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900000013

第13章 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中的大众传媒(1)

大众传媒面对自然灾害或生态安全的威胁时,媒介安全的功能就特别明显。这一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论述集中在“风险传播(crisis communication)”、“灾难传播(disaster communication)”、“应急传播(emergency communication)”、“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等几个方面。从学术上看,风险传播、灾难传播和应急传播这三个方向非常接近,甚至有的是同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政治地域间使用上的变化和替代而已,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都是和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的威胁有关。例如国际卫生组织在2004年专门就“风险传播”(crisis communication)举行过国际论坛。国际卫生组织认为:风险传播的定义,与在灾难或紧急状态下的传播关系密切。风险、紧急或灾难这三个术语都界定了这一状态不同但有共性的特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区别地运用这三个术语。国际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灾难性事件中可提供的资源不平衡,因此用“紧急”这个概念比较多,而在西欧国家,“灾难”和“紧急”用于潜在的流行疾病,风险则更加具有政治意味。因此,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媒介安全中,具有非常现实和可持续的意义。

第一节自然灾害面前的大众传播

如果说恐怖袭击是直接人为的、高可控度的,那么自然灾害就是非直接人为的、低可控度的。“与其他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一样,生态或环境问题也存在一个安全化的过程。”(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2006:126)关于如何通过大众传媒实现抗灾救灾,传播学界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积累,并形成了“灾难传播”的研究。学者索德(Sod)等在《自然灾害中新闻媒体如何运作》一书中指出:灾害中的新闻报道对于公众、议程、政策以及行为都有多样而重要的影响力。研究表明,在媒体报道作为灾难事件重要性的“现实世界感应器”和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之间有显著的因果关系(Rahul Sod,Geoffrey Stockdale,Everett M.Roger,1987)。也就是说,通过大众传媒对灾难新闻的播报,可以使公众更加关注灾难,从而及时有效地规避风险。

大众传媒对灾难有预警的作用,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克里利森城和夏威夷州的希罗两个经常遭到地震和台风袭击的城市,传播可以让不同的公众得到必要的信息,从而在自然灾害来袭之前和灾害之中,使公众得到必要的预警信息,并采取有效行动(Williama Anderson,1969)。

大众传媒在灾难中发挥了比作为第四权力的民主更重要的作用,其监督作用在灾难中也越发明显。首先,政府并不擅长在突发事件中收集一手信息;其次,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沟通很有限且缺乏合作,而大众传媒不仅擅长迅速有效地收集信息,而且能够直接向公众传播,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再次,在自然灾害中公众对于灾难信息的渴求成倍增长,而大众传媒能够借此影响更多的人群;最后,大众传媒还扮演了批评者的角色,媒体不仅提供关于灾难的信息,而且重新建构了作为新闻故事的灾难,并为灾难故事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文化共鸣和更加丰富的政治、社会意义。很难想象政府失去了新闻机构的报道还能对灾难作出积极、正确、有效的反应(Andrea M.,G.Robert,2009)。

波多黎各大学的马拉教授(Marla Perez-Lugo)在《灾难状态下的大众传媒》一文中指出,过去的文献研究都集中在灾难中媒体如何作为管理工具来将信息从官方机构传递到志愿者和人数极多的受众中。然而马拉通过对在波多黎各的乔治飓风的研究表明,媒介-受众关系是公众应对危机的重要策略,公众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都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在抗灾准备阶段,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寻找关于自然威胁的信息,并没有开始准备的行为,也并不急需媒体通过采访专家所发布的常识信息。在灾难影响阶段,公众通过媒介获得情感支持来抗击灾难,这可以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打破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隔绝。在抗灾恢复阶段,公众想了解其他社区的情况。

因此,马拉的研究表明,人们主动地寻求和媒体接触的机会。他认为这个结论很难用现有的传播理论模式解释(Marla Perez-Lugo,2004)。但是如果引入媒介安全的概念,这一切就变得容易了。公众在自然灾害中主动寻求媒体接触的机会是为了获得安全感。马拉的研究还显示,在面对自然灾难的传播过程中,获得怎样的由媒介传递的信息反而是第二位的,而最重要的是受众认为他具有怎样的“媒介-受众”关系。“媒介-受众”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在危机中,这种关系成为重要的情感支撑并具有了“建构社区”的能力。

传统的认为大众传媒只是传递信息功能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方面。马拉认为,应进一步研究灾难中大众传媒的表现与功能,特别是要从灾难受害者的角度去分析。他就重点研究了电台DJ、电视评论员等多样的重要传媒因素,这些因素一年365天伴随公众,却被社会学和风险传播学的研究所忽视,而正是这些被信任的公众人物在灾难中,通过媒体给予了受众强大的心理暗示和安全感,从而激发了友情、承诺、尊敬等我们在灾害和风险中最需要的力量(Marla Perez-Lugo,2004)。

在灾难发生时,向公众开放信息,及时进行公关应对,已经成为我国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的题中之义。200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旨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其中大量针对的是自然灾害,进一步规范了突发事件信息公开。

2008年,我国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大众传媒发挥了积极的救灾作用。传播学者们纷纷对汶川地震中的传播遗产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在自然灾害中通过传播安全信息实现公众和社会的安全(何镇飚,2009)。南京大学杜俊飞教授认为:“这次的汶川地震报道,央视、四川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主流媒体的直播、特写,成为震后全国人民获取准确信息的最好渠道。国人因此感受到了信息公开透明的威力,与此同时,信息公开推动了抗震救灾的开展,也减少了谣言的滋生。”(杜骏飞,2009)中国人民大学危机学者胡百精则认为“媒介仪式”在汶川地震救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地震期间,各大媒体自发举行了多种形式的仪式活动,尤其是网络媒体因其操作性强、参与程度高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胡百精,2009)

第二节大众传媒的环保理念传播与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又称环境安全(environment security),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年的报告中都反复强调“环境安全”。著名学者特里·特里夫指出,“当我们谈到环境的时候,指的是什么?环境包括我们居住的行星上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岩石圈、生态圈、大气和同温层。而环境与安全相关联或许还应包括军事战术中的地形与植被,战略思考中的地缘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冲突中的竞争。”(Terry Terriff,1999)巴瑞布赞认为,环境概念过于丰富而复杂,包括了生态系统、能源、人口、食物、经济、国内斗争等方方面面,而其中最纯粹和最重要的是生态问题(巴瑞·布赞,2003:102-103)。

国内著名非传统安全学者、浙江大学教授余潇枫教授在其专著中指出,生态安全是人类的“第一安全”,突出表现在四个特点上:首要性、全球性、紧迫性、代际性。生态安全会直接威胁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大气、水、土壤、森林、能源、生物物种等(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133-146)。

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及时播发信息和长期改变受众理念来有效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媒介对非传统安全的贡献。

全球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和环境不安全之一,但是大部分公众并不会从学术期刊的专业词汇中了解身边的气候状况,而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环境信息(Kris M.Wilson,2000)。因此大众传媒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将科学概念翻译成公众能够理解的内容的责任。“对于公众而言,科学的现实是他们从媒体里学到的。”(Nelkin D.,1987)大众传媒承担着向公众教化,使其具备应对环境变化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给予公众更现实的安全感。

大众传媒把关于气候变化的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了公众,从而引起了不必要的或者方向错误的恐慌,这源于新闻记者对相关领域的无知,对行业术语的错误理解,和态度上的只求热点、敷衍了事。公众对科学、环境、气候、生态等信息的获得都是通过媒介,大众传媒把科学家的观点搬运给了受众。

科学家经常批评媒体误解或曲解了他们的意思,可是又无法指出媒体到底错在哪里(Nelkin D.,1985)。原因之一是,全球变暖等生态安全和环保问题,并不是短期、突发事件等适合媒体报道的,相反,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媒体难以通过报道类似事件引起公众足够的关注,也难以将生态安全在短期内有效纳入媒介安全。但是,正是因为生态安全的重要、媒体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媒介安全在这一领域的难度,才使研究变得不可或缺。

第三节大众传媒在生态安全中的难点与成因分析

传播学者和生态学家在最近几年找到了大众传媒在生态安全中安全作用受限的症结所在。主要有四大原因。

首先,不同类别的媒体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层面不同,导致了公众对议题范畴的混乱。通过对全美报刊媒体的生态安全进行内容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国家级报刊重点报道国家和国际的气候可变性及其衍生后果,而地方报刊则只报道本地的气候变化及对本地居民的影响(Moorti,1995)。因此,公众在界定生态安全的边界时,在不同媒体上会获得不同的范畴,这类彼此成为噪音的现象削弱了公众对此议题的关注度和延续性,从而使媒介发挥此类安全功能遇到了阻力。

其次,在文字表述上,大众传媒经常出现混淆。科技类记者使用“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一词来描述生态和气候的核心问题,而这个词,到了非科技类记者和专栏作家那里就变成了“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Wilkins,1993)。可以想象,新闻记者尚且如此,对于更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公众来说,他们怎么可能知道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论述的是同一个主题呢?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只有15%的学生知道“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是可互换的概念,这个数据在专业的报道环境问题的记者那里是30%,也就是说将近三分之二的记者并不知道这两个术语没有任何差别(Kris M.Wilson,2000)。这一发现来自学者克利斯·威尔逊(Kris Wilson)的实验,他把调查对象分为大学生和环境记者两组。大学生组的调查表明,大众传媒是他们获得环境信息的主要渠道。50.7%的学生表示大众传媒是他们的首选信息源。这个数据相当可观,反映了电视等大众传媒在环境和生态安全问题上的重要地位。在众多传媒中,电视比报纸更受学生喜爱,这个数据和1988年卢卡斯和施密特对大学生把电视作为第一媒介来源的53%的数据相差无几(Lucas,Schmitz,1988)。但是,在威尔逊的实验中,两组观众同样收看了一期关于环境问题的新闻节目,对节目所要表达的意图,大学生组和环境记者组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和分歧。反观对比的环境记者组,在对于“温室效应”这样一个已经是科学事实的认知上,和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大学生组的认知程度完全一样。所以,记者自身缺乏科学素养和研究态度的文字表述混乱,使大众传媒在环境和生态安全上的影响力受到了削减。

再次,媒体报道的“新鲜性”需求和环境变化的缓慢与长期性,使环境与生态安全的议程设定不适合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需要的是能迅速得到结果的故事,但气候变化或环境问题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的议题。

记者会认为没有新的进展或乏善可陈,而放弃或不关注环境议题(Stocking,P.Leonard,1990)。

同类推荐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晚清时期乾嘉学派把中国的“小学”传播推向空前的繁荣,但这只是钻在故纸堆里封闭式的诠释传播。也曾产生直面社会的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通俗文学传播,但是在末日王朝的封建统治下,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传播和民主思想传播始终受到严格的控制。在这時代,西方的学术和文学艺术急速袭击而來。新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使早先只埋头于古典书籍的文人头脑清醒。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 人体怪象博览

    人体怪象博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使孩子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精心编辑出版了本丛书,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从小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世界遗产,也留下了众多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世界之谜“。
热门推荐
  • TFBOYS许我陪你看流年

    TFBOYS许我陪你看流年

    切,不就是问个路不小心撞到某个叫王俊凯的明星吗?有什么大不了,反正我有钱,我任性,大不了陪你一件衣服。原来以为只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没想到两人的生活却有了交集。一字之差的名字,更是让王俊凯记住了这个叫夏梓冉的女孩。然而,当一切渐渐步入正轨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切,六年前被埋没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
  • 昆仑仙

    昆仑仙

    闲来无事码字赶着写赶着走看看有没有人收算是完成一个作家的梦想吧
  • 邪武霸君

    邪武霸君

    天生废物的他,却拥有世上罕见的火体之身!一次机缘下,成功开启身体密码!从此修炼事半功倍!阴谋诡计那又怎样,照样称霸一方;敌人再强那又怎样,照样揉虐捏碎!且看王川如何逆天改命,成就宏图霸业……
  • 神荒之陆

    神荒之陆

    叶清是一个堕落家族之子,生来便拥有千年难得一遇的锁魂瞳的体制,锁魂瞳修炼起来事半功倍,乃是常人的百倍,可以达到一日千里。但是他十六岁之前却无法修炼,这该如何?世间有人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当如何处治乎?你且忍他、让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数年后,叶清纵横天下,成为世人传说!“神不从我,我便弑神,天不容我,我便逆天!”
  • 龙行啸夜白

    龙行啸夜白

    历史究竟由谁来创造?当时空逆转到一个陌生的大陆,当过往的玄神大能都成为了一种传说,唯有孤寂少年一脸沧桑,在魔与道、情与恨,族与国、争霸天下的传奇中横刀立马,仰天长啸!
  • 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综合了大量历史、地理、科研文献资料,以全面、全新、探索的视角,从帝王、文臣、武将、文人、红颜、政治、经济、文化等近20个方面,甄选600多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经由深刻精确的分析,力求达到去伪存真,求得事实的真相,解读历史的规则。
  • DNF之千机变

    DNF之千机变

    【感谢阅文书评团书评支持】雷蒙穿越阿拉德大陆。他想要通过冰龙盘踞的万年雪山进入天界的时候,巧遇虚祖公主阿斯卡,对阿斯卡产生了爱慕。雷蒙降服了冰龙斯卡萨,获得公主青睐。雷蒙在与公主交往的过程中,身不由己卷入权利倾轧,在念帝辛颜的帮助下,雷蒙与公主远离了权利的暴风眼,来到贝尔玛尔公国。却仍离不开宫廷斗争的阴影。为了守护自己心爱的人,雷蒙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但魔法师玲珑始终给雷蒙带来一种警惕的感觉。雷蒙和阿斯卡挫败了宫廷政变阴谋,解除了来自德洛伊帝国的军事威胁。然而雷蒙竟然发现,玲珑的真实身份其实是……【QQ群:252992235】
  • 狂魅少年女帝:影歌月舞

    狂魅少年女帝:影歌月舞

    21世纪的她,一朝穿越。人闻色变的魔婴,倾城无邪的俏女,狂傲绝尘的少年,媚惑全城的花魁,叱咤大燕的狂影帮主,神秘传奇的千古女帝。到底……哪个才是她真正的身份?青梅竹马的萌男,江湖浪迹的冷少,张扬跋扈的太子,邪魅神秘的国商……她,又将情归何处?
  • 盅魂

    盅魂

    “我看这天下,终究不过四家。”男人坐在全息投影出的地球前,浅笑着,双手合拢搭在膝上。“开什么玩笑?还有虫子们。”屏幕荧光照不到的暗处,倚着墙的女孩用小银刀削着苹果,毫不留情的吐槽道。男人似乎并没有觉得怎么尴尬,被呛了一口之后还是笑容不减:“是了,你说的没错。”“还有那遍地行走的虫子想要来分一羹。”“盅者,从虫从皿。魂盅,有人心生,摄人魂魄的鬼魅。、我们的任务是:清理虫子。麻烦的是不能赶尽杀绝啊。”男人挠了挠头如是说道。
  • 王妃通缉令:王爷你跑不掉

    王妃通缉令:王爷你跑不掉

    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朝代,无父无母的夏文嘉成了丞相府的大小姐南宫枫凝。她冰雪聪明,但她不懂。为什么,她并不爱他,但是在她失去一切的时候,他还是这样爱着她,护着她?为什么,当她与他爱得生死不离的时候,他却要离她而去?不管怎样,王妃下了通缉令,一定要把他找回来,王爷,你跑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