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2200000020

第20章 幽默之道(2)

他还曾这样说过:“幽默是什么东西,让我在此地神秘一点别说穿妙。”“懂的人(识者)一读便懂,不懂的人打一百下手心也还不知其所言为何物。”卖了个关子之后,林语堂仍明确地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

“幽默”这个词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是从日本理论界输入的。林语堂用了一个形容“幽寂无声”的古词(《楚辞·九章·怀沙》中的“孔静幽默”)“幽默”来翻译它。这样一来,在欧美国家里本义浅白与明朗的一个词,传到中国后反而变得深奥了,甚至有些令人莫衷一是了。甚至让许多搞了多少年幽默艺术的艺术家们对此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除林语堂外,国内有些作家、理论家关于幽默也分别有一些不成系统的说法,散见于报章、书籍中,数量不怎么多。世界各国关于幽默的说法、观点,就数量而言倒不少,但似乎都没有说得完全令人信服。方成花了很多时间查阅,思考,查阅,思考……自己的想法在渐渐成熟,自己的观点在渐渐明朗。

在80年代的这些岁月里,方成尽管本职工作和社会活动很多、尽管刊物报纸的约稿很多,但他一直没有放松对幽默理论的研究。方成一边在多家报纸上开专栏,发表一些关于幽默研究的短文,一边在各地作讲座,讲自己研究幽默的心得。然后他出版了关于幽默研究的两部理论著作:《幽默·讽刺·漫画》和《滑稽与幽默》。

此外,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出版了评论集《笑的艺术》,杂文、散文集《挤出集》,理论著作《报刊漫画》及画集《方成连环漫画集》、《方成漫画选》等作品。

出第一本书《幽默·讽刺·漫画》的过程稍有些曲折。当时,方成写了一篇长达5万字的研究幽默的文章投给刊物《文艺研究》,但刊物因篇幅所限,只刊登了7000字。三联书店的领导范用看见了方成这篇文章,想在他主管的《新华文摘》上转载,便给方成打电话。范用一听方成说这是被删节了的,原文还有4万多字未刊载,便决定将全文出成一部书。这样,《幽默·讽刺·漫画》一书得以问世,发行了3万多册。这个发行量在当时算很高的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里,都收藏有方成的这部书。以这部书为标志,方成成为了中国系统研究幽默的第一人。

方成的进取心很强,出版了《幽默·讽刺·漫画》和《滑稽与幽默》两部书后,他仍觉得自己研究幽默的进展还不快,成绩还不大。他随时总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一有点空,他就又围绕着这个问题思考,再思考……

方成与侯宝林交往几十年,对他精湛的相声艺术十分钦佩。他曾把侯宝林一些最出色的段子用录音机录下来,复制了好几份。后来朋友钱钟书生病的时候,他还特意把一盘侯宝林的相声磁带送给钱钟书,希望他在“笑疗”中早日康复。

1990年,方成向侯宝林建议,请他把创作和整理相声的过程和经验写出来。侯宝林答应了,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却一个字也没写出来。方成知道他忙,遂提议自己与他两人合着写,侯宝林也觉得这样好。于是,方成马上行动,带了两台录音机,又特意带了侯宝林表演的录音带,每天一大早就赶到侯宝林家,集中精力谈相声,谈创作,谈幽默。当然,主要是听侯宝林讲。就这样,两人连续谈了八天。后来方成因事去了深圳两个多月,待他1991年返回北京时,侯宝林已患肺癌住进了首都医院,已经无法工作了,也无法再与方成谈幽默谈相声了。

住院一年多后,侯宝林不幸逝世。方成在痛悼挚友侯宝林去世的同时,后悔得不行:“我真恨自己觉悟太迟。他和我都已年逾古稀,他体质又不算很强健,他身怀绝技,应该尽早也尽可能全都保留下来。对文化遗产的无知,使这样珍贵的宝藏丢在我们手里,想起来要掉泪的!”

方成决心自己一个人也要把这件事情干下去,他不无遗憾地说:“原想与他(侯宝林)合作,也得他同意,在一起研究幽默理论问题,现在只好自己单干了。”“我们是有同好和理想的,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继续做我们的工作,感到肩上担子太重,也不可能把他的经验和艺术思想录下来,只能尽我所知,对我国的相声艺术和侯宝林的技艺做些理论上的分析,并由此讲出我对幽默的理解。”后来,方成花费了很多心血,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写完了《侯宝林的幽默》一书,篇幅长达33万字,包括41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侯宝林的相声艺术,研究了侯宝林的幽默经验和艺术思想,并探讨了中国的相声艺术。侯宝林倘若九泉之下有知,当是多么高兴呀!

《侯宝林的幽默》问世时已经是1993年了。方成对研究幽默理论的问题更有了一种紧迫感。他也的确是一个大忙人,要做的事的确很多,但尽管再怎么忙,他也要尽量多集中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为此,他甚至部分停止了漫画创作。由于有一直未间断研究的十来年时间的积累,再加上使命感的增强,侯宝林逝世后,方成研究幽默理论的进度大大加快了,思路也越来越清晰,研究的问题也找得越来越准了。这大概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厚积薄发”吧!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后的十来年间,方成研究幽默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版了,包括《方成谈幽默》、《英国人的幽默》、《漫画的幽默》、《我的幽默》、《这就是幽默》、《幽默的笑》、《中国人的幽默》、《红旗下的幽默》、《方成自选集》等。这些著作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幽默研究方面的若干理论空白。方成亦因此自豪地说,他所完成的研究是“世界上还尚未有一人能做到的”。的确,无论是就研究的广度而言,还是就深度而言,迄今为止,几乎还无人可以企及。方成这话没有夸张,称得上是名副其实。

在这些著作中,方成坦言:“我自觉最满意的两本:《方成谈幽默》和《侯宝林的幽默》。”在著书立说的同时,方成还常开讲座作关于幽默的演讲,去电影学院讲,去传媒大学讲,去各地的大学讲。后来,方成讲幽默的对象甚至扩大到了外国人。2001年,他应邀为各国驻京记者讲幽默理论,谈中国人的幽默;2005年秋,他应邀赴美国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有关幽默艺术的会议,顺便还在费城社区学院和天普大学讲幽默原理。此外,2006年以来,他还受邀多次到外交部等国家机关讲幽默的艺术与应用。

方成对幽默的研究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作为漫画家的方成是从实践总结这个角度来探讨幽默艺术的道理的。他说,“我没受过系统文艺理论教育,难作高深论述,只当一种经验的解说,供人参考吧。”

方成从事文艺创作几十年,画漫画,写过相声、喜剧性的小品,还写过讽刺诗、杂文等,这些都跟幽默有关。方成深知幽默的重要,对幽默也深有体会,他认为,中国人关于幽默的了解很少,更谈不上作理论研究,而国外对幽默理论作过一些系统论述的,是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等学者们,“他们不是幽默艺术实践者,不是从艺术实践出发来谈幽默,而主要是从笑的心理和种种感受来研究的。理论家们写理论总是以抽象概念作逻辑推理,具体实例不多,艺术实例更少。像我这样很少研讨理论的人看起来颇为吃力。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是希望看到便于指导艺术实践的道理,借此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自然想多知道具体运用的方法。特别是有关幽默的理论,经常和机智、联想与想象相依,在实践中变化多端,须从许多实践经验中寻启发与诱导。所以我想有必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来认识幽默的性质,了解它的来源和演化,以及在文艺创作中运用幽默的方法等等。”

由于有丰富的幽默实践作基础,方成独辟蹊径,作起研究来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他先是在多家报纸上开专栏,写杂文,讲幽默。他明白光讲理论读者不一定爱看,不能像经院派那样从概念到概念,不能搞逻辑推演,不能做长篇宏论,所以他就爱用杂文的形式来写,用幽默的笔法,夹叙夹议,有观点,有议论,有古今中外及自己创作实践中的实例,旁征博引,文风轻松,把读者不知不觉中带入笑的海洋中。许多读者都爱看他的这类文章。

一段时间后,方成又在专栏文章的基础上,再作整理,提炼,充实。围绕一个大题目,形成一部专著。只要不出差,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写文章。每天都写,辛勤笔耕,长年坚持。最终,仅是探讨幽默、研究幽默的书就出版了12部(另外还有几十部研究漫画的著作和评论集、散文、杂文集),真可谓成绩斐然。

这12部研究幽默的著作,多角度、多侧面地探讨了幽默的来源、滑稽的产生、滑稽和幽默、讽刺与幽默、机智与幽默、幽默的运用、中国的幽默等问题。从这些著作中可看出,作者对幽默艺术的思考是耐人寻味的,其中不少观点是开创性的,发人所不能发,言人所不能言。表述却又是轻松的,深入浅出的。可方成仍很谦虚地说:“自己对文艺理论很生疏,只好凭个人创作心得,讲一些对幽默的认识,写出来向方家请教。”

2009年,方成在91岁高龄之际,以汉英对照本的形式推出了他的又一部著作《幽默艺术》,为国外幽默艺术研究的同行与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曲艺的外国留学生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者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准确的文本。这是他为了便于和国内国外的学者们进行交流而出版的。2005年那次在美国参加有关幽默艺术的会议时,方成与美国朋友会见却无法作学术交流。虽然有翻译在,但他们没见过方成的英文论著,很难进行讨论,这让方成感到有些遗憾。回国后,方成请朋友把论文译成英文,寄到美国的漫画杂志上发表。现在,为了让中国的幽默艺术研究走出国门,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线,与世界各国站到同一个交流平台上,共同印证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色所在和发展历程,方成出版了英汉对照的《幽默艺术》这部双语著作,内容包括幽默的艺术、幽默的特色、幽默的技法、幽默的语境等四部分,大量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幽默实例,帮助外国人士切实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3.“幽默到底是什么”

方成花了很大功夫,用了很长时间,研读了许多研究幽默的经典著作。为了弄清“幽默到底是什么”这大课题,方成真是煞费苦心,潜心耕耘。他对整个幽默文化的研究是深入的、系统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方成说,“因为我觉得幽默是一种高级的文化,这种东西可以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甚至认为,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幽默感如何,是检验这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标准之一。但是因“幽默的性质业已证明是难以捉摸的,甚至连伟大的思想家们在研究它时也感到困惑”(美国《新时代大百科全书》1980年第9卷),所以方成觉得“才需要去捉摸。大家一道把它捉摸清楚,好将它把握住,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方成研究幽默的这12部著作,既是他的研究成果,也是他几十年来在文艺创作中创造幽默的体会,这其中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有理论层面的分析总结。

这些著作的出版,有利于艺术界、理论界对幽默艺术和理论的深入研究,也赢得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如他所言,“文化事业总是在评比和议论中推动前进的。我想和同道们作学术交流,互相通气,由此得到批评指教。”

从自己的具体艺术实践所得到的感受中,方成对幽默的理解,扼要地概括主要有如下观点:

一、 幽默出自于语言,是语言的艺术。还可用画和用表演等种种方式表现。

二、 幽默有滑稽感,但不同于滑稽。

三、 幽默和讽刺在艺术方法上相通,幽默中常常带点讽刺,讽刺一般也幽默。幽默和讽刺很难截然两分。

四、 幽默的艺术方法多样,但也有规律可循,可学。

下面,我们顺着方成的思路,来把握他对着重研究的这几个基本问题的见解:幽默的来源、幽默的定义、滑稽的产生、滑稽和幽默、讽刺与幽默、机智与幽默、中国的幽默。

第一,幽默的来源

幽默源自哪里?方成阅读过各国学者的许多论文,可作者们主要是涉及“幽默”这个词的来源,一般都陈述为:这个词“是从希腊文转过来的”。研究幽默的学者们没有谁提到幽默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幽默是天生的一种才能。有人说,幽默是从英国来的,是英国产品。有人说,幽默是出于智慧。也有人说,幽默产生于温带气候……这些说法,方成感到“好像都没说到点子上”。

方成觉得,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有一定的来源和延展的趋向。如果不把这方面的情况搞清楚,那就无法了解这种事物的性质了。倘若连幽默的来源都不了解,自然无法考察出其性质来。

看来,要想了解幽默的性质,就应该先从根上去找。

同类推荐
  • 萧红的虹:萧红传

    萧红的虹:萧红传

    本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个人传记。作者用文字一行行重新拼凑和梳理着萧红31年短暂的心路历程和坎坷遭遇,用细致哀婉的笔致,为读者完整地呈现出萧红命运多舛的一生,让热爱萧红及其作品的读者,穿越近百年的历史,慢慢步入萧红的内心世界,重新回到那个岁月动荡的年代,与这位柔弱而又坚强、终身都在用全部的善良与悲悯追逐着爱的奇女子,共同走完她短暂而又奇绝的一生。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 说曹操

    说曹操

    本书对曹操一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与重要战役给出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解释与剖析,澄清了诸多坊间的误判;清晰地刻画了曹操一生的几大阶段,厘清了三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使读者豁然开朗;展现了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生存的历史时空以及活动于此时空中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对三国时代割据混战的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有精当的分析。
  • 梅花上将张自忠

    梅花上将张自忠

    本书真实地描写了抗日名将张自忠从参军到为国捐躯的传奇经历,主要写了张自忠将军亲身经历的“北京政变”、中原大战、长城抗日、卢沟桥事变等重大事件。
  •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从达·芬奇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成为一名画家、科学家后的生活,以及他在艺术事业、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达-芬奇充满波折动荡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人令人惊异的博学多才,从他身上领略人间艺术中最接近上帝的灵感和智慧,体会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他为人类艺术事业、科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热门推荐
  • 灵师出山

    灵师出山

    大家都叫我林子,因为出生时逢雷雨阴风天,正好生在坟山的树林里!所以奶奶告诉我以后见到坟头,一定要对它们尊重一点!直到有一天,一张冥币打破了我安逸的生活,因为那张冥币上画的是我的人头……
  • 薄荷源心凉

    薄荷源心凉

    遇上王源,可能是她凌以沫有生以来最幸运的事了,可王源只拿她当最好的朋友,从没关注过她。倒是王俊凯对她很照顾,而易烊千玺呢,早已对她开启了……复仇模式……如果凌以沬知道了这一切,那么这绝对是一次……最糟糕的旅行。
  • 上古云

    上古云

    千年前,你我相爱。千年后,你我伤害。你忘记所有,你忘记一切。看似一切重新来过,可那份初心的爱何时回来。
  • 京城诡异

    京城诡异

    小时候,最喜欢坐在大槐树下,听老爷爷老奶奶讲老北京的传说。那些故事总有一点古灵精怪,不着边际。如今站在史迹前,回味这些故事,却又饶有趣味,生硬的石头似乎充满了灵气。石头是不会讲故事的,那就让小种子和大家一起回味那些源远流长的老北京古老传说,带着故事游北京。
  • 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

    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

    穆雪,一个平民少女,却从小有着不服输的精神,爸妈送去出国了一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却没让家人知道。。。
  • 奴婢要偷心:暴君你等着

    奴婢要偷心:暴君你等着

    三年前,因为他的侵略,她失去了一切,她发誓也要让他尝到失去一切的滋味。三年后,她摇身在他身边为奴,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接近他、引诱他。直到有一天,他将一颗赤热的心双手呈在她的面前。原来,一个不可一世的帝王,也终就逃不过一个情字……他,一个以冷酷闻名的暴君,他的世界只有征服和杀戮,他不懂感情,更没有一个女人能走进他的心。他却为了她,放下所有的尊严与骄傲,只求她不要离开。她决然而去,不是不爱,而是不能爱。再次见到她,他眼里只有恨,“朕偏要你活着,要你亲眼看到你心爱的男人受尽折磨,要你尝尽人世间所有的痛苦,要你余生的每一天都生不如死!”
  • 不离不弃

    不离不弃

    “啊——我又迟到了啦!”随着一声惨叫,孟依梧从床上一跃而起。不对呀!人家明明昨天才买的新闹钟呀! 纤纤玉手毫不秀气的抓起床头粉红色的kitty猫造型的小闹钟,左看右看。“不要再看了!你的闹钟已经很尽责的叫了你两分钟了,是你大小姐自己没听到!”门外传来闲闲的事不干己的说话声,似乎还有在等着看好戏之嫌。孟依梧一边手忙脚乱的套上衣服,一边冲到客厅,对着即将出门的美丽女子喊道:“喵喵,你也太不够意思了,怎么也不喊人家一声。”
  • tfboys凄凉旅程

    tfboys凄凉旅程

    一个像亲人一般照顾他的小凯,最后却只能说“王俊凯,失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整。”总是和她对着干的二源,在她伤心时总会陪着她,最后却换来一句“我相信你会遇上一个更爱你的女生”冷静话少的千玺,一直默默守护着她,最后却换来一句“对不起,你会更幸福,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对吗?”最后她是会选择默默离去,还是会选择陪伴他们其中一人直到永远?还是躲在一旁看着他们各自幸福,自己却浑身是伤,是祝福、还是争取
  • 金丹为大道

    金丹为大道

    古语有云:金丹者,入道矣。只有进入金丹才能窥得大道,才可长生。变丹为婴则不死,就是天地灭而吾不死。天地毁灭也照样不死。看一个小子穿越重生后的得天地之密先进入金丹大道,而后进阶不死不灭
  • 一婚到底:教官,生个娃

    一婚到底:教官,生个娃

    “席教官,我的身材,怎么样?”“……还好。”某女不服气弯腰,事业线全盘拖出:“那这样呢?”“……”一不小心睡了帅教官!怎么办?当然是逃啊!不料,好日子没过几天,帅教官找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