生手工制作的两把细木工刨,也可圈可点。其时钟先生和妻子都在街道工厂做木模,并兼搞一点设计制图,可以温饱,所以还有点余暇和兴趣做几样喜欢的工具。这两把刨子做工、材质俱佳。一把刨身是血椆,底板用黄檀,前后手柄为梽木,木楔用花梨;另一把全部用名贵木材黄檀制作,材料居然来源于“破四旧”砸烂的古老家具,堪称“废物利用”的典范。

说到古老家具,钟先生至今仍有一件事情不无惋惜。故事发生的时间更早,即“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被打成“右派”的他租住在北门佘家塘一栋老楼里,房主是一位曾出任过民国时期最高法院院长的老先生。此公担心一房好家具迟早难保,有意将一张紫檀木雕花大床作价八元卖给钟先生。钟先生想反正睡觉也要张床,何况此床既好且大,睡个两三人还可余出一边堆书。可惜钟先生的父亲执意阻止,不愿“右派”儿子有半点张扬。结果此床被长沙民族乐器厂买下,且当即一顿敲拆,悉数散去做胡琴了。

钟先生委实在任何困厄的处境中仍具有顽强、坚韧的生命张力和乐观精神,并且在个性被极度压抑的时代仍能头脑清醒,坚持独立的自由思想。固然,他被报社打成“右派”也恰恰就因了“错就错在有思想”。即便在劳改队服刑期间,他也曾在绘图室一位青年工人的帮助下(即以那位工人的名义借阅)通读了《二十四史》。通过读史,更加增强了钟先生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信心。

在钟先生保存的个人物品中,时光印痕最深的应该是他父亲教他读宋词的手抄本。当时他父亲已七十岁了,钟先生却还只是读高小的年纪。钟先生说,小时候他们父子出去,人家把他们当祖孙辈看。我开玩笑说,看来晚年得子此子必定聪明,确有印证。钟先生却说不不,我哥哥比我聪明得多。还说自己儿时初学四则应用题“鸡兔同笼”,就蠢到了极点,居然去问父亲,谁会把两只脚的鸡往四只脚的兔子笼里赶,还不怕麻烦去数多少头多少脚?气得他的老父亲直翘胡子,大骂儿子“下愚不移”。

同类推荐
  • 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美国的一个影评人大卫·邓比,在48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起因就是当年发生在美国知识界的一场争论--如何对待西方传统“经典”?我们国内也有关于“阅读经典”的争论,几乎就是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那场论战的翻版。无论是支持或反对阅读经典,尤其是国学典籍的,都在实际上离他们所讨论的那些书--文学、哲学、历史的作品--特别远。比如四书五经,它们毫无疑问既是国学也是经典,但它们真如某些人所言是邪恶的根源,或者如另外一些人所言,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或21世纪的希望吗?得到真实答案的最好办法,就是带着今天所遇到的问题,把这些书认真地读一遍。
  • 中国治水史诗(下)

    中国治水史诗(下)

    近代考古发现:太行山东麓,曾是远古时期渤海西岸的海岸线。由于冰川期的影响,地面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海进和海退,在距今五六千年时发生的海退之后,天津一带地面上升,渐渐成陆。
  • 珠江,东方的觉醒

    珠江,东方的觉醒

    以珠江三角洲作为艺术焦点,按照历史时序,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作品所叙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要求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结构框架来容纳和消化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这一方面,正是作者所长。面对“百年鸟瞰,卅载观照”,作者以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勾勒、交织出一幅中华民族舍死忘生、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求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
  • 带笑的匕首

    带笑的匕首

    本书收录了作者30多篇作品,内容包括:欧洲人晒骄傲、司马迁三回邮件、李真阎王殿争辩、局长的背影等。
  • 情感的故事

    情感的故事

    本书是一部以情感为主题的大学生文化读本。情感是人生的一个基本内容,没有情感就构不成人生。人的情感是以其生物存在为基础的,但又是超生物的,是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的表现。情感的核心是爱。爱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人生的目标和归宿。本书选择了古今中外文化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书信、文章,编辑成书,从亲情、爱情、友情、生死等多层次展示情感的故事和情感的人生意义。读这本书,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是丰富的,因为情感是丰富的;人生是美丽的,因为情感是美丽的。这个读本将帮助读者扩展情感视野,深化情感意识,增强爱的信念和自觉。
热门推荐
  • 恶魔夺爱

    恶魔夺爱

    他是手握繁荣的恶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是颠沛流离的孤儿,无依无靠。他爱她,却恨她的身份,更始终放不下她。在伤透她,她决定离开之后,他威胁她留下,却错手把她送给了仇人,让她葬身火海……笨蛋的伤口总是好得特别快;笨蛋的脑容量很小,无论他怎么伤害她,她只能塞下他一人……
  • 风流三国2

    风流三国2

    特殊的背景,不见光明的生活,没有正式的身份,没有爱和所爱的人,没有过去和未来的人生。集悲剧于一生的主角在玩三国游戏时,意外穿越至东汉末年,永别组织阴影,又陷入乱世生存的挣扎。所见千里饿殍,所闻社稷飘零。终明民如蝼蚁,命似草芥!投身曹营建功勋,唯求大树便遮荫。欲将丹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功高震主招人妒,游龙觉醒天下惊。盗物者贼,盗人者奸,盗名者圣,盗鼎者王!新书《盗鼎三国》已经上传!敬请诸位支持……下面有传送。。
  • 银狐传

    银狐传

    主角展风,乃是冒险界内赫赫有名的“银狐”,这次,他为了盗取一块神秘的石头,得罪了世界首富,并掳走了他唯一的女儿柴舒怡。拥有神奇力量的石头瞬间融入展风的体内,让他拥有了太阳神的力量!终于,千年恩怨浮出水面,黑月族,白月族与太阳神使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纠葛?
  • 顾念生

    顾念生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断肠字点点

    断肠字点点

    没有老套的爱恨情仇,只有无奈的悲欢离合。是自己错了还是世界错了,我们谁能知晓?“俗尘渺渺,天意茫茫”的背后又有多少炫丽的往事?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同时走近自己的心灵
  • 火影之勿忘

    火影之勿忘

    有三个女孩,意外死于电脑爆炸。她们在火影忍者的世界得到了重生,也不知道老天爷是故意的还是一不小心,她们都变成了男孩而且是原火影中根本没有的人物!魁萱、菱夜、米蓝她们都拥有了新的身份。幽织田轩凌、波风冥、山中泉默看这三只蝴蝶如何闯荡火影世界吧!
  • 醒天记之第一凡人

    醒天记之第一凡人

    神仙界,低等民。这种身份,决定了如同蝼蚁的人生。但只要有一丝机会——来日踏破天,戳碎星。纵使仙界无日月,定当头,棒喝万物众生天。醒来!
  • 灾厄始祖

    灾厄始祖

    拜天天崩,拜地地裂;敬神神死,祭仙仙灭;不死不灭,天地不容。拥有仙祖意识和灾厄之躯的杜少陵,为了三界众生,不得不拼了老命地提升自己的实力。杜少陵:没办法,我一懈怠,整个三界都要跟着陪葬啊。且看无敌的杜少陵如何在三界之中成就自己的至尊之位。
  • 终极邪仙

    终极邪仙

    少年吴爽偶然得到神秘功法,从此世界一切都可以为其使用。轻松挪到数吨巨石重物,这都是小意思。我连大山都可以瞬移。水系修真之法在我眼里都是小孩玩意。我连江河都可以掌控。如果说风雨雷电为我所用就算是大神的话,那么未免也太没调性。无知的人类只是御灵的初级阶段,就连仙魔鬼怪,都要听我吩咐,为我所用。天上地下,为我邪尊。
  • 造化秘令

    造化秘令

    一块神秘令牌一部神秘功法一位神秘师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