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0200000014

第14章 有史可鉴:18世纪以来德国和美国如何崛起和文化建设(3)

第三节 德国文化观的世界意义和影响

德国思想界开创的“文化”概念,逐渐传播到包括英法等“文明”世界,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概念创造本身。

学者赵国新认为,由于地理的、更多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思想交流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通畅。雷蒙·威廉斯曾感叹道,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文化距离远远大于地理距离。他的学生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也以调侃的语气说,欧陆的新思潮要在多佛港口经过海关检验,证明无害之后方能进入岛内。英国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在90年代初发表了一篇研究英国知识分子的文章,他指出,与欧陆同行相比,英国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往往缺乏理论的原创性,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研究中,他们既不占前沿位置,也不居核心地位,他们充其量利用母语优势,发挥文化掮客的作用,从事文化转口贸易,把原产于欧陆的各式新鲜理论翻译成英文,再经过一番阐释和润色,行销到世界各地,“如果说英国是一个商店主的国家,那么,它的知识分子就是被动地奔走于两个大陆之间的商人,他们阐释和舶来‘外国’思想,尤其是德国和法国思想。各种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类外来影响的基本组成部分”。他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英国哲学文化的特征有关,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是英国哲学文化的主流,它们排斥抽象的一般理论和宏大叙事,没有给总体性的社会理论留下太多的空间(赵国新,2001)。

在英国,按照雷蒙·威廉斯的考证和分析,“文化”的观念是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那个时代进入英国的社会思想中(雷蒙·威廉斯,2005,p.93)。工业革命之后,文明的过度发展给人性带来了压抑,从而也使得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受缚。柯勒律治认为:“国家的长久存在……国家的进步性和个人自由……依赖于一个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文明。但是这个文明如果不以教养为基础,不与人类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同步发展,那么文明本身如果不是一种具有很大腐化作用的影响力,就是一种混合低劣的善……而一个以这种文明著称的国家,与其说是一个完美的民族,不如称之为虚饰的民族……一个国家永远不会有教养过度,但却很容易变成一个过度文明的种族”。柯勒律治所提及的“教养”,即是德国超越早期“文明”的“礼貌、礼仪”外在层面,一定空间内生活的民族生活模式的长期文化浸润。英国诗人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直接接过赫尔德的文化定义,称文化是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T.S.Eliot,1948,p.31)。英国学者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在1871年出版的《初民文化》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即是当个人为社会一分子时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才能习惯等复杂的整体”。这种泰勒式的融合表述,体现了对于文化早期的探索和理解,但也至少从思想上适当跳出了文明统摄的价值观,从话语上确认了这样一个由时间、空间和一定的主体所限定的文化的存在。

但吸收德国文化观的精髓,并予以超越的代表性人物是英国学者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在英国崇尚“文明”的语境中极力推崇文化,“既是德国以文化对抗文明在不列颠岛的遥远回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内在趋势和要求”(曹卫东,张广海等,2005,p.37),目的是从人的内心纠正英国工业文明观带来的“非利士主义”的褊狭,同时也是对启蒙精神的有效补充。

阿诺德所处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产业革命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机器大生产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并成熟,成为世界工厂、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这些促成了英国中产阶层追逐财富的“非利士主义”。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 Anarchy)中提出:“与希腊罗马文明相比,整个现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文明,是外部文明,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愈演愈烈。但尤其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文化可谓任重而道远。虽说文明会将机器的特征传播四方,可在我国,机械性已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更确切地说,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凡是文化教我们所确立的几乎所有的完美品格,都遭遇到强劲的反对和公然的蔑视”(马修·阿诺德,2002,p.11)。而“人类精神的理想在于不断地扩充自身、扩展能力、增长智慧、使自己变得更美好。要实现这一理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帮手,这就是文化的真正价值”(马修·阿诺德,2002,p.10)。

由此,阿诺德提出了文化的概念,“文化即探讨、追寻完美”(马修·阿诺德,2002,p.9)。任何物质上的强盛都不能替代内在精神的完善,一个国家的宏基伟业不是建立在煤炭或者钢铁的产量之上,“有数千人在说,咱们的煤可是国家宏基伟业的根本,煤要是短缺了,英国的盛世也就到了头了。但什么是宏基伟业?这是文化要我们问的问题,宏基伟业应是能够引起爱慕、兴趣和景仰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激起了爱慕、兴趣和景仰之情,那正从外部证明了我们的伟大……文化是……良师益友,因为它专注于看清事物本相,故能驱散不实的幻觉,确立起真正的完美的标准”(马修·阿诺德,2002,p.13)。

我们看到,阿诺德的文化观不仅超越、或者试图超越英国式的狭隘,更是对德国把文化作为自我意识和民族认同手段的做法上升到了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高度(曹卫东,张广海等,2005,p.59)。但同时,德国文化观的批判意义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应对来自“外部”(英、法)的“文化侵蚀”,而阿诺德关注的是英法“文明”进程中自身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文明人”自称的“文明”现实,引进德国的“文化”观来修正工业文明演进进程中对人文的扭曲。

我们看到,阿诺德极力强调文化,从“文明”的外部寻找可以解救“文明”的路径,对“文明”进行“文化批判”;几乎和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同时,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在1887年提出“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则深入“文明”的内里,进行了根本性的“文明批判”。他认为,“文明不是什么绝对化的东西,而是……相对的,我们的思想和概念只有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才获得意义”(Boas,1887,p.589)。“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星岛环球网,2006)。“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在1942年博厄斯逝世后开始流行,1948年最早见诸《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杂志。

博厄斯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通过“文化”相对性的强调,从一定程度上适度消解了德国版“文化”概念对主体、空间的强调引发的“文化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的驱力,同时,对“文明”绝对性的批判也是有力度的。博厄斯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居于德国思想——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英法思想——强调文明的绝对性之间,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状态下,点出了“文化”和“文明”的关系——将“文化”意义的获取置放到文明的演进、演化过程之中去,这对于后来形成美国的文化和文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20世纪以来德国文化观的变迁与美国文明概念的话语博弈

进入20世纪,有关文化和文明的内涵和关系界定进一步变迁和深化,并与相关的社会政治运动交相博弈,其意义贯穿学术辨析并不断深化。

一、德语思想界对“文化”概念的不懈建构和对“文明”观的批判

20世纪初,德国学术界对德语“文化”观的坚持和阐扬体现出一种从概念维度将“文化”物化,将“文明”精神化的倾向。1900年,德国思想界提出关于“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区别,由洪堡(von Humboldt)与其他人提出:从语言学的角度将词汇的意涵做个大逆转,culture指示物质层面,而civilization指示精神层面。在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里,“文化”或“一种文化”主要是指物质的生产,而在历史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里,主要是指“表意的”(signifying)或“象征的”(symbolic)体系(雷蒙·威廉斯,2005,pp.101-109)。然而,语言文化学家洪堡所奠定“culture—物质层面,civilization—精神层面”阐释并没有持续多久,来自语言学领域试图将“文化”观“物化”的努力难以超越从意识层面已经根深蒂固的阐释。

德国思想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从时间维度重新界定文化和文明,并深刻奠定了德国版本的文化概念对于英法文明观的批判意义,凸显了作为批判武器的价值。1918年,斯宾格勒发表《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2006),将文化界定为精神层面,而文明为物质层面。他将世界上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前者着重于精神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发展,后者着重于物质文明与军事文明的发展,前者出现伟大的艺术、科学、哲学、宗教,后者出现伟大的帝国、国际性的大都会、强大的文化帝国主义。一种文化进入文明阶段就意味着它已逐渐丧失原有的文化创造力,只剩下对外扩张的可能性;但学术文化的发展大致上只能沿袭与继承前人的成就,很难出现本质上的革新变化。用斯宾格勒的话说,“文化时代”是文化灵魂的精华,“文明时代”是文化灵魂的木乃伊。而18世纪以后西方已经进入文明阶段,他认为西方国家之间的混战争夺,都源于此。

斯宾格勒的两个阶段的界定意味深长。他借用英法启蒙理性擅长的“文明”话语,并未将其与此前宣称的发展、发达、优雅等意涵对立起来,而是进行了一种巧妙的话语上的反拨——将“文明阶段”界定为“文化阶段”的后期、没落时期。这样,一方面提示了英法等以“文明”自居的国家已经“逐渐丧失原有的文化创造力,只剩下对外扩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德国思想界对文化观的张扬,又在斯宾格勒所划分的“文化阶段”和“文明阶段”的内涵界定过程中暗含了德国处于一种“出现伟大的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上升阶段,有效地夯实了德国民族文化意识早期建构成果的同时,设定了德国文化发展处于发展的、有力量的高级阶段,张扬了德国民族文化的特性和骄傲。

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 Weber)更是以思想者、成功者的口气积极建构德国的文化观。在韦伯看来,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显然就在于文明压倒了文化,人在物质文明的大潮中彻底丧失了作为人类存在的自由本质,而变为物的奴隶。而德国的成功,“就在于它所走的是一条注重用文化塑造现代社会结构、国家制度乃至民族认同的道路。”(曹卫东,张广海等,2005,p.66)即使是在20世纪德国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浩劫,原因解释中,他还是将其归结为对文化塑造功能的发展思路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和坚持,而对既往文明的发展模式追求又一次占了上风。

同类推荐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现代编辑论

    现代编辑论

    关于“编辑”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单词来表示我们所提及的相关事物:“editor”“edit”。其中“editor”指从事编辑业务的人;而单词“edit”则指编辑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范围。前者是名词,在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其职能通过后者(动词)具体体现为:负责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在汉语中,“编辑”一词一符多义,有动名两种词性,作为前者系指编辑活动,作为后者意为编辑者,系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员。运用时,若无特定的语境,词性是很难区分的。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五辑)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五辑)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5辑)》由张新民主编,本书为“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5辑),分为儒学与中国文化研究、宗教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清水江学研究、地方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书评与札记、研究生论坛七大部分,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热门推荐
  • 将明

    将明

    李闲因命相被皇家追杀数十年,隐身农家劈材喂马读兵书。不甘平庸的他,誓要推翻隋朝。纵横沙场,挥斥方遒,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前世在课堂里学习唐朝盛世,现在自己书写李家历史,帝国旗号上终究还是冠以他姓。
  • 网游之颠覆神话

    网游之颠覆神话

    叶影被亲手教导的徒弟背叛,他在游戏与现实世界奋起反抗,背水一战,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职业玩家为自己带来空前的财富,彻底颠覆了游戏王国中的神话。
  • 深度忧郁

    深度忧郁

    作者雪屏以他个人的病房生活为蓝本,力图透过主观的感觉来关照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他在这部小说中,更刻意地描摹瞬间的感受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为无法再现的青春岁月画上了一个句号。走出病房的雪屏,其作品对人性、人道和人心均有了更多的思考,强化了人物的塑造和内心的刻画,而尽量淡化戏剧冲突和情节的展开。他的身边,精明狡诈的,不离不弃的,背叛的,纠缠的,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来过,他们又离开,他们的故事逐渐逐渐飘散在风中……他用自己患有忧郁症的状态来消化这些人这些事,一切就从这个角度变得仿佛哈哈镜里的影像,扭曲、混乱、诡异而荒唐。
  • 我的女友是妖怪

    我的女友是妖怪

    会读心术就是妖怪吗?不,她不是!她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只愿做个普通人。能读人心,却无法读懂人情,她恐惧那份冷漠更寒心那个称谓‘妖怪’……她以为,自己命中注定只能做一只孤独的‘妖怪’。没有情爱,没有牵绊,但是——“赵含灵,从今天起,我,方眩晨要追求你!”他不怕她吗?真的可以吗?她要学会用心,而不是读心。“美人蝎子……或许更适合你……”她信了他,可,最终仍敌不过初恋情人的思念吗?或许,她真的只适合孤独……
  • 征伐仨界

    征伐仨界

    龙胤大陆,实力为尊,修灵者的王道巅峰。宗门鼎盛,万族林立,巅峰与衰败的交错。少年乘龙而来,纵横于攀爬巅峰的人海中。一道道看似不可超越的巨大身影,俯视天下。一阵阵看似不可抵御的强势攻击,毁天灭地。少年单薄的身影迎风而立,八阙出鞘,直指苍穹,皆因那个约定:强者之巅,有你有我,不离不弃!谁应登上顶峰,睥睨天下。谁该被踏在脚下,世世轮回。三界之乱,拉开序幕【新书上传,大家推荐收藏支持一下哈】
  • 乌女袍葬

    乌女袍葬

    闵周大地上建成的不过三五个小国,且这五国之间那是隔着天南地北,要说有战争纷乱恐怕也是无事起头。可乱就乱在这中间出现的一位红衣女子,她操控着世间最无杀伤力却能令所有人俯首称臣的邪恶幻术------虚影。据后人的转述中,这位红衣女子最后在灭尽崖死的那一刻,极其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尤其是崖底那一片碧蓝色的离花林,花瓣层层叠叠飘零一地,俨然是为了给女子殉葬。
  • 神奇宝贝之天樱圣

    神奇宝贝之天樱圣

    他,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名叫阿圣;他,酷爱神奇宝贝到了狂热程度,如愿以偿;他,是神奇宝贝世界中的新主角,实力强劲;他,超梦、蜥蜴王都是最好伙伴,也有朋友。他,阿圣!本书作者天樱圣为您献上他的故事!
  • 黑道商骄的凶悍妻

    黑道商骄的凶悍妻

    她,被恶魔强占了初夜……亲人的背叛将她推到悬崖峭壁……她悄悄生下他们的骨肉,他却将摇篮中的生命残忍扼杀。于是,她不再忍让,不再原谅!一夜之间,她从平凡女人成为商界骄子,大权在控,她要毁掉他所有的一切!他,是为爱成魔的地产界大亨;他,是游戏花丛的纨绔富家子;他,是冷面冷心的腹黑商骄子;他,是任性睿智的黑帮继承人;他,他,是蓝颜亦或是敌人……谁是幕后黑手,操纵全局?谁是爱情玩家,成败难定!
  • 勇创仙路

    勇创仙路

    天有路,人有言,懵懂少年来修仙。修仙路,步步艰,少年独力创青天!修仙途,历劫难,劫不死,此心变。人心变,天心转,由人成天步两端!
  • 上神下下签:这个龙女不好惹

    上神下下签:这个龙女不好惹

    她贵为西海龙女,心爱之人却突然变心带着凤族女神归来。陷害之下,她的哥哥被囚海底深渊,嫂嫂与未出世的龙儿被杀。而她,更是被罚下凡收集百颗情魂。“就算你用言语伤龙浣分毫,我也会拼尽性命屠尽你南海!”“如果我早一点遇见她,是不是一切就不一样了?我就可以将她安好的护在掌心,小心珍藏,护她一世安好?”“呵呵,上古战神。万年前你不也是追杀瑶池仙子的众神之一吗?如今我也让你尝尝,自己心爱之人的背叛与离别之苦!”天地之间。当一层层真相被剥开。当王母不在是人竟皆知的母仪天下。当上古之神也有了私念。她,又该如何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