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2400000017

第17章 旷世巨著(2)

漫漫学术道路,戴逸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历史研究,读书、教书、写书,笔墨耕耘,乐此不疲。15岁就发表散文处女作的史学家,多年来以隽永的文笔、扎实的古文功底,把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历史,化作一篇篇、一部部作品,已出版有《履霜集》《步入近代的历程》《繁露集》《语冰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等论文集、随笔集,其中包括大量清史方面的专题论文。纵观戴逸的各类清史专著及一系列清史论文,足以反映了他对清代的各个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此外,戴逸还担任了一些大型史书和工具书的主编工作,其中重要的有《二十六史大辞典》、《中国近代史通鉴》、《清通鉴》(与李文海共同主编)、《中国通史》(与龚书铎共同主编),后两种后来被荣获中国图书界的最高奖项——中国国家图书奖。

2.源远流长

戴逸在清史领域耕耘了大半个世纪,国内清史研究终于有了自己的领军人物。遥想当年,史学新秀戴逸被吴晗问及该怎样开展清史研究并着手编纂清史,这犹如当头棒喝,在岁月的长河里时时被追问。也由此,戴逸的眼前打开一扇继往开来的窗户。从这扇“窗户”里,世人看到了从1644年顺治建朝至1912年宣统帝被辛亥革命推翻而逊位,这268年的漫长清代历史。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重要地位和影响,既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集大成和终结时期,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更与当代中国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戴逸在“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课题中,对身处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转折点上的有清一代,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大都是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要明晰当代中国的国情,势必要深刻地把握和科学地分析清朝的历史。显然,研究清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的史学家,当为此毫无保留地奉献一生。

清史研究这片史家园地,虽然曾经荒芜,但仍离不开前人的执著。清朝灭亡之前,当朝的国史馆做了一些编纂工作,整理出《实录》《圣训》《方略》《会典》等文献,对一些历史事件、各种典章制度做了详细的陈述,同时收集、整理了不少政府档案,虽然不乏歌功颂德,但可视为清史研究的依据和史料。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开设的清史馆编纂的《清史稿》,可谓是一部较为详备的大型清史之作,它按照纪、传、表、志的史书体例叙述了清代的人物、史实、典章制度、艺文,同时搜罗了大量史料。由清朝遗老领衔编纂的《清史稿》当是研究清史不可或缺的史籍,但是由于阶级立场、思想局限的原因,它并不是一部科学的清史著作。

孟森

《清史稿》之后,清宫中的大量档案流传到社会上,并被一些研究机构和严肃的学者做了保存及整理。比如,中国近代清史学科杰出的奠基人之一的孟森。孟森是戴逸的同乡,江苏武进人,世称孟心史先生。孟森学贯中西,曾赴日本留学,深受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他以花甲之年执掌北大明清史学讲坛,以高深的学养、深邃的佳作、诲人而不倦的精神,深受北大师生的爱戴。孟森致力于明清断代史研究,成绩斐然,他在清之先世考定、满洲名称问题、八旗制度考实、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清初史事人物之考辨等问题上,有着深入的研究。孟森治史态度谨严,可谓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实情,求明真相原委,堪称治史楷模。如他对清朝开国史的研究,清朝一辈对其开国史费尽心机,欲盖弥彰,而参与纂修《清史稿》的清遗老们,也竭尽全力为之掩盖真相。孟森所著《满洲开国史》一书,揭开了二百年间清与明之关系的真相,实为酣畅淋漓。孟森对清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著有《明清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等。这些著述深入地研究和考证了清前史和清史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典制等,为中国清史研究做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堪称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与孟森并称为中国清史研究的两大奠基者的萧一山,也是江苏人氏。自幼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萧一山,中学时期看到日本人所著《清朝全史》的中文版本,引以为辱,从此立志于清史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著名明清史专家孟森、朱希祖的倡导下,北大建立了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组织力量对清代文献进行清理。这对于在北大求学的萧一山来说,不啻是天赐良缘。由此,他接触了大量珍藏多年的史料,内容涉及清代的地丁、漕米、旗营、军饷、垦牧、河政、盐行、课税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并为《清代通史》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通过潜心钻研,年仅22岁的萧一山发愤写就《清代通史》上卷,深受史学前辈的高度赞誉,当年李大钊、梁启超、蒋百里、蒋梦麟等先生都纷纷为此书作序。《清代通史》不以传统修史体例来著述,而是以当代新式的通史体裁,对清代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述,对清史学科的建设起了推动作用,影响至今。萧一山师从孟森,他对清史前期和清代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为清史研究的深入作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同样功不可没。在当时整理清代学术的热潮中,不少学者如章太炎、刘师培、徐世昌、冯友兰、胡适等都身体力行,尤以梁启超与钱穆的成果最为显著。他们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集中而全面地论述了清代的学术思想,开后人研究清代学术之先河,在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开拓意义不言而喻。

此后,致力于清史、经济史、满族史或清代学术的研究的学者,则有郑天挺、傅衣凌、王钟翰、杨向奎、商鸿逵等,称得上是清史学界的前辈。处于新旧时代交替过程的他们,以扎实的传统史学功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并运用唯物史观,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卓有成就。他们的学术活动,从解放前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成果累累。如戴逸在北大的老师郑天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明清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内阁档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郑天挺主张研究历史应从客观事实出发,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求用,认为只有更多地占有资料,才有说服力。这种治学理念对戴逸影响极大。又如王钟翰,老当益壮,晚年出版了《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三部论文集,几乎涵盖了清史、满族史的各个领域,令学界钦佩。

在清史研究领域中,以上各时期、各阶段的前辈学者,在清史的各相关领域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如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满族史、思想史等方面。这些辛勤耕耘的学者,论著丰厚,影响重大,都激励后学,为今天的清史研究起着先驱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他们尚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去构建全面而完整的清史体系,即能反映时代精神和风貌的大型清史。而戴逸从主客观方面来说,则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年作为北大的激进学生,戴逸改名后奔向火热的解放区,身受马列主义理论的洗礼,从此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从此步入学术生涯。自幼嗜读古书的他,在人民大学校园里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充分吸收前辈们的学术成果,运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潜心研究,在时代的风云里起起伏伏,却终生不渝。及至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戴逸更是焕发学术青春,同时汲取不少经过整理出版的各种新史料,使得自身的研究能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迈出更大的步伐,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担任清史研究所所长的戴逸,始终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遗愿和前辈学者的嘱托,随着时间的车轮前行,时刻以编纂清史为己任。作为一名身负使命的清史专家,戴逸心中已经有了规划清史的蓝图。早在清史研究所成立之初,一篇激情洋溢的《把大型清史的编写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吐露出他的心声。戴逸主张这部史书可以包括清代通史、清代人物传、清史编年、清代专史、清史图表、清史书目等。他一方面着手招兵买马,培养清史研究人才。当年,戴逸曾向吴晗建议在高校挑选历史系的优秀学生集中培训,专攻清史,而清史所正使梦想成真哪!看到一张张渴求知识的面孔,看到一个个专注伏案的身影,戴逸认定要把历史的真知传递给学生们。与此同时,戴逸组织大家整理和挖掘清代的文献资料,为日后编纂做着准备,并产生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如此浓郁的学术氛围之下,国内有关清史研究学者都纷纷著述,编写出版了清史各领域的专史、专题论著、人物传记及各种文献、档案、资料汇编,都为大型清史编修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往清史编纂的路途遥远又崎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来接续梦想,孜孜以求的梦想感染着更多的人,共同去追寻一个修史之梦。

3.共襄盛举

梦想的传递,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在历史的新时期,国家对清史研究的重视提高到日程上来。1981年,中南海邓小平办公室给中国社科院转了一封人民来信,呼吁要求编纂清史,上面有邓小平的重要批示。对此,中国社科院非常重视,专门召集了郭影秋和戴逸开会,共商启动事宜。当时,郭影秋的身体已很虚弱,听闻此情,激动得热泪盈眶,言及诸多熟稔于胸的想法。作为清史所所长的戴逸,更是提出了用心血凝结而成的编纂规划。几代学人,促膝相谈,心中洋溢着浓浓的清史情怀。及至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讨论科研规划,《清史》编纂被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后被延至“七五”规划)。1982年的秋天,在戴逸的倡导和牵头之下,首届全国清史学术研讨会终于在北戴河举行。会上着重讨论了编纂《清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气氛非常热烈。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拨乱反正时期,百废待兴,

1982年,与周谷城(左)交谈国家财政情况很紧张,没有足够的财力来编纂《清史》。同时,国内史学研究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修史的条件还未成熟。因此,《清史》编纂又一次搁浅。对此,戴逸深有感怀,弹指20年间,自己前后三次参与动议清史编纂,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深抱遗憾,可这正是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啊!虽然时机尚未成熟,戴逸坚信离梦想的实现,肯定又近了一步。

几度春秋,在清史园地拓展的戴逸已然华发满头,却精神抖擞。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也为清史纂修铺平了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综合国力显然呈几何级增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学术繁荣。正是在1982年,国家在制定“六五”规划中,第一次将社会科学列入发展规划,《清史》编纂正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项目。当时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先后给予清史研究大力的支持。90年代末,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清史确立为重点学科,在科研经费、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目睹国家的大好形势,面对清史学界的发展,戴逸心潮起伏。盛世修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对清朝近300年的历史进行总结,传之后世,应是当代人的责任,是时候了!

2001年初,戴逸凭着一个历史学家的良知和责任感,在《瞭望》杂志上撰文呼吁:“编纂《清史》,此其时也!”紧接着,在戴逸的倡导下,4月初,《清史》编纂座谈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如期召开。参加会议的都是各研究领域卓越的学者,如季羡林、任继愈、王钟翰、王忍之、朱家溍、蔡美彪等。一眼望去,鹤发童颜的学者们陆续走进会场,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令戴逸非常感动。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学者们都对清史编纂提出很多建议,大家都认为,清史研究所清史编纂的前期工程已经做得很扎实了,学术条件、人才条件业已基本具备,当前应该大力呼吁及早推动这项工作,必须有政府的参与、支持。推动这项工作,首先要成立领导机构,同时应对编纂的一系列问题,如体裁、体例、凡例等开展讨论,更要通过媒体呼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座谈会上,有学者还谈到一个引人深思的掌故。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天晚上历史学家范文澜在窑洞外散步,正巧碰到毛泽东主席,闲谈间毛主席向范文澜提出一个问题:满族是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怎么就把华夏都统治了,并且统治了200多年,其中道理何在?我很想研究清史,可是现在我没时间。这个掌故引起学者们的共鸣与深思,其实,关于清朝的建立、统治及至走向灭亡,也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所思考的问题,但以清史为专业的专家还是太少了。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以来,史学界的清史发展很快,各方面成就很大,只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再推进一步就可以了。座谈会济济一堂,众多学术前辈、名家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意见,给予清史研究所极大的鼓舞和支持,相信大家齐心合力,努力地宣传、促进、呐喊、呼吁来推进,最后必定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共识。

同类推荐
  • 刘邦创业记

    刘邦创业记

    这是一部草根闯荡终极职场的实录。刘邦出身农家,年过而立才当上了大秦帝国的基层乡镇干部。就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却在秦末的动乱中脱颖而出。他仅仅用了不足三年时间就把自己的几十名追随者变成了几十万,从泗水亭长混成了汉王。他又用了四年时间,与自己的朋友兼兄弟、历史上最强悍的军事家项羽争夺天下,最终把看似不可战胜的楚霸王逼死在乌江口。刘邦在当上皇帝后,又用了七年时间收拾秦帝国留下的烂摊子,打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汉王朝。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模式历经千年仍有借鉴意义。
  • 一代女帝:武则天

    一代女帝:武则天

    贞观九年(635)五月,太上皇李渊谢世。武士彟在荆州哀悼成疾,吐血而死。当时,武则天仅有十二岁。武士彟的灵柩在长沙大崇福观里放了七个月。唐太宗认为武士彟是忠孝之士,并追赠礼部尚书,令官办丧事。贞观九年十二月,武则天兄妹护送着武士彟的灵车,长途跋涉,返回并州(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故乡,在并州大都督英国公李勣的监护下埋葬了他们的父亲。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 李自成第八卷:崇祯皇帝之死

    李自成第八卷:崇祯皇帝之死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

    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

    历史学者张宏杰倾心推出《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实战篇,展现曾国藩为官处世的最高智慧。曾国藩与咸丰皇帝、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李元度、沈葆桢等人之间的亦敌亦友、似敌实友的关系独家揭晓。曾国藩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是在翔实的历史史材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了精确到位的描述,使曾国藩这个人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热门推荐
  • TFBOYS之汐瑾时缘开

    TFBOYS之汐瑾时缘开

    一次次的邂逅让她如梦般美好,“我喜欢你!”三道每个少女都梦寐以求的话集于她身,真的幸运。笑着露出虎牙的他、眼中星星闪亮的他、梨涡浅笑模样的他,都喜欢她,幸运又悲惨。“凌瑾汐你不能耽误了他们,自己配不上他们吧?”她一遍遍问自己,这才如梦初醒,停止了嘴边那痴痴的笑,他们那么遥不可及。“对不起!”拥有虎牙的王俊凯问她:“为什么?”拥有星星眼的王源问她:“你不是喜欢我们么?”拥有梨涡的易烊千玺问她:“是为难么?”她笑了,也不知是不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三个男人能为她痴狂。“跟着自己的心走,只要你开心就好了。”“没关系,你选择谁我都会很开心的,我会默默守护你的。”“至少,你找到自己的归宿,我会放手的。”
  •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重生之御鬼狂妻

    重生之御鬼狂妻

    慕容烟因为救一只黑猫有了重生的机会,她选择了属性之后,被救的碉堡了的九命黑猫墨屹还调侃她:“除了头什么都不行,现在你这么低的级别弱爆了!”身为一只被系统压制的妖兽,这货的脾气还不小,要带着他一起做任务,到时候就可以升级、赚钱,当上占卜师,泡上大帅哥,走上人生巅峰啦!哈哈哈!
  • 玄天御帝

    玄天御帝

    一场梦终结于这现社会,他却重新塑造了英雄的梦,挥动了正义的拳头,击破了这世界的虚境,……等待着凤凰的涅槃重生。
  • 王俊凯是我三生有幸喜欢你

    王俊凯是我三生有幸喜欢你

    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青梅竹马,打打闹闹的度过了童年,他曾说:“你只能是我的。”却不知道,自己何时爱上了她,却在她离后才发现。五年后女孩回来了,他是否能对她说“ILOVEYOU”,故事开始了......(故事中王俊凯并非明星。)
  • 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紫色神话经典

    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紫色神话经典

    本书囊括了世界各个文明的经典神话。这些神话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特色。在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一个个奇幻的故事、生动的人物了解世界各国的文明,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 天神下凡

    天神下凡

    三样东西会使帝国在一百年内成为至高的伟大王国:《国富论》,《教诲》和紫曜花——虔诚者奥古斯丁。他独自从神圣中来。走向永恒的不朽。
  • 猎杀终结者之猎杀游戏

    猎杀终结者之猎杀游戏

    猎杀终结者是一部魔幻小说,小说描述了侦破一起欲做人类之王的惊天大案。小说并不单纯追究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着眼于《猎杀游戏》、《猎杀风暴》、《猎杀陷阱》、《猎杀咒吻》和《猎杀终结》五个篇章中的五十多个暗藏着血腥、恐怖与可怕的陷阱。在终结过程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无数陷阱中,那种极度危险、极度痛苦的煎熬和历练所表现出的坚强、无畏与执著,以及凭着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搏击技艺,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从对反面人物麦士博、麦天龙与圣地天尊的描述中,也映现出在极度贪婪者的头脑中生发出的唯利是图凶残狡诈的卑劣本质。在这风云变幻凶险莫测的终结中,在坎坷中逆风而行,好运一直会陪伴光明斗士。
  • 车夏请记住我叫安黎年

    车夏请记住我叫安黎年

    这是一个不明媚的故事,从开始到结束谁都不知道自己在演绎什么,却都身在其中各释其职。我要从何说起才能给大家一个唯美的不带任何矫柔做作的开头?现在我是个自述者,自述我这场暧昧不清的人生。
  • 仙君当道:萌妻别跑

    仙君当道:萌妻别跑

    我承认,我钟离月纤是有那么一点点厉害。医术吧,一般一般,世界第三;废了不少渣男吧,也不是我的错,毕竟他们自己活该;才华满溢,干过特工,也不赖我,谁让我有一个变态爷爷呢。但是,my,god!这也不能成为我死翘翘的原因吧。“亲爱的冥王老爷爷,你看我这么可耐,送我回去吧。”于是乎,这么可耐的我,就被一脚踹进了浩渊大陆。真的好冤啊!附身在了一个……“说多了都是泪啊!平胸,骨瘦如柴,冥王你能踹的在走心一点吗。好歹我也是一位大美女,这个没胸没屁股的小屁孩是怎么回事,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乎,我就走上了一条女强人的不归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