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6200000014

第14章 盗取火种:中国五四时期的戏剧翻译

胡志毅

翻译,就是一个跨文化的对话。刘禾说,严格地讲,旨在跨越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所能做的仅仅是翻译而已。戏剧翻译也不例外。中国的戏剧翻译,在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热点,像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一样,从西方戏剧中盗来中国新文化运动所需要的“火种”,并对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本文分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从“推崇”到“仿本”:接受主体的问题意识;二、从“翻译”到“改译”:接受主体的文化策略;三、从“剧刊”到“剧院”:接受主体的国家建构。

一、从“推崇”到“仿本”:接受主体的问题意识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实际上是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作为前提的。在戏剧翻译中,翻译谁的作品,或者翻译一个剧作家的什么作品,是接受主体的一种选择,也是接受主体的问题意识。

五四时期最为推崇的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对易卜生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中国戏剧的“易卜生热”。1918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4卷6号开辟了《易卜生号》,发表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和袁振英的《易卜生传》。易卜生的剧作也被翻译过来了,如罗家伦、胡适合译的《娜拉》(《玩偶之家》)、陶履恭翻译的《国民之敌》(《人民公敌》)和龚弱男翻译的《小爱友夫》等。

在易卜生中期的“社会问题剧”的影响下,“五四”现代话剧创作,一开始就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封建主义婚姻问题、家长专制问题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当时的青年剧作家们对这些社会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深切的体验。

但问题不在表现什么,而在于怎么表现。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套用易卜生《娜拉》的情节编制而就的。作者在剧名下特意标明“游戏的喜剧”。他把反对封建势力、争取婚姻自主这一复杂、严肃的斗争处理得平和、随意,似在耍嬉,所以向培良曾尖锐地指出:“《终身大事》不过是娜拉底一个极笨拙的仿本罢了。作者想要把田女士造成中国的娜拉,但田女士不过是一个极笨拙的没有生命的傀儡,她逃避了这个使命”。在这里,向培良所说的“《终身大事》不过是娜拉底一个极笨拙的仿本罢了”是非常富有意味的。因为在五四时期,戏剧创作的大部分“社会问题剧”都是《玩偶之家》的“仿本”。

欧阳予倩的《泼妇》,写“五四”后的一个新女性——于素心与丈夫的纳妾行为进行斗争的故事,对被封建势力称为“泼妇”的女主角予以同情,赞扬她愤然离家出走的反抗精神。而他的《回家之后》是表现留美学生陆治平抛弃结发之妻而与女留学生恋爱的不道德行为。洪深说:“这戏,演得轻重稍有不合,就会弄成一个崇扬旧道德讥骂留学生的浅薄的东西。”

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等剧,贯穿了对自由恋爱的肯定,对妇女人格的尊重。侯曜的《复活的玫瑰》反对“强不爱以为爱”的封建婚姻制度。

在这里,我们不能抹杀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所起到的进步作用,但也不能不指出它们在艺术上是缺少创新精神的。正像向培良所指出的,社会问题剧作家“只知道社会问题,忘记了剧”。余上沅也指出:“他们不知道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却要利用艺术去纠正人生,改善生活,结果是生活愈复杂、戏剧愈变愈繁琐,问题不存在了,戏剧也就随之而不存在;通性既失;这些戏剧便不成其为艺术”。这些批评是不无道理的。在这里,“问题”意识与“戏剧”艺术之间构成了一种冲突。

在五四时期,对易卜生后期象征主义戏剧也做了相应的介绍。易卜生后期的剧作具有浓厚的象征气息,当时就有人指出,易卜生“从作《海上夫人》、《建筑师》时候起,到最后所作《我们从死复活时》(按:通译《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大约都有新浪漫派的神秘倾向”。译者潘家洵说:“易卜生晚年几种剧本里的主人翁都是阴森森、冷冰冰、浑身泥土气的鬼魂。”“易卜生天生就两道如炬的目光,睁开眼睛,看到了一辈子的人生。”但是,这些具有神秘象征意味的作品在当时影响都不大,因为这些作品不符合当时戏剧家的问题意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抗阻(resistance)。

二、从“翻译”到“改译”:接受主体的文化策略

五四时期的戏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对话。戏剧翻译,和一般文学翻译一样,应该忠实于原著,但是从戏剧演出的角度来说,作为接受主体应该根据观众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翻译”和“改译”的差异,其实这就是接受主体的文化策略。

戏剧翻译和一般的文学翻译有差异,因为戏剧的翻译不仅要诉诸文字,还要诉诸舞台。五四时期汪仲贤排练并公演了萧伯纳的“纯粹的写实派的西洋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的演出遭到了失败,成为抗阻的一个案例,而洪深改译并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通过戏剧协社演出获得了成功,成为有效接受(productive reception)的一个范本。

1920年10月,汪仲贤在上海新舞台上演了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这个剧不惜耗资,认真排练,他们“生怕观众不耐烦细看,把剧本上的情节晦涩的地方说得明白些(并附以详细说明书),词句不合中国口气的地方改编过,说白累赘缩短些,一方面不叫看客看不懂,一方面又不能失却原意”。但却失败了。

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是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脉相承的。汪仲贤上演这个戏的用意,是和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的思潮一致的。但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更多的是在思想文化的层面被文化界的人所接受,而当时喜欢《济公活佛》的市民观众也许还不能理解萧伯纳所要表达的思想,尤其是不能理解他表达的方式。汪仲贤说:“观剧界中底眼界高者究竟有几位?如果但求眼界高的人看了满意,我怕不到一个月,我们底剧场就要将大门紧闭,无论是高是低的戏剧,一律都要烟消云灭。”汪仲贤在《优游室剧谈》中又说:“演到第二幕,华奶奶坐下来在薇薇面前追述从前历史底时节,便有三五位很时髦的女客立起来走了。以下陆续走去的很多,等到闭幕的时候,约剩了四分之三底看客。有几位坐在二三等座位里的看客,是一路骂着一路出去的。”汪仲贤分析了七种“看客底心理”,其中第五种是“听了华奶奶与薇薇底议论,生了气走的”(这就是反对剧本主义的看客)。宋春舫也说:“萧伯纳剧本之主人翁为华伦夫人,试问吾国观剧之女子,脑筋中有华伦夫人否?更试问吾国之嫖妓宿娼者,其脑筋中有华伦夫人否?”在这里,汪仲贤所希望的“理想的观众”没有出现,所以不仅对观众表现出失望,也对观众加以指责。

1924年,洪深决定导演根据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这个剧曾经在1919年前夕由沈性仁译为《遗扇记》,在《新青年》上发表,潘家洵译为《扇误》,在《新潮》第1卷第3号刊载,他后来又译为《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朴社,1926)。

这个剧和《华伦夫人的职业》不同,洪深将这个剧完全改成了以上海为背景,人物姓名和情节也中国化了。这种改译,其实就是为了将西方戏剧中国化,或者说本土化,同时也是便于观众的接受。

在《少奶奶的扇子》的说明书上,戏剧协社印有一个简短的启示:“诸君看了之后,如果觉得不满意,请告诉我们;如果觉得满意,请告诉旁人。”这句话后来成为商界非常著名的推销语,同时也说明了,戏剧协社演出《少奶奶的扇子》,不像《华伦夫人的职业》是“指责”观众,而是“迎合”观众。这种改译就是接受主体的一种文化策略。

据当时在剧场观看戏剧的沈雁冰回忆说:“只有这一次演出《少奶奶的扇子》,才是中国第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有立体布景,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督。我们也是头一次听到‘导演’这个词,看了洪深导演的这个戏,很觉得了不起,当时就轰动了上海滩。”从这个意义上说,用西方“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包括立体布景、道具、导演、舞台监督等,都是一种“翻译”。

三、从“剧刊”到“剧院”:接受主体的国家建构

戏剧翻译在舞台上实现之后,还要在戏剧事业上显示出来,这就可能将戏剧翻译看做是一种国家建构(nation-building)。刘禾认为,“五四以来被称为‘现代文学’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民族国家的文学。”他指出,“西方的国家民族主义被中国人接受后,即成为反抗帝国主义主义的理论依据,这一点无需赘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远远超过了反帝国斗争的需要,它其实创造了一种新的有关权力的话语实践,并渗透了20世纪知识生产的各个层面。”戏剧,是一个现代性的工程,它需要“知识生产的各个方面”,如剧校、剧校、剧院等一系列建设才能完成。换言之,戏剧的“翻译”工程,也需要戏剧的阵地,剧刊、剧校、剧院等才能完成。

“五四”退潮时期,从美国回来的余上沅、赵太侔等人在北京倡导“国剧运动”。他们发起创办《晨报·剧刊》,并且制定了一个包括创办剧校、剧院在内的宏大的计划。虽然很多计划落空,但却是一种戏剧的“国家建构”。

富有意味的是,余上沅、赵太侔等人倡导的“国剧运动”,是受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在19世纪末,爱尔兰的一批戏剧家开始倡导他们的民族戏剧运动。当时正值俄国莫斯科艺术剧院兴起,格雷格里夫人和叶芝谈到她自己所写的戏剧,对爱尔兰没有剧场感到遗憾,叶芝也热切地表示了想建设上演自己的戏剧的剧场的梦想,于是他们计划创立爱尔兰国民剧场。他们于1904年在都柏林创办了阿贝剧场,而对这个剧场贡献最大的是后来加入的约翰·沁孤,就像莫斯科艺术剧院发现了契诃夫一样。这就使爱尔兰的戏剧运动成为纯粹的“国民的”、“乡土的”运动。这一点正好和余上沅、赵太侔等人的心理相契合。他们自比约翰·沁孤和叶芝,计划创办“傀儡杂志”、“北京艺术剧院”,演员训练学校,戏剧图书馆,戏剧博物馆,在1925年“五卅”期间他们回到北京,开始开展轰动一时的“国剧运动”。其实除了在北京人艺专门学校创办戏剧系之外,他们真正有成就的是创办了《晨报·剧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国剧运动”的论文,并由余上沅主编出版了《国剧运动》一书。

不过,余上沅、赵太侔倡导“国剧运动”的初衷是创办“北京艺术剧院”。早在1923年,余上沅就希望在北京组织一个小剧院。他说:“北京这个地方,有戏剧理论家,有编剧家,有演剧家。如果由素有声望的人组织一个基金委员会来经募并保管基金,国内总也有人肯捐出一项建筑费。在这座公有的戏院之内,理论、编本、演员……都有共同研究和实验的机会。如今这种各人意见分歧,互相非笑的状态,也可以在这里融化起来。肯供给经费的朋友,艺术的爱好者,也可以有一个长期鉴赏戏剧艺术的地方。在这里得到了成功的戏剧,再推行到全国去,那么,中国戏剧界一种盲人骑瞎马的状况才有终止之期,‘中国戏剧’才有实现的希望。”余上沅等人从美国回到北京以后,和徐志摩等人拟定了“北京艺术剧院计划大纲”,从建立剧院董事会,下设剧务部、事务部、评议会、长期雇员、剧团团员,到筹建剧场、经费的预算筹集、营业方法、演习所开办费、职员薪金、剧券价目表等等都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最终流产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终于创办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现了余上沅、赵太侔等一大批话剧先驱者所梦寐以求的夙愿。当时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由曾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长期任教的著名的戏剧家曹禺担任院长,著名导演焦菊隐担任副院长、总导演。在40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享有盛誉的“北京人艺风格,而且完全可以和莫斯科艺术剧院以及‘国剧运动’倡导者所推崇的爱尔兰阿贝剧院相媲美。北京人艺以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汉)等一大批著名戏剧家的剧作为基础,并在焦菊隐为首的一批戏剧艺术家的共同探索下,创造了—系列令人瞩目的保留剧目。这些剧目借鉴了西方戏剧的艺术成就,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精粹,达到了余上沅所提出的‘古今所同梦的完美的戏剧’境界,成为一种‘国家的仪式’”。

同类推荐
  •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

    我们有太多的挣扎和压抑想去远方奔走发泄,也有那么多不忍挥去的从前想躲起来珍藏。可是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和勇气那么洒脱,说离开就离开。希望我们的心智能如年龄一样成熟,承担得起每一次决定后的代价。如果,旅行是为了释放,为了找到一种淡定自在的感觉,去哪里,还重要吗?一个人,不用太长时间,不必走太远,甚至不用行李,就是随着心情去走,去认识那些每天都能看见却从未走近的地方,就像到了一个全世界都找不到你的小天地。让所有包袱,统统被安静的自己消化。
  • 庐隐精品选

    庐隐精品选

    庐隐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与著名作家冰心、林徽因齐名,誉为“福州三大才女”。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质、情感宣泄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她借助日记、书信等形式,直接宣示自己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思索,传达自己在心理苦闷中的彷徨与叹息,具有一种沉郁、阴柔之美。《庐隐精品选》是其散文、小说、书信的作品精选集。
  • 这个午后和历史无关

    这个午后和历史无关

    《这个午后与历史无关(刘荒田自选集)》由刘荒田所著,《这个午后与历史无关(刘荒田自选集)》中作者以底层经验为根底,用中西融合的“广角镜”扫描美国社会,持知人论世的“显微镜”记录移民命途心迹,镂刻世间百态、感情天地,议论文化冲突、角色调整,纵笔所至无检束。一位以诗进入散文的资深写手,其幽默感与睿智,其火候与情怀,于此可见。
  • 寸草痴心

    寸草痴心

    我很清楚,其实自己谈不上写作,只是出于对文学的一种爱好,善于读书,又勤于记录,把自己心里想说的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都会秉持不同的视角,作为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也许很不完善,也许还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但至少是我真实、坦荡与光明的记述。
  • 怀石逾沙

    怀石逾沙

    第二卷内容以《岛》前期散文和《最小说》前期专栏为主,那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经历很多挫折,也遇到很多变故。书名逾沙二字,取自成语逾沙轶漠,形容跋涉了很多路途,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怀石,则是指这段岁月的跋涉,尤其沉重,负担着心中的壁垒,依然艰难地前行。
热门推荐
  • 傲视七界

    傲视七界

    一个被粒子炮弹轰到异界的儿童,一个稀里糊涂成为主神的少年,一个肩负着光复雷蒙的黑暗重任,而他,却又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雷蒙的主宰!这一切与我何干,我只是一个想要回到地球的浪子!只是,现实却不能与你没有关联,因为你就是传说。
  • 狂凤重生,惊世大小姐

    狂凤重生,惊世大小姐

    不要低估人性的阴暗,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重生后,花未眠发誓,害她之人,欠她之人,都要付出代价!前世背叛的渣男前夫?踢断他的子孙根,活活疼死他!背后阴招的恶毒庶妹?片肉食心,要了她的小命!不顾亲情的狠毒祖母?放蛊噬血,沦为她的无心傀儡!嗜赌如命的无情生父?剔除族谱,赶出家门!花未眠本欲复仇后孤独死去,却不料被这个无赖缠上了!可他是渣男前夫的亲弟弟,她一心复仇,这样的两个人怎么能在一起?花未眠:“我跟你有杀哥之仇,你还要我?”无赖嬉笑:“要要要!做鬼也风流,我甘愿死在你手里!”浴火才能重生,惊世重生,狂凤逆袭,花未眠步步为赢,她要用鲜血让这些欺辱过她的人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未眠早已做好了准备,这一出复仇大戏才刚刚开始……
  • 并非流年

    并非流年

    世事无常多变幻,谁言青春不沧桑。蓝海巨贾之子李介,美丽的千金小姐关楚,有着官宦背景的海归钱景龙,清丽的警界新人王羽洁,以及韩大勇,杨佳,许小茜等人,在不同的命运的运行轨迹中不由自主的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忠诚与背叛,贪婪与虔诚,上演着一幕既有唯美曲折的爱情,又充斥着惊心阴谋的大戏。。。。。。
  • 伪公主的无奈

    伪公主的无奈

    她原本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她拥有世上最幸福的家庭,有疼爱她的家人,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父母死了,十年后,她回来复仇了,复仇时,哥哥变成维护她的仇人了,她十年前其中一个好朋友告诉她,她并不是凝冰梦紫,但他的母亲与她的母亲却有很大的关系,她最爱的人因为误会她和她哥哥的原因背叛了她。、、
  • 大理——遇见你

    大理——遇见你

    你有没有向往过,在路上寻找自己的爱情?你有没有期待过,在大理找到自己的归宿?你是否听过很多很多别人的爱情故事,却永远轮不上自己去经历?我也去过大理,想着去那邂逅自己永世不渝的爱情。我也曾走在路上,梦着能遇到自己相依相偎的旅伴。我一直在路上,现在我停了下来,在这个我无限向往的城市,等待着我的爱情出现。
  • 温病正宗

    温病正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沧海(第一辑)

    沧海(第一辑)

    本书集汇了作者多年来思考和学习的成果,展示了作者“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其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是与现实主旋律紧密合拍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 邪魅校草扑倒我

    邪魅校草扑倒我

    她,是可爱甜美的林家小姐他,是邪魅帅气的凌家少爷,他们从冤家到情侣,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花落宁夏

    花落宁夏

    当初九年相处,平平淡淡,只不过是升了高中,他改变了我的整个世界,在宁浩的呵护,疼爱,背叛下,夏芈和他之间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郎在对门唱山歌

    郎在对门唱山歌

    这是一本颇具诗意并带有极大诚意的小说集,也是著名作家李春平最重要的一本小说集之一,它囊括了作者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几个中篇小说,见证了他艰难的成长步履。包括:郎在对门唱山歌、玻璃是透明的、悬崖上的村庄、酒还未醒、圣母等多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