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3500000030

第30章 三江风情

宁波的历史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个性。它既有江南水乡普遍的人文特色,又有自己特定的儒商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融“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和“经世致用”的社会功利于一体,表现出“守如赤子,出如脱兔”般的处世形态。一方面, 30 万宁波籍人士散居世界各地,素有“无宁不成市”的美誉;而另一方面,安守于本土的宁波人又精心经营家园,我们可以从富有特色的城乡、村镇、建筑、庙宇、园林、工艺直至每一个文化符号上,来体味那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安谧境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本年度十大热门语汇之一,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活动方兴未艾,全民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正蓬勃发展。不言而喻,宁波当然也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利于建构完整的民族文化史。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史,是社会总体的文化史,应当包括各阶层的文化创造。在传统社会,民间文化在民族文化史中是缺失的,当代对承载着民间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将使我们的文化史更加完整。宁波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大类,即民间文学类的梁祝传说;舞蹈类的奉化布龙;戏曲类的宁海平调;美术类的朱金漆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类8项,市级文化遗产有8类28项。

文化习俗

宁波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人才辈出,文物史迹极为丰富,地方戏曲艺术和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也十分繁盛,因此国务院命名宁波为历史文化名城,可谓当之无愧。

解放以来,宁波市的文化事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近十几年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民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新型娱乐项目和设施正在替代一些悄然隐退的传统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正在向着更加繁荣兴旺的方向发展。

绷龙

绷龙是慈溪长河镇垫桥路一带的特色工艺。

长河人爱闹龙灯,但他们不爱制作简单的“龙”。长河垫桥路制作的“龙”,大都精巧、别致,有较大的观赏性。绷龙就是其中一种。

绷龙又称绣花龙,遍身缀金布银,绣满各种图案、花朵。因为龙全身所用之布,均上过绣花绷,绷龙名即由此而来。

绷龙每节用竹制,以此构成龙骨架。龙头制作十分精心,眼、角、口、须等,均求栩栩如生。1944 年,长河曾举办高跷、鼓鼎、排夜班、高抬阁、火流星、华龙船和各式龙灯活动,垫桥路的大绷龙令人啧啧称好。当时所制绷龙,有钮相扣,需两人轮换擎起徐徐前行。绷龙龙头硕大,需四五人轮流相擎。为安全起见,绷龙龙头前后都有人系绳辅助。长河最著名的绷龙有两条:一条在头甲(即旗下庵),藏于巨源里;一条在七甲(即分江市),藏于永泰花行。当地人因为对绷龙艺术成就的

自豪与崇拜,甚至传言永泰花行所藏绷龙曾“显灵”。

宁波刺绣

宁波刺绣,历史悠久,是宁波传统工艺品。长期以来,宁波民间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习惯。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民间刺绣艺人,绣品销路也日益增大。产品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与苏绣、湘绣、蜀绣竞相争辉,各具特色。

宁波刺绣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它构图概括,色泽鲜艳,多采用黑色、灰色、石青、酱红、赭黄、灰绿等柔和色彩。主要针法有:斜针、扣针、胖针、抽丝、朝纱、夹丝、晒毛针、打子针等,再以金银线盘绣装饰。刺绣品的图案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如龙凤、如意、牡丹、百鸟等,使绣品显得典雅华贵、古色古香、朴实沉着,富有宁波民间地方风格。

宁波刺绣的原料,多选用各色真丝、人造丝交织的绸缎,用金银线绣在彩色平绣的图案周围;有的则将金银线紧密排列,垫满图案的空间,融盘金与色绣为一体,富有高雅的装饰韵味。

近年来,宁波刺绣按照“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要求,对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使产品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是生活日用品,更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赵朴初在考察宁波,参观艺人们的刺绣技艺时,极为赞赏,并写下“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异草,神笔妙针”四句赞词,高度概括了宁波刺绣所具有的特色。

近年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吸收国外先进刺绣方法,使宁波刺绣更上一层楼。1989 年宁波刺绣大型屏风《百鹤朝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所收藏。

朱金漆木雕

宁波朱金木雕大约有1000余年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

宁波朱金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木材精心雕成浮雕、圆雕、透雕,再上漆贴金,并运用砂金、碾银、开金等工艺手段,使其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浑厚,金彩相间,热烈红火。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为“京班体”。“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上,前景不挡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空,有景为陆地,有船为江河,颇有装饰性。诸如“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

“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朱金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来进行装饰,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细,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

朱金木雕从明清以来普遍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如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装饰,特别是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除“千工床”、“万工轿”等较典型的朱金木雕家具外,还有用以迎神、赛会、灯会的雕花朱金木船、鼓亭、台阁等也都称得上绝妙的民间工艺精品。

宁波的朱金木雕随着民间习俗的改变,已随岁月远去。现今,民间在制作仿古家具的时候还依然使用这一工艺手法,但也日渐式微。

宁波走书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宁波走书约诞生在同(治)光(绪)年间。

据艺人所传,其最早从上虞流入。当时,曾有几个佃工,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娱乐,藉以消除疲劳,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并在夏夜乘凉或冬日闲暇之时,凑拢几个人到晒场、堂前演唱。也有一些人,逢年过节出外演唱,赚一些“外快”。当时并没有什么乐器,只有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光绪年间,这种演唱形式已流行余姚农村。后来,余姚有一些农闲时从事曲艺演唱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成立了一个“杭余社”组织,经常交流演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其中有位叫许生传的老先生,吸收了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采用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很受群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艺人也都采用各种乐器伴奏,还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应用。同时,在书目方面也有了发展,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纸》以及《红袍》、《绿袍》等一些长篇,演唱活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宁、舟、台三个地区。

宁波走书的表演艺术可分三个发展阶段:开始时是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有简单的伴奏,演员坐在桌子中间后面,乐队坐在桌子横旁,演员在桌后表演,动作幅度较小,称为“里走书”;再后,演员与乐队相对各坐一旁,演员在台上有较大空间作表演圈,称为“外走书”。当时,鄞西谢宝初的表演,城里段德生的唱腔,慈北毛全福的武功,各有千秋,名噪一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由于莲花文书从坐唱发展到站起来表演、分口饰角色,这样演员在台上动作的幅度比较大了,走书之名也由此得来。建国后,宁波走书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创新,在表演方面已发展到男女双档,伴奏的力量也加强了。

宁波走书曲调常用的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有时,也用还魂调、词调、二簧、三顿、三五七等。“四平调”一般作为一部书的开头,末句常由乐队和唱。“赋调”随内容情节、人物性格,有紧、中、慢之分。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马头调”据艺人所传,系从蒙古民间曲调中转化而成。“三顿”节奏较快,旋律高昂,大都用于人物心情激动,或情节急迫之处。走书演唱伴奏的乐器中,四弦胡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乐器,也是宁波走书音乐具有独特风格之处,其他乐器有二胡、月琴、扬琴、琵琶和三弦等。

宁波走书的主要传统书目有:《白鹤图》、《黄金印》、《四香缘》、《十美图》、《玉连环》、《何文秀》、《胡必松》、《双珠球》、《三门街》、《大红袍》、《绿袍》、《珍珠塔》、《麒麟豹》、《玉狮子》、《天宝图》、《文武香球》、《包公案》、《狄青平西》、《紫金鞭》、《小五虎平南》、《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乾坤印》、《薛刚反唐》、《金鱼缸》、《穿金线》、《盘龙镯》、《绿牡丹》等。

甬剧

甬剧是浙江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浙东农村,广泛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及上海一带。明末清初,宁波农民唱“田头山歌”,有曲艺“新闻”。当时纯粹是一些农民、手工业者,在劳动过程和劳动之后业余的自我娱乐,或夏天乘凉,赴喜庆宴会之时应邀演唱,为此称“串客”。乾嘉年间,串客组成短期演出班子,出现职业性的“串客班”。演出内容为民间故事或新闻,形式逐渐由“坐唱”、“清唱”向有乐器伴奏的戏曲过渡,初步具有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表演动作,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随着苏滩的传入,串客艺人慢慢学唱滩簧的曲调。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邬撮来等艺人进入上海演出,获得成功,串客改称为“宁波滩簧”,后一度改为“四明文戏”,1950年才正式定名为甬剧。

甬剧作为宁波地方戏曲,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说白表演带有浓郁的宁波口音,唱腔曲调采用当地民歌曲调,常用曲调有基本调、四明南词、二五、小调插曲。曲牌有近100种,传统剧目有《打窗楼》、《庵堂相会》、《双玉蝉》、《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等。

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是宁波地方曲艺中的一个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具的曲种。追溯渊源,据蛟川走书老艺人口传,约光绪年间,一个住在镇海县城小南门名叫谢阿树(又名谢元鸿)的蛟川走书艺人,因所住小南门拱形城墙上刻着“蛟川”二字,遂以此为名,称“蛟川走书”。艺人们都认为他是“蛟川走书”的创始人。谢阿树的师承关系,已无案可稽。

早期蛟川走书仅一人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也无后场和唱,艺人只用两只酒盅,一根竹筷,有节奏地敲打,自唱自和。抗日战争前夕,逐渐演变成以一唱一和的形式,在庙宇、祠堂或晒场用木板搭成一个小平台,演唱者开始用静木、纸扇、手帕等作小道具,伴奏也改用竹板、竹鼓打出有板有眼的节奏,并在落调时用清口唱和“哎哎哩啊……”的基本调。抗战胜利前夕开始使用二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解放后发展到多档形式,有时还增加琵琶、三弦、箫、笛等多种乐器伴奏。

蛟川走书的曲调有30余种,常用的有20余种。如:小起板、基本调(蛟川本调)、赋调、抗调、词调、平湖、一字沙袋、五彩沙袋、娃娃调、乱台、哭调、水底反、正平湖、三顿、清丝二簧、流水、一根藤、五更调、武林调、急板等,但至今还保留着落调时的和音。

蛟川走书大多唱演义类长篇大书。传统书目主要有:《东汉》、《西汉》、《隋唐》、《反唐》、《飞龙传》、《大明英烈传》、《杨家将》、《紫金鞭》、《包公案》、《七侠五义》、《宏碧缘》、《平阳传》、《天宝图》、《白鹤图》、《粉妆楼》、《乾坤印》、《麒麟豹》、《红袍》、《双珠球》等。现代书目主要有《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黑凤》等。

蛟川走书艺人过去大多农忙时耕作,农闲时演唱,仅有少数人专靠演唱为生。解放以前从事专业演唱的艺人虽为数不多,但像谢阿树、胡纪福、费仁金、舒瑞昌、朱阿根、陆尧林、乐祖赓等,早在镇、鄞一带以及舟山地区成为有名的艺人,其中唱做俱佳的谢阿树,天赋好嗓子的朱阿根,“马嘶鸡叫”的口技一绝陆尧林等,尤负盛名。

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由于词章华丽,曲调优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

据老艺人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过宁波,并在白衣寺章状元家住过。听了宁波文书,十分赞赏,说:“此乃是词,不应称书。”由此宁波文书改为四明南词。还有传说:乾隆回京时,叫了一班南词艺人进宫演唱,自己也学。这些传说在老艺人中颇为流传,但宁波志书中并无记载。

四明南词有实证可考的时间,约有300多年。

明末清初,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组织了类似票房形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南词曲调、节目进行研究。道光年间,南词十分繁荣,宁波城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引凤轩”等组织,连同郊外、镇海、奉化一带从事南词演唱的艺人,总共约280多人。后渐趋下坡,至解放前夕,仅余二三十人。较有名者有滕云清、陈世卿、戴善宝、陈金恩、何贵章、柴炳章、陈莲卿等。镇海蛟川走书艺人汤鑫森与高礼刚之父也唱南词。所以蛟川走书中有不少渗融南词的曲调。著名甬剧艺人徐凤仙、金玉兰也曾学过南词。

南词艺人组织的社,多在六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一日(农历)两天集会,厅堂中挂起伏羲、轩辕、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唐明皇、李白、李龟年九位神像,拈香供奉。他们对唐代乐师雷海青也十分崇拜。据传雷系盲人,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俘。雷手捧琵琶大骂安禄山,最后把琵琶砸向安禄山。南词艺人非常钦佩他的气节。

四明南词是唱、奏、念、白、表相间的表演形式。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南词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调和调式转换较多,也有板腔变化。四明南词曲调文静优美,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间隔衬字流畅动听,有的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这些器乐段在开演之前或休息之后必奏一曲,以显示该班社的艺术水平和起到静场的作用。所用曲子多为江南丝竹,如《四合如意》、《得胜令》、《三六》等,最具特色的是四明南词的《将军令》(也称《文将军》)。主要乐器有:箫、笙、扬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时,演员们根据自己所奏乐器的特色,围绕主旋律,自由发挥,互相辉映,形成支声复调,以少胜多,音乐十分优雅。中外不少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专家对此均有很高评价。

四明南词演唱有单档(唱兼弹三弦)、双档(主唱弹弦,另加扬琴)、三档(除上外,加琵琶)、五档(再加二胡、风箫)、七档(再加拉弦、双清)、十一档(再加筝、鼓板)、十三档(再加月琴或管),但有时根据伴奏人员的情况,有所灵活变动。

四明南词的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双珠球》、《十美图》、《盘龙镯》、《雨雪亭》、《果报录》、《双珠风》、《西厢记》、《四法缘》等。

四明南词的众多曲调,多被甬剧和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等所吸收和融化。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耍牙”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耍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后改编为“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的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浙江宁海地区的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都比较平缓,故而称之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从艺者多为宁海人,又称其为“宁海本地班”。

耍牙材料取自二百千克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的练习过程,时间约在1~3年,看天资而定。期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时口腔内会出现轻度糜烂,脱皮后结成老茧。这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耍牙的“变口”艺术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艺人将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变化多端的动作,刻画了独角龙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它以精湛的“变口”工夫,吸引观众的视线,配合平调“三大一小”和《将军令》等曲牌,以狂放的身段亮相,塑造了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整个表演过程如龙蛇行地,而耍牙的演技却如锦上添花,恰到好处。

宁海平调——耍牙,它的地域性很强,程式化也非常讲究,至今国内未见有类似的耍牙报道。建国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杭州的演出中,著名浙江绍剧演员六龄童、七龄童曾向平调老艺人请教过“耍牙”绝技,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国内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曾邀请剧组人员参加四套的《欢聚一堂》栏目;继后,中央电视一台又作了专题报道;各级报纸刊物也不断报道这项绝活,被誉为“东方绝技”。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相传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是由敬神、娱神等逐步发展而来。奉化布龙用竹篾制成骨架,又以布料作龙面、龙肚,故名。

奉化布龙长度有9节至27节不等,一人持一节,因此可以不受场地限制表演。其舞姿变化多端,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40 多个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三个过渡动作。舞蹈动作有盘龙、龙抓身等诸多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等技巧。

奉化布龙主要分为形、舞、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辅助材料,制成真龙般威武的布龙;“舞”,舞龙者运用滚、翻、伸、跳等全身动作,舞出龙的各种姿态与气概;“曲”,借不同情绪的音乐,表达出不同舞蹈气氛。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而且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

历年来奉化布龙多次获全国和省内外大赛最高奖。1955 年赴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随后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此节目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铜奖;1988 年参加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荣获银奖;1997年参加全国龙舞艺术节荣获最佳奖和“玉玺杯”奖,同年9月参加全国万里长廊现场会比赛荣获金奖;1999 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荣获银奖;2004 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风从东海来》的优秀节目评选中荣获金奖。

奉化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

宁海把酒舞

宁海县岔路区和一市区等地流传着一种古老而优美的独特婚礼舞蹈——把酒舞。

把酒舞由青年女子表演,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民族特色。舞蹈动作幅度大多微小,善于细腻刻画心理。舞蹈表演似简单而实难。整个舞蹈要求温文、稳健,突出东方女子含蓄内向的气质。

把酒舞表演标准是身稳、步匀、臂平,杯中酒要求盈而不溢,移步、捧盏,无酒滴落,且如此保持得时间越长越好。把酒舞表演得出色,表演姑娘就会声名大振,不仅自己与家人感到荣耀,且以后常有人举办婚庆时邀请表演。

把酒舞主要由“晤会”、“把酒”和“俏步”三个舞蹈程式组成。把酒难度最大者,当数众目睽睽下,在保持杯酒盈而不洒的状态下,自如地表现自己的身段与舞姿。把酒舞的出现,与当地注重婚嫁的习俗有关。对此,《宁海县志》有明确记载。

把酒舞曲牌自元代沿袭下来。表演程式动作,多在婚礼上相互模仿并私下练习学会,也有人是做伴姑前几日,临时由自己母亲指点学会。

把酒舞表演简单,但富有情趣,当地群众尤为喜爱。

犴舞

犴舞源于古犴。古犴与龙一样,是长江流域先民的原始图腾,故有“中国南方龙”之称。

余姚泗门镇东蒲村的犴舞,是我国民间舞蹈中的珍品。它在秦朝以前就已出现。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过九嶷山,浮长江东下,至会稽,抵马渚,“屯兵渚山,饮马于潭”(《旧经》)当地东夷百姓“舞犴渚山”(马渚镇文化站调查资料)。

犴舞的形式和流传,是一个不断演化、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其间,尽管诸多皇朝不断更迭,战乱不断发生,但始终没有割断越地犴舞的信仰习俗及犴舞的形成和发展。

现在舞蹈中的犴,全长约15米左右,分头、身、尾共7节,犴全身用黄色布料包裹,头部用红色布料点缀,画成似狗似狐状,嘴分上下两颌,中间露红色舌苔;颌上有大鼻和黑色眼圈,眼珠大而有神;头左右各有犄角和大耳,颌下满腮红胡须;犴无鳞片,背上贯须分披两边,尾较短,分上下两岔。犴与民间布龙似,细分则不一。

犴舞表演有其独特的阵法和招式。起舞前,犴头盘居中间,犴身偎倚周围。犴舞队伍以一面三角“冷”字旗开路,随后紧接一面特大黄色“犴”字帅旗,随后是五面五色长杆三角旗,旗上分别绣有“金、木、水、火、土”字,以代表“五行”。犴舞队伍最后在犴珠导引下出场。

犴舞表演中,长杆五色三角旗随着“令”号旗的指挥,排成梅花桩状,然后犴舞队伍在犴珠手的引导下穿阵。犴舞阵法有:拉场、吃珠、转身、三跳、进桩、串阵、甩尾和收场等8个阵法。

木屐之根

日本日中友好协会的池上正治先生,路经江苏常熟时,对于商店里销售日本式木屐感到新奇。其实,日本木屐根在中国,而最古老的木屐就是在宁波的慈城镇发现的。

木屐,宁波人俗称木拖鞋。20世纪60年代前后,木拖鞋在民间曾流行过一阵,有所谓“木拖木拖,三年好拖”之说。至今,这种木拖鞋似乎已销声匿迹。可是在东瀛的日本,千年前从中国传入的木屐一直使用至今,并且在重大的传统节日,着和服和穿木屐成为日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1990 年春,中国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日本讲学时披露了浙江宁波发现五千年前木屐的信息,当即引起轰动,有人提出要到中国寻根。

中国最古老的木屐,1988年在宁波市慈城镇内的慈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共两件。屐长21厘米,头部宽约8.4厘米,根部宽7.4厘米。两件之中一件有5孔,另一件为6孔;孔之间有凹槽,有避免磨损的功能。这两只木屐相当于现代日本使用的双带式木屐和人字带木屐,现在仍在宁波服装博物馆对外展览。

有关中国木屐的记载,在《太平御览》中有孔子穿木屐周游列国,在蔡国时一只木屐被偷的故事。《文献通考·物异》载有西汉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武库失火,孔子屐和高祖剑一时荡游”的记载。在《汉书·爱盎传》中,吴王曾以500骑兵追杀爱盎,爱盎着木屐,一口气逃了70里。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唐代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二齿,所以践泥。”说明当时木屐已改进为双齿防滑。北朝《乐府》诗中更有具体描写。“黄桑拓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二头系”,指用黄桑木制成的木屐系有绳带。《南史》还记载皇帝赐木屐给骁骑将军虞玩,因为虞玩的一双木屐已经穿了30年还舍不得换。

其实,中国的木屐在2500年前的先秦已有记载。在汉魏三国时代,木屐已广为流传。三国时代的新娘以穿彩画木屐,系五色丝带为时尚。在湖北鄂冈出土的一双汉代彩绘木屐,长26.7厘米,宽9.4厘米,类似现代中国广式木拖鞋和日本彩绘木屐。

南朝谢灵运所发明的“谢公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千古名句。李白另有一首《越女诗》,有“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这“鸦头袜”就是浙东女子穿的人字带木屐和丫头袜,并在唐代时传到了日本。

木屐在宋代,多为士大夫钟情的便携式休闲鞋。苏东坡有一次出门遇雨,“借笠屐而归”。陆游诗中有“卧听深泥浅屐声”之句,而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画则有《雪屐观梅图》传世。

但宋代以后,着木屐有失士大夫身份,因此木屐多在中下层民间流行;而在湿热的江南闽广沿海,“不论贵贱,男女皆然,女屐加以彩绘,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阁阁然”。

“阁阁然”的说法绝妙,使木屐声色并茂。

麻将由来

麻将作为一种博弈的形式,不但在中国,就是日本、韩国、美国也相当普及。麻将到底形成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创的呢?

骨牌博弈由来已久。《列子·说符》有“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上”之说,明琼,即是一种玉质的骨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博者欲大投”,南朝裴驷《集解》注:“投,投琼也。”但是这种秦汉时代用于“投琼”的骰子,从近年考古发现的实物证实,是一种十八面形状的小球体。到南北朝以后,才定型为今天见到的六面体。到唐代,骰子博弈已成气候。不言而喻,两个骰子花的组合即成为“牌九”,如一点加一点就是地牌,五点加六点即成“釜头”。

牌九的出现是在北宋。据清人陈元龙《格致镜原》引《诸事音考》认为:“宋宣和二年;有臣上疏牙牌三十二扇,共计二百二十七点,按星辰布列之位。”因此牌九最早被称作“宣和牌”。今天的骨牌麻将,其形式是参照牌九的。

麻将的基础花样源于明代的纸牌“马吊”。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同时代的宁波文人李邺嗣有《马吊说》,支持上述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马吊纸牌的花色中有“万字”、“索子”和“文钱”三种,基本与麻将的花色相同,但是打法不一样。

现在能够查到的关于麻将的早期资料主要见于民国徐珂《清稗类钞》:“麻雀,马吊之音转也。吴人呼禽类如刁,去音读。”此外,关于麻将的传播有一条史料值得注意,杜亚泉《博史》称:“相传麻将牌先流行于闽粤濒海各地及海舶间,清光绪初年由宁波江厦延及津沪商埠。”也就是说,麻将是清末年间经过宁波,然后推广到全国的。

宁波在麻将形成中的作用,其实不仅仅在于传播,而且在于创造。清咸丰前后,宁波有一陈政钥,字鱼门,旧居在城内蒋祠巷。此人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复礼相交甚笃,后干脆迁居至江北外国人留居地内,并教会了英国外交官打麻将。这件事我们已经从英国人当年的回忆录中找到了依据。今天陈氏的裔孙直言“麻将是我的前辈发明的”,而蒋祠巷旧居的居民仍知晓“屙老爷(陈鱼门)发明麻将”的事。麻将是宁波话“麻雀”的读音,是因为陈鱼门在骨牌麻将的打法中新创了一对“麻雀”,所以严格地说,它应当写成“麻雀”。今天日本人仍将麻将写成“麻雀”而读作“麻将”,但真正的麻雀在日语中读成“斯姿咩”,而且日语中所有的麻将术语,也都采用宁波方言的读音。与此同时,陈鱼门还新创了“杠”、“吃”和用骰子定位的方法。总之,麻将是宁波人陈鱼门根据马吊的基本花色和牌九的基本形式新创的一种骨牌博弈方式,从宁波传到各地,创造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市街巷名

宁波为文献之邦,众多地名趣味浓郁。

宁波建城始于唐长庆元年,刺史韩察筑子城,建衙署,但范围很小,到唐末景福年间,刺史黄晟为扩大城厢范围,又建造外城,称为“罗城”,现在的环城马路,就是当时罗城的城址。

唐明州建城之前,甬上已形成村落。濒临三江口的甬水村,在历史长河中,开拓发展,街巷众多,日益城市化。清光绪《鄞县志》记载有街巷地名154条。民国《鄞县通志》记有464条。改革开放以来,又新增地名100余条。

宁波建城后,原设有十个城门,以供出入。到了元代,有四处城门已被弃闭,只保留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永丰门、和义门六个城门,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1927 年宁波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开始拆城建路,在城墙旧址上建造可通汽车的马路,统称环城马路,但每一段则以六个城门的名称命名,如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即由此而来。

1925 年前后,宁波曾成立过街名委员会,整理城区、江东、江北地名。把零星分段地名统统伸延,统一成“路、街、巷”三种地名,尽量将有历史性、纪念性、商业性、习惯性等的地名予以保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与历史上名人有关,如中山路、苍水街、尚书街、华夏巷等。

第二种因商业市肆得名,如药行街、羊行街、大来街、宝兴巷等。

第三种以宁波城门得名,如长春路、和义路、永丰路、望京路等。

第四种以姓氏得名,如凌家街、陆家巷、陶家巷、杨家巷等。

第五种以桥得名,如双桥街、灵桥路、莲桥街、大桥街、府桥街等。

第六种以历代衙署得名,如崔衙街、县学街、郭衙巷、毛衙街等。

第七种以名胜古迹得名,如云石街、天一街、白衣巷、五台巷、白龙巷等。

第八种是因谐音、寓意、诗韵目序得名,如伴吉巷、翠柏路等。

第九种因坊得名:孝闻街、开明街、握兰巷、广仁街、迎凤街等。

在地理特征上,宁波为沿海港口城市,又地处甬、姚、奉三江交汇点,城厢内河道纵横交错,桥梁星罗棋布,又有月湖之胜,因此以江、河、湖、桥作街巷名称的比比皆是,如咸塘街、碶闸街、西河街、横河街、大桥街、莲桥街、潜龙巷等等。从这些名称中,人们不难想象当年宁波江南水乡的风貌。

宁波的不少街巷,是因为附近有衙署、兵营、学堂等建设而命名的。如府桥街、县前街、演武街、左营巷、仓桥街、县学街、呼童街、念书巷等。

宁波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些街巷就是以他们的名字、谥号和事迹命名的,如以抗清英雄张苍水名字命名的苍水街。忠介街,“忠介”是抗清英雄钱隶乐殉难后的谥号。三忠巷,“三忠”是指明末董志宁、冯京第和王翊三位抗清殉难志士。贺丞巷,是由于附近有贺知章的贺丞庙而得名的。

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街巷命名的重要原由。有了天封塔,就有了塔前街、塔影巷,建塔时两旁堆沙泥处叫大沙泥街、小沙泥街;有了天一阁,就有了天一街、天一巷;有了鼓楼,就有了鼓楼前大街(现镇明路北段)。又如,延庆巷、白衣巷、开明街、孝闻街、文昌街、波斯巷等的命名,就由于附近有同名的寺庙或古迹。

宁波历来以商业著称于世,手工业也很发达,这一切,在街巷名上也得到反映。如药行街、战船街、卖鱼路、铸坊巷、铁锚巷、纺丝巷等等,顾名思义,就不难想象这些街巷的经济特色了。

宁波的街巷中,还有相当数量是以姓氏命名的,如穆家巷、庄家巷、蔡家巷、莫家巷、汪弄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街巷名称又一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街巷消失了,但同时出现了更多新的街道,反映了时代特点,如甬港路、沧海路、桑田路、兴宁路、通途路、世纪大道。

宁波的一些街巷地名,一是研究地方历史的很好素材。如江厦街,这条街从五代到两宋及至明清,历千余年,是宁波对外开放的古代港口,古时称“甬江码头”,俗称大道头。《四明谈助》记载:“滨江庙左,今称大道头,凡番舶商舟停泊,俱在来远亭至三江口一带,帆椅矗竖,樯端各立风鸟,青江相间,有时夜燃樯灯。每遇阁广船初到或初开,邻舟各鸣钲迎送。番货海错俱聚于此。”陆士龙称:“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汜船长駈,一举千里,北接青徐,东通交广,海物惟错,不可称名。”甬江码头,对外贸易热闹非凡,是百货聚散之地。国内巨艇北航山东、河北、江苏,南达福建、胶州湾及两广。外舟巨艇驶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今天建造江厦桥的地方,就是昔日的大道头。大道头之东,俗称半边街,为海鲜集散地,东方发晓,鲜货船云集。清代李邺嗣先生诗:有“一阵腥风人吹惯”之句,江厦街从乾隆年间至抗战前的100多年间,商业极盛的宁波,钱庄林立达数十家,每当打烊,银元叮当之声通贯全街。故有“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之称”。

还有战船街,清代袁陶轩先生《鄮北杂诗》中有:“战船江边岁岁修,千家冢木几家留。近来樟树随山尽,出海偏拏估客舟。”战船街从两宋到明清 800多年间,是建造战船、商艇的场所,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108年)由战船厂承造两艘巨艇,一名“灵虚安济致远”,一名“灵飞顺济”,称为神舟,又称万斛船,在当时称得上是大吨位船舶。出使高丽,直到今天在朝鲜半岛还颇有影响。

月湖十洲之一的柳汀地名,因宋代时洲上四周植柳,故名柳汀。是环水之地,憧憧两桥——陆殿桥、尚书桥相通。宋代陈瓘《柳汀》诗:“密斡参差笼月影,轻波荡漾蘸烟条。暑天要比清凉地,欲往何辞度小桥。”柳汀在宋代是月湖中最佳一洲,倚沧碧绿,柳条动摇,冷烟疏雨,憧憧两桥上有屋,汀中有众乐亭,两翼各有长廊12间,连接桥上,以通往来。钱公辅《咏柳汀》诗:“葺成世界三千景,占得鹏天九万风,宴豆四时喧画鼓,游人两岸跨长虹。”春秋游者环观无穷,而终日不厌。众乐亭盛极一时,王安石、司马光等题诗酬咏,刻石勒碑,清代乾隆年间全谢山先生曾修葺,稍后,徐时栋先生题额:“古众乐亭”。不过以后所修众乐亭规模远非宋时。1954年拆除,今柳汀车马盈街,为通衢要道,1928年以后把汀之西圣功寺巷,延伸为柳汀街,70年代以后,跨城河之西广大区域也以柳汀名,街之西辟柳西新村,更胜宋时柳汀名。

对于街巷名称的探索可以反映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记录了地方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和经济活动,它是城市的一个缩影。追本溯源,了解其命名的缘由,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爱乡爱国的热情,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商业习俗

一、商店起名

旧时宁波商店起名十分讲究字面吉祥、读音响亮,反映了商家注重商德、爱护信誉,祈求生意兴隆、人财两旺的经营思想。

1. 多数店名(字号)由两至三个吉祥字组成。如源康布店、凤宝银楼、大有恒百货店、升阳泰南货店等等。根据最近曹厚德先生搜集整理的《招牌起名的吉祥字》有“隆昌盛福德兴同裕芳祥吉庆森生甡泰富万长升和明华康源丰馀全聚金昶元茂怡天宝章合年协阳有春鼎新义耀久安宏瑞开高奎诚成振恒润广宁仁如盈大老永云霞锦纶得翔顺寿光香慎中通利繁兆太达彰乾坤公厚凤复建享龙来美悦益震存妙”共102个,民国时期宁波多数商店的店名都是由这些吉祥字组合而成的。有的店名还在吉祥字之前加上店主的姓,如方聚元银楼、董生阳南货店等;有的则在吉祥字之前加“老”字,以示商店历史久远或注重信誉,如老同源咸货店、老德馨香烛店等。也有的在吉祥字之后加店主记号,大致有两种情况:一为子孙店,在保持店名不变的前提下,从继承者名字中选取一个字作记。如楼茂记酱园,创始于清乾隆时,系楼氏祖传产业,全称为“楼恒盛茂记酱园”。二为借牌店,如宁波有多家赵大有糕团店,最早一家为姓赵的上虞人所开,其龙凤金团出名以后,一些人为了抢生意,也借“赵大有”这块牌子开起了糕团店,但都标有各自记号,开在大戴家弄的为德记、灵桥门的为园记、鼓楼前的为信记、开明街的为文记、仓桥头的为富记、西门口的为莫记、中马路的为祥记、后塘街的为祥记分店。

2. 有的巧用相关典故或传说起名。如老三进创始于清末,原为前店后场的专业鞋店,“三进”出自黄石公三次以鞋试张良的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末隐士黄石公连续三天坐在桥上将自己鞋子甩到桥下,再命张良拾起来替他穿上,以试其忍心和毅力,最后将《太公兵法》传给张良助汉灭秦。老三进巧用这则与鞋有关的典故命名,又寓有虚心进取、功成名就的吉祥之意,可谓非常贴切。至20世纪50年代,与同福昌帽扇店合并后改称老三进鞋帽商店。又如甬江状元楼,原为一家小酒店,传说有位举人赴京赶考,在店中吃了拿手好菜冰糖甲鱼,便问此菜何名?店主很会讨口彩,答道:“此菜名叫‘独占鳌头’。”这位举人果然得中状元,衣锦还乡时重到此店,欣然命笔题了“状元楼”三字,从此名噪浙东。后来上海也开了两家同名酒楼:一名甬江状元楼,一名四明状元楼。

3. 也有的直接以店主姓名作店名。最别出心裁的要数缸鸭狗甜食店了,店主江定法,小名阿狗,不识字,就按自己姓名的谐音画了一只缸、一只鸭和一只狗作店名,由于其招牌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加上猪油汤团选料讲究,风味独特,所以很快就家喻户晓了。“三更四更半夜头,要吃汤团缸鸭狗;一碗、两碗上瘾头,三碗吃落勿肯走;袋里铜钿还勿够,脱落衣衫当押头。”这首民谣更是广为流传。

此外,在规模较大的商店中,还有一种“青龙招牌”,竖置于柜台角尺弯的青龙首,面向店门口,上写有关的吉祥词语,如南货店“游仙始荑”,酱园“鼎鼎调和”,酒店“温酿深醇”、“太白遗风”,酒楼“金樽酒满”,茶叶店“卢陆遗风”、“金瓯泛雪”、“玉盏流霞”,药店“橘井流丹”、“颐寿延春”,布店“杼轴充盈”,颜料店“匀碧调朱”,纸店“名重洛阳”,砚店“品重端溪”,镜店“菱花巧制”,秤店“心如衡平”,珠宝店“合浦探奇”,钱庄“川流不息”、“以义为利”,等等。

二、商务隐语

旧时生意场上有用隐语行话洽谈业务、交流信息的做法。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隐语行话只有业内人士熟悉,不为外人所知,有利于保守商业机密。特别在讨价还价时,常用隐语以一个字(词)代表一个数,如用“天、地、光、时、音、律、政、宝、畿、重”这十个字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因为天最大,代表一;地次之,则为二;光指日、月、星三光,故为三;时指春、夏、秋、冬四时,故为四;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故为五;律指古代称黄钟、土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乐器为六律,故为六;政指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政(七曜),故为七;宝指景天科、蝎子草等八种多年生肉质草木,通称“八宝”,故为八;畿指先秦时行政区域划分为侯、甸、量、采、卫、蛮、夷、镇、藩九畿,故为九:重指一的重复数,九加一为十。也有以“桃园”代表三、“一只手”代表五、“眉毛”代表八,细细品味起来,确也很有意思。

三、商家禁忌

旧时商家为祈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总希望时时事事能够顺顺利利,因此有许多禁忌。

1. 行为禁忌。店堂为营业场所,忌打呵欠、伸懒腰;忌双脚停在地栿(门槛)上,或两脚半进半出停在地栿两边,也不能坐地栿和背脊朝外手托门枋,说是这样会把财气挡住。店堂扫地忌由内到外,而应由外到内,说是这样可把金银财宝扫进来。还有布店忌敲尺、酒店忌晃瓶、米店忌坐斗桶、药店忌嗅药味,说是违反了要招致破财。吃财神酒时,不能吃鱼头和鱼尾,以表示有头有尾、连年有余。

2. 语言禁忌。商家从祈求吉利的心态出发,讲话时非常注意忌讳,如忌说“关”,每天营业结束,不说“关门”而说“打烊”。忌说“蚀”,因“舌”与“蚀”同音,改称猪舌头为“赚头”。忌说“饿”,因“鹅”与“饿”同音,改称“鹅头颈”为“香炉柄”。忌说“死”,改称鱼死了为“鱼文了”,人死了为“人老了”、“人没了”、“人走了”,气死了为“气煞了”。忌说“完”,改称完了为“好了”,等等。有的还利用谐音转换成口彩语,如忌说“碎”,春节期间万一失手打碎茶杯、碗盏,要说“岁岁平安”,因“碎”与“岁”谐音,谓可以化灾为吉。

3. 营业禁忌。旧时商家最忌开门第一笔生意“触霉头”,尤其正月初五开市时,对第一位临门顾客特别客气,称为“发利市”。甚至敬奉“元宝茶”(杯内泡有两枚青果或金柑)。并在价格上给予优惠。从来“开门顺全年顺”。正月初五财神日出门忌遇见僧尼。如途中遇见僧尼,便要悄悄将其夹在中间走过去,谓这样可把财气带进来,称为“兜财神”。

4. 动物禁忌。旧时视乌鸦为不祥之物。俗话说:“乌鸦当头叫,祸水免勿掉。”得赶紧吐一口唾沫,并念念有词“乌老鸦,白头颈。叫两声,不要紧”,说是这样可以解禳祛祸。老鼠被作为子神。如夜深人静时听到老鼠发出有节奏的嚓嚓声,会认为是老鼠在数铜钿,要连续念“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直到老鼠停止发出声响,说是这样就不会让老鼠把钱财通出去。随着时代进步、科学发展,旧时宁波商业习俗多数已经废弃,也有的则被赋予新的含义仍在传承。

同类推荐
  • 穿越晋江

    穿越晋江

    晨曦,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晋江大地,一群晋江人从岩洞里走出,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可他们并不怕冷,不管男女老少,都清一色裸露着身子。他们的模样有些奇怪,前额很低,嘴巴前突,个头也不高,最高的也不过1.6米。他们来到离岩洞不远的一个空地上,地上堆满了前一天吃剩的鱼虾、贝壳以及用来生火的木柴。他们围坐一圈,一边生火,一边用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说话。说到动情处,他们会手舞足蹈起来,原来是正在安排新一天的工作。一起来翻阅本书吧!
  • 魂牵梦绕新西兰

    魂牵梦绕新西兰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两大岛屿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
  • 罗婺历史与文化

    罗婺历史与文化

    本书阐述了云南武定地区古代罗婺部的兴起和发展,探寻罗婺文化的源头、探讨武定地区土司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最后提出了武定地区彝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罗婺文化的界定。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中国文明简史

    中国文明简史

    本书是一本大家写给大家的人文通识读物,带你进行一次典雅深邃的中国文明审美之旅。全书包括了史前时期、夏朝和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十三章内容。从浩繁卷帙的长卷中,追索文明的发展,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丰富与苍凉!
热门推荐
  • 剑神培育系统

    剑神培育系统

    作为现代最有天赋的剑客,同时也是现在世界最强的剑客的秦普锋,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被一把剑砸晕了……听这个叫不语的剑魂说他是为了培育一个剑神才出现的,秦普锋一阵欣喜,仰天大笑。“笑你个头!滚去修炼!按你这个速度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剑神,别给我丢脸!”
  • 花样恶美男

    花样恶美男

    我古寒茵身高不到一米六可体重却有70斤重,叶圣熙很痛恨我这个体育差成绩又差的我,总是嘲笑我,捉弄我,可是后来我懂得了他这样做的含义,我究竟是答应还是不答应,这真是一个让我捉狂的问题啊。当我瘦身成功后,叶圣熙却恨不得我增肥,我究竟是增肥还是减肥呢......
  •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部长达四十万字的旅行散文集里,陈大刚写下了他几十年的“走”和走,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肉体的。他的确走了很多地方,或是因公,或是刻意去旅游,时而青藏高原、时而丝绸古道、时而北国的雪、时而南疆的风,时而天高云谈、时而碧海杨波……,他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但更多的是放飞了自己的所思所虑——就这样,用了五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样一部值得一读的旅行散文集。
  • 回到过去之全民巨星

    回到过去之全民巨星

    大修完毕!请重新观看!-----------------------清云观中打坐修行的林云,阴差阳错之下穿越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又阴差阳错的被人抓进了娱乐圈……从这一刻开始,一个将娱乐圈乃至整个东方大陆搅的翻天地覆,几乎颠覆了所有规则的全民巨星,就此诞生。------------------------PS:非典型娱乐文,请多支持。
  • The Cleveland Era

    The Cleveland Er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月下星光

    月下星光

    孤独生活了几百年,终于遇见你。“你的心够坚定吗?”我这样问自己。经历了重重磨难,本以为不怕困难,可是,你知道了真相。我将如何面对你?
  • 觉醒吧,魔王陛下

    觉醒吧,魔王陛下

    失去记忆的神秘少女,跟同样失去记忆的神秘少年在危险度极高的‘魔法森林’与一条会说话的白色小蛇相遇……某一天当他们被森之魔法学院的院长奥洛发现并成为森之魔法学院的一员时,当她遇到他们时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 少女穿越奇遇记

    少女穿越奇遇记

    少女苏安雅因为一枚水钻发卡穿越到古代,她会有怎样的奇遇呢?赶快看看吧!
  • 封洪战道

    封洪战道

    异界风云,奇人辈出,一代天骄的崛起。
  • 魔法与片刀不得不说的故事

    魔法与片刀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个11老大做梦都想穿越,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参加穿越实验的机会(准确说是死皮赖脸)来到了梦想中的魔法世界,我们的黑老大干什么呢?当然是建立组织啦!请看我们主人公杨浩如何左手魔法右手片刀征服异世!226977257QQ交流群,望大家踊跃提出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