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200000048

第48章 以长江的名义,见证20年中国巨变(1)

——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创作构想

■刘文

2006年7月16日,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录长江的行动……

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采的人文景观,以完整、立体、多层次的影像体系,展现母亲河的巨大活力,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现出一条充满魅力的长江。数字成为这次记录长江的行动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两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55000分钟时代长江的最新影像。

《再说长江》以母亲河长江为载体,融合了长江沿岸历史、人文、现实、自然等各个方面内容,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的行动。

作为一个电视人,能率领团队创作《再说长江》这样一部有着巨大的社会命题和浩大的人文主题的电视工程,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再说长江》给创作团队搭建了一个竭尽自己全力报效长江的平台,同时也给创作团队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遇。对于每一个电视人而言,一生中有机会参与一部大型电视片的摄制,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03年8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经中央电视台编委会批准作为重点项目立项。2004年8月1日,《再说长江》在长江源头开拍。本人作为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总制片人和总编导,在记录长江的日子里,面临着来自节目创作和节目运营的双重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纪录片能否成功的标志,不是一个大型电视片的最终完成,而是在电视创作上能否实现跨越和突破,这对于我们这一代电视人有着极其特殊和深刻的意义。以下我将围绕《再说长江》两年多来的摄制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来做一个大致的总结,相信这对相关的大型电视片的摄制同样有着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再说长江》的创作目标

从青藏高原格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到长江入海口,行走6380公里的长江生生不息,一路汇集几十条大河,从西到东横贯中国,成为孕育伟大民族的生命之河……

长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

对于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而言,面对一条自然的大江、文化的大江、经济的大江,创作题材和拍摄对象呈现出多样、多元的特性,《再说长江》全片的创作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每一集的分集主题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原则。

1.“以变与不变”凸现时代巨变

20年,长江发生了巨变;20年,中国发生了巨变。作为《再说长江》的总策划、总监制,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着重强调,《再说长江》中的“变”,是时代的巨变、社会生活的巨变、人的思想观念的巨变;《再说长江》中的“不变”,是以长江为载体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自强进取,成就了时代巨变的民族精神不变。一个“变”字,让电视人拎起摄像机再次走向了长江,它是《话说长江》的承接和延续,同时对长江的说与看扩展到了思考,也从文化的范畴开阔到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从而揭示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长江。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的20多年,是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巨变时代。而新时代的长江,充分体现出了20年来中国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多元发展中的巨大变化。因此,体现20年来的中国巨变就成为《再说长江》创作的一个贯穿全篇的主题。

长江,在20多年发展中,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域。长江巨变的标志是:上游的重庆成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中游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主体竣工;下游的长江三角洲高速发展和浦东开发;长江源头地区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横贯长江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启动……这些世纪工程见证了长江的巨变,也是20年前《话说长江》影像中所没有的崭新的内容。

在《再说长江》中反映变化,就是要以人、以事、以物来看变化,以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来讲变化。尤其注重的是挖掘与思考长江巨变的缘由,从历史的纵深感和人文的传承性来看这个巨变的深刻意义。

应当说,《再说长江》由于拥有20年前《话说长江》留下的丰富的影像资源,所以就有了一个进行视觉形象对比的优势。这个对比直观地、有说服力地凸现出了长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江》中还没有出现的新的人、事、物,给予了重点的充分表达;对于《话说长江》中已经表现的内容,通过对比看到了今日发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江》中典型的、象征性的细节,有了延续性的表达,而形成一脉相承;对于《话说长江》中出现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典型人物,在新的采访和纪录中,又形成了呼应与对比。这是《话说长江》之后,我们为什么要《再说长江》的缘由。

2.“以人为主体”反映时代巨变

张长明副台长曾多次强调,《再说长江》要“以人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以真实为灵魂”,这成为《再说长江》在创作上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如果说,20年来长江变了,那么,20年后以电视方式“再说”的长江也要有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实质上是创作观念的变化。《话说长江》中更多的是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在那个巨变刚刚开始的年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在《再说长江》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

因此,《再说长江》首先确立的是以人为记录主体的创作理念。通过长江沿岸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的变化,透视出大江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而对于人的表现,首先是对于人的真实的故事、情节、情感的表现,通过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大主题。

在《再说长江》中出现了人物和故事,但最打动人心的则是人的情感。情感的力量是作品产生魅力引起共鸣的基础。纪录片中对那些出场人与千百万观众相通的情感的表述、记录与抒发,无疑是这部作品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个深刻的印记。

在对于人、对于事、对于情的表达中,最根本的是真实。真实是《再说长江》的起点与终点。长江上的真人、真事、真情是这部作品的灵魂。唯此才能再现出一条真实的长江。运用纪实的方式深入到江的深处、人的深处,记录到“真实”的人与事,运用多元的叙述方式铺陈出江与人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真实”背景和信息,一个“真实”便使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

3.“以国际视角”表达时代巨变

由于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多语种版要在中央电视台中文、英文、西法语国际频道对全世界播出,并且该片还要面对被多家海外电视机构的购买和改编。所以,《再说长江》还承担着对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巨变的使命。因此,《再说长江》力求从全人类的视角来重新看待、重新发现长江这一条中国人的母亲河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诉求,用全球华侨、华人甚至各国人民都能感受、理解和认同的视角来展现中国的巨变,力求尽可能多地选取为海内外所关注的选题,让人们接受,给人们感染,引起人们共鸣。

二、《再说长江》的创作原则

1.“再说与话说”的同质影像对比

对于中国人来说,20年前是一个转折,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的开始。从那时起,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观念都呈现出了新的色彩、新的气象、新的方式、新的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脸。

“变”是这部系列片的主题和灵魂。那么,究竟如何来体现这个“变”字呢?很显然对过去的影像资料的运用,尤其是对《话说长江》的影像资料的运用是尤为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是我们全片的结构方法或叙事手段。所以,要赋予其鲜明的个性和固定的色彩。在它与现实有勾连的地方,一定要用影像的变化来震撼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1982年重庆朝天门,2005年重庆朝天门;1982年上海浦江两岸,2005年上海浦江两岸;1982年武汉长江大桥,2005年武汉长江大桥;1982年重庆少年李曦,2005年重庆青年李曦……”,景观、人物、城市、江河,《再说长江》在片中运用大量的20年前后长江沿岸典型的自然地域和城市地标的影像进行对比,镜头的重复、镜头运动的重复、拍摄方式的重复、拍摄角度的重复,直观地凸现出了20年长江两岸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它的影像的视觉表现力是不言而喻的,极具可视性和说服力,显现出影像巨大的震撼效果。对比意识和在对比中展现时代变迁成为创作的基本原则要求。

同类推荐
  •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立足现实和本土,着眼未来与世界,努力构建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相适应,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有机构成的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内涵,充分表达现代教育的切实性和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特征。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本书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多样性、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履行与国内立法等。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热门推荐
  • 赛尔号折返圣灵:黑暗侵蚀

    赛尔号折返圣灵:黑暗侵蚀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在黑暗里存活,何必坚持下去呢?【黑】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永久进入黑暗,但是,我坚持着;【暗】生命渐渐短暂,我踌躇不前,暗影的回归,我无能为力;【侵】邪恶的火焰还在侵袭,泪水也浇不灭的火花笼罩着宇宙;【蚀】战斗的烟火吞蚀着这里,光明的辉煌即将陨落……你,还要坚持吗?——米凯尔
  • 天逆之途

    天逆之途

    太承初年,丹鼎大师王柯于神州之北紫曦山无名洞寻得上古残卷,后潜心研读二十余年,参悟太上之道,利用针石之术逆天改命,得天地之力,而后于紫曦山建立太上无极观。千年之后,有着无数坎坷遭遇的柳宣牵着妹妹的手离开极北荒域,一面躲避追杀,一面探寻续命之法。于是,天不再遥不可及,命并非一成不变。
  • 上帝是个女孩

    上帝是个女孩

    上帝是个女孩第一部:《大饭店》,饭店精英关景晅无意间认识了职员尚蒂,他在大刀阔斧推进饭店发展改革的同时,与尚蒂演绎了一场五星饭店之恋。
  • 双面老公溺宠妻

    双面老公溺宠妻

    这是讲诉一个男人在屌丝与男神之间来回切换的故事。也是夫妻同心,一起赚金的甜蜜故事。舒子馨怎么也不肯相信那个俊美如神,气质如王的男神墨睿成,会是自己结婚五年的那个整天邋遢,好吃懒做,赖床撒泼的老公宋清珏。骗了我整整五年,说!你到底藏了多少私房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赢在高考心情

    赢在高考心情

    世界本来就是一朵微笑的花,高考也是。但是偏偏有些人就将它们视作魔鬼、梦魇。懂得欣赏,才能有所得。当你对它们微笑,才能看到它们的美好。高考原本就不是什么炼狱,而是一场风景。也许终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你享受这场磨砺带给我们的种种给予,你就会最终走到你想到达的地方。享受现在吧,享受这本书为你带来的心灵的盛宴吧!
  • 请带我离开地狱

    请带我离开地狱

    父母离奇的死亡,警局不公平的判决,让两个相依为命的孩子从此走上的复仇之路。是命运的嘲笑还是死神的拥抱,几个在地狱徘徊的孩子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单纯执着的弟弟,成熟稳重的哥哥誓命找出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
  • 蔓舞风月夕

    蔓舞风月夕

    坠入阿凡达式的幻想异境,有三色大陆、奇峰巍峨,秀木灵兽,----------------当她以重生的代价遇到东方古典气息的神秘男子,若即若离,缠绵悱测,不断的试探与反试探间,失去的珍爱能否寻回?
  • 王源我还爱你

    王源我还爱你

    一种奇妙的缘分,让我遇到了你们路上有许多坎坷崎岖。虽然历经困难,但我有你们感到很快乐。用心去守护你们,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喜欢加我QQ:1557062779.
  • 轻轻松松坐月子

    轻轻松松坐月子

    《轻轻松松坐月子》作者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产褥期护理、饮食调养、产褥期起居、母乳喂养、产后健身养颜、产妇心理保健及产后疾病防治中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和指导。《轻轻松松坐月子》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适合产褥期女性及家人阅读。
  • 中国式寂莫

    中国式寂莫

    “贾君鹏事件”引发专家热议,谁在窥探虚拟世界? 犀利哥红遍全球,网络暴民从监督走向关怀! 微博热引爆“140码信息风暴”,宅文化之下人与人形成微妙距离。 当父母不了解孩子,专家不了解生活! 蚁族的声音,谁有心倾听?! 当寂寞成为全社会疾病,号脉断症,问题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