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01300000022

第22章 中国信息业的“飞鸽使者”(2)

正如熊晓鸽所说:“人生最大的赌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赌你的明天会比今天好,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生活方式。所以,当做出判断后,不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而是敢于豪赌的人总是‘通吃’!”

§§§第三节 打造中国的“媒体帝国”

很多人都知道,熊晓鸽学文科出身,常常写诗弄文,天生是个激情澎湃的性情中人。很多人却不知道,尽管熊晓鸽做风险投资做得既有激情又很成功,但他的梦想并不止于此。

熊晓鸽有着自己的“媒体帝国梦”:“我的梦想很坚定,在中国打造时代华纳那样的媒体帝国,打造中国式的时代华纳,这是让我最有激情的。”

搜狐、腾讯、百度、携程、当当等这一系列知名企业都是在熊晓鸽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这些对于熊晓鸽来说,只是事业的一部分,他认为自己做得最好的,还是他对中国出版业的贡献。

中国的十几亿人中,知道熊晓鸽的恐怕不多,但《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软件世界》等报刊的踪迹随处可见。而这些报刊,正是熊晓鸽一手打造出来的。

熊晓鸽不仅使IDG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技术信息服务公司,也使得它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IT报刊多达22种。可以说,中国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方面的报纸杂志都倾注了熊晓鸽的心血,而中国读者关于IT的系统化阅读,也开始于熊晓鸽。这一点,足以令熊晓鸽自豪。

IDG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威胁”。现在,越来越多国外传媒机构在中国开展起业务。面对众多同行的竞争,作为国际著名的新闻出版集团,熊晓鸽认为IDG有着自己的经营特色——高度的本地化、分散管理、高度资源共享。有着多年中国市场经验的熊晓鸽并不担心竞争对手,他更多的是关注与平面媒体相关的互联网媒体。

熊晓鸽在看到IDG在中国出版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对于平面媒体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也有清醒的认识。毫无疑问,互联网将是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平面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来自互联网。

不过,互联网只是一种传播手段、一种互动的工具,它只是加快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同时,在互联网出现后,平面媒体并没有消亡,有些媒体反而脱颖而出,这足以说明互联网本身不能替代平面媒体。

熊晓鸽发现,美国很多地方性报纸发展较好。在美国,全国性的报纸只有《今日美国》,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著名报纸都是地方性刊物。这些刊物都有着很稳定的读者群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平面媒体的优势,它能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平面媒体完全可以与互联网共存。

熊晓鸽还发现,互联网时代有着“后发”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后来者”往往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模式,这也造就了不少“后来者居上”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熊晓鸽又从美国方面学习到了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结合的方法。例如,美国的《计算机世界》,其网上的收入占24%,熊晓鸽为了了解它们网上赚钱的方法,还专门派人去美国学习。而这些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来,又得到美国同行验证的商务模式,也为中国媒体的日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借鉴经验。

早年的记者经历,使熊晓鸽对媒体出版有了不舍的情怀,他乐此不疲地对每一位与他合作的杂志经营者讲述自己的出版理念。熊晓鸽对如何办行业杂志有一番他的“中国说法”。

身为湖南人的熊晓鸽,喜欢拿湖南厨师和湖南餐馆为他的杂志理念做注解。他认为:“办行业杂志要像办餐馆。”

既然是行业杂志,首先就要确定一个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寻找到这个行业的目标读者群。通常情况下,行业杂志的目标读者是两个群体,一是受众,二是和行业相关的厂商、服务商。这就像要在一个小区里开餐馆,首先要调查小区住户的饮食习惯。如果发现小区九成以上的住户都是湖南人,最佳的选择当然是开一个湖南餐馆。确定了“餐馆”的定位,接着就需要会做湖南菜的厨师。找到了厨师,就可以开始寻找做菜的原材料。

做行业媒体就像开餐馆一样,定位明确后,也需要找熟悉这个行业的记者和编辑,由他们来搜集需要的信息和素材,这样做出来的杂志才“对味”。翻开任何一本杂志,首先看到的就是目录,读者会根据目录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栏目和文章。这就像餐馆里的菜单,顾客必然要先看菜单,然后才会点自己爱吃的菜。要想让餐馆不断进步,有更多的回头客,通常在顾客吃完饭后,老板还会问问顾客,对餐馆的菜有什么建议。在得到顾客的意见后,老板还需要对菜式进行改进。一个菜如果总没人点,当然要把它从菜单上撤下来。

同样,行业杂志的经营者也要针对读者的反馈情况增加或删改栏目和文章,这样读者才会始终保持对杂志的兴趣。当然,在做好内功的同时,聪明的餐馆老板还会注重品牌宣传,他会想出各种办法为自己的餐馆做宣传,以此招揽更多的顾客。同样,办杂志也需要宣传,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同时增加有效的目标读者。

从行业杂志到出版领域,以至投资,熊晓鸽的“媒体帝国”是一个“超越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信息帝国,为国人提供包括互联网、出版、会展、音像、电视、电影在内的全方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从十几年前孤身飞往美国留学开始,熊晓鸽在美国获得许多机会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在,他需要把这些经验利用到有资源和成本优势的中国市场上。在寻找到合适的市场时机和合作者后,熊晓鸽只要再根据中国的国情将国外的经验稍加改进,中国市场的发展一定会比美国更快。

熊晓鸽已经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他不仅在中国,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办了数十本刊物以及近百场专业展会。国外的经验与国内的资源,熊晓鸽都已经拥有,他正朝着自己的“信息服务帝国”一步步地靠拢。

第四节 赢在中国,赢在VC

2005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赢在中国》节目开播。

这项立意为“创业选秀”的节目,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迅速吸引了中国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在这个节目中,那个戴着眼镜、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斯斯文文的评委熊晓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赢在中国》不仅给创业者们带来了高额的奖金,同时也赋予了熊晓鸽新的身份:在电视屏幕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多数时间里他是温和的创业“指导者”,关键时刻他又变成不留情面的比赛评委。喜欢唱歌的熊晓鸽,还会饶有兴趣地和同样担任评委的马云、牛根生等一起,共同演唱《赢在中国》的片尾曲《在路上》。

从2005年到2007年,连续担任了三年《赢在中国》的评委,熊晓鸽也逐渐被更多普通老百姓认识。他那招牌式的“熊式”笑脸让人难以忘怀,很多观众这样评价熊晓鸽:“他没有马云那么激情,也没有史玉柱那么尖锐,他更沉稳亲切,圆圆的娃娃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这个长着“娃娃脸”的熊晓鸽,在20世纪90年代将IDG带入中国,成立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的同时,也让国人知道了什么是“VC”。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如今的IDG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领先者。

对于投资,熊晓鸽远没有做比赛评委时那么轻松:“打开中国风投大门的那一刻,就清楚自己也将面临更多的行业竞争者。”更早一些时间,大概在2006~2007年期间,熊晓鸽甚至认为当时的“中国市场是创业者的天堂,投资者的炼狱”。话虽如此,熊晓鸽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却促使他要“将这条炼狱之路走到底”。

在那段“炼狱”时期,熊晓鸽参加了很多风投论坛、会议,每次他都会将自己的“炼狱”说陈述一遍。对于他的言论,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反对的人认为,当时的中国投资环境已经很不错了,比起20世纪90年代国内只有寥寥数位VC的情况来看,投资行业的氛围已基本形成。更重要的是,2006~2007年间的投资项目多、回报率高,这也给了投资者更多的机会。

然而,熊晓鸽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所谓的炼狱就是说作为一个优秀的VC公司或投资人,必须不断地学习,磨炼内功。”从负责开展IDG的早期投资开始,熊晓鸽就开始了自己的“炼狱之旅”。在他看来,越是好的市场环境越要不断进取,故步自封只会让自己被市场淘汰。

这一点,从IDG的发展壮大足以看出。IDG最早的基金只有1亿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熊晓鸽已经拥有了十几亿美元的风险基金。而他的团队也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团队,在投资领域的经验加起来已超过一百年。正如熊晓鸽所说,“以前我们的团队只擅长短跑,但现在的IDG无论短跑、中跑、长跑,甚至是马拉松都没有问题”。而这样的成长过程,在熊晓鸽看来,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经历‘炼狱’,修炼内功的过程”。

不仅投资者成长了,投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赢在中国》的评委,熊晓鸽很有发言权:“三年来,先后有超过40多万人报名参加《赢在中国》,而且每个人都有详细的商业计划书。这在IDG刚进入中国的那几年是不可想象的。”随着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丁磊、马云等创业“榜样”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有实力和想法的人产生了创业冲动。同时,对于VC来说,在面对众多的商业计划书时,就会遇到这样的两难抉择:这个项目是投还是不投?如果别人投了这个项目,那我该怎么办?

熊晓鸽认为:“这也是一种‘炼狱’。作为投资者来说,更需要练内功。要研究中国的市场、研究创业者、研究行业的特征,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让自己为下一个投资做更充分的准备。”只有在经历了“炼狱”,投资者才会成长,才会有收获,“要跟自己学、跟竞争对手学,只有这样才能‘赢在中国’”。

《赢在中国》的火暴,也让熊晓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熊晓鸽作为“VC”的代言人,已经在投资界树立起了品牌。

2008年年底,熊晓鸽从中国去美国。他一下飞机就碰到两个中国留学生,这两个年轻人告诉熊晓鸽:“看到你的节目特别好,我们特别想回中国创业。”熊晓鸽很高兴,结果再从美国回中国的时候,他又碰到两个人。他们也是看了《赢在中国》后,准备回国创业。

熊晓鸽并不认为《赢在中国》是一个找项目的节目,在他看来这更是一个传播理念的节目。当然,熊晓鸽也不担心“我们这些做风险投资的饭碗会被中央台抢掉”。

在《赢在中国》的节目录制过程中,无论是熊晓鸽,还是马云、史玉柱等,他们都是认真对待,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虽然很累,但熊晓鸽觉得是值得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人产生了创业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熊晓鸽将自己的风险投资理念进一步地普及开。

通过《赢在中国》,让更多的人知道风险投资是怎么回事,创业又是怎么回事,风投们又是如何看待项目的,对于熊晓鸽来说,这些才是最根本的,他要让中国更多的人有“赢在中国,赢在VC”的观念。

同类推荐
  • 36计用人

    36计用人

    本书结合传统奇谋三十六计中的谋略方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分别从选才、管理、赏罚等诸多方面总结。
  • 大客户销售:技巧与策略

    大客户销售:技巧与策略

    本书内容有:初识大客户、分析大客户的采购风格、大客户人员概述、接近大客户、与大客户谈判、处理客户异议、大客户管理等。
  • 销售的艺术:最适合中国的销售方法

    销售的艺术:最适合中国的销售方法

    李嘉诚、王永庆年轻时候都曾做过销售,各大公司的老板,其实都身兼另外一个职务——销售。销售是最基本的技能,销售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 销售的最高境界是先把自己销售出去。本书将西方现金的营销理念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大量销售一线的实战案例,给读者带来有趣又有用的阅读体验。
  • 危机经营

    危机经营

    本书介绍了企业抗危自救的六大举措,主要包括正视影响、应对“寒冬”、强化内功、把握契机、危机预警、坚定信心。
  • 商务礼仪100堂课

    商务礼仪100堂课

    商务活动作为企业的基本社会活动,每天都在频繁地进行,但很多人忽视了其中的礼仪问题。商务礼仪体现个人职业素养,不仅可以弥补外在形象的先天不足,还能让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得到更好的表现。学习现代商务礼仪,是每一个渴望成功商界人士的迫切需要!
热门推荐
  • 异世之美女不好惹

    异世之美女不好惹

    安欣,当红女明星,全球美女之一的她,一不小心被人陷害跌入冰川中,再度醒来时,己是史后一万年。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女性是非常珍惜的物种。于是全宇宙的雄性都沸腾了,上演了一场你争我逐的戏码。在这个遍地都是美男的世界,安欣汐开始了她的悲惨又奇妙的旅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英雄联盟之荣耀巅峰

    英雄联盟之荣耀巅峰

    在网吧带一个“上分婊”上分,事后她居然同意在包间......
  • 卧龙无双

    卧龙无双

    江南卧龙村有个沈卧龙,秋分潜渊,春分登天。作者QQ:3440891684
  • 北大荒

    北大荒

    由《闯关东》剧组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情系北大荒》即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新中国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战火中成长,为新中国的诞生洒下鲜血;他们在炮火中前进,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宁。当祖国一声号召,他们又放下枪杆子,在北大荒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垦荒建设……于是,便有了悲壮而惨烈的故事,有了硝烟中走来的男人和从城市乡村走来的女人,有了爱情,有了歌声,有了新的生命……
  • tfboys之宝贝别样宠

    tfboys之宝贝别样宠

    第一次见面就被泼咖啡,这个见面礼可真是独特!敢泼了我就跑,你给我等着第一次见面被过肩摔,第二次见面拿来当炮灰,第三次见面被闹绯闻……源子表示,遇上某女就是此生避不可及的灾难第一次见面免费看了一场好戏,玺宝表示,遇上某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幸福
  • 花仙大作战

    花仙大作战

    她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她们,被迫加入了坏人的行列,看女主们如何解救花仙国,虐死坏人,并且让世界再次和平,她们就是花仙小使者!!!我的QQ:2957189226欢迎加。
  • exo之芭蕾公主:悲伤的旋律

    exo之芭蕾公主:悲伤的旋律

    “为什么?明明我是这么的喜欢芭蕾,为什么上帝让我的双腿不能跳舞?为什么?为什么?”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念修者

    念修者

    倩,你现在在哪里,我承诺过,要给你一情柔情的。杨宁伫立在山头,一头长发在山风的吹拂下飞扬,忧郁的目光俯视着眼下起伏的山峦,嘴里喃喃的叫着爱妻的名字。他的妻子叫李倩,和他同时灵魂穿越来到这个世界,他灵魂附体一个叫陈俊平少年身上,可是他妻子却不知道投生在何处。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一个温情激荡、神秘莫测,因而你不能不读的故事。格里那凡爵士拾获的鲨鱼腹中滚出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有三张被海水侵蚀得残缺不全的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的文字。航海者们分别把三张纸上所能看清的词汇翻译了出来,然后连猜带想地用一种语言将这些文字填补全,原来是一封求救信!是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两年前发出的求救信。求救信引动了航海者们极大的探险兴趣和蕴藏在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于是格里那凡爵士和他温柔贤惠的夫人海伦,还有他们的朋友麦克那布斯少校、地理学家巴加内尔,带上了格兰特船长两个坚强的儿女——聪慧的玛丽小姐和勇敢的小罗伯特,乘坐着“邓肯号”帆船,踏上了寻找、解救格兰特船长的冒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