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6200000012

第12章 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重生或者寂灭(1)

刘宇清

契机

“海派文化”和“海派电影”似乎是两个“题无剩义”的话题,因为前人对它们的探讨已经相当详尽了。不过笔者相信,在新的语境下探讨“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而不是“海派电影”)将会收获新的意义。首先,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上海电影百年的步履与中国电影史是同步的、同构的,甚至中国百年电影的纪念或许可以以上海的名义。但是,往昔梦幻般的繁华并不一定带来今天的成就。上海电影现在尴尬的处境对中国电影百年华旦构成一种反讽。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就上海电影说点什么;其次,经济发展的上海正在重新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化大都市。1990年代以后,以浦东开发为契机,1930年代被西方人称为“冒险家的乐园”或者“东方的巴黎”的上海站出来宣布要恢复往年的荣耀,重新焕发东方明珠的风采。与此同时,同样被喻为“东方之珠”的香港进入暂时的调整与蛰伏时期,上海则更加有意识地全面发展自身,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强调文化建设不仅仅因为想要重振上海的文化信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内涵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因素,上海电影的重建、海派文化振兴和上海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的一致性。重提“海派文化”和“上海电影”,就是不希望它们在无语的状态下寂灭。

上海电影:从主流向边缘滑落的历史

就电影艺术这一门类本身而言,上海电影在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电影唯一的中心,为中国电影建立了一个优秀的传统。新中国建立后,以上影厂为代表的上海电影也为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念或许应该是以上海的名义,因为它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从未缺席和断流过。上海电影发生、中兴与没落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

北京从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制作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到1913年以后将主导权移交给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或者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期间,制作了近8部京剧电影,开创了中国自己的电影。上海则从1910年代中期引进外国资本开始到1930年代的黄金时期,发展了中国电影,推动了第一次电影发展高潮。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并且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上海电影”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一座“孤岛”,但上海电影仍然通过历史题材影片在艰危的时局中发出中华民族不屈的声音;抗战胜利后,以“昆仑”为代表的“社会派”电影和以“文华”为代表的“人文派”电影以及其它一些商业电影,掀起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在中国电影诞生后的50年时间里,上海是中国唯一的电影生产基地和消费中心,“上海电影”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电影所带来的成就与荣誉(不管是否专属于上海)都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归功于上海。上海为电影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电影的繁荣为上海带来了荣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年里,上海电影经历了一次由中心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在“十七年”时间里,上海电影经受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国民党“中影公司”、“中制”等电影机构的接管,以及对民营电影制片厂“国有化”的过程,1953年2月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整合了当时上海的全部电影资源,成为新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长春和北京),这实质上是取消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中心的地位和解放前上海电影的经济基础及其市场竞争格局;在新的上海电影机构中,来自延安的电影工作者占据了主导位置和领导岗位,而原有的上海电影人则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大多数只能从事具体的电影创作事务;以批判电影《武训转》为契机,开始了对上海电影人政治觉悟和艺术精神的改造,上海电影人在历次政治冲击中大伤元气,以石挥、赵丹、郑君里为代表大批的电影艺术家被迫害致死,则使上海电影遭受最深重的灾难;“十七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彻底放逐了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的商业传统,割断了上海电影与好莱坞式“娱乐美学”的联系。从形式上看,新中国的电影格局形成了长春、北京和上海三大电影生产基地和制作中心,后来又发展成为以长影、北影、八一、上海、西安、峨眉等七大制片厂为主的电影生产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一派繁荣的局面,但各个创作实体之间缺乏真正的自主权和实质性的竞争,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讲,中国电影的这种规划格局不但取消了上海作为电影中心的地位,而且是把每一个制片厂都当作了“全国一盘棋”上的棋子,形成一种“多中心”(也可以称为“无中心”)的局面,真正的神经中枢则放在电影局、文化部、宣传部这样的行政机构里面。上海电影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不但丧失了上海电影作为中心的地位,而且彻底泯灭了上海电影中的地域特色,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红色电影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电影局部的上海电影在六十年代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不但贡献了像《红旗谱》、《风暴》、《红色娘子军》这样革命电影经典,而且推出了《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具有海派电影的余风的艺术力作;上海电影是“文革”的重灾区;八十年代迎来文艺与科学的春天,以谢晋为代表的老导演和以吴贻弓为代表的中年导演使上海电影也重新焕发了青春,以张瑜为首的演员阵容展示了上海电影的亮丽风采;当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占据中国电影话语主导权的时候,上海电影陷入一种整体性的“失语”状态中,既无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导演,也无具有号召力的明星。经济越来越开放,文化却日趋保守,艺术丧失了应有的先锋性,引领中国电影创新重任落到广西、或者西安电影制片厂身上,上影厂在急剧变幻的八十年代开始落伍了;当中国电影的最后一位大师(当然也是上海电影的大师)在上海人自己发起的“谢晋模式”大批判中转型后,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陷入一种整体性的困境,上海电影也由此进入挣扎的岁月;屋漏偏逢阴雨天,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浪潮没有给困境中的上海电影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似乎要把上海电影整个儿吸附进去、消化掉,其来势汹汹的劲头丝毫不比上海电影被边缘化时差。上海电影真正意识到“狼来了”。

上影集团:内忧外患的电影生态环境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电影机构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主要是针对民营电影企业的国有化改造;第二次是整合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和院线、永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集制片、发行、放映、销售、传播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上影集团公司。迄今为止,上影集团仍然是上海电影的合法代表,肩负着上海电影生存乃至复兴的使命。上海电影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就是上海电影集团面临的困境,所以,关注上影集团的命运就是关注上海电影的命运。问题的关键在于上影集团所面临的电影生态环境,其恶劣的程度简直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

先说内忧:首先,与所有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电影制片厂一样,上影也处于一种被挤压的、失语的、尴尬的处境。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有意识地边缘化过程的阴影尤在。北京仍然是中国唯一的真正的文化中心,在与北京的竞争中,上海不管是从文化传统还是文化信心或者地利人和因素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开放的策略,在文化上却摆出保守的姿态,“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这样的文化环境不利于电影的发展。其次,没有成熟的文化环境就留不住一流的人才,电影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上海电影的发展:奠定上海电影声誉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和电影事业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缺乏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中青年导演和演员;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薄弱,北京有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广播学院,上海没有真正专业的电影人才培养机构;“北漂”一族、地下电影人、流浪艺术家聚集在北京,是北京电影丰富的人才资源库,上海不但对这些人没有号召力,而且本属于上海的人才还源源不断地流向北京,一批文化精英离开上海,水土流失掉了,氛围随即消失;电影人才结构不合理,电影策划、制作、发行等产业运作方面的人才奇缺,在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电影时显得力不从心。第三,国有企业改制的阵痛一时难以消除:“船大难掉头”,上影集团背后的包袱不是通过改制就一下子能够清除的。一是老牌国企形成的体制和机制的弊端;二是冗员过多和高额负债;三是70%亏损单位的存在和由此带来现金流的亏缺等,笔者不在此赘述,

同类推荐
  • 电子技术作业集

    电子技术作业集

    本书是以秦曾煌主编的为基础编写的。每章的内容包括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及解答。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类专业学习电工学课程的辅导书,也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及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等电类专业学生使用,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沿袭了5千年的中华文化,其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其载体的中文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近年来,由于外来语言的冲击,语文课对新一代的魅力不比从前。该如何改善这一现象,重现语文课的迷人风采……
  • 飞扬:第十二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

    飞扬:第十二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

    第十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这群人蘸尽了青春,用笔墨书写出淡然的心情,以及关于文字,关于梦想,关于未来的美好形状。不是独自呓语。也不是强作愁,而是在痛苦的孤独中,完成自我救赎。这是一群最执著的年轻人,他们中毒很深。这种叫做写作的毒,几乎没有解药。翻开这本书,看看他们的中毒症状吧,相信你不会失望。
  • 中学文学读本(三)

    中学文学读本(三)

    中学文学教育里必然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优秀文学作品是学习民族语文的最好教材。前不久,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来复旦大学演讲和开座谈会时,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向他提问:在教外国人汉语的教材里,是否应该放人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马悦然先生迫不及待地高声回答:越早越好!越早越好!马悦然先生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他这么回答实在是出于经验之谈。因此,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整个人文教育,都应该是如马先生所说的:越早越好!越早越好!
  • 汽车车身修复

    汽车车身修复

    《汽车车身修复》以汽车车身钣金修复的技能为主线,从基本技能到一般技能,再到车身严重损伤的修复技能,分别对应三个模块,即模块一——车身钣金基础,包含安全与防护、车身结构与常用材料、钣金展开放样、手工咸形、气体保护焊、电阻点焊等十个任务;模块二——车身轻微损伤的修复,包含前翼子板的修复、车门面板的修复、车身钢板的收缩、车身铝板的修复、车身塑料件的修复等七个任务,模块三——车身严重损伤的修复,包含车身损伤评估、车身测量技术、车身矫正技术、车身钣金件的更换等四个任务。
热门推荐
  • 惊魂六记之血鹦鹉

    惊魂六记之血鹦鹉

    据说有一次他们为了庆贺九天十地第一神魔十万岁的寿辰,就用他们的魔血,化成了一只鹦鹉,作为他们的贺礼。十万神魔,十万滴魔血,化成了一只血鹦鹉。据说这只鹦鹉不但能说出天上地下所有的秘密,而且还能给人三个愿望。只要你能看见它,抓住它,它就会给你三个愿望。无论什么愿望,它都能让你实现。
  • 道之迹

    道之迹

    一段淹没的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神与人的传奇,到底成人,还是成神,只在一念之间。
  • 邪天下

    邪天下

    人若为邪,必定剑走偏锋,行事肆无忌惮,缥缈无踪!但心如果一样的邪,那会怎样....最终,左手为天,右手为道!新书上传,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
  • 闪婚:少校的笨笨妻

    闪婚:少校的笨笨妻

    本文主要是写一个做事笨手笨脚的女孩从相亲到相爱的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兵哥哥,罗曼会做出怎样的事情来呢?第一次见面她又会给人留下怎样的一个印象呢?笨笨傻傻的她又怎样开始了她自己的爱情呢?想知道的,就跟着我来一起看看吧!
  • 恨冰之风

    恨冰之风

    一个为了仇恨而生的男人,却为爱而改变,他没有姓名,因为他没有父母,他只有一个代号,那就是“冰风”,这是他的组织给他取的,因为他正是属于这个组织“水”系的一个成员,他要不断的杀人,为了生活,为了他爱的人。但却又因为一群爱他的人,他改变了,冰被融化成了水,风也就停止,因为他的生命也将因此而停止!打戏上演了,欢迎大家推荐收藏!第二章烟雨迷楼送给曾经的网游公会烟雨楼!(告诉自己,无论是否有人看,也要写下去,要能忍受孤独!)
  • 永远存在

    永远存在

    讲述的是关于武者的世界。武者,追求武道者有之;追求无敌者有之;追求长生者有着......拥有逆天武道天赋的少年,追求的是——逆天!风云汇聚这一世,无数天才逐鹿天下!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缘起九州之仙缘

    缘起九州之仙缘

    她没想到随手打翻了咖啡竟然能改变三个人的命运。一场没有分差的穿越,来到一个九州修真大陆,光怪离奇,她落脚在繁荣的京州,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一场不能选择的爱恨分离。她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再庇佑他的书生走了,一颗从未踏足这个世界的心,似乎开始宽敞起来。修真大陆,要想活下去,必须必任何人都强。
  • 朝成青丝慕成雪

    朝成青丝慕成雪

    初见他时,男子静静立于回廊之下,自成一幅画。她就知道自己一直等的这个人就是他。一朝梦醒,我分不清这到底是我的梦还是我的执念。可是扶苏我知道你的一世,便知你的下场,只想安心在你身边陪你,使你一世平安。......看一个因执念而魂归大秦帝国的女子,只想追寻那个温文如玉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