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70100000002

第2章 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手段(1)

皇帝高高在上,却并非都铁板一块、顽固不化。在他们身边,固然有一些伴君如伴虎的提心吊胆,但也有一般人所不能体会的乐趣。从顺治到光绪,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独到的统治手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那些隐秘或公开的往事,实在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

整个清朝,顺治帝比较开明、仁慈,又是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说皇帝的事,那就先从他开始吧!

顺治的悲悯情怀

顺治(1638—1661)名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说起他,人们的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一个多情种子的形象。传说他因了董鄂妃的逝去,伤心得想跑到五台山去当和尚。后来出家未遂,不久便抑郁而终。这个故事有许多版本,是否真实,难以考证。其本质上不过是历史上“不爱江山爱美人”故事的重演。其实,对爱情绝望了,宣泄的方式有多种,顺治偏偏选择遁入佛门。这说明他对“佛”是看重的。

从史实看,顺治也确实具有一颗“佛心”。——佛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顺治亦对尘世万物充满了悯恤之心。这一点他们是相通的。

顺治时代的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粮食问题仍然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且由于当时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很不完善,抗灾救灾的水平非常低下,一旦遇到洪灾旱灾,守着田地度日的苍生就只能背井离乡,以乞讨为生。由此便也常常出现饿殍遍野的惨象。

顺治对民情是相当体恤的。他即位时才六岁,至二十四岁崩殂,在位约十八年。在他不太长的皇帝生涯里,他下诏免去受灾民众的税赋达二百多次。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里,《清史稿》还记载免去灾赋六次,涉及郡县达六十三个。如果说早年下的免税赋诏书,可能是摄政王多尔衮等人的意见,那此时的顺治已经成人,免灾赋的行为应该包含了他的主观判断。

这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顺治确实是一个具有悲悯心的人。

顺治的悲悯,还体现在珍惜民力上。

顺治亲政时约十四岁,亲政的前一天,户部尚书觉罗巴哈纳有事上奏,待奏完,顺治问道:“外间钱粮,有无益之费否?”巴哈纳等奏道:“有这个事情。现在北京的建设,用的是临清地方的砖,还专门派了官员在那里监烧,烧完后再经过漕船水运到通州,再经五闸才抵京城,花了不少运费。”巴哈纳说的这些地方,都还在现在的北京城里,但当时的城市建设落后,交通不发达,运砖之费十分巨大。顺治听到这个情况,即刻降旨要求“临清烧造城砖,著永行停止,原差官撤回”。关于这件事,《清史稿·世祖本纪》里有“己未,罢临清岁造城砖”的记载。

对于民间一些费钱又费力的“拍马屁”动作,顺治也是比较清醒的。罢烧临清砖后第三天,江西又造了一个龙碗送上来,想得到皇上的恩宠。可顺治根本不吃这一套,他说,我正想节用民力,与民休息,“烧造龙碗,自江西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其珍惜民力,由此可见一斑。

顺治一朝,为人所诟病的,莫过于圈地。

圈地一事,从顺治的出发点来说,主要是为了免除民族之间的纷扰。即通过圈地,使满人的田地与汉人的田地各有疆界,互不干扰。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地方官良莠不齐,有的地方官只圈不补,或是多圈少补,致使汉人失地甚多,民怨四起。在行使皇权之时,顺治亦多次有免除“圈地”的举动,可见其既慈悲而又无可如何的心态。站在顺治的立场上想一想,作为满族人,他当然要维护满清贵族的利益;而作为一国的皇帝,要想获得永久的治理权,又必须得到百姓的拥戴。

不实行圈地运动行不行呢?从他的政权来说,当然不行。不圈地,入关后的满族诸王、勋臣无法安置,八旗官兵的生计无法解决。圈地,势必骚扰百姓,招来民怨。但当时情势所迫,圈地一事,顺治不得不为。

值得一提的是,到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基本停止。换句话说,顺治这一朝的圈地,所发生的时间,正好是顺治的童年时期。圈地的真正掌舵人,是摄政王多尔衮。只是,顺治作为皇帝,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老百姓和后来的人,自然会不期然地把账算到他头上,让他背这个黑锅。

历史学家孟森在《清史讲义》里有一个评价,他认为圈地是清朝开国时不得已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在历史上讲是可以原谅的,况且顺治有明确表示“不得已”的意思,比明朝那些只知道溺爱子弟、贪婪地索要老百姓田地的人,是要好一些的。(孟森的原文为:“当开国时不得已而暂行,则在历史上固为可恕,且世祖(顺治)明有不得已之表示,较之明代溺爱子弟,向国民婪索庄田者,尚较有羞恶是非之心。”)孟森这个评价,大抵是中肯的。

对于那些降臣降将,顺治也是宽容的。李自成的重臣牛金星入清后,父子二人都得到重用。当时有个叫常若柱的人向顺治弹劾牛氏父子,“请将金星父子立正国法,以申公义,快人心”。顺治下旨,认为“流贼伪官投诚者多能效力。若柱此奏,殊不合理,应议处”。结果常若柱被罢归。

顺治并非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在他一朝,亦有许多事情叫人齿寒。比如,“逃人”一事,就为后世所谴责。开国战争时,满人常捕汉人为奴,汉人受不了虐待,常常逃跑。顺治时代,对此追捕甚急,亦很苛酷。顺治在自己所下的诏书中,对此也有忏悔。

总的看,顺治是一个具有慈悲心的人。他这一朝,确实也基本“顺治”。

《清史稿》赞他:“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这基本是符合事实的。

康熙十八年的科考

1679年,是康熙当皇帝的第十八个年头了。这一年,吴三桂正在闹着叛乱。人心未定,四海惊恐。虽然明朝已经亡去了几十年,但一些读书人似乎并没有忘记那个已经逝去了的年代。年轻的康熙帝为此伤透了脑筋。对于素抱天下之志的他来说,怎样把这样一个乱世抹平,把那些有着强大影响力的读书人笼络到自己的麾下,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古语云:“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大多是慕求功名的。对于功名的诱惑,很多读书人缺乏免疫力。有了这个心理基础,康熙要达成“笼络人心”的宏愿就要容易得多。你既然要功名,就给你功名嘛。堂堂一个大清帝国,给几个优秀的读书人一顶官帽,那不是容易的事吗?

于是,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这一年增设了“博学鸿词”科。这次开科,与往常的考试不同。平日的科举考试,是经过层层选拔,从普通读书人中选出佼佼者。这次考试,来的却不是普通的读书人。史料记载,参加这次考试者,都要由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总督、巡抚等大吏先行荐举,然后汇集京城,统一上殿参加考试。可以看出,有资格参加这次考试的人,肯定是名动一方的名士,有着过人的才能。——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太多。参加这次考试者,最终符合条件的只有154个,朝廷从中录取了50个。据传,当时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闰章等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纂修《明史》。也就是说,凡有文名者,基本上都被康熙笼入门下。

康熙帝是聪明的。稳定天下,首要的是稳住读书人之心。因为,在政治上最喜欢持异见者,大多是喜欢思考的文人,把文人的嘴封住了,实际上也就封住了大片的舆论。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你皇帝有你皇帝的想法,我读书人有我读书人的“小九九”。刚刚从明朝转换到清朝,如何认同清朝这个问题,时时是横亘在读书人心中的一道硬坎,有些人迈过去了,有些人左右徘徊,有些人却始终采取了抵触的态度。在气节与功名前面,读书人的心态又是何等复杂啊!这次考试,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决绝型。如顾炎武,顾氏以明朝遗民自况,多次参与抗清斗争,誓不与清朝合作,要他参加科考,自然是严辞拒绝。又如傅山(即傅青主),他誓死不愿应召,被地方官强迫抬至京师,也是装病强辞不就,康熙迫不得已,下诏免试,给了他一个“内阁中书”的官,可他也不谢恩,表现出一种抵抗到底的态度。

第二种是徘徊型。最典型的是朱彝尊。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作为明朝遗民,民族精神的薰染又时时教育他不要与清朝合作。可这一年,他都五十二岁了,再不应试,就意味着可能失去人生最后辉煌的机会。他是矛盾的。在入京赴试的时候,他携带了一本《乐府补题》。这本书反映了宋末遗民怀念故国之心境。在清朝初定天下之际,把这样一本书放在身边,多少表现了一种怀念旧朝的心态。但他还是参加了考试。对这样的人是应该重视的。康熙把朱彝尊放在一等录取,给了他隆重的礼遇。这种知遇之恩,如何不叫他感动,他又怎能再徘徊?

第三种是主动迎合型。不能说这样的人没有民族气节,清朝已得天下是当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识时务地与之抗拒,还是利用自己的才能在其中谋得一席之地?许多人主动选择了后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主动参与客观上改变了官场的结构,提升了整个官场的文化素质。

我们常喜欢用“文治武功”来评价一个朝代。康熙一朝的武功自不必说,“文治”倒是在这一年才放出点光彩。这次考试,一方面,重拾了天下读书人的信心,使他们主动融入到当局的政治建设中,夯实了统治的基础。另一方面,这次考试选拔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让他们参与《明史》撰修,确保了这部史书的质量,——这实在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义正辞严的背后

雍正的驭人之术是有一套的。他作皇子时,建立了智囊团,养了一群谋士。一般来说,对自己的智囊,应该是沟通无间、坦诚相待,这样才能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雍正对这些“奴才”,保持了很深的城府,对他们的忠诚建议和“金玉良言”,不仅不轻易赞成,甚至还时时敲打他们、加以训斥,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贤良。他常常是那样底气充沛、义正辞严,简直就是圣人的化身。

这当然是一种假象,但我们可别小看这种虚伪。在权谋社会中,这有时也是一种力量,可以给人换来好名声,带来更多的支持者。

雍正对戴铎“十启”的处理,可视为他矫情地呵斥下属的经典案例。

戴铎是雍正豢养的一个谋士。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显,现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了。但这个人做了一件让历史不会忘记的事,就是他在自己的主子还是皇子时,给主子上了“十启”(即十份建议),劝主子去夺取皇位,并献上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办法。

对这些建议,雍正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位高明的主子,表现出一付高深莫测的样子。

戴铎上第一启的时候,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正是各皇子争夺皇位的关键时期,在这份折子里,戴铎说了许多表忠心、拍马屁的话,同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搞好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二是要和臣僚、下属搞好关系,广积人脉。三是不要掺和是非,不要计较小利。四是要多奖掖提拔优秀人才,为自己的未来打造一支队伍。

雍正内心里非常想当皇帝,对于这几条忠恳建议,却表现出一付很淡漠的样子。他的批复大意是:这些话虽然是金石之言,但对我却一点用也没有。我若有当皇帝的心,断不会这样行事的,况且这(当皇帝)是一件苦差事,避之都惟恐不及,哪里还会主动去追求?至于君臣利害、终身荣辱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这个事情(当皇帝)。我只想无祸无福,至终保任,所以你就放心好了。像你这样的居心和言语,以后不可再有,慎之慎之。这段话说得很艺术,既把自己想当皇帝的心思掩埋起来了,又教训了下属。如果传到外面,还可以让人们看到他淡泊功名利禄的圣人形象。这对于他自身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股“正能量”,有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戴铎的第七启写得颇有意思。

这一启写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意是,雍正要成就当皇帝的大业,必须找一处练兵屯粮之所。戴铎自陈愿意去台湾,“替主子屯聚训练,亦可为将来之退计”。对于这个建议,雍正更是大义凛然,将其驳斥了一通。雍正说:“你这样人,我以国士待你,比骂我的还利害。你若如此存心,不是非灾,必遭天谴。我劝你好好做你的道罢。”显然,雍正对戴铎这个折子里的建议很不以为然。但他难道真的不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吗?其实,他早就在西北边陲放置了自己的心腹大将年羹尧,哪里还用得着你戴铎?这借势一骂,又给自己的公众形象加了分。

再来说说戴铎的第九启。

这一启写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这一年,康熙的宠臣李光地被从福建召回,传闻是为了商量立太子的事,戴铎怕别人当上太子,仗着与李光地相熟的面子,秘密地向李光地探听消息,并向其建言,夸耀自己的主子“聪明天纵,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济,大有作为”,同时还对李光地许诺,“大人如肯相为,将来富贵共之”。

戴铎此启主要就是向雍正汇报这件事,借机还分析了几个王爷的优劣和当皇帝的可能性,他的本意当然是无比忠诚地希望自己主子当上皇帝。

同类推荐
  •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共分五十一章,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过去的历史,在美国风行一时,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学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此次引入中国,我们不仅历时三年时间,逐字逐句地进行英文原版翻译修订,尽力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师力作。我们更针对二战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世界做了全新的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
  • 三国邪皇

    三国邪皇

    寒风陡峭,山路崎岖,吕布最后一次深情凝望着怀中那个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虎目里流下一滴热泪,他生平第一次弯下自己的脊梁,双膝重重地跪在地上,说道:林轩,我平生从不求人,独这一次,我恳求你,救我的蝉儿一命!哪知他话刚说完,便从山下传来几声大喝:林轩,你若敢出手帮那吕布,便是于天下人为敌,我曹操第一个不放过你!还有我刘备!还有我孙坚还有我袁绍……吕布闻言目眦欲裂,却又无可奈何,他虎躯微震,双拳紧握,眼中希冀的光芒愈发暗淡下来。
  • 三国之西方有豪强

    三国之西方有豪强

    三国时代是群雄云起,豪强丛生的时代,在这个乱世当中,北魏曹操、西蜀刘备、东吴孙权是时代枭雄中的翘楚,故而成就一番功名大业,然而,诸如马腾、公孙瓒、袁氏兄弟等诸侯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能够割据一方,利用时势造就自己,应当为人所尊敬,但是胜者王败者寇,人们大多不会记得这些失败者,除非,他们能够浴火重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小小的一个人的改变,即将改变这个乱世三国……
  • 大明木匠

    大明木匠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小木匠也能穿越……怎么到了明朝却还是个木匠?噢,多了份巨吃力的兼职工作,不得不当明朝最昏庸的天启皇帝。面对大明帝国千疮百孔江河日下的现实困境,该如何应对努尔哈赤、徐鸿儒、郑芝龙、李自成这些风云人物?该如何应对张嫣、大玉儿、柳如是一位位芳名四播的美女……在平行空间沿着偏移的历史轨迹发生了一段涤荡人心的故事……**********************************************本人在起点已经完成多部作品,包括两本VIP。均为全本。点击作者名字可以查看本人的其他作品。**********************************************本书只发于起点**********************************************
  • 乱世小山贼

    乱世小山贼

    每一个朝代每个特殊时期,都会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并没有无所不能的超越当时的智慧,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文韬武略的伟岸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也有可能只是个力求功名的寒门士子。国仇家恨风雨飘摇之时,人的本真就会展露无疑。一个无依无靠的乡下放牛娃,无意中被人逼迫背井离乡,迫于无奈置身贼窝,成了一名不称职的小贼。后得以逃出山寨,偶然间成了名商人。于乱世之中,机缘巧合之中得以掌管一府兵权,得罪于顶头上司又成了一介平民。但是并不妨碍他北上抗击鞑虏、南下荡平恶霸,西去扫清越人,终能于乱世之中保得一方平安。
热门推荐
  • 落伤

    落伤

    如果有人问,沈恒,你最爱的人是谁,那么沈恒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就说,程念欢。如果有人问,沈恒,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那么沈恒一定会眯起眼睛,回想着那久远的往事,然后慢慢的叙述程念欢沉睡半年之后突然醒过来的样子。记忆就是这样子,不管在你脑海里沉睡了多久,总有一天会复苏。
  • 我的俏皮小丫头

    我的俏皮小丫头

    她,是第一家族的的二小姐---夏之沐,他是第三家族的大少爷---东方臣
  • 修真在生化危机

    修真在生化危机

    众生贪嗔,天怒降罚,灭世创世!在末世,幸存的人类觉醒了血脉。当体修碰到剑师;当法修碰到魔法师;当飞剑碰到精灵射手;当鬼修碰到亡灵法师;一定会很精彩。还有牧师、文豪、狼人、罗汉、德鲁伊、召唤师、圣骑士、圣斗士......也会一一登场。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异域志

    异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地府革命

    地府革命

    我不能改变你什么,只需要你自己颠覆自己的思想。试想阴间是真实存在的,不就是下地狱吗?那你就错了,再试想,随着越来越多现代饱受民主思想熏陶的人类渐渐逝去,变成地府的亡魂,可是他们却要求改变地府的专制和酷刑,地府的冥神们还能够继续自己的专制统治吗!人与神的思想开始爆发冲突,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发生在地府的革命。真实同步发生的,我们活人不知道的史诗革命!
  • 盛世离歌

    盛世离歌

    梨焉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尽管父母早亡,尽管流落街头,尽管唯一对她好的人莫名其妙的去世,但是这都不妨碍她的幸福。有了福九,就足够了。可是,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在被一步一步的算计着,筹谋着……
  • 阴阳上师

    阴阳上师

    精者,天地之灵;气者,天地之形;神者,天地之识。精气兼者,妖也;精神兼者,鬼也;神气兼者,尸也。精气神兼者,人也。这是一个关于盖世大妖,僵尸尊者,无双鬼王以及阴阳上师的故事。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 只是因为exo

    只是因为exo

    女主安普美和她的闺蜜林雪莉来到韩国,在一个鬼屋里和当红组合exo相遇,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还有那个在背后操作神秘人,他究竟是谁?(作者第一次写文,行星饭一枚,主逗比风)不喜欢勿喷
  • EXO之及腰长发

    EXO之及腰长发

    青丝漫天,霓裳羽衣舞。竹林之中,只闻佳人笑。“诶!你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啊。”“我喜欢你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