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84400000009

第9章 经济(1)

第一节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变革

一、封建土地

据1950年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占武威县农业人口9.11%的地主,占有耕地28.22%;占农业人口0.03%的半地主式富农,占有耕地0.16%;占农业人口3.1%的富农,占有耕地5.88%;占农业人口0.87%的小土地出租者,占有耕地1.62%;占农业人口39.2%的中农,占有耕地41.36%;占农业人口34.5%的贫农,占有耕地17.58%;占农业人口10.8%的雇农,占有耕地2.27%;工商业家、公庙等占有耕地2.89%。从以上情况看,占农业人口只有12.24%的地主、富农却占有耕地的34.26%,平均每人有耕地9.39亩;而占有农业人口45.3%的贫农和雇农,仅占有耕地19.85%,平均每人仅有耕地0.77亩。许多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受着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终年不得温饱。

二、社会主义改造

武威县从1951年2月至6月,进行了减租反霸,同年10月至1952年3月底,进行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中,依法没收地主土地31.67万亩,半地主式富农土地1418亩,小土地出租者土地5830亩,工商业者土地954亩,学田2.13万亩,庙田1.03万亩,祠堂土地2049亩,公产田1598亩,其他9094亩;牲畜1.97万头、农具16.94万件、房屋4.94万间、衣物3.48万件、粮食547.82万公斤。按照土地法规定,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分配给无地、少地和缺乏生产、生活资料的贫苦农民。有4.5万多户25.21万人,分得土地34万亩,每人平均1.3亩。其中雇农1.05万户、4.57万人,分得土地11.77万亩;贫农2.65万户、14.61万人,分得土地16.22万亩。土改后,占全县农业人口45.9%的无地、少地的贫雇农占有总耕地面积的38.2%的土地,平均每人占地2.92亩。

互助组

武威县农村贫苦农民之间,历来就有亲友、邻居互相帮工,以人工换牛工等形式变工的习惯,农民本着自愿结合、等价交换的原则。1954年全县互助组发展到7150个,除个别农户外,全县农民基本上参加了农业互助组。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首先在互助合作基础较好的截河坝和达家寨两个互助组试建初社。具体作法是:土地按等级评分入社,按股份参加分红;大牲畜、大农具折价入社,统一使用;小农具自管自用;劳动力按强壮和熟练程度实行“死分活评”,发劳动手册,逐日登记,按所得总工分参加分配;肥料以地亩分摊,按质折顶任务,超交部分合理作价,参加分红。入社股份基金,按地七劳三的比例筹集。1955年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发展的一年。共建初级社1179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7.73万户的92%,实现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1956年将主要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实行土地、劳力、耕畜、资产“四固定”,普遍推行按劳计酬。到3月底,建成31个高级社。1957年底,共有高级社220个,入社农户7.79万户,占总户的99.79%。全县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社转高级社的工作,由于当时绝大多数初级社转高级社尚不具备条件,产生了要求过急、步子过快的急躁、冒进倾向,加之经营管理上的混乱,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生产。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6年减少23.48%,农业总产值减少21.54%。

人民公社武威县委根据全国公社化的形势,1958年9月将原来的220个高级社,改组成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7个,取消了乡、村建制。

公社在劳动组织管理上,“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社队逐级实行以战斗团、营、连、排、班的军事建制,搞大兵团作战,以大队为单位统一种植,统一核算,贫富队拉平。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半供给制,大办公共食堂,统吃大锅饭;吃饭不要钱,错误的强调“一大二公”;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的上调,过多地搞义务劳动,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一些财产无偿地收归社有,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社员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伤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

1960年,停办了公共食堂,而“左”的错误仍在继续蔓延和发展,导致了后来人口外流、牲畜死亡、粮食大幅度下降的局面。1962年,按总耕地面积的7%划给社员自留地,允许每户喂养3~5只自留羊,同时还划给社员自留树,开放农村市场,同时,将17个人民公社划为53个,259个大队划分为571个,2503个生产队划分为3180个。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实行“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投资,超产奖励)和“四固定”(土地、耕畜、农具、劳力)。收益分配采取基本口粮加劳动工分分配的办法(劳七人三或劳六人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又收交了社员自留地、自留树,不允许经营家庭副业。推行大寨“自报公议工分”制,在分配上搞绝对平均主义,严重地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员生活。“文化大革命”10年中,人均分配仅61.28元,人均口粮低于182.5公斤的就有4年。

三、农村承包

1979年2月,在洪祥公社天泉六队、永昌公社刘沛六队、康宁公社三湾四队等进行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试点。1982年年底,全县3533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取消了生产统一核算,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人定亩,以地定产,以产定提留、定征购的办法,签订合同书,包干到户。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营管理以户为主,彻底改变了农业合作化以来长期存在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0~1989年连续增产增收,粮食总产量由3.29亿公斤增加到3.82亿公斤,平均每年递增1.7%;农业总产值由1981年的1.54亿元上升到1989年的2.7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6.8%;农民人均口粮由262公斤增加到53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2元增加到470.1元。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在农村不断涌现。1985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户6988户,占总农户的5.3%,从事专业的劳动力2.06万人,占总农业劳动力的6.3%;新经济联合体194个、966户,占总农户的0.7%,劳动力2309人,占总劳力的0.71%。农村经济总收中的各种经济类型构成了很大变化。乡、村、组企业收入占10.6%;集体经营收入占1.8%;新经济联合体收入占2.1%;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85.6%。1989年,粮食总产达到3.82亿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2.77亿元,自1990年以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推广力度的加大及良种引进、科学施肥、改进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的新的种植技术的利用,对粮食的增产增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到2006年底,全区粮食总产量631065吨,农业总产值达37.23亿元,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步入极其旺盛时期。

四、企业改制

凉州区的企业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以后进行的,针对不同时期的改革重点和企业的不同情况,先后推行利改税,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领导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权,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企业内部配套,企业的“三改一加强”、“五整一改”等改革措施,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企业机制转换,活力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逐步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四自主体”。

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4年,对企业厂长(经理)任期做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在全县所有国营、集体企业中,厂长、经理一律实行任期制,一般每届任期为4年。对于厂长(经理)的任用资格,做了严格的要求,作为企业的厂长(经理)要懂经营管理、懂专业技术、敢于选拔启用人才。

企业的承包经营

从1987年开始实施企业承包经营制度,对各企业实行定产值、定利润、定税金,采取工效挂钩。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在此机制下,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67万元,销售收入440万元,创利润64.3万元,分别比原计划增长11.3%、25.7%、55.6%。

企业间的横向联合

从1987年到1996年,原武威市对市上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了联合与技术协作,联合不受地区、部门、行业界限的限制,不受所有制的限制。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取得横向联系,开展协作,每年都引进技术项目和资金,仅1996年,就引进项目45项,资金200多万元,新增产值1500多万元。1991年,引进技术41项,资金430万元,新增产值3500多万元。

企业的“五整一改”

1997年,原武威市实行“五整一改,一步改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改革方案,通过买断工龄和职工出资购买产权等办法,整体转让国有产权,形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到12月底,全市158户企业中已有104户完成了改制,整体买断工龄的人员为9997人,资产额5523.05万元。2001年,按照“大的骨干企业规范完善,中小企业转让出售,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重组”的工作思路,凉州区实施新一轮企业改革。到2006年,全区列入改制的134户国有、集体企业全面完成各种形式的改制,通过改制共盘活有效资产19.81亿元,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4154人,有126户企业共引进区内外资本和非国有资本8.66亿元,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最大限度的激活了民间资本,为有效推进投资发展、创造效益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计划统计审计物价

一、计划

1、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武威县政府无经济计划机构。1953年8月设计划统计科,先后行使经济计划职权。1956年1月5日,成立武威县计划委员会。1985年县改市,武威县计划委员会更名为武威市计划委员会。2001年7月市改区之后,更名为凉州区发展计划局,科级建制。

2、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全县国民经济以农业占绝对优势;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工业除几个手工业作坊外,基本上是空白。商业、服务业和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缓慢。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农业、工业、运输、商业、基本建设、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财政收支8个方面。提前1年实现了“一五”计划目标。这一时期的武威是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

“二五”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各种经济活动均受指令性计划的约束。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各种计划指标订得过高,基建摊子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工农业总产值1962年比1957年下降56.03%,全县经济陷入困境。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

武威县在计划安排上采取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支持发展农业、轻工业和稳定市场的措施,3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44.6%,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

计划工作被削弱,计划内容相对减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下降。“三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43%。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

在资金、材料上,适当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99%,初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

先后完成了农业、工业10年规划;商品粮基地建设8年规划;农机化3年、5年试点规划。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8%。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

市(县)计划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由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1985年武威被列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单列的试点。总产值年均递增9.1%,农民人均收入5年净增2.55倍。科、教、文等社会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

1989年,武威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59亿元,为1980年的216.39%,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七五”期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8.69%,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七五”时期和整个80年代是武威市经济充满活力、社会政治稳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

同类推荐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珍爱生命,拒绝邪教

    珍爱生命,拒绝邪教

    邪教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密切关注的对象,也将是人类当前和今后必须正视、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为使人类能齐心合力地共同解决这一难题,很有必要给邪教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不仅要有专门的称谓,而且也要有相对一致的内涵。但眼下的现实情况仍需我们深入研究,广泛探讨,清除分歧,尽快达成共识。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本书紧贴国内外形势,围绕气候变化涉及的自然科学、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选择等领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阐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排放格局,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梁金豹编著的《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是大师随笔之一,《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探讨、训练。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质,也能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
热门推荐
  • 媚妃行

    媚妃行

    为了报仇,为了查明真相,她决定以另一个身份调查事情的始末。待进了堇王府,接触到了皇家人,便开始了一步步的算计。他,为了规避风头,在暗中步步为营,以求自保,谁知还是没能躲过宿命。皇帝、桀公子等众人的战火越打越响。一场亲事引出两代纠葛,最终他们何去何从?
  • 五常传

    五常传

    夜,很安静很安静!只有这家灯火通明的酒楼,才洋溢着男人们的淫笑声!他喝着小酒,眼看着她将衣裳一件一件剥下来,在酒楼中心跳着婀娜的舞姿.他不愿让别人见识她的妩媚,他会心痛;她明知他在心痛,她婀娜的舞姿却跳得更加疯狂……
  • 繁华嫁:红尘笑颜只为君

    繁华嫁:红尘笑颜只为君

    她,堂堂古世家的传人,聪明机智,时而冷静、睿智,时而疯癫、脱线。一朝穿越,竟好死不死的附到了公主的身上。好吧!她认命了,穿就穿吧!衣食无忧也不错,她可以当当米虫。反正父皇母后宠着,还天天有美人皇兄养眼,也不怕被和亲了。可是,为什么想过米虫生活也那么难啊!偷看了美人洗澡,要砍脚,还搭上了条件两个,费用好高。打了冷酷皇帝,赐慢性毒药汤一碗,心好塞。不小心惹上了狐狸美男,老实见面,次次调戏,恨不得爬床。尼玛!你家呢?!这就算了,她全忍了,俗话说得好,能忍是福,忍不了就跑。但是,为什么后面的一直追着她,从贱人到傲娇,从傲娇变无赖,从无赖进化成了变态。丫的,有种单挑啊!看本公主不毒死你。
  • 10秒钟打造幽默高手

    10秒钟打造幽默高手

    幽默是法力无边的魔杖,不需要什么大张旗鼓的举动。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一触即发的纷争消敖于无形。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幽默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存在的。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不断加工练习,幽默就会离你的生活麓来越近。
  • 幽灵古墓

    幽灵古墓

    一座平凡的校园竟然隐藏着惊天的秘密,一时间百魔群集,命案频发,为保护亲人不受伤害,他们毅然踏进诡异幽灵古墓,经历万千磨难,他们能否找到幽灵至宝?纠结的爱情,千年的恩怨,无法逃脱的宿命,一切的一切却都只是一个可怕阴谋的开端。
  • 一舞苍天
  •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三天正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地仙诀

    地仙诀

    修炼了三十年的刑天,总算得道了,他正打算逆天劫,飞升九天。然而这次的天劫似乎有些不一样,竟是传说中的九天雷劫,并且似乎有人故意操纵着这次天劫,仙界之中,究竟有谁和他过不去,还是苍天嫉妒?
  • 十月围城前传

    十月围城前传

    在以时间和空间节点为坐标的引领下,改编者用带有压迫感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保镖和刺客的惊心动魄的故事。1906年,革命领袖孙中山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革命代表见面。为保卫孙先生的安全,民间高手与清廷鹰犬、港英政府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清廷派出的暗杀队,远比想象得凶狠。
  • 豪门恩怨

    豪门恩怨

    宫如雪双眼无神的望着窗外,心里就像一片死水,致命的伤害,席卷而过,只留下无奈。对面沙发上坐着的男人,仍旧是英气逼人,可是脸上还是有掩饰不住的不耐。原来世界上的感情都是这么浅薄呢,一张纸就可以将两个人捆绑到一起,同样的一张纸,还可以让两个人瞬间就没有了任何关系。吴天君因为对其他人的感情而选择与宫如雪离婚,一切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