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4600000007

第7章 绪论 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提出背景与研究现状(3)

注释:

【1】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下卷,孙秉荧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32页。

【2】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3】何兆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4】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5】林庆新:《历史叙事与修辞》,载《国外文学》2003年第4期,第7页。

【6】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7】何兆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8】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9】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10】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中译本前言,第1页。

【11】Hayden White."Historical Text as Literary Artifact",Tropics of Discours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78,p.97.

【12】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中译本前言,第7页。

【13】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中译本前言,第1页。

【14】何兆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15】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6】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中译本前言,第1页。

【17】童斌:《跨学科研究与历史学》,载《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5期,第73页。

【18】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中译本前言,第7页。

【19】何兆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页。

【20】米歇尔·德·赛尔托:《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邵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21】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2】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中译本序。

【22】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52页。

【23】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24】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2页。

【25】海登·怀特:《元史学》,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1页。

【26】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27】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28】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29】Jameson Fredric.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p.67.

【30】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225页。

【31】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323页。

【32】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33】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34】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35】盛宁:《人的困惑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9页。

【36】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6页。

【37】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38】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39】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40】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470—477页。

【41】陈启能:《当代历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0页。

【42】普传芳:《历史的虚构性:谈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载《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6期,第96页。

【43】何兆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页。

【44】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45】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46】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47】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48】韩礼德:《韩礼德语言学文集》,李战子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49】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50】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51】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52】罗曼·雅柯布森:《雅柯布森语言学文集》,钱军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53】罗曼·雅柯布森:《雅柯布森文集》,钱军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54】罗曼·雅柯布森:《雅柯布森文集》,钱军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55】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56】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57】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58】Hayden White."Form,Reference,and Ideology in Musical Discourse",Figural RealismStudies in the Mimesis Ef fect.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99,pp.147-176.

【59】罗曼·雅柯布森:《雅柯布森文集》,钱军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60】Hayden White."Formalist and Contextualist Strategies in Historical Explanation",Figural RealismStudies in the Mimesis Ef fect.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99,pp.43-65.

【61】Hayden White."Formalist and Contextualist Strategies in Historical Explanation",Figural RealismStudies in the Mimesis Ef fect.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99,p.62.

【62】Hayden White."Formalist and Contextualist Strategies in Historical Explanation",Figural RealismStudies in the Mimesis Ef fect.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99,p.62.

【63】Hayden White."Formalist and Contextualist Strategies in Historical Explanation",Figural RealismStudies in the Mimesis Ef fect.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99,p.62.

【64】本书关于国内外对海登·怀特的研究概述主要是2006年6月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写的,至今已过去八个年头了。八年来,国内外涌现了上百篇对海登·怀特思想的研究论文。由于时间关系,2006年以来国内外对海登·怀特研究状况,我将在另一本书──《故事诗学──海登·怀特历史叙事思想研究》(暂定)中详述。

【65】对海登·怀特学术思想的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其学术思想,这一划分参考了埃娃·多曼斯科教授对海登·怀特的相关介绍。详见汉斯·柏坦斯编著:《后现代主义:关键人物》(英文版),美国布莱克维尔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326页。

【66】Traian Stoianovich.French Historical Method:The Annals Paradig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6,p.209.

【67】Hayden White."The Task of Intellectual History",Monist,Vol.53,1969,pp.607-625.

【68】Ewa Domanska."Human Face of Scientific Mind:An Interview with Hayden White",Storia Della Storiograf ia,Vol.24,1993,p.6.

【69】程一凡:《二十一世纪》,2005-02-28, http://www.cuhk.edu.hk/ics/21c.

【70】邵立新:《理论还是魔术:评海登·怀特〈玄史学〉》,载《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第110—123页。

【71】程一凡:《二十一世纪》,2005-02-28, http://www.cuhk.edu.hk/ics/21c.

【72】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73】程一凡:《二十一世纪》,2005-02-28, http://www.cuhk.edu.hk/ics/21c.

【74】Hayden White."An Old Question Raised Again:Is Historiography Art or Science?"Rethinking History,Vol.4,No.3,2000,p.391.

【75】Gordon Leff."Review of 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43,1974,p.600.

【76】Wulf Kansteiner."Hayden White's Critique of the Writing of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Vol.32,1993,pp.273-295.

【77】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50.

【78】Michael S.Roth."Cultural Criticism and Political Theory:Hayden White’s Rhetorics of History",Political Theory,Vol.16,April 1988,pp.636-646.

【79】Michael S.Roth."Cultural Criticism and Political Theory:Hayden White’s Rhetorics of History",Political Theory,Vol.16,April 1988,p.644.

【80】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44.

【81】Peter De Bolla."Disfiguring History",Diacritics,Vol.16,No.4,Winter 1986,p.50.

【82】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50.

【83】Eugene O.Golob."The Irony of Nihilism",History and Theory,Beiheft 19,1980,pp.55-68.

【84】Ewa Domanska."Hayden White:Beyond Irony",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1998,p.176.

【85】陈新:《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第188—192页。

【86】陈新:《历史·比喻·想像:海登·怀特:历史哲学述评》,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第69页。

【87】陈新:《历史·比喻·想像:海登·怀特:历史哲学述评》,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第76页。

【88】Hans Kellner."A Bedrock of Order:Hayden White's Linguistic Humanism",History and Theory,Vol.19,No.12,1980,p.28.

【89】Antony Easthope."Romancing the Stone:History-Writing and Rhetoric",Social History,Vol.18,1993,pp.235-249.

【90】F.R.Ankersmith."Historiography and Postmodernism",History and Theory,Vol.28,1989,pp.137-153.

【91】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9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93】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94】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95】Hayden White."Fictions of Factual Representation",Tropics of Discours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snd Landon,1978,p.122.

【96】Hayden White."Fictions of Factual Representation",Tropics of Discours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snd Landon,1978,p.123.

【97】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9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页。

【99】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10页。

【100】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101】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02】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03】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104】张进:《通向一种历史诗学》,载《甘肃高等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第14—19页。

【105】张进:《通向一种历史诗学》,载《甘肃高等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第14页。

【106】张进:《通向一种历史诗学》,载《甘肃高等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第14页。

【107】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108】陈晓明、杨鹏:《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09】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绪论,第5页。

【110】陈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111】Nancy Partner."Hayden White(and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and Everyone Else)at the AHA",History and Theory,Vol.36,No.4.Theme Issue 36:Producing the Past:Making Histor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cademy,December 1997,p.106.Note:AHA,the short fo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12】Nancy Partner."Hayden White(and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and Everyone Else)at the AHA",History and Theory,Vol.36,No.4.Theme Issue 36:Producing the Past:Making Histor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cademy,December 1997,p.107.

【113】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114】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115】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116】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117】陈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118】陈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119】孙绍振:《西方文化的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第18—25页。

【120】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121】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122】Ewa Domanska."Hayden White:Beyond Irony",History and Theory,Vol.37,1998,p.174.

【123】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引论。

【124】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125】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26】勒内·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27】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中华书局1934年版,导言,第4页。

【128】蒲振元:《中国艺术模式初探》,载《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第50—55页。

【129】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引论,第2页。

【130】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引论,第4—5页。

【131】阿尔贝·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页。

【132】圣佩韦、王尔德、蒂博代对文学批评的观点,参见李国华:《文学批评学》,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33】冯连驸等:《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66页。

【134】张澄寰:《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135】热奈特:《评论和诗学》,选自《修辞格三》,法国瑟伊出版社1972年版,第10—11页。

【136】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137】徐岱:《论当代中国诗学的话语空间》,载《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第5—15页。

【138】列夫·舍斯托夫:《思辨与启示》,方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139】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140】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141】列夫·舍斯托夫:《思辨与启示》,方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142】Ewa Domanska."Hayden White:Beyond Irony",History and Theory,Vol.37,1998,p.175.

【143】安克斯密斯:《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韩震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44】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46.

【145】Eric H.Monkkonen."The Challenge of Quantitative History",Historical Methods,Vol.17,1984,pp.86-94.

【146】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47.

【147】Gordon Leff."Review of 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43,1974,p.598.

【148】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600.

【149】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49.

【150】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p.150-151.

【151】John Nelson."Tropal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Reflections on Nancy Struever’s Remarks",History and Theory.Beiheft 19,1980,pp.80-101.(Nancy Struever’s essay was:"Topics in History".)

【152】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55.

【153】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48.

【154】Richard T.Vann."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2,May 1998,p.148.

【155】Stephen Bann."Towardsa Critical Historiography:Recent Work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Philosophy,Vol.56,1982,p.370.

【156】陈新:《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第192页。

同类推荐
  • 安静的勇气

    安静的勇气

    土地的核心是人。永远的土地之子,无论迁居何方,都是带根的流浪。《安静的勇气(下午茶)》这本散文集,作者刘学刚笔下的事物是遍及整个大地的,他很好地融合了乡村人群共有的情感,以农耕文明的方式,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温情的书写。他直面自己真实的家园,不虚妄,不矫正,家园里的每一种物事,都散发着人性观照的人文气息。这些散文文本,融入作者经由阅读和行走而得到的情绪,把对人间事物的热爱,以纤细、柔弱、低婉的语气,写得颇有深意,使得这本《安静的勇气(下午茶)》散文集有一种安静的、深入人心的力量。
  • 走开江

    走开江

    《走开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川东小平原-开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传奇的历史文化。作者历时五年,足迹遍及开江的旮旮旯旯,然后用笔用心记录下那些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奇的历史人物。对研究者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历史补充资料;对游客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旅游手册;对读者来说,《走开江》是一本散文大全。《走开江》在不动声色中,将人们带进开江的画卷长廊中,让人们摸到了开江的脉络,听到了开江的心跳,看到了开江的面相。写出了开江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开江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历史传奇,是开江地域文学的百科全书,是开江地域文学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是达州市一部具有地理标志性的作品。
  •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心灵,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文学,心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书名落脚于“行走”,毋宁说,是在行走中感受。同时,作者也显露出一种野心,这个野心就是把生命当作一个奇迹,来思考或者说来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哲学一词,是借用了作者文中自己的说法。生活的意味或者文学的呈现总能比哲学更丰富,更能摆脱概念的规定性而更加意味深长。
  • 那人那情那词

    那人那情那词

    我国古代诗词一如灿烂的珠贝,点缀着历史的海滩:又如明媚的星光,照耀人们的心灵。虽然那些诗词已是过去的辉煌,但是却依然值得我们一读再品。有这样的符号激荡在我们的心口,有这样的文字充盈在我们的脑海。每一次的品鉴都像一次远游,使我们的灵魂挣脱枷锁,在那片或美丽或凄婉的世界里徜徉,放眼望去,美不胜收。温健所著的《那人那情那词》把影响了整个宋词走向的词人一一罗列,并把他们的代表作一一解析,不是用那种冰冷的专家式的口吻,而是用一种热情洋溢的笔法,以词为主轴,人为主角,铺陈出一篇篇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
  •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传统昕谓的“诗学”,主要指诗歌理论与批评,但是,钱志熙先生在分析了从晚唐到近代“诗学”一词的使用情况后指出,“诗学”一诃,“除了指诗歌理论与批评外,还指构成诗人创作之能力的学理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学是构成诗歌创作的基础,诗学的主体存在于诗歌创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史即诗学史”。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是对先秦诗学活动有关问题的思考心得,分上、中、下三篇。
热门推荐
  • 天寻健

    天寻健

    一个从雪原走出来的少年,为寻找心中的答案而不断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挑战……人鬼仙魔、爱恨情仇,一路走来,他都经历了怎样的惊险与刺激……身世的谜团他能否解开,父母的去向他能否获悉……命中注定的劫难又能否绊住他追寻的脚步……面冷心热的他最终会走出怎样的传奇……欢迎来到《天寻健》,带给你不一样的中国风仙侠修真感受!
  • 羁绊已千年

    羁绊已千年

    青鸾未灭,残梦还乱,九重天上,终换你一颗真心。初回夜阑,凤舞九天,奈何桥边,终得你一世相伴。你不知,沧海桑田两难全。我宁愿,情到深处终未寻。狼王的守护,她能否发现?
  • 菇凉系统君喊你回家吃饭

    菇凉系统君喊你回家吃饭

    北宫芜,在校内是出了名的玩世不恭,手下有一票誓死追随她的崇(nao)拜(can)者(fen),在家里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宅女。一日,某系统来探访地球降落失败阴差阳错与北宫芜绑定,兰后————地球上一名善良单纯(?)天真浪漫(?)的少女就酱被系统君拐上了一条不归路。
  • 遥远的拂晓

    遥远的拂晓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但当我用西瓜刀削掉至亲之人半个脑袋的时候,我想我已经决定了去路。
  • 星光烂漫:冉冉辰惜

    星光烂漫:冉冉辰惜

    一个温润如玉,一个腹黑精明,本都是绝世良人,却纷纷爱上了她,她该如何抉择呢?
  • 我的少女明星

    我的少女明星

    他是从一个密封的实验室里逃出来的人,在受重伤的情况下被一个当红的少女明星救起,从此人高马大的他过上了当保镖的日子。那谁,不会不许你多看别的女人一眼吗?不行?那我看两眼……那谁,你不能窥探我的心事。都说女人心海底针,我如果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我怎么好好的保护你?那谁,我想好了,以后你叫冷誓。这名字不错,勉勉强强接受了。只是,他到底是谁,身上这股异于常人的异能,又是哪儿来的?【已有完结的小说,坑品有保证,入坑请放心。】
  • 生灵怪象的故事

    生灵怪象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王国简直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在那些语言浅显、妙趣盎然的美丽童话故事里,有的蕴藏着严肃的人生准则,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有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揭露了黑暗、鞭打了丑恶;有的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丛书,把世界各国许多童话名篇佳作装在一个美丽的花篮里,让它熠熠闪烁的光辉照耀下一代人茁壮成长,使孩子们梦幻般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 异世之尸帝

    异世之尸帝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倒霉小子如何能在这个陌生的世界走上成功之颠,走上成为传奇之尊。斗圣,斗神、法圣,法神有何了不起,都靠边站着吧。华丽,豪华的婚礼、让世界巅峰强者抬轿,让各大主神拉车。没实力的在找抽。比我实力强的,我忍。〔我狂我有资本〕!
  • 侠道少女

    侠道少女

    小说名:侠道少女。本小说是魔法奇幻类,讲述一个行侠仗义的女盗贼贝尔维娜(侠道少女)和一个头脑聪明的名侦探斯特尼尔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个是同班同学,在学校里装作势不两立的样子,其实彼此都喜欢着对方。贝尔维娜的父母在她还未出世时候,与一个邪恶的女魔法盗贼安妮玛丽结下了仇恨,维娜为了结束这场仇恨,所以夜晚要扮成侠道少女,一边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一边来调查安妮玛丽的行动,因此引发出一连串的感人、爱情、有趣、惊险、生死决斗的故事。
  • 十年韶华倾城恋

    十年韶华倾城恋

    她是当今圣上亲口册封的冷面郡主,他是武艺高强身份尊贵的墨王陛下。通过一次聚会,相识,相遇,相知,相伴,后来他们终于在一起了,但由于一次意外她十年的守候却全都负尽,一个人十年的青春难道是能等的吗?玉佩已碎,玉琴已毁,从此你我,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