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0600000027

第27章 敏感问题报道的策划(2)

(二)《纽约时报》中国议题策划分析

1.突显政治议题及中国负面形象

据对从2009年2月26日至7月24日期间《纽约时报》全球版(The New York Times-Global Edition)Combining the international reporting of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the Global Edition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24/7 flow of geopolitical,business,sports and fashion coverage from a distinctly global perspective.涵盖的所有报道统计,关于中国议题的报道一共有135篇,也就是说每周6份的《纽约时报》全球版(周末版涵盖周六与周日)在这段时间几乎每一天都有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中国已经成为《纽约时报》报道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从议题布局来看,政治类议题占有半数以上的比重。而在政治类议题中,除去关于众所周知的西藏问题,以及突发的新疆少数民族暴乱问题之外,还有47条深度报道涉及较为敏感的政治话题,如:政府对互联网的监控,上访体制,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与问题等。在这样的议程设置基础上,《纽约时报》所塑造出来的中国政府的政治形象自然而然是“专制主义”、“淡漠民生”、“不尊重民主自由”的集合体。

2.微妙报道手段,“客观公正”讲述背后的观点渗透

以下是上述调查期间两则《纽约时报》全球版与《人民日报》英文网络版关于西藏藏历新年的报道和新疆暴乱的报道,通过对双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摘录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张不同的报纸在议题策划与设置上的鲜明对比:

从这两则报道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在针对同一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时候,由于采访对象选用、措辞、语言风格、描述方式等方面的操作而呈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的新闻图景。即使《纽约时报》一直声称秉承其“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的办报宗旨,然而在这一类涉及敏感政治态度和观点的报道中,其政治倾向显而易见。

(1)增添意识形态符号

语言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是被意识形态所笼罩的用以进行社会控制和权力分配的重要媒介。而作为语言最直接传播方式的媒介,自然而然成为灌输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第一载体。《纽约时报》所使用的意识形态符号是潜在的、隐藏的,它从来不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其“美式价值观”,而是把这种价值观巧妙地融会贯通到报道的细节之中。

《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几乎看不到来自于记者/编辑的主观观点表达,例如在对藏历新年的报道中,看到的只是在对藏民采访中(且不提此采访的真实性)“他们去年杀死了这么多人”所传达出来的被采访者对于“他们”(异者、中国政府)的不满和愤恨,以及第三者描述“在暴乱发生将近一年之后,也就是毛泽东的部队夺取青藏高原将近6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600万的藏民仍然对汉民有很大的不满”中所传达的仍然来自于“藏民”对“汉民”的不满。而其实这种“不满”是来自于记者本人或者《纽约时报》对于中国政府西藏政策的不满,是西方价值观对于“中国处理西藏本土事务”的不满。

另外,对新疆暴乱的报道中,《纽约时报》所谈到的“维吾尔族是新疆最大的种族,但在乌鲁木齐却是少数民族,因为70%以上的乌鲁木齐人口都是汉族人,差不多有200万左右”和“(这场暴乱)凸现出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对于共产党政策的根深蒂固的不满”,都在极力地刻画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把极少数维族人的“个人意图”上升为整个维吾尔民族群众对于汉族人民的仇恨。新疆向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从史至今就有汉人居住在那里,大部分的维族群众与其他民族群众都是和平共处的大家庭,那些极少数的维族反动分子才是这个大家庭的“异己”,而不是汉族人。《纽约时报》的描写却不单单把新疆变成了一个“维族”被“汉族”侵蚀的矛盾核心地,同时还把这种个别民族矛盾上升为“西部少数民族对于共产党政策”的大民族矛盾。正如黄爱萍教授所说,“美国媒体由于受意识形态影响,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常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标准衡量中国的一些问题,对中国横加指责。”

(2)制定报道框架

仍然以对新疆乌鲁木齐暴乱的报道为例,《纽约时报》始终将这次暴乱事件的性质界定为“民族冲突”,于是其背景材料的选取也便以此为中心而展开。最为明显的就是采访对象的选取,所有出现在《人民日报》中的采访对象(受害者)没有一个在《纽约时报》中出现,那么多的被烧毁的汽车、店铺、逃跑躲藏的平民百姓《纽约时报》一概不提,只留下几句对维族人的采访所串联起的不信任政府、不满政府的言辞。另一方面,框架可以“界定个体、群体、组织和制度所扮演的角色。在一些互为矛盾的话题中,由于框架的不同,对政府角色的刻画差异甚大。”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中国政府的角色被刻画成一个由汉族人所构成的,对维吾尔族人民进行镇压的形象。因此,《纽约时报》对暴乱分子的暴力行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弱化,而将报道重点放在事情爆发的原因上,极力在事件背后搜索符合其意向的冲突,而这个冲突也就是《纽约时报》所谓的“民族冲突”,而整个暴乱事件本身也就变成了中国政府对民族冲突的镇压。《纽约时报》所选择的冲突性报道框架构建出一个不同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媒体现实,并将这一媒体现实以“客观”的新闻报道方式展现给其受众。

(3)使用煽情刻画

在这两则新闻报道中,最为经典的煽情刻画是《纽约时报》在对新疆暴乱的报道中所写到的“差不多100位抗议者,绝大部分都是妇女,怀里抱着婴儿,她们手无寸铁地站在身着黑色装甲和头盔、手拿催泪弹的特种警察面前。”在这段描写里,暴徒变成了和平的抗议者,而且这些抗议者不止是“和平”,还是“弱势群体”,是怀抱着婴儿的手无寸铁的妇女。读者读罢,自然而然会对这些“弱势”的“和平”的抗议者生出怜悯之心,而同时对那些“强势”的“武装”的政府警察产生怨恨。煽情手法在此达到极致。且不说这100多位抗议者中是不是可能绝大部分是妇女,作为去跟警察对峙的母亲,有多少人会抱着自己的孩子去冒险?但即使这样的煽情处理在真实性上有诸多疑点,读者读过之后产生的第一印象绝对是这份被催化的“同情心”,而不会去深究其在实际上的可能性。相反,在《人民日报》以及其他国内媒体的报道、视频、采访中,那些抗议者的的确确是“拿着刀、棍棒和石头”的暴徒,试想如果这些抗议者都是怀抱婴儿的妇女,那“261辆机动车辆,190辆公交汽车,至少10辆出租车和两辆警车”是被谁烧毁的呢?那些躲在超市地下室里“真的吓死了”的学生们是被谁惊吓的呢?那些医院里的291名伤残人员“233名是汉人,39名是维族人,其他为回族、哈萨克族人等”又是被谁伤害的呢?

但是,读者尤其是没有其他新闻来源的西方读者,不会去思考这些背后的事实,当他们读到这里,对于怀抱婴儿的妇女抗议者的“同情心”被催化形成,《纽约时报》的煽情功效就已实现。

(4)营造心理语境

“新闻价值反映了社会话语再制作中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虽然新闻报道的是最新的信息,但新闻事件和话语只有以大量的旧有信息为基础才可能被理解,因此新闻必须与预设的社会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相一致。”朱怡岚教授在这里谈到的就是新闻报道的心理语境。而这也是《纽约时报》在对华报道中的另一大特色。再看对藏历新年的报道:“这个纪念日是哀悼日,而不是庆祝日”,“星期三,中国西部的那些小城镇四处流溢着静谧,因为所有的喇嘛、牧民、商人们都拒绝举行任何节日庆典活动”,“人们利用藏历新年来缅怀那些去年遭受中国军队镇压的受难者”,这所有的叙述都在承继着一个步步为营的“心理语境”的营造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以“递进”式的语气在继续。从“哀悼……”到“拒绝……”到“缅怀……被镇压……”,《纽约时报》所想传递的“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对立程度逐渐加深,受众也便在这样一种“循循善诱”的心理引导图式下,形成了其统一于报道者的认知模型。

同时,《纽约时报》还会继续给这个认知模型加固:“也就是毛泽东的部队夺取青藏高原将近60年之后的今天”,这样的背景材料,是《纽约时报》对华议题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敏感事件的综合报道中,几乎每一篇报道都会有类似这种旧有信息的温故知新。这是在独立报道语篇操作之上,串联不同语篇对于同一话题报道的“心理语境”的延续性塑造,每一次对于相同背景资料的重复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迎合读者已有的认知模型,从而使得在相同背景资料之下的不同细节性报道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也便随着这种心理图式的导入大大增强。于是,《纽约时报》记者的价值观、政治立场、视角、情感、偏爱便逐渐成为《纽约时报》读者的价值观、政治立场、视角、情感和偏爱,记者的“主观选择倾向”被读者的“主观接受倾向”所掩盖,一切信息的传播和再传播变得自然通畅。

(三)点评

《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可以概括为:中国故事,美国视角。

不能否认,《纽约时报》作为世界档案记录报,的确为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和现在正在发生的历史提供着一份翔实、周到、丰富、完整的记录,但是这份记录在对于中国的议题报道中间却仍然打着明显的“不客观”、“非中立”的政治立场,处处渗透着其西方主流价值观。由于在意识形态上“资本主义民主制共和”与“社会主义共产党专政”的根源性矛盾和不认同,“中国”以及和“中国”相关的一切话题便被自然而然地打上了“红色”标签。通过这个“红色”望远镜看到的中国,只有警察对藏民、维族人的镇压,没有警察对他们的保护和救治;只有政府对遗失儿童家长的漠视和无动于衷,没有政府大规模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专项整治行动;只有共产党对上访者的“秘密关押”,没有信访部门由中央到地方的护送到家……无论我们的故事怎样演绎,他们永远会用他们的视角来审视和读解。

(四)小结

《纽约时报》中国议题报道策划根源于意识形态的对抗性矛盾,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已经根深蒂固到所有针对中国的议题,尤其是政治议题的报道都如出一辙。无论新闻事件本身如何变化,其塑造的中国政府形象和针对中国政府的态度永远是一致的。《纽约时报》尤为关心中国的政治进程,所有与之相关的议题永远是报道的重点,任何涉及三个“T”(Tibet,Taiwan,Tiananmen),涉及人权、言论自由、“文革”的话题在《纽约时报》上屡见不鲜。较之于其他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报道,这一类政治议题的新闻是《纽约时报》整个中国议题报道策划的核心。通过意识形态高屋建瓴的统帅作用,经过报道框架别有用心的剪裁,再加之以娴熟的报道技巧掩盖主观倾向于客观叙述之后,最终完成对于读者群心理暗示的语境营造以达到有效的根源于“意识形态”总部的信息控制与传播。

因此,即使《纽约时报》已经最大限度地体现着媒体的职业精神和专业主义理想,即使《纽约时报》驻华记者Jim Yardley曾说道:“我们一直在尽力争取报道这个复杂国家的各个方面。有些报道是你们所认为的积极报道,有些则是批评性的。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批评中国,相反,我们报道的目的在于审视官方的政策和行为以及评估这种政策和行为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但通过内容分析得出的数据仍然表明,《纽约时报》在对华议题安排与策划上存在无法消除的政治意图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巨变

    巨变

    本书又名《大转型》,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 倾听传媒的声音

    倾听传媒的声音

    本书为近三年来浙江省新闻出版行业的深度报道文集。本书包括2008年以来《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一系列重头稿件,如《浙江民企抢滩海外传媒市场》、《钱江报系:风正一帆悬》、《杭州全力打造出版传媒高地》、《新闻出版:杭州市文创产业核心》等等100多篇。此外还有一部分书评和媒介人物专访。这些稿件呈现了浙江新闻出版界第一线的经验和探索。
  • 青春期的思考

    青春期的思考

    这本书应当是一个意外吧。从来不擅长写作的我,初中时曾被语文老师称为“难产”的我,怎么会写出这些文章?我的文章有的用中文书写,有的用英文书写,无论是采取哪一门语言,我都从来没有热爱过写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愿意用心去生活,去体验,去思考,并写下我对发生在周围事物的看法。
  • 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包括《生物的特征》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生态系统》说课稿、《练习使用显微镜》说课稿、《观察植物细胞》说课稿、《观察动物细胞》说课稿、《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课稿、《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稿、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稿、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说课稿、《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种子的萌发》说课稿、《开花和结果》说课稿、《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和《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热门推荐
  • 审判十字架

    审判十字架

    撒旦就藏在影子里,跟随人类前往第二个世界。
  • 把热血撒在路上

    把热血撒在路上

    故事只要讲王天中学毕业后,进入了商务旅游学校读书,在商务旅游学校里,王天由于不爱学习课本知识,喜欢文学,于是,就确定了自己当个作家的梦想,为此,王天退学、一个人坐火车去上海,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完梦。可由于写字无法生计,王天只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理想,在众人都不看好王天能够成为一个作家的情况下,王天依然坚信自己会成功,因为他每天都在进步,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接住理想。
  • 末世无仙

    末世无仙

    这个世界,武者为尊。起灵缘,化灵身,执掌日月为乾坤。拉长弓,看大荒,冲天一箭破苍穹!大荒少年,注定要改写这一个被世人称为的末世!
  • 焉栩嘉之陪我一生一世

    焉栩嘉之陪我一生一世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写的不好,请多多包涵。这本书内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不要误解了哈!
  • 纤纤君子

    纤纤君子

    小说当中蕴含现实,小说也可以反映现实,从小说中蕴含的意义,可以让人在现实当中进行反思。
  • 弃女遗心材方露

    弃女遗心材方露

    穿越林家废物二家姐。穿越后的林梦菲开启了她的非凡之路。受自家姐妹嘲讽丶无视与屈辱,被负心人抛弃,被母亲驱逐,但正是驱逐丶抛弃丶屈辱与嘲讽无视,而燃起她想成为强者的欲望!!!偶遇太子与姐姐。身世迷离。一夜之间腰缠万贯,森林奇遇。古兽。魔族。情。友谊。帝国与家族的战争。源源不断。到底还有多少未知??时间倒流异世旅行巅峰成长魔幻升起!!![COMEON][SHOWTIME]
  • 水嫩如初:一万种补水方法

    水嫩如初:一万种补水方法

    适合不同肤质、不同习惯、不同环境的科学美容补水大全!皮肤博士权威验证,最科学、最安全、最有效!翻开本书,发现最适合您的补水方法,让皮肤从此水嫩如初!每一种方法都经过医学验证,安全有效;每一种方法都选自天然食材,便宜好用;每一种方法都为你量身定制,温和舒适。是你日常生活、工作、出行的补水必备,可将本书放在梳妆台、床头、沙发、办公室,也可放在包包里,随身携带,提醒自己及时补水。
  • 轮回牵绊十尾十情

    轮回牵绊十尾十情

    第一世,她只有一条尾巴,还未修炼,对他确是一见钟情。第二世,她有了两条尾巴,而他却从未嫌弃过她。第三世,她有了三条尾巴,他为了保她周全,甘愿失仙身。第四世,她有了四条尾巴,他为了见她一面,千万轮回也罢。第十世,他们记起了前九世,萧萧熙攘……这一世,她有了八尾,他已是仙界最高战神。尘埃落定,但这一世她凭一己之力保护了他,元神毁灭也罢!轮回牵绊!十世十情!十尾十情!
  • 自由泳

    自由泳

    本丛书以统一的体例、创新的形式,讲解各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运动保健、基本技术、运动技巧、比赛规则等,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会运动健身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学到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
  • 虫脑

    虫脑

    为了一个阴谋,为了一个真想。他踏上了战天斗地旅程,一路高歌,将所有敌人才在脚下。挡我者,杀、杀、杀逆我者。亡、亡、亡,我与逆天,于天一斗,斩天灭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