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100000037

第37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1)

■受访者:杨伟光

采访者:杨乘虎

本次接受采访的电视艺术理论名家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伟光教授。他曾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多年来,杨伟光参与组织了许多重大宣传战役,比如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宣传”、“亚运会宣传”、“申奥宣传”、“香港回归宣传”等。他带领团队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如栏目化、主持人制、频道化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造了一批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培养了一批明星主持人,指导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电视艺术精品,引领中国电视步入辉煌。他主持制定的中央电视台宏伟蓝图和实施规划,推动了中国电视事业和产业的迅速发展,至今还影响深远。

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台

杨乘虎:早在1992年,您就提出中央电视台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台的目标,如今,全球化语境已经使电视业界感觉到国际传媒界日益紧迫的竞争态势。那您觉得,十几年过去了,我们是否离当初的设想越来越近?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中国电视生产和传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

杨伟光: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台的提出,当时众人议论纷纷,这个目标会不会只是一句豪言壮语?因为在当时,即便在国内,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台相比,也并没有绝对优势,和其他大国的国家电视台相比,差距就更大。所以我当时就对照着世界大台在规模、节目内容、队伍、设备、经济、管理、世界影视界的影响力等六个方面的标准,制定了我们的发展纲要,应该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发展的总体设想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走下来的。

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央电视台,乃至于我们的各级电视台确实做强做大了;但同发达国家比,我们却只能说做大了,而远远没有做强。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还难于同发达国家的电视机构竞争,而且还表现在体制上的束缚:电视产业还未开发,电视台的创收单一,主要靠广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电视从业人员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创作观念、创新意识、经营理念和操作水平还不能同发达国家电视人才竞争。应该说,电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杨乘虎:毋庸置疑,在今天的中国,电视绝对是第一传媒,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观众,而且中央电视台第4、9套节目已经覆盖到了全球96%的地区,这些都是中国电视业引为骄傲的。如果说距离世界一流大台的标准我们还有差距,那我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杨伟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我国加入WTO以后,据统计,音像制品的进口量是出口量的10倍。我们现在还是靠政策保护,规定海外片不能在晚上黄金时间段播出,如果放开让外国电视节目进入,对我们威胁可想而知。2002年就有30个海外卫星频道批准在广东落地,并进入全国三星级以上宾馆,还有大量不同语言的卫星电视在我国上空,这些外国传媒集团很有策略地实行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政策,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本土优势并不明显。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更深入广泛地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中去,就必然把中国电视带进全球化视野,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国际性活动在中国举行,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愿望就会越迫切。需求就是市场,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参与到世界传媒的竞争格局中。还有一点,中国的电视节目进入发达国家的政治壁垒比较小,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不攻击任何人。外国的电视台是商业台,只要观众有收视需求,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引进。所以说,越是高质量的,有文化品位的、艺术性强的、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也都必然会有力地支撑着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

策略:经典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杨乘虎:正是因为传媒界融合了巨大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传媒界的竞争也会变得越来越智慧和策略。在中国电视走向世界的当口,该以何种方式,如何占据一席有利的位置,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国际交往铺设桥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杨伟光:我想关键应该是文化,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中国电视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以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这一核心,以此来提高整个世界华人、华侨对祖国的凝聚力,也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又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精粹,这是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国灵魂。如何接受、传承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的文化精粹基本上都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而且是文言古语。如果以文字为载体来普及经典文化的传播,显然局限性很大。而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实现从文字到音像的转换,实现经典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这是值得珍惜的。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手段,而没有报以热情去致力于音像化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粹,实现更广大范围内的传承,这便是我们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失职。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最精粹的内容从以文字为载体转化为以音像为载体,这样就通俗和生动了,就方便国内外的观众接受了。人们认识社会的方式在发生着改变,也就是媒介的手段在变化,我们的事业正当其时,为什么不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呢?

杨乘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由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至今影响深远,成为经典文化的大众传播、国际化传播的一个成功典范。我们从中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概括出一些原则?中华文化的音像书写和传播是否更像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一个巨大的工程?

杨伟光:就题材而言,中国电视节目的题材资源无比丰富,这是我们电视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深厚,有多少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就有多少动人心魄的英雄人物的故事。长久以来,做一个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影视系列一直是我的构想: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拍一个大的系列,通过三条线,一是以人带史,如秦始皇、汉刘邦、唐明皇,直到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名著改编,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三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如东周列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通过这三个系列来反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且是形象化的历史。

所以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提交了《关于实施中华文明精粹影视化工程的建议》的提案,这是一个国家工程,一个从孩子开始就可以受益的宏伟工程。我们只有从文化资源的大国变成文化产业的大国,才能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对外来的文化模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积极地改造能力,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去压缩它、抑制它、转化它,从中抽取有利于我们文化生长的因素。在中国电视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从而达到通过成功的文化产品来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

路径:优秀节目为王·精品意识·大制作

杨乘虎:1993年,您在中央电视台推行了重要改革,在节目栏目化、制片人制、主持人制等方面为中国电视建立起来了新的框架系统,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栏目化生产和播出,奠定了三者在中国电视艺术中的重要地位。1993年《东方时空》的改革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促使中国电视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杨伟光:21世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传播卫星网络化,这“三化”必然带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这种背景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已经被视为有潜力成为全球性媒体和娱乐业的中心。这是一个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国际和国内资本都会涉足中国电视业,抢占市场,中国电视业将进入“战国”时代,竞争空前激烈。

就国内来说,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同省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中央台有15个开路频道覆盖全国,省级台有31个卫星开路频道覆盖全国。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省级电视台实力虽然没有中央台强大,但它们台多势众,联合起来经济实力可以超过中央台。当然,省级卫星台之间、省台和城市台之间也在竞争,各台都在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省台一般有6—9个地面频道,市台一般有4—6个地面频道。省、市台共有十几个频道,再加上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分众媒体,数量很可观。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虽然频道可以无限制增加,但观众却是定量的,广告费是定量的,观众和广告费不会因为频道增加而大幅度增加。争观众、争广告必然会激烈展开。

杨乘虎:激烈的竞争中,大家都在寻找各自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生存空间。近年来,我们看到了大量来自国外的节目样式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遍地开花,有的是改头换面,有的几乎全盘照抄,克隆和抄袭之风盛行。中国电视艺术生产和传播中,本土化和原创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谁能在竞争中取胜?是文化的力量?资本的优势?还是占有的市场份额?抑或就是节目本身?节目内容成为决定性要素,内容被尊为王。

杨伟光:节目为王。我认为,这个观点要分析,因为电视台没有节目是不行的,就像商场必须有商品一样,因而“节目为王”是对的。但是,节目质量有高有低,低质量的节目是没有观众的,就像劣质的商品没有消费者购买一样。因此,我认为要在“节目为王”前面加上“优秀”二字,“优秀节目为王”的提法才全面,才科学。哪个电视台拥有优秀节目,它就拥有观众,拥有高收视率,就拥有广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能得到高度的统一。

杨乘虎:今天广泛使用的一个词“精品”,追本溯源,是您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电视剧创作的质量和数量的,其后“精品意识”很快得到广播影视界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共识。

杨伟光:那是1995年,当时电视剧产量已有5000—6000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优秀作品少,一般作品多。所以在山东济南召开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我做了题为《强化精品意识,把提高电视剧质量放在首位》的讲话,就谈到了抓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抓精品是繁荣电视文艺的突出标志,是同境外电视竞争的需要,是提高两个效益的关键,更是中国电视剧进入世界的通行证、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最有效手段和方式。什么是精品呢?我认为,首先,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艺术性很好,但是思想内涵存在问题,肯定不是精品;光有思想性没有很好的艺术表现,也不能称之为精品,只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观众喜闻乐见,这才是精品。其次,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的统一。再次,要具有文明健康、催人奋进的基调,给人以良好的道德启迪,给人以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也就在是1995年,我在中央台提出要实施精品战略,建设一个精品频道,20个精品栏目。

杨乘虎:精品战略指出了中国电视从内容生产到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但是,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在增加,生产频率在加快,在电视节目的金字塔里,精品毕竟是少数,精品的个性化、高投入和栏目日常生产的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成本控制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如何处理?

杨伟光:节目可以分为这么几个层次:一般的节目、优秀节目、精品、经典、极品。优秀作品应该是相当数量的,能够流传于后世的极品当然很少了。精品既是产品,也是作品,当然也是很好的宣传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它的价值是不能等同于普通电视节目的。因为如此,精品就需要大制作、大投入,像84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整个投资8400万,在90年代就达到了100万1集。但是播出的时候,每集加三分钟的广告,一秒钟一万元人民币,一天就是180万,再加上国内外销售,几十年后播出,依然有广告投入。可见精品带来的不是短期效应,而是长期效应。实际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影视创作中都有少量的大制作,美国一年生产电影400多部,大概只有10%左右真正叫得响,称得上大制作,影响全球。只有拿出影响海内外的精品来,为广大的海内外观众认可,才能代表中国电视艺术的真正水平,这是中国电视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

同类推荐
  •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本书是集编导、戏文、导演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教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演播厅内部现场制作的创作流程,学会现场指挥与调度,掌握“自编、自导、自拍及后期自己独立合成各种类型节目”的基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视节目创意理念、策划和创作能力。《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不仅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广播影视创作的人员,同时对广大的影视艺术爱好者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本书内容包括:韩国中小学教育概述,全力推行教育公平政策,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课程,确立“以人为本”的教改方向等。
  • 20几岁要知道点社会常识(MBook随身读)

    20几岁要知道点社会常识(MBook随身读)

    同样是初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职场新人,为什么他们中只有少数人成功了,而大部分人则归于平庸呢?原因就在于许多人不能深刻地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书《20几岁要知道点社会常识》从浩如烟海的各种社会知识中,提取出最为基本、最为必需,同时又最具操作性的常识性知识,从礼仪、法律、理财、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渴望成功的人打开了一扇知识的窗户,让年轻人在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多一些顺畅、少几分坎坷,从而享受惬意快乐的人生,成就一番功名和大业。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本书对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全书共分七章,包括崇7文化、古代创世观与生殖崇拜、神话的结构和考证、来自生命科学的启示、男性动态周期等。
热门推荐
  • 九州横行

    九州横行

    姬康三十五岁那年,被人改了命运然后莫名其妙的死了。被算计了的生死判官准备暗中追查,却不想被小丫头模样的孟婆横插一杠子。这样,姬康来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诡异世界,开始了他的巅峰征程。
  • 拣女儿

    拣女儿

    当女儿第一次喊你爸爸的时候,当女儿学会走路的时候,当女儿第一次学字的时候,当女儿第一次落牙的时候。一声爸爸的幸福,走路时摔倒的眼泪,一只小手尚且握不住笔,便写着歪歪扭扭的爸爸二字的感动,落下的牙齿,为女儿珍藏好,悄悄的包起来,放到小盒子里。她还有个不好的毛病,看到漂亮阿姨就喊妈妈。≈≈≈≈≈≈≈≈≈≈≈≈≈≈≈≈≈≈≈≈≈≈≈≈≈≈≈≈≈本书滴读者群:60926916
  • 礼仪全书4

    礼仪全书4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 假面骑士OZ

    假面骑士OZ

    主角是个没有梦想,没有工作,没有家庭的男人。但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如此的不幸。这样的男人得到了变身腰带,投身于和怪人的激战中。敌方是不知从哪个时代起就存在的异形五人组。因某种原因身体的一部分有残缺,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实体而寄望于古币。他们为了增加古币而繁殖更多的怪人,而怪人们的成长则依赖于吞食人类的欲望。最终的欲望变成了袭击人类。赐予主角腰带的神秘人竟是异形五人中的一员。他们以得到古币为目的,OZ自己也同样靠收集古币获得新的力量。
  • 梦幻西游之黑心圣手

    梦幻西游之黑心圣手

    这是一个顶着秃驴的名号,在游戏中为非作歹的胖子......兽医?庸医???这些都不是重点...胖子许逸为了保持所谓的高手形象,不得不在梦幻公测前开始了一段装逼的故事......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妃卿莫属:错惹蛇王大人

    妃卿莫属:错惹蛇王大人

    养蛇为生而已,却错惹上邪魅蛇王。为了保命,她扮小丑,扮奇葩,扮怀孕。“怀孕了?”男人似笑非笑的俯视她。她点点头,结果却马上被吃干抹净渣也不剩。三年后,一粉雕玉琢的女娃娃,十根小玉指正在噼啪噼啪的苹果ipad上飞舞,一张张俊美帅哥的玉照哗啦啦的出现在屏幕上。“你在做什么?”一个俊美邪魅男子好奇问道。“选美男。”女娃娃一脸不耐的应道。选美男?男子一脸的乌黑,“你小小年纪就……,选来干什么?”邪魅的俊颜上风雨欲来。“你再欺负我妈咪,我就给妈咪挑十个八个美男伺候她。”
  • 刁蛮女友

    刁蛮女友

    他叫木之阳,是一个暖男,再一次夜间吃饭,既然遇见了一位刁蛮小丫头,接着又在同一所学校,展开了让人羡慕的爱情!她是一个脾气火爆的女孩,动不动就喜欢打人,所以在精英高中,也算一方霸主,从来对男人不感兴趣的他,却爱上了一个木头,为他打抱不平,为他受尽侮辱,经过日久深长的日子,他们能否在一起?
  • 家有萌徒:慢慢追师路

    家有萌徒:慢慢追师路

    一朝穿越,为人作嫁,他是痴傻的王爷,她则伪装成深宫小太监。在人间与神界之间,她被称为妖孽,追杀,重生,十年追寻,不改初衷。一个又一个十年之后,他亲眼看着他和他的母亲用剑亲手杀死了她和他的孩子,内心的绝望让她成魔,从此血染墨香哭乱冢。数不尽的乱世烽火,痴心等待的冷玉笙,最终也因为她而魂飞魄散。步步生香姻缘错,十年为他披嫁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少女复仇记

    少女复仇记

    一个年轻的乡村姑娘来到城里后,经受了很多的挫折伤害,鄙视和嘲笑,但她从不对现实低头,顽强的和命运抗争,最终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故事耐人寻味,更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