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8000000006

第6章 传播与性别研究概述(4)

一、起步阶段

有学者认为1977年是“性别与传播”话题正式进入学术视野的分水岭,因为在这一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 m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少数群体”(minorities)这一分类,女性与黑人、亚裔等都归入该类别。而且,1977年之前,《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每年只有一两篇有关女性的论文;1977年总共出现了8篇相关论文。《报纸》(Gazette)在1967年至1981年之间没有一篇有关女性的论文;暣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暤从1961年(创刊)至1971年十年间只有10篇文章是关于女性与新闻的研究,1971年至1977年间共有7篇。

1978年,塔奇曼等编著了《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Hearth and Home: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第一次集中地就媒介与妇女形象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性别与传播”研究浮出水面,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此书的《前言: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中,塔奇曼提出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以象征方式反映主流社会价值,为了商业利益,追求最大数量的受众;另一个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这是因为媒介内部缺少妇女工作者;男性支配的新闻界使妇女缺少接近权;而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及电视社会化效果对受众施加妇女形象象征性歼灭的影响。

从此书出版到1984年这段时间,传播与性别的研究散见在零星的篇章中,主题主要是针对妇女页面/生活风格的编辑,大众媒介中的妇女形象、角色、社会地位研究,家庭主妇与大众媒介研究,以及妇女杂志的女性气质等方面。值得关注的是Butler,M.and Paisley,W.于1980年撰写的Women and Mass Media:Resource book for Research and Action.以及Gallagher,M.于1984年撰写的Employment and Positive Action for Women in the Television Organizations of the EEC Member States,她们不仅倡导妇女积极地参与和行动,同时也为开展妇女与媒介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话语支持。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学术自身在向着跨学科的方向摸索与发展。1979年美国学者卡洛琳.麦茜特撰写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和1982年美国学者卡罗尔.吉利根撰写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为性别研究带来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二、全面发展阶段

1986、1987这两年是传播与性别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的一个阶段。起码有9部著作和15篇文章紧密围绕传播与性别研究而展开。其中,“大众文化研究”与“权力”视角的引入、反思传播中的性别研究以及梳理女性主义学术对于传播的贡献这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此外,相较于之前对妇女形象研究的过度集中,这一阶段研究议题渐趋多元化。女性受众(female spectatorship)、妇女杂志(women’s magazines)、女性主义研究的客观性(the feminist critique of objectivity),乃至妇女阅读新闻、决策新闻等问题,逐渐进入了研究视野。

1988到1993年这一期间,传播与性别研究的成果呈稳步上升状态,起码有13部著作和30篇文章涉及到该领域的研究。这时期研究的范围更为开阔,媒介形态更为多样。有女性主义电视节目(feminist television programmes)的研究,有妇女传播(women’s communication)的研究,有女性主义电视(feminist television)的批判,有妇女文化(women’s culture)的研究,女性主义电影(feminist film)批评的研究,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研究(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the media),有媒介中的男性与女性的研究(women and men in the media),还有妇女新闻(women’s news)的研究。1989年出版的《传播中的女性——挑战性别价值观》(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被认为是开始以女性主义的观点,检讨性别研究如何挑战大众传播研究的价值与内涵的起点。

另外,Turkle,S.(1988)“computational reticence:why women fear the intimate machine”,和Zoonen,L.van(1991a)“Feminist theo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论述到科技、信息与妇女的关系,以敏锐的触角最先涉足于传播信息、媒介技术与妇女研究在深层机理方面的探讨。

此外,与种族、阶层等相交叉的研究成为热点,如Larkin,A.S.(1988)“Black women film makers defining ourselves:feminisms in our own voice”,Press,A.(1991)Women Watching Television:Gender,Class and Generation in the American Television Experience,Press,A.(1992)“Class,gender and the female viewer”等。

根据学者曹晋的研究,她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女性主义传播研究有着根本性的跨越:“1970年代以来,西方早期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集中精力把女性主义批判思想勾连到传播研究之中,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1980年代至今,西方女性主义传播学者明确意识到量化研究结果虽然能显示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从数据上说明性别歧视的表象,却不能检视其根源,而且还忽略了受压迫群体的痛苦体验和丰富情感。伴随女性主义批判思想的资源与后学思潮的汇聚,媒介与社会性别理论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批判力度和阐释深度得到发展。一方面,女性主义传播学者不仅采用量化的方法,而且非常注重质性的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探索媒介再现的差异政治阐释。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思潮已经揭开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与理性的真实面具……但父权制的主观性的等级在信息社会的科技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关注与解决,社会性别等级经受变革的韧性特别强,历经政治与经济改革及革命、学术及技术上的转变仍不受影响,而且随着1990年代以后全球社会的媒介化,大众传播与科技、社会权力共谋,媒介再现与生产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复杂化。”

三、锤炼与完善阶段

1992年到2000年,从研究成果上看,似乎进入了一个放缓调整的时期。不过,在这个时期,首先出现了对女性主义传播范式的专门研究,凯瑟琳.瑟克斯纳(Kathryn Cirksena)和丽莎.库克兰兹(Lisa Cuklanz)的论文《传播研究的五个女性主义框架指南》,试图将五个批判西方思想中基础哲学问题的女性主义流派与传播学的主要议题联系起来。

其次,出现了传播与性别研究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就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教授凡.祖南教授撰写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Feminist Media Studies,1994,Zoonen,Lizshewan.此书中文简体版为《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荷]祖伦著,曹晋、曹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这本书被普遍认为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一本体系化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专著”。其涵盖了刻板形象、色情与新闻意识形态、广告、电影与电视的男性气质、族裔、流行文化与方法论多个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1994年,台湾学者张锦华的《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理论与实例》一书,将传播与性别研究同样推向了一个高度。但有趣的是,她在1999年撰写的文章《女性主义与传播研究》中,依然没有使用“女性主义媒介”这个名词。

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妇女杂志和妇女视听效果的研究方面,此外,有关种族、性别和大众媒介的热烈讨论依然在持续(Facing Difference:Race,Gender,and Mass Media,1997)。斯蒂芬.李特约翰在其《人类传播理论》中指出,得到传播学领域认可的女性主义研究呈现上升趋势。索妮娅.福斯、凯伦.福斯和辛迪.格瑞芬(Cindy Griffin)在最新出版的著作《女性主义修辞理论》(Feminist Rhetorical Theories)中对以下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传播研究进行了概括:格罗莉娅.安塞尔杜阿(Gloria Anzalduá)、宝拉.加恩.艾伦(Paula Gunn Allen)、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索妮娅.约翰逊(Sonia Johnson)、莎莉.米勒.吉尔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斯塔霍克(Starhawk)、玛丽.达利(Mary Daly)、郑明霞(Trinh T.Minh-ha)和切瑞丝.克莱玛瑞(Cheris Kramarae)。

四、学理化探讨与跨越发展阶段

新世纪以来,传播与性别研究最大的特色,正在于女性主义、媒介、妇女三者关系的研究,或者简化为“媒介与性别的研究”。

正如 Elizabeth L. Toth, Linda Aldoory 所指出的,性别构成了对媒介的挑战,学者们有的认为应该在传播范畴内研究性别问题,诸如Elzbieta H. Oleksy(2001), Gender In Film And The Media; Gail Dines Jean, McMahon Humez(2002)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和Gail Dines and Jean M. Humez(2003),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a text-reader;有的认为性别应该置入传播研究——类似一个动词化的过程——即“性别化”,如Julia T. Wood(2002) , Gendered Lives: Communication, Gender and Culture;也有学者将性别与传播并称,如Bylerly, Carolyn M(2006), Women and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还有的认为可以采纳“性别传播”这样的术语,如Charlotte Krolokke, Anne Scott Sorensen (2005), Gende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Analyses,理查德-韦斯特与林恩·H.特纳合作完成了《性别与传播》(Gender and Communication);还有的干脆质疑“媒介的性别问题”,如Gunter, Barrie(2002) ,Media Sex: What are the Issues?

华人学者倾向于使用并列关系来表征媒介与性别这两个关键词,如卜卫《媒介与性别》(2001),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2004),刘利群等编著《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2007),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2008)。

与这场争论相并行的研究热点,散见于对各种类型的女性媒介研究的关注,对媒介与性别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批判,对媒介、女性、权力、科技、环保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可以预见,传播与性别的研究,一方面将向着更为学科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向着更多跨界与交叉研究的方向发展。在这两个方向下,传播与性别研究将展现出一条独特的妇女学科与传播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之路。

同类推荐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体制问题有时候是政策问题。大的体制一般由国家来制定,小的一些体制则由我们自己根据地方上的实际情况制定。也就是说在国家既定的体制之下地方上仍然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探索、研究、确定和解决,即制定符合地方教育发展的体制,或者说存在着如何把国家好的体制变为符合基层实际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政策体制的问题。
  •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作者筹备东湖小学开始,以学校建设为主线,记录关于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校联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为前两年的记录。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心有林“曦”

    TFBOYS之心有林“曦”

    他,人气偶像组合TFBOYS里的王源,她,从小有个明星梦,但她为了他而放弃了她的梦想,只愿追随着他的脚步,他低着头双眼无神的说道:“曦曦不要离开我,我只剩下你了……”她用手轻抚他的头轻道:“不会离开你,我一直在,除非你不要我了。”她确实没离开过他,而他却离开了她,因为父母的关系,他要与另一个女生订婚,她悲痛欲绝到国外留学,而他并没有挽留,再次回国,她已成了赤手可热的大明星,他在她面前低下头说着:“曦曦我错了,在你走后我才发现你在我心里有多么重要,我们能忘记以前重新开始吗?”她看着他说道:“王源,是不是越容易得到就越不懂珍惜。”她与他究竟最后是否能在一起呢?[此文是轻喜的文文,不虐的。]
  • 神主域界

    神主域界

    一朝欲成神!一朝主域界!一剑斩断苍穹!!!
  • 金莲仙史

    金莲仙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坐禅三昧法门经

    坐禅三昧法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出马怪谈

    出马怪谈

    讲诉南毛北马的故事,重点讲诉东北出马仙的各种传奇故事,经历的离奇怪异色彩,堂口的分歧,印旗令的作用,清风烟魂,胡黄常莽灰个大家族等
  • 巫妖修仙传

    巫妖修仙传

    一个巫妖被雷劈到了拥有修仙者的元亨世界,夺舍成了一个孩童。虽然他并不会什么魔法,却天生便能操控灵魂,能吞噬别人的血液,获得血液中的灵力。虽然他的这具身躯属下下品的先天五行杂灵脉,修仙之路充满了忐忑,却又是上古巫神体突变,拥有天生神力,据说还能激活天生神通。好吧,且让我们看朱凌午是如何一步步的踏上修仙之路,成就长生之道!
  • 命运:起源

    命运:起源

    预谋的圣杯战争,12位英灵与他们的master一起争夺代表人类与血族无尽欲望的血之圣杯!
  • 腹黑校草的狂丫头

    腹黑校草的狂丫头

    不可一世的狂丫头,折腾的他“不敢”报复……可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她还是栽到了他的手里——“芊芊,你跑不掉了,跟我回去订婚!”“……”某女无语,带这么多人逮她,插翅也难飞啊!
  • 混之从零开始

    混之从零开始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江湖大风暴,老社会、新生代粉墨登场,是新生代崛起,还是老社会雄霸江湖?旧日法则遭到从所未有挑战,都市野狼横行,今日新规则又由谁来定?一个学生因遭遇勒索开始了他的混混生涯,一切从零开始,只为财富、权势,一代枭雄的精彩人生!
  • 错乱凌天诀

    错乱凌天诀

    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不敢直面感情,在错过后喝醉,浴水重生异世大陆。他是否能够勇敢面对感情呢?他们是否还有机会再度相见?如果相见,一切是否还来得及?敬请期待吧。(本书纯属虚构,不要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