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900000046

第46章 参考文献(1)

一、中文论著部分

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冀、杨金志、程义峰、秦亚洲:《公开铸造公信力》,《瞭望》2009年第29期。

陈雷:《水电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国三峡》2010年第3期。

陈力丹、时潇:《我国传媒未成年人报道的违法现象——从“13岁少年爸爸”报道谈起》,《新闻记者》2009年第5期。

陈力丹、赵卓伦:《大胆履行职责,谨慎点名揭露——评通讯掖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业》,《新闻实践》2010年第1期。

陈涛、赵万普:《新闻安全生产观与媒体社会责任》,《记者篮》2008年第1期。

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丁未:《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现象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董天策等:《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蕉癌”风波》,《新闻记者》2007年第5期。

杜俊飞等:《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杜骏飞:《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范明强:《社会学视野中的恐怖主义》,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甘伟姗、刘洪:《是什么在泯灭新闻——封口费现象剖析》,《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

高世屹:《媒体无法缺席》,《时代潮》2003年第11期。

高世屹:《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顾行洋:《健康传播活动中我国媒体的新定位》,《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1期。

郭一曲:《文化安全:大众传播的历史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

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

郝庆军:《作为研究方法的知识考古学》,《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何其聪:《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何镇飚:《从FCC看美国的媒介安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7期。

何镇飚:《电影人的挑衅——写在华氏911夺得金棕榈》,《电影故事》2004年第9期。

何镇飚:《关于媒介安全的思考》,《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何镇飚:《广电传媒在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5期。

何镇飚:《媒介产品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3期。

何镇飚:《媒介即信息还是媒介即按摩?》,《新闻界》2006年第1期。

何镇飚:《媒介强国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让政府网在政务公开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8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胡光夏:《媒体与战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胡赳赳:《2009十大关键词》,《新周刊》2009年第24期。

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胡联合:《关于恐怖主义问题的西方传媒因素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胡雯:《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观评述》,《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华:《论话语的秩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黄敏:《“新闻作为话语”——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一个实例》,《新闻大学》2004年春季号。

江冰:《新形势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2期。

李建中:《国防经济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韧:《英国媒体的自我监督体系》,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6-08/26/content_1379440.htm

李伟、杨明杰:《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斗争》,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李小军、童晓玲:《风险社会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与大众传媒》,《新闻世界》2009年第8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林志明,《译者导言:福柯Double》,《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三联书店2005年版。

刘宏:《广告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第1期。

刘晓红:《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龙一春:《日本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鲁宁:《安全大于自由之“黑莓”案例》,《青年时报》2010年8月16日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马丽蓉:《全球软环境治理与媒介霸权主义——从“伊斯兰恐怖论”和“中国威胁论”谈起》,《回族研究》2008年第3期。

欧阳开宇、王安中:《媒介安全体系的价值认知与实现路径》,《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潘向光:《现代广告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伟步、李贺:《新媒体环境下官员应有怎样的媒介素养》,《中国记者》2010年第5期。

彭晓芸:《被混淆和被忽略的——关于校园惨案的媒介伦理》,《南方传媒研究》2010年总第24期。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钱燕妮:《传媒霸权:表现和影响》,《新闻前哨》2009年第6期。

瞿坤:《当前中国新闻法缺位的法律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任辉:《儒家学说与马斯洛“安全需要”的哲学思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尚小溥、张润彤:《信息安全:意义、挑战与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邵静:《论在新闻把度中消解媒介恐慌》,《新闻实践》2008年第10期。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邵培仁:《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邵培仁:《文化产业经营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邵培仁:《恐怖源于媒体?——媒体恐慌论介绍及启示》,《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

邵培仁等:《媒介理论前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邵志择:《恐怖主义与西方媒介的关系》,《新闻记者》2006年第5期。

沈昌祥、左晓栋:《信息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隋岩:《电视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孙吉胜:《语言、意义和国际政治——伊拉克战争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孙健、李天娇:《胡锦涛:给前线救灾部队每人配发一台收音机》,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5/20/content_8213724.htm,2008年5月20日。

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汤天甜:《“纸馅包子”背后的警示》,《青年记者》2008年3月下期。

唐圣平:《媒体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3期。

唐思:《论国际传播中的传播主权问题》,(2009-10-2)http.//www.cddc.net/cnnews/yjszl/te/200910/11814.html

屠忠俊:《媒介的四重出售模式》,《当代传播》2003年第6期。

庹继光、李缨:《“媒介失语”比“媒介审判”更可怕》,《新闻界》2005年第4期。

万杏华:《记者的话语权把控》,《新闻前哨》2010年第5期。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汪晓风:《信息与国家安全》,博士毕业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汪玉:《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第11期。

王飞:《扩张的帝国与冲突的世界——论美国传播霸权的实践》,《齐齐哈尔学报》2008年第1期。

王光辉、严贤国、牛莉萍:《厚报时代的文字规范与新闻安全》,《中国记者》2008年第12期。

王洪钧:《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王朋进:《美国电视节目内容管制分析》,《中国电视》2007年第6期。

王新伟:《齐心抗大旱携手保民生》,《经济日报》2010年3月2日第1版。

王逸舟:《恐怖主义溯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王逸舟:《恐怖主义根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王永滨等:《媒体信息安全的整体监控》,中国传媒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魏永征:《PCC执业守则2007年版及其他》,http://yzwei.blogbus.com/logs/13760778.html

吴荣富:《科学报道可降低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慌——清华大学“乙肝新闻报道研究班”关注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健康传播》,《中国畜业导刊》2009年第10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肖欢、江心学:《浅析当代恐怖主义中的媒体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肖伟:《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的运作机制》,《新闻记者》2006年第2期。

谢婧:《以风险社会的视角看媒介恐慌的三个层次》,《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

新闻出版总署:《记者不得以“曝光”要挟索财》,《城市党报研究》2010年第2期。

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沁:《博士生媒介素养教育隐忧及对策——基于浙江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继续教育》2010年第4期。

薛薇、陈欢歌:《基于excel的统计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严三九、王虎:《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为例》,《抗震救灾报道评析专辑》2008年第6期。

严怡宁:《透视CSA强力监管与传播自由》,《现代视听》2007年第12期。

颜烨:《安全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杨红霞:《政府与新闻媒体在信息公开中的角色定位——由“封口费”事件引发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

姚德全、乔海曙,肖晓敏:《传媒安全与发展:一个资本运作视角的分析》,《新闻出版交流》2002年第6期。

叶海亚·R·伽摩利铂:《全球传播》,尹宏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殷晓蓉:《话语分析:如何为媒介社会语言实践提供说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曾海芳:《管制、放松与整合——透视当前英国广播电视政策的改革》,《新闻记者》2007年第10期。

查华:《论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基本渠道》,《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

同类推荐
  • 玩味

    玩味

    娄义华:现任职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香江》文学杂志执行总编。从事新闻工作十余载,先后在《当代诗坛》杂志任编辑;《湖南人口报》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编辑;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任编导;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东方新报》社任编辑、首席记者、主编等职。
  • 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本书以电视传播思想为核心內容的讲座文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应景而设的,而是一种学术的习惯,一种思想力的凝聚——试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申,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名师讲座在每周五的下午总是准时而热烈地进行着,热烈于每每现场里的学术氛围,热烈于人人脑海中的思考延伸……
  •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游民文化”“江湖文化”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游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中发现另一个中国。
  •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觉反映了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实践第一线,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较有力度的探索与研究,注重了改革与发展主旨的积极发挥。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见解比较独特,阐述较为独到,明显地提升了论文的课题价值,对当前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引导作用。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热门推荐
  • 穿越时间空间次元的爱恋

    穿越时间空间次元的爱恋

    求打赏,求票子,求收藏。某个冒牌国王带自己看上的小丫头去参加宴会,宴会结束发现某丫头已醉倒睡着,自己却要连夜打包把她送回府上。第二天被某丫头暗骂耽误事,从王宫顺手牵羊来的一本修灵书里走狗屎运认了个老师,开心的不得了,却不知那是她上辈子的死敌……“你快点‘加入书架’。”某丫头欺上冒牌国王的头顶。“为什么要听你的?”冒牌国王不理她。“因为……因为你的右半边眉毛快没啦!哈哈哈!”某丫头举着眉刀耀武扬威。“你笨啊。”“啥?”“当然是还要投推荐票啊!真是笨!”
  • 我依然站在爱你的地方

    我依然站在爱你的地方

    宋扬是人人赞叹的天之骄子,慕小舞是其貌不扬的丑小鸭。自卑的丑小鸭悄悄爱上了天之骄子,可却只能用伤害他来掩饰自己的喜欢。等到再度相遇,慕小舞终于可以和他比肩,宋扬却从乖小孩变成了问题少年。慕小舞十年如一日执着暗恋,对宋扬不记条件卑微入骨,却一次次伤害守护自己的男生萧墨。宋扬父亲的公司陷入经济困境,欠下巨额债务,跳楼自杀,一时之间,宋扬亲人爱人都失去。小舞不忍看宋扬痛苦,便恳求萧墨出手相助,更答应陪他一个晚上。萧墨伤心失望彻骨,赶走了慕小舞。宋扬的公司突然脱离困境,慕小舞才知道萧墨还是出手相助,却也因萧墨一意孤行要帮助宋扬,导致自己公司出现了重大危机,内忧外患,即将面临破产……
  • 至尊除妖师

    至尊除妖师

    父亲说:只有天生除妖师才是真正的除妖师,才有可能历经千劫成就五级至尊。从此,安静绝不与我为伴、孤独却永恒相随。恐怖的魅魔、诡异的魇魔、神秘的永夜岛、海底世界、异域风情、千古谜团……看我如何智斗群邪、力挽狂澜!记住,我叫向北,这是我的传奇。至尊除妖师总群:291709338。
  • 我的公主与王子

    我的公主与王子

    她,美若天仙,有时冷酷,有时温柔,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被别人称为完美女神。他,英俊潇洒,对别人冷酷,对她像一只小绵羊。几年后,当他们相遇,之间又会擦出什么爱情的火花呢?【本文已弃】
  • 三国千年杀

    三国千年杀

    其实一开始我知道是要给一群三国英雄当主公时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当,我就马上去当,第一我要试一下,因为我不愿意当了主公以后再加一些特技上去,然后我Duang~的一下很牛,很有钱,很任性,这样读者一定会骂我的,因为我根本没那么厉害。根本没有这样的主公,就证明上面那个是假的。后来我也经过证实他们确实是找我去当主公的,我用了大概一个月左右,感觉还不错,后来我在作者写书时候也要求他不要加特技,因为我要让观众看到,我当完主公之后是这个样子,你们当完主公之后也会是这个样子。
  • 五灵体

    五灵体

    万年前,天界一片祥和宁静,突然有一天,从下界打破桎梏的绝世天才,收到天帝青睐,却不知他包藏祸心,最终,天帝被封印,天界易主,从此万族战火重燃,尸横遍野,天地间充满了杀戮和邪恶。从九龙山荒山僻壤中走出来的孤儿,是否会真的成为拯救苍生的救世主呢……
  • 腐生若梦

    腐生若梦

    某日,x市x大的宿舍里传来了这样的一段对话,李忆梦突然大喊“啊啊啊我的狗病了”她的话引起的宿友们的注意向欣然、随心、何倩一同开口“你哪有养狗啊。”忆梦解释到“是我的酷狗,出不了声了。”让后引来众人白眼。
  • 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无论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还是后来的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描述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四种模式,都不能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因为就业被这些理论假定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即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实上,教育服务是非同质的,接受高等教育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本身就存在一个效率问题。本书作者放弃了这种假定,并进一步提出了就业能力假说。就业能力是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 仙剑传说之解封泪

    仙剑传说之解封泪

    仙侠之间的生死绝恋,解封妖皇的竟是她的一滴泪。他以为他们的爱情坚不可催,可是因为一个女子的介入逼走了储曦月,被解封的妖皇苍魇深深爱上了她。她决心要忘记他,可是还是在最后一刻救了他,宁愿自己灰飞烟灭,也不想让他受伤。她说:我讨厌冬天,可是我好喜欢雪,它,好美!
  • 天命孤独

    天命孤独

    末法时代,随着绝世强者的逝去,周元大陆逐渐衰落。在魔兽与异族以及自然的灾害中人类陷入挣扎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所有人都在寻找答案。一切都在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