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当前,全国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新课程中均设置技术课程(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并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安排。这些课程的设置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在普通教育中必须渗透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定位;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学生亲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有利于普通教育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但从目前课改区的实际开设情况看,普遍存在师资缺乏、场地及设施不足等问题;没有专职教师,只好让其他学科的老师上课,授课过程基本是照本宣科,学生感到索然无趣;因没有实践空间而导致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职普融通”办学模式正好可以妥善解决目前课改中存在的技术、实践课程无法真正实施的问题。
(3)开展“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是向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安排了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打基础。例如,在美国,高中阶段开设职业选修课,主要有农业、商业、营销、保健、工业贸易和技术等课程。美国中学生选修职业课程的热情仅次于选修学术类课程;德国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在挪威,高中阶段修满艺术课、普通课、职业课的学生才能申请上大学。反观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职业层出不穷,缺少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必然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因此,在普通教育中,学校要将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重视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职业,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三)“普职融通”的策略思路
1.更新观念——学历新育要增大职业能力的“含金量”
普通高等教育具有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要把它真正转变为培养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先发优势,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把职业技能教育和培养作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的意识。在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并不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等学历者并非是高级技术占有者,但这些国家完善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互通制度和人才市场的准入制度是我国目前无法可比的。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构建及在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转型中,职业教育已经全面融入学历教育体系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格局中,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这种变革中,普通高等教育怎样打破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壁垒”,探索和建立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之路,既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千万学子就业的需要。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范式下的普通高等教育观念改革,核心是更新长期以来形成的学历主线和知识本体的主导教育意识,将培养目标的重心由培养研究型人才调整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变原来“虚体型”人才为“实体型”人才。这种教育理念,要求在观念层面必须解决重理论、轻实践和重知识、轻技术的问题。
2.体制创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应全面融通
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同行并举的教育体制,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下的创新和发展。“普职融通”提出了客观上的“双轨并行”要求,即按学历教育的要求,不同学历层次应实施不同知识程度的教育,围绕专业核心知识掌握的需要,科学组织课程和教学,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文化素质;按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特定的技术需求,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组织相关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具备一专多能的职业素质。可见,“普职融通”是一个体制性问题,它涉及到了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众多方面,如制度融通、学制融通、课程融通和评价融通等。
(1)制度融通
制度融通,涉及到政府学历教育管理和职业资质管理中的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和政策认同的问题。制度融通是“普职融通”的关键。政府只有分权领导,推近“两教”统一,学校才能更好地优化教育资源,才能集中精力抓教学、提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2)学制融通
学制融通,就是指学历学制与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的融通。当前专科和本科的学制与高级工和技师培养的学制是几乎不相关的学制。实际上,学历的职业定向性与相关职业技术资质认定是密切相关的,但政府的行政职能分割,人为地将此分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技术人才荒的现象,实际就是对这种体制的回应。大学生不是学不好专业技术,也不是无能力考取较高等级的技术资质,而是两种学制的鸿沟阻断了更多大学生实现学历与技术兼收的成才之路。这一方面,国外的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3)课程融通和评价融通
课程融通和评价融通,就是从“两教”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整合教材,综合评价培养的质量。在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中设置的专业大类里包含着诸多的专业方向,同样在职业技术教育的行业分类中有适应多种岗位群的“行业培训包”,两种教育的专业课程都有许多共通之处,重点是专业文化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权重分配,从而建立科学的能力标准与国家资格证书等级相对应的教育体制。“普职融通”过程中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质量评价,要重视行业专家的介入,技术资格认证也要尊重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定。
3.机制保障——构建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及流程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通机制的构建,是一种办学体制的转型,由其引发的教育改革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就教学环节分析,“普职融通”既要研究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同时还要研究专业技术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从学校课堂到生产一线,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机制保障将应然而生。基于“工学结合”的内涵改革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改革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时间,原来的课程结构必须重组。其中,知识系统下的专业学科群组需要减少,而综合课程量应相对增加;服务于专业理论系统化的知识深度应适当降低,而支持应用性技术生成的能力要求应适当提高;还要对专业课程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角度进行科学分解。
(2)“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学生的学习。面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手段和途径的多样化,教师的“教”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中做”和“做中学”,学生的“学”必须立足于“校中学”和“产中学”。这里既关注到教师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兼顾,又要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生产性技能培养的统一。
(3)“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
“两教”融通因教学目标的调整,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学校与社会、静态与动态的交替之中。因此,教学质量的监控要着眼于全程,教师教,师傅教,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都要纳入质量监控范畴。借鉴国内外现行职业教育的经验,“两教”融通的教质量监控要主动争取行业协会和专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