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2800000057

第57章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谈意汉熟语翻译及文化差异(1)

杨柳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的语际转换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现象。熟语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精练短小,富有哲理,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熟语意汉互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能够准确而自然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本文以文化对比为基础,以大量中意熟语为实例,通过对比方法,阐述文化对比在熟语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将常用来处理文化因素中的两种方式——归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异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进行对比,证明在翻译中如果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译文的类型以及作者的意图,那么归化和异化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

关键词:谚语、成语、归化、异化、翻译方法

翻译过程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但又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字转换,还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彼此不同,它们表达本文化所含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民族特征也不尽相同。人们对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对从历史中继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对民族独有的民族特征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因此翻译活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过程。

熟语作为现实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的语言形式,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具有更集中、更概括的特点,是艺术美的反映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广义上讲,熟语在意汉两种语言中,涵盖了大致相同的范围。意大利语的熟语包括谚语、成语、俗语、名言;而汉语的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由于意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熟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而隐含意义往往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但不管是形象意义的差异还是隐含意义的差异,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得熟语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成为困难的焦点。这就需要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意汉成语的共有特性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尽管意大利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意汉熟语有着一些相同的语言特征:它们都是简明、生动的语言,它们借助于象征性的形象,一部分熟语有相当整齐的结构与和谐的押韵。意汉熟语的共有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谚语和习惯用语口语性

熟语中的谚语和习惯用语大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从他们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渐渐发现一些规律,习得了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日积月累,便产生了谚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些语言在其他方面也适用,他们就把这些应用到情景相似的场合中,而这些谚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习惯用语和谚语都带有浓厚的口语性。例如:

兔子不吃窝边草。

哪个耗子不偷油。

Anno di neve,anno di bene.(雪下得大的年头收成好——瑞雪兆丰年。)

2.民族性

熟语来源于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能逼真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谚语。同一思想内容的谚语,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习惯的差异,有不同的说法。中意熟语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环境和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utte le strade portano a Roma.(条条大路通罗马。)

3.修辞性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中意熟语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像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押韵以及借代等等,这里我们仅就比喻、对偶、押韵展开讨论,来进一步了解谚语的修辞性。

(1)比喻:陈酒味醇,老友情深。

Vive senza scopo come naviga senza compasso.(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行没有罗盘。)

上面例子中,第一个例子把老朋友之间的友谊比喻成像陈酒的味道那样醇,那样浓。第二个例子是把“Vive senza scopo”(生活没有目的)比喻成“naviga senza compasso”(航海没有罗盘)那样茫然,没有目的。

(2)对偶: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In chiesa coi santi e in taverna coi ghiottoni.(在教堂和圣人在一起,在饭馆和馋鬼在一起。)

在第一个例子中是人与佛对偶,衣装与金装对偶;而第二个例子中“chiesa(教堂)”与“taverna(饭馆)”对偶,“santi(圣人)”与“ghiottoni(馋鬼)”对偶。

(3)押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Poca brigata,vita beata.(人口少,日子好。)

在第一个例子中“厘”与“里”押韵;第二个例子中“brigata”与“beata”押韵。

二、意汉成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熟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意汉熟语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多数富有特色的文化特征都可以从中体现出来,特别是它们的民族性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熟语和文化的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一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涉及文化的内涵,也包括文化概念的外延——民族的历史、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宗教和习俗等。意汉熟语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地理条件等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

熟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意大利是半岛国家,历史上航海业、造船业和渔业都有很好的发展;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和农耕。所以意大利与海洋、船相关的谚语非常多,例如:

Bandiera vecchia onor di capitano.(旧旗子是船长的自豪——敝帚自珍。)

Bisogna navigare secondo il vento.(根据风向行船。)

然而,在我国的熟语中形容海洋和船的却不多。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在汉语谚语中有很多是以农业为题材的。比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姜是老的辣。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自然景物差异

各国自然环境和景物各有特点,具体反映到语言上,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汉语里有“兔子不吃窝边草”,而意大利语则变成了“La volpe in vinicato non fa mai danno.”(近处的狐狸不捣乱)。还有“说着王八来了鳖”,因为“鳖”在中国水乡是很常见的动物,但在意大利语中有“Chi ha lupo in bocca,l’ha sulla groppa.”(嘴里说着狼,狼就来扑到肩膀了)因为狼在意大利是非常常见的动物。

2.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意两国相距甚远,行为习俗各不相同,对相同事物的认识和好恶心理也迥然不同,这在熟语中得到反映,并承袭了下来。

(1)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成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比如颜色、数字等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中国人对红色非常偏爱,表示喜庆和吉祥,而在意大利不仅没有这层意思,而且一般来说红色喻指警告和危险,比如“bandiera rossa”(红旗),或者表示负债和赤字“essere in rosso”。所以在翻译“千里姻缘一线牵”时,如果直接译成“La gente mille li a parte puo’collegarsi dal filo rosso”,会让意大利读者感到不知所言。

(2)涉及动植物、图腾的成语

每一种文化中,图腾、动植物都有其特殊含义。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形象所代表的含义不同,甚至相反。

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人民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谚语,如“正月十五把龙蒸,保得一年好收成”,“二月二,龙抬头,妖魔鬼怪犯了愁”,都体现了人们相信龙有保佑人和庄稼的威力。有关龙的谚语大多含有褒义。而“drago”在《圣经》中被描述为喷火、有翼的巨大怪物,在西方各国语言中,多用来形容凶暴、严厉的人,是邪恶的象征。因此两者的形象以及感情色彩都有很大的区别,被认定为不可译的典型例子。

在意汉成语差异里,另一个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狗的态度上。在汉文化里,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人们对狗都抱着一种非常鄙视厌恶的心理。尽管近些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养宠物狗越来越盛行,狗的地位也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里。如:“狗眼看人低”,“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对于意大利人,狗被看成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常表褒义。如:“Cane non mangia cana.”(狗不吃同类——同类不相害。)

同类推荐
  • 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是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出版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它对世界人口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 给教育燃灯

    给教育燃灯

    本书旨在介绍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细致再现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书中收录的文章包括:“从智识阶级的剩余来分析现代中国教育”、“教师的自救”、“教育感言”、“今日中国之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之症结”、“中国学校教育之史的观察”等。
  • 赢得课堂精彩:教师的天职

    赢得课堂精彩:教师的天职

    本书是继《课堂教学的八大铁律》之后,又一本研讨课堂教学秩序的书稿。在这一本书中编者们探讨课堂教学内涵性的一些东西,着手研讨教师素养的提高,内容包括:赢在课堂对话——塑造“我的”亲和力;赢在课堂管理——提高“我的”执行力;赢在课堂提升——发展“我的”影响力;赢在课堂整合——抓好“我的”细节力等。
  • 胡适讲国学

    胡适讲国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其对国学的通彻见解,让他人恐之不及。《大师讲国学文库:胡适讲国学》全面收录了胡适先生精华的国学理论,结集了多篇胡适先生在国学领域的不同文章,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子百家、文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学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热门推荐
  • 武极

    武极

    仙灵现身缭乱因果,远古神体重现世间;神体横空出世引雷罚天地不容我当自逆天;帝道一途白骨铸,征战四方染血笑,天下皆敌唯我傲;极武之路谁人可挡!
  • 戏妃成凰

    戏妃成凰

    “哎哟,我的腰啊。”突如其来从天而降就是她。一朝穿越闪到腰,帅哥还是老相好啊,也不知道走什么狗屎运的她摇身一变成王妃。他是温柔王爷,她是温柔妃。他心系天下心系他的“妻”,本宫就只能帮他心系后院心系自己。
  • 无魂

    无魂

    这是一个古老的大陆,以武为尊,只要你足够强大,你可以拥有一起;这是一个璀璨的大陆,这里不只有强大的魂力,还有璀璨的魔法;这是一个神奇的大陆,这里不只是有人类,还有精灵和兽人,甚至有传说的神;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大陆,这里仅仅只是个开始。这里是武魂的世界,这里是神农大陆。
  • 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

    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

    本书以林海音的一生为背景,来扫描、透视人们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有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
  • 万年蝶缘

    万年蝶缘

    人说缘许三生三世,可你已负了我两世,可就算如此我还是不能忘了你。但这最后一次,就等上一万年吧,就算强大如我,终是不敢现在面对啊如果万年之后,穿越界面,跨越身份,忽略国别,不计生死,我们仍然能够相爱,我就嫁给你。片段:“我那是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言善辩,巧舌如簧,风流倜傥,英俊潇洒,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目如画…。”“栩栩如生!”“你这丫头,怎么骂人!”“我又没说你心若鸡豚少一窍,貌比夜叉差三分。上知天文不识日,下晓地理难辨河。能言若石雕,善辩如木像。风吹鼻涕三千丈,英俊不见只见傻,面若草滋,唇若肧血,眉目如泰山压顶,真个是视之能驱邪消灾,言之能止儿夜啼。哪里骂你了?”
  • 相隔不是爱的距离

    相隔不是爱的距离

    终于高中毕业了,我的他会是谁呢?打算去日本留学,我会遇到他吗?天下能有这么巧的事情?我难以置信。最终我们会在一起吗?相隔很远是问题吗?
  • 玛其克启示录

    玛其克启示录

    描述一个全新职业-均衡法师的成长历程,并在其中穿插一些有趣和值得思考的故事和议论,所谓启示录并不是因为它听起来更加的动听,是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多的不说了,从文字中慢慢体会好了.
  • 三见成姻缘

    三见成姻缘

    初见,他是为求自保要嫁姐姐的失父少年,她是竭力阻止这桩婚姻的千金小姐。再见,他是书院中不可多得的学子,她是善解人意的山长之女。三见,他挺身而出为受污蔑的她洗脱流言。三见,能否成就一桩姻缘。
  • 世界其实很小,哪里都是你的身影

    世界其实很小,哪里都是你的身影

    世界这么大,那里不是容身之所?何必待在一隅之地,苟且偷生,孤独终老?她想要飞向外面的世界,无论过程怎样,无论结局如何,只要遵从自己的心,那就是好的。这是一个关于外表强大,内心自卑的小女孩的故事。
  • 绫罗香

    绫罗香

    豪情万丈挡不住现实的苍白,现实的苍白挡不住豪情万丈。一个幼子,在人世沉浮。或悲或喜,或愁或娱,谁人知?大自然在倾听他的声音。也许灵魂的呼唤无人知,但不用害怕,还有朋友。脸庞的表情,证明他还是一个君子。混乱的世间,他将何去何从?面对选择,他又将手伸向何方?为证:大荒悲古齐高歌,不知世间无狂人。仗剑从游入红尘,因果姻缘因宿命。棋子棋盘徒纵横,鱼儿鱼跃得自由。何为?秋天之高云。君知江湖豪肠万人颂,君不知流离一世人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