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64300000015

第15章 医学之最(2)

角膜犹如一架照相机的镜头,是眼球表面的一层透明膜。据估计,世界上约有500万人因角膜病变而导致失明。为了使这些失明者重见光明,1906年眼科医生席姆在一个因眼外伤而必须摘除眼球的病人身上取得眼的角膜后,将其移植给一个患角膜溃疡白斑的病人,获得成功。1931年,眼科医生费拉托夫进一步解决了角膜移植术中角膜的来源问题。他从刚死亡人的身上摘取眼球,置适当温度下冷藏保存,以供作移植角膜之用。由于角膜有了来源,通过角膜移植术重见光明的人也就多起来了。目前,在美国每年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近万例;在我国每年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已达600—700例。

最早发现的磺胺药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药却是染料中的一员,从染料变成抗菌消炎的尖兵,其经过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磺胺药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膜炎、肺炎、败血症等,总是棘手得很,因无特效药可施。19世纪后半叶,微生物学家发明细菌染色法后,有人观察到一些染料的杀菌作用,可是后来又发现,不少染料在试管内有杀菌作用,但对人体却有毒性而不能应用。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Prom-tosil)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了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的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虽获得一些疗效,但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偶氮染料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实验,获得成功。此间,杜氏的小女儿正巧因手被刺破引起感染,不久发生了败血症,虽经名医多方医治,均无济于事。杜氏在焦急不安之中决定用“百浪多息”给女儿一试,结果她竟从九死一生中得救。

1935年初,杜马克发表论文报告了他应用“百浪多息”的效果。当时许多学者对这种染料在试管内无杀菌作用,而在动物及人体内竟会有如此大的功效,莫不感到惊讶与迷惑,因此纷纷对这种奇妙的红色染料进行研究。不久,法国特利弗尔等研究认为,上述染料的抗菌消炎作用,是由于它在体内分解为氨苯磺胺(简称磺胺)的缘故。他们将“磺胺”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对链球菌的疗效与“百浪多息”相同,于是磺胺的名字迅即在医学界广泛传播。其实,氨苯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化学家合成了,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因而默默无闻了20多年。磺胺迄今仍然是消炎杀菌的重要“武器”之一。

最早的叩诊

叩诊,是现代临床医学常用的一种物理诊断方法。医生通过手指叩击人体的一定部位,根据各部位质地、密度及其器官中气体和液体含量不同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声音,来判断各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这种方法由于简便易行,因此即使在医学科学日趋发达的今天,仍然被世界各国的医生广泛应用。

叩诊是在18世纪中叶发明的。一位名叫奥恩布路盖的维也纳医生在进行尸体解剖的时候,发现有些死者的胸腔内充满着液体。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为什么胸腔积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发现?应该如何发现?一次,他忽然想起他那经营酒业的父亲,经常用手指敲打酒桶,凭其发生的清、浊声音来估计桶内酒量的多少。人体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击它,听其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估计胸腔内有无积液。经过不断的摸索,奥恩布路盖终于发明了最早的叩诊方法,即用四只指头直接叩击人体胸部,并对胸部疾病与叩击音的变化关系作了较深刻的研究,于1761年在维也纳发表了题为《用叩诊人体胸廓发现胸腔内部疾病的新方法》的论文。

但是,奥恩布路盖的发明在当时并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还遭到了某些名医的冷嘲热讽,甚至被指责为“疯子”。到19世纪初,由于法国医生高尔维沙尔的推荐和法国临诊病院的应用,叩诊才逐渐被人们重视。1818年,在上述直接叩诊法的基础上,创制了叩诊板和叩诊锤,于是就产生了间接叩诊法。1838年,维也纳著名医生斯科达对叩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应用声学原理阐述了出现不同叩击音的原因,为叩诊找到了理论依据。以后,以对上述两种叩诊法作了改进,医生用自己左手中指的背部作为叩诊板,用右手中指进行叩诊。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第一个带金属脊柱的人

一位年仅33岁的美国妇女杰西·托马斯,脊柱上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骨肿瘤。根据治疗的需要,医生将患肿瘤的脊柱切除了。手术后的杰西·托马斯只好日夜呆在特制的架子上,无法自由活动。为了使杰西·托马斯重新恢复行动的能力,于1979年7月17日,医生把人造的金属脊柱植到杰西·托马斯的身上,代替脊柱骨架,使她恢复了站立和行走的功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带金属脊柱的人。

其实,我国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和上海瑞金医院伤骨科早在1970年6月在为一位年仅27岁的患脊椎巨细胞瘤的男病人施行了肿瘤切除术以后,成功地作了脊椎移植手术。这一手术是以医用不锈钢人工椎体替代的手术,术后两个月,病人下肢瘫痪就消失了,6个月后已能起床,迄今已恢复工作多年。

从1970年以来,该研究所和该院已施行了4例这样的手术,均取得了成功。可借这一临床成果未能在国际上及时交流,如按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取得脊椎移植手术成功显然比国外的要早。

对于金属在人体内的应用问题,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当人体的某些构造受到破坏时,有些金属能替代人体的这些构造。例如,用金属钽棒可替代骨胳,肌肉能够在钽棒上生长;用金属钛片和钛螺丝可以修复骨折,而且骨头还会生长在钛片的小孔和螺丝的螺纹里。这种可以替代人体某些构造的金属,被称为“亲生物金属”。

第一个听诊器

听诊器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至今还只有160多年的历史。

在听诊器问世之前,西医对胸膜、心肺疾病的听诊,用耳朵直接贴附于病人的胸中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在遇到肥胖病人时,就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一无所获。

1816年,法国名医兰尼克的病房中,住进了一个年轻而肥胖的女病人,兰尼克怀疑她患的是心脏病,但无法用耳朵紧贴于病人的胸部进行听诊来证实。

一天,兰尼克由家步行到医院的路上,看到一些儿童在玩别针划刺木头的一端而在另一端听声音的游戏,他得到很大的启发。他迅速地走到医院病房内,临时找了一本纸封面的薄书本,他把它卷成圆筒状,将圆筒的一端放置于病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结果使他大为惊奇,因此听到的声音竟比以往用耳朵直接听诊更为清晰。兰尼克的这个发明,可以说是听诊器的最初雏型,当时他年仅35岁。

后来,兰尼克继续进行思考与实验后,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木质的听诊器。这个听诊器呈直管状,空心,长30厘米,圆筒直径3厘米,管腔直径5毫米。在圆筒的中部可以分开两节,以便于携带。当时,兰尼克把这种听筒称为“探胸器”,这是取之于希腊文的“胸部”与“检查”两个字的含义而成。但是,由于这种直管状的听筒外观颇象笛子,所以人们曾称之为“医者之笛”。直到现在,类似最初直管状的木质听诊器,在产科还是很受欢迎,因为用它倾听胎音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从这点来说,其作用还是不减当年。

最先在自身施行心脏导管术的人

心脏导管检查术,是将X线不能透过的细软管子,通过一定的途径插入到心脏各部,借以了解心脏畸形与病变,测定心血液含氧量以及血液动力学等的检查方法。这种技术不仅是用于心脏病的诊断,而且还为肝肾的代谢机能研究、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以及内心膜的起搏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心脏导管检查术是本世纪20年代末才发明的,最先在自己身体上施行这项检查技术者,是德国青年医生福斯曼。

1929年,25岁的福斯曼在埃贝斯瓦耳德的一所医院里担任外科助理医生,他一直思考着在紧急的手术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抢救,能否利用橡皮导管通过静脉管道,将救急的药物直接送到右心房内。

福斯曼起先在尸体上试验,令他感到惊奇的是,导管竟能相当容易地从右臂静脉到达右心房内。随后,他决定在自己身上进行这项实验。他请一位同事为他操作,但是,当导管推进静脉内35厘米时,他的同事胆怯起来,不敢将导管再继续向心脏方向推进,使这次实验半途而废。

一周后,福斯曼再次实验。他在自己的左肘窝施行局部麻醉后,切开了肘前静脉,通过静脉管的切口,他自己把导管插入静脉内,在X线荧光屏透视下,将导管沿着静脉向心脏方向徐徐推进,后终于把导管推入到了右心房。

1929年,福斯曼报导了他在自己身上施行心脏导管术成功的经过,并且论述了这种技术在诊断与治疗上的作用,但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

过了好几年,美国学者柯南德和理查德对福斯曼的心脏导管术加以改进,并应用到血液动力学及循环呼吸生理学的研究上,获得了不少成就,使这项技术的价值被更多的人认识。

福斯曼以自己的勇敢和毅力,发明了心脏导管术,柯南德和理查德则改进这项技术,并使它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因而他们三人于195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金。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能源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能源

    本书主要介绍了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原理与工程应用技术,并介绍工业与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能源资源利用技术。
  • 有趣的化学

    有趣的化学

    在化学世界中,充满了无限的神奇,可以说化学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知。
  •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大自然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大自然

    有一个词语“沧海桑田”,原意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 你一定想知道:发明探索知识

    你一定想知道:发明探索知识

    阅读科学知识对提高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结构会产生积极而有益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活泼的天性.抑制智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保护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扩大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面,以便充分调动起他们探索求知的勇气和信心。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宇宙、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军事、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采用深入浅出、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体例,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的青少年展现出一幕幕极具想象力、神秘感和挑战性的科学场景。促进青少年学生开阔眼界、启迪心智,在思考与探究中走向成功的未来!
  • 神秘海洋与生物(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神秘海洋与生物(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本套图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吃饭睡觉追老婆

    重生之吃饭睡觉追老婆

    重生了?哦。娱乐圈?哦。成影后?哦。沈铭晟?不要。这是一个征服娱乐圈和娱乐圈大佬的故事!
  • 问情彩衣戏都市

    问情彩衣戏都市

    莫问情、云彩衣出生在父母旅游的华山玉女峰,甫一出生,莫问情就离奇失踪。而云彩衣自从姐姐失踪后,因身上的一套紫凤襁褓,致使从小就记忆非凡。后被父母送往外公所在的军中大院,随古武高人习得一身绝技!而十五年后,竟然与习得一身法术的莫问情相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姐妹相逢,且看她们如何惩贪官、戏都市,治病救人……
  • 二胎囧爸

    二胎囧爸

    一夜之间,二胎政策放开,80后成了中国的“唯独”(唯一一代独生子女)。网络作家、凤凰文艺梦想心机宅男章嘉泽摩拳擦掌,只为给5岁的女儿章一诺再添一个亲人,但却遭到妻子职场丽人宋雅竹的坚决反对。心机宅男步步为营,终于逼妻就范,以为幸福生活就此拉开大幕,却没料到祸从天降,空有一番梦想的章嘉泽从此走上囧途,上演了一出育儿情感爆笑剧。请看中国“唯独”的二胎囧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

    一首曲,一段情。曲美,情更美。“什么是生活?”他迷茫的问,问自己也问身边的人。“就四个字简简单单,就是了。”是这样吗?
  • 再演洪荒

    再演洪荒

    大鹏金翅鸟修炼得道,成为奇异少侠岳鹏,从此纵横洪荒。且看仙侠名家流浪的蛤蟆,自许仲琳之后书写最地道的“新封神演义”。
  • 天骄人杰

    天骄人杰

    丁羽是一个有着阳罡阴煞体质的少年,被家族族人称为‘癫痫活人’。众口称,他活不过十岁,但,丁羽却在十五岁时,意外获得一粒翠绿的珠子。在珠子的神奇功效下,他不但能修炼,而且,修炼速度超乎常人。从此,他走上了一条随心所欲的道,一条不断实现心中梦想的道,一条步入巅峰永恒的道,一条拥有无限荣耀的道…他是一个集地位、荣耀、尊严、金钱、女人、权利于一身的天骄翘楚。无限升级…肆意杀怪…畅快泡妹仔...这是一本慢火炖老母鸡的书,慢却有高营养。(天纵骄子,生当人杰)
  • 云落闲庭

    云落闲庭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他本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武全才,一心只想报效国家,却不料在无意中得罪了奸佞,连带着家人一起卷入了生死是非之中。她本该是个闺阁小姐,却因为政局变幻而家破人亡。她见多了大厦一夜倾倒的事情,并非想要报仇雪恨,只希望找出自己当年家破人亡的真相。机缘巧合,她与他相遇。她本只想借助他身份之便查清真相,却在朝夕相对中情谊渐生。他今日之种种,正似数年前她所经所见生,她又怎能坐视他身死家破?一纸批复,他从功臣变罪人,却仍旧想着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她,在确定自己的心意后,便无声相随。大起大落之后,他将如何选择?
  • The Rhythm of Life and Other Essays

    The Rhythm of Life and Other Ess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狂妃狠彪悍:霸上小邪皇

    狂妃狠彪悍:霸上小邪皇

    一秒穿越,不但穿死空中灵兽,落地还砸死老皇帝。霉妃?陪葬?棋子?身为顶尖的特级女佣兵,不但身怀绝技,更被灵兽附体,又怎会任人鱼肉?戎装赫赫,敌军闻风丧胆;红妆依依,引无数美男齐倾心……腹黑小皇帝,多情王爷,无敌大将军,还有清秀俊逸美道长,到底,谁能博得她的青睐?超爽女强,请拭目以待!(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彼岸之州

    彼岸之州

    “不对!”种种尝试都是无益,杨盛忽然灵光一闪,有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想法。“这‘道’,会不会仅仅就是一条路,是心神中的一条道,念头间的一条路!一条凝聚各种念力的道路?”“是了,是我把道想的太玄乎了。也是,那般奇特的事物,历来便是被无限看高,以为神圣,以为玄奥,自然是脱俗超凡,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自是差之甚远。寻常人钻研,自是把他说的越玄乎才越像真得‘道’了一样。”越是排演,杨盛便越是相信就是这种可能。“道!道!何等简单!它本就是一条道,一条心神通往外物的路。”须臾之间,这条道,便在杨盛强大的心神推演下,有了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