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79100000030

第30章 告别的关怀与演出——丧葬礼(3)

南方广大地区古时曾经盛行悬棺葬,也叫崖葬,这种葬式不用掩埋的方式,而是把棺木放置到悬崖绝壁之上,或者利用天然洞穴,或者楔桩承载。行此葬俗的民族族属多有争论,但都是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后裔。至于为何悬棺于绝壁,有认为是为了死者的亡灵得以早升天界,而在四川珙县麻塘坝,蔚为大观的僰人悬棺所在地,流传的故事说,僰人之所以悬棺而葬,是受到始祖点化,用保护好祖先遗体的办法来获取庇护,还有民歌唱道:“对门坡上哟树青青,凿空整木哟寄我身。高挂岩上哟避兽害,儿孙万代呦享太平。”

辽代舍利塔天葬,也叫风葬、鸟葬,现在人们多知道藏族地区盛行天葬,将死者尸体切碎喂鹰,据说尸体是被吃得越干净越好,可以顺利升天。其实,天葬不仅仅是宗教(主要是佛教)影响的结果,它有古老的渊源。

原始人处理死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弃尸于野外,天葬就有这种弃尸的性质。汉族地区也有这种葬法,不过主要用来处理夭折的婴幼儿,用草席简单一裹,往野地一扔,让野兽吃掉,说是这样小儿亡魂可以不作祟人间,还可以早些再次投胎。

火葬据说也与佛教有关,佛祖释迦牟尼就是火葬,没有烧尽的骨头被教徒奉为至宝,称为舍利,实际上,火葬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先秦典籍就对西部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过记载,佛教的传入对火葬有一定的推广作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武大郎就是被火化的,但明、清以后,火葬被认为有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礼教观念,遭到明令禁止。近世以来,又由于其简便、卫生、不占用自然资源(土地)而得到提倡。

而作为农业传统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历来盛行土葬,入土为安是他们的最大心愿。

镜头三十九:入土为安

棺木已经抬到了墓地。

墓穴早就挖好了,长方形的土坑,像旷野上仰天张着的一张嘴,正等着她的又一个孩子回家。

打着引魂幡的孝子把幡插到地上,领头跪下,身后一片悲声。

孝子捡起地上的一根枯树枝,在地上划了一个大大的圈子,面向墓穴的那个口特意留着,这是天门,是祖宗接受供祭的通道。一沓黄裱纸被放在里面,孝妇用手顺时针地在纸上拨拉着。很快,厚厚的一沓纸被转得圆圆、散散,然后又一沓放上去。

棺材已经稳稳地平放进了墓穴里。

随着一铲铲黄土被撒进墓穴,纸也被点着了,越烧越旺。

带来的各种水果、点心、社火也被投进火中,最后是那只引魂幡。

坟墓已经堆成了馒头形,有人高喊着:“撤孝!”

安葬孝子、孝妇们身上的孝服、头上的孝帽一一被解去、摘掉,他们在放声大哭、磕头之后,此刻要回转头去,重新面对阳间的生活。身后那个土馒头里的老娘,也从此开始她在阴间的生活。

土葬,是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葬法。古时“墓而不坟”,后来才有地面上的坟堆。一般认为,土葬与农耕生产关系密切,如果没有农业定居的生活,土葬的产生就失去了基础。农业文明造就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的意识是土葬的最根本支撑。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民间信仰中的始祖神女娲抟土造人,人既然由泥土赋形,死后当然也会归于泥土。关于土葬的由来,民间传说有不少说法,而这种人来自泥土、又复归泥土的认识是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种,有一则传说是这样说的: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地间还不存在人。有一天,两个菩萨在闲得无聊时捏泥巴人耍,他们捏成大小各种泥巴人。不知捏了多久,捏成的泥巴人也不少了,地上被抠起许多坑坑凼凼。

有一天土地菩萨从那里经过,看见地上站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泥巴人,又看见地上坑坑凼凼。土地菩萨问道:“你们天天这样捏,泥巴人倒是捏得不少,地上的坑坑不断增多,将来走路都不好走。”两个菩萨一听,心想是呀!那该怎么办呢?请土地菩萨帮忙出个主意。土地菩萨想了一会儿说:“事已如此,只好等泥人成了真正的活人以后,让他们活到一定的岁数,死了再来填这些坑坑凼凼。”从此以后,人死了就要埋进泥土里。

另一种传说可能与古代的弃老杀老风俗有关,相传很早以前,老人死后,儿女们都要把老人身上的肉割下来吃了。后来,或因为这种原因或因为那种原因没有吃成老人的肉,老人的尸体腐烂发臭,子女没有办法,就只好挖坑把尸体埋了。为了方便以后寻找,就用土在上面垒成一个堆堆作记号。从此以后,世间也不再吃人肉了。人死了就埋进土坑里,上面垒成堆堆,就叫“坟”。从吃老人的肉到不吃,并妥善处理尸体,应有文明发展的轨迹隐于其中,这一点已在祝寿礼敬老一节中有过较详细的分析,兹不重复。

还有,传统中国人在接受了佛教传入带来的地狱、冥界说之后,又多了一条实行土葬的理由,将死者埋入地下,不仅在距离上更靠近地府,而且其幽暗的环境也正可视为阴间的特点。这样,在心理上,人们便会更加相信,土葬是便于死者前往阴间的上佳选择。

说到土葬,免不了要提到烧纸。纸从人死后设灵时就开始烧,此后凡是跟死者发生关系,都少不了这一活动的存在。烧纸的习俗起源在何时,已经难以稽考。不过人们大多知道东汉蔡伦造纸,不少传说就把烧纸与蔡伦联系起来,大意是因为跟蔡伦学造纸不精,造出的纸质量很差,卖不出去,急中生智,就叫家人诈死,然后在棺木前大烧劣纸,而“死人”复活,说因为阳世中的亲人给阴间送了钱,才把自己的命又给买回来。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烧了纸,孰不知阳间拿铜当钱,而阴间拿纸当钱。

再往后来,人们虽然不再相信烧纸让死去的亲人复生,但仍然坚持烧纸的习俗,说是可以给在阴间生活的亲人送些钱,让他(她)能够衣食无忧、缺啥买啥。之所以在棺木入土时大烧其纸,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给死者准备好足够的钱,他(她)刚刚进入那个并不熟悉的世界,有了钱,少做好多难。有钱能使鬼推磨,可以贿络阴司官吏,可以结朋交友,当然也可以自己买吃买穿。不论人们怎么替死者计划使用这笔不菲的巨款,都可以看到人世间对金钱的崇拜。

3.事死如生祭拜行

都说人死不能复生,但由于灵魂观念的普遍存在,活着的人并不认为死去的亲人已经无知无觉,与自己永远诀别了。他们的心里,仍然认为死去亲人的亡魂还没有离开,还会和他生前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他的喜怒哀乐。所以,尽管他的肉体已经缺席,但活着的人仍然会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地点当他与他们同在。比如上坟送钱送穿送吃喝,比如年节、祭日的添筷,等等。这种事死如生的心理在丧葬礼的各个阶段都表现得相当突出。

镜头四十:暖坟守墓

天擦黑的时候,身穿孝服的男人收拾好包袱,走出房门。门外,已经扎好一捆长长短短的树枝,男人把它扛到肩上。

同样穿着孝服的女人,出现在屋门口,“让娃儿跟你做个伴儿?”

“不用了吧?在家陪你吧。”

“天凉,这点柴禾怕不够用,再拿一捆,让娃儿跟你去,送到再回来,中不?”

男子没再说话。

女人转回身,招呼儿子赶快收拾,冲儿子低头交待了几句,放他出了门。

爷俩儿一前一后出了村子。

男人一直没有说话,到了地头,他才开了口:“先把柴禾放下,到地头那垛上扯两把麦秸,待会儿好引火。”

儿子答应着跑去了。

再起步的时候,身后村庄的炊烟已经看不清楚,光亮也模糊起来。

脚下是弯弯的小路,周围是空旷的田野。

男人感觉到儿子的脚步在紧追着他,于是缓了缓劲儿,爷儿俩并排走着。

“娃儿,怕不怕?”

“不怕,就是这没啥动静,心里怪憋闷的。”

“那咱爷俩唠唠嗑。”

“中啊。”儿子应着,顿了一顿,问:“爹,你干啥非得到坟上过夜?”

“唉,给你爷暖坟呗!”

“暖坟?”

“嗯。就是到坟前生堆火,陪着你爷,人刚走,这阴间又冷又黑,一下子适应不了,暖暖坟,一来驱驱这寒气,二来也让老人宽心,子孙记挂着他哩。”

“那天天都得来吗?得几天?”

“下葬头三天来,以后就不用了。”

说着话,已经到了白天才堆好的新坟跟前。

男人把柴禾放到地上,儿子也把柴禾和麦秸从肩上卸下来。

两个人一边整理着柴禾,一边把包袱打开,取出准备好的洋火儿。

儿子把包袱里的粗布单子拿出来,四下瞅瞅,捡一块看上去还算干燥的地面,把单子铺上去,四角找个几块小石头压住。

“爹,搁这边吧。这儿地干点儿。”

说着,帮男人把柴禾往单子这边挪了挪。

男人已经引燃了麦秸,火很快点起来了,男人捡了根长短顺手的树枝,用来拨火,然后坐下来。

“娃儿,你回吧,别担搁得天太黑了,路上害怕,你娘也操心。”

“爹,娘交待我了,叫我在这儿陪您哩。”

男人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你娘啊,真是,唉!不回就不回吧,你爷没少疼你,多陪陪他也应该。”

“爹,这暖坟咋兴起来的?”

“这话就长了,我也是年轻的时候跟你爷一块儿来给你太爷暖坟那会儿听你爷说的。”

男人回忆起当年,不禁有些神伤。那时候,他比儿子现在大不了多少,也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根本想不到死是咋回事,如今,爹走了,自己老了,儿子又长成了当年的自己。

儿子没再开口,静静地等着男人说话。

“这暖坟,据说是从三国那时候传下来的。听书看戏,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知道吧?”

“嗯。”

同类推荐
  •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 修德养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修德养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置身于信息时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把“鬼神”当作茶前饭后消遣的话题与笑料,报之莞尔一笑。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古老信仰和观念不会静如此水,沉沙之下依然涌动和摇迹。
  •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
  • 美国人

    美国人

    本书讨论了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含义,其中先讨论殖民的背景和含义、美国人对自由的认识,然后讨论美国的地理背景和种族多样性,最后探讨美国民主制度的优缺点、功利主义文化的特点和危害等内容。
热门推荐
  • CGD:世纪神域

    CGD:世纪神域

    主人公“叶云飞”从小是一个孤儿,只知道姓什么叫什么但却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由于知道自己是孤儿所以更加勤奋,考上了上海市最好的大学并遇上了该校校花之一的“林月”与她一见钟情,不久确定男女关系,但好景不长,3个月后叶云飞得知女友背叛伤心欲绝,后迷上了游戏CGD:世纪神域,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 主宰之魂

    主宰之魂

    少年叶一凡被神雷劈中,意外觉醒体内神种,修补天神诀,自此,踏上了一段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征程……
  • 我的五彩石

    我的五彩石

    我天生就有一双阴阳眼,因为一次女鬼的索命,而从家中得到了一块石头,然而一切因果正在慢慢揭开。。。。。。
  • 神尊

    神尊

    三千年前,域外大地上,主宰势力造化神朝被麾下第一大家族古家覆灭,古家家主古圣霄自称“圣霄神帝”,独霸域外大地,号“圣霄神朝”。圣霄三千年后,前造化神朝神帝之子叶临天重生归来,他看着那耸立天穹、享受万家香火的千丈圣霄神帝雕像,家仇国恨,让叶临天悲愤欲绝:“若这江山不复,要我残躯何用?!”
  • 封尘炼天

    封尘炼天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里是哪?我该往哪走?天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成功一定有方法:习惯决定命运

    成功一定有方法:习惯决定命运

    成功不是少数人的传奇,它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是一门可以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学问。本书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经验,系统讲述了成功者应该具备的思维模式、信念和态度,如何制定并按步骤实现成功的目标,如何有效开发潜意识,如何养成成功的习惯和练习成功等,将积极、正面的成功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传达给每位梦想成功、立志成功,以及正在成功的道路上苦苦摸索的人们。
  • 绿色天空

    绿色天空

    对于一个足球运动员来说,受伤是家常便饭,韧带断裂也不是不可医治的,然而他却断了关键的一根,的确还能踢球,可是力量已远不如前,生活就像压抑着他的一根稻草,是痛痛快快的死还是委屈窝囊的活着,也许是个问题
  • 回到清朝搞建设

    回到清朝搞建设

    一不留神回到了清朝面对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他努力的活着且看刘寅如何在这里演绎自己绚丽的人生
  • 本草饮食良方

    本草饮食良方

    《本草饮食良方》介绍了各类本草的营养结构、营养功效、存贮方法、最佳食法、科学搭配、特色菜肴等。根据《本草饮食良方》提供的正确饮食法则,您能轻轻松松挑到适合自己的本草饮食良方,补充到所需的营养素。《本草饮食良方》内容科学,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各类人士使用。
  • 傲婢春梅

    傲婢春梅

    本书是长篇小说。此书为“金瓶梅人物榜”系列之一。《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本书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社会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众多人物形象。此书与《西门大官人》《潘金莲与李瓶儿》为姊妹篇,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瓶梅”人物榜。对人们了解“金瓶梅”有切实的帮助,在读者面前竖起了一面鉴古警今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