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把一种面向年轻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带到一家客商那里,谈判到了关键阶段时,那位年长的老板说:“现在的年轻人需要什么,我并不清楚。”那么,他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不清楚,所以这件事就算了吧”,还是说“虽说我不清楚,但既然你说有戏,那就听你的”?
人们对同一个方案会有不同的判断,关键在于把它带来进行展示的人。就是说,谈判最终不是以方案说服人,而是以人说服人。
因此,如果能给对方留下“这家伙有点意思”的印象,谈判大概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来了个没劲的家伙”,你再想改变这种印象就相当困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进行营销展示之前,聊一段与方案无关的话题,引发对方的兴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扬抑结合的说话技巧
有一位台湾的律师在念高中的时候,最受不了的就是学校供应的营养午餐。通常,菜单在一个星期之前就会公布出来。
星期五,学校规定不吃红肉。这个时候,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意大利面,西班牙米饭勉强可以接受。鱼,天啊,如果看到是鱼,大家就会开始哀叹。
想象下面这个场景,你可能会感觉到他们的沮丧。有一个星期,流传着一个谣言:菜单排错了。那个星期五,学校供应的意大利面,将会改成鱼。消息传出,学校一片沮丧,到处可见同学们聚在角落,窃窃私语。
再想象一下他们的喜悦跟轻松之情。几天之后,又有消息指出这种谣言是不正确的。意大利面不是改成鱼,而是改成西班牙米饭。
突然之间,原本反应平平的西班牙米饭,变得好像比意大利面还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跟鱼相比,西班牙米饭要好得多了。
从这则事例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期望很低,得到的东西也很少,他的满足感会比较高。相反的,如果一个人的期望很高,但是得到的却很少,那么他会非常失望。喜悦和期望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你可以先让他失望,再给他一点点安慰,他就会特别高兴。
想要孩子们喜欢西班牙米饭吗?很简单,你先给他们鱼,再给他们换成西班牙米饭就行了。
我们再看下则事例:
一名会计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跟他的朋友说,他偷了保险箱里的一万元钱。这笔钱他拿去赌博赌输了,现在看起来,他除了坐牢之外,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
他的朋友问他说:“保险箱里还有多少钱?”会计说:“还有九万元。”
“把剩下的钱给我,”他的朋友说,“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说不定你可以不用坐牢。”
一个小时之后,会计依约把剩下的钱拿来给他的朋友。这个智计百出的朋友深知相对失望的力量,于是,他打了一个电话给会计的老板说:“你的会计偷了你十万元;但是,如果你愿意原谅他,保证不追究,也不向警方控告他,他愿意把其中的九万元还给你。”
那个老板千恩万谢地同意了这笔生意,因为他觉得只损失一万元,实在是不幸中之大幸。
你碰上一起不怎么严重的车祸,你和对方都有错。你现在还好,就是有点撞击之后的小疤小痛。保险公司会赔偿你5000元,坦白说,你还有点窃喜,你想了好几个花这笔钱的方案。
保险公司负责理赔的人员终于找上你了,可是,公司只想赔你1200元。
有这1200元在手上,你还是在张望那5000元吗?
你是不是会设法和保险公司纠缠,争取更多的赔偿:2800、3300、4200?反正是越接近5000元就越好?
对方开出的价码直接违背了你的期望。你知道他们只肯赔偿1200元,只要能再高一点,就算是少于5000元,你也心甘情愿(在你的印象里,西班牙米饭的味道开始变得好吃起来)。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得学习妥协。师长跟我们说,讲道理的人比较好亲近。但是,如果要求得过分一点,说不定能得到比较好的待遇。如果在商场上要求得过分一点,比较容易让对方退缩,不至于在气势上被压得死死的。从比较长一点的时间来看,你获得的东西会比你失去的买卖要多。现实是这样的,大部分的人都把目标设得太低;要求很高的人,通常就是得到的比较多。
因此,在谈判中要掌握如下技巧:在当卖方的时候,价格要开得极高;在当买家的时候,期望要尽量地低。当然,这不是让你在跟别人讨价还价的时候,可以蛮不讲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越了适度的界限。
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智慧
说谎也是一种智慧。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的时刻,甚至只有说谎,事情的结果才会更加圆满。《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一个女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情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自己的画笔为树枝画了三片叶子,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他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的。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病人的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在医疗方面,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能力相当的初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给三个组以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做,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中途就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不好;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变得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也可能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定在其中夸大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撒这样的善意的谎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