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多所大学教授。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著名的十个论点:一、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二、禹是动物,是神,与夏无关,三、尧舜禅让说是战国时代墨家所伪造,四、孔子作《春秋》说是儒家所伪造,五、《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际,六、《尚书》中的《禹贡》作于战国等。1939年顾颉刚发表论文,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融合体,开启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因为带有强壮的异族血液输入,使得这个已经衰老的民族时时可以回复到少壮,所以整部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就是内外各族的融合问题。顾颉刚与鲁迅之间真正的冲突发生在1926年应聘厦门大学共事期间,最后竟发展到分道扬镳甚至势同冰火地步。顾颉刚后来在自传中感慨说:“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甲午年用宿墨为顾颉刚先生造像,别有一番墨趣。周旻。
同类推荐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清廉官吏。人到中年,他才踏上仕途。从县令、知州、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后官至两江总督,他一直清廉之风不改,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华人十大科学家: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 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热门推荐
你一定想知道:航空航天知识
阅读科学知识对提高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结构会产生积极而有益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活泼的天性,抑制智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保护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扩大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面,以便充分调动起他们探索求知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