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5000000027

第27章 论夏衍的品格与成就(15)

浅析夏衍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历史作用

方建华

众所周知,夏衍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负盛名的电影剧作家、戏剧作家,中国革命文学艺术运动的活动家,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00年,夏衍出生在浙江杭县一个没落的仕宦之家,1914年入中学,毕业后保送日本学习。1927年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文艺界,在电影、戏剧、散文、评论诸多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9年10月,夏衍与郑伯奇、阿英等人组建了上海艺术剧社,第一次担任导演,排演了《炭坑夫》。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夏衍当选为执行委员,1932年,他化名黄子布进入“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在此其间,他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奠定了中国电影重视剧本创作与导演运用蒙太奇语言的理论基础。

1933年3月,夏衍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狂流》问世,被称为“明星公司划时代的转变力作”。同年,夏衍又拍摄了《春蚕》、《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等影片,《春蚕》被认为是1933年中国影坛的重大收获,此后,他又创作了《女儿经》、《压岁钱》、《自由神》等多部进步影片。与此同时,他创作的多部戏剧作品在革命戏剧运动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称夏衍是“中国电影的根”,可谓是一语中的,名至实归。夏衍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夏衍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与繁荣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夏衍对解放前少数民族电影的批判促进了少数民族电影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细数中国电影史,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于1905年的中国电影,在其100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曲折变化,由幼稚走向成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并形成了中国文化影响下特有的影视艺术。但就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而言,虽然从1905到解放前的44年时间里,曾有新闻纪录影片记录和反映过少数民族生活,但数量很少;而故事影片仅有两部,一部是反映蒙古族、汉族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塞上风云》,一部是反映台湾高山族、汉族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花莲港》。

而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夏衍以其对电影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的敏锐知觉,对当时的电影创作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批判与创新。特别是对当时一些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丑化少数民族及汉夷之争的现象,从民族团结、文化共存等角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1940年前后,老舍创作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在桂林举行公演引起轰动,9月14日戏剧春秋社召开座谈会,讨论评议这部话剧。孟超谈到戏的主题问题,他认为作品反映的回汉相处问题,“差不多都很好,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发生,因此,这个主题是否需要,成为问题的问题了”。对于这种看法,夏衍认为“不尽然”,他指出回汉之间当时确实存在矛盾,“作为主题,未使不可,只是《国家至上》表现得不够,并没有写出相互敌视的根源……我认为所以敌视亦有内在原因,不会那样简单”。他认为引起回汉矛盾的根源有二:一是日本汉奸的挑唆,二是大汉族主义。

1949年初,夏衍于香港《文汇报》发表了关于电影《大凉山恩仇记》的影评《恩仇不容曲解》,文中夏衍认为虽然电影《大凉山恩仇记》制作方声称拍摄意图是为了解决汉夷之间的纠纷,消融双方宿怨,使之和平相处,但是从影片本身来看,这种意图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大凉山恩仇记》作为一个反映汉族与倮倮的纠纷的电影,在当时汉夷之间引起纠纷冲突是事实,但是在影片里,我们既看不到那种纠纷的历史渊源,也看不出造成和解决纠纷的现实条件。他认为当时形成民族间的纠纷与冲突的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不协调,汉族反动阶级(官员及其附庸——地主、商人等)掠夺夷人、压迫夷人、剥削夷人,使其不能好好生活,才不得不起来反抗。因此,在这种纠纷与冲突中,汉族反动统治阶级应该负主要责任。而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夷人的野蛮不堪,好勇斗狠,仿佛这才是造成这一系列纷争的主要原因,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而影片的结局,夷人为汉人善行所感动,自动率领大批倮倮投降汉人,皆大欢喜。夏衍指出:“这是什么呢?无他,完全是站在汉族反动统治阶级的立场,要夷人悔过,并宣扬反动统治阶级的怀柔政策及其成功而已。”他认为这部影片充满了大汉族主义思想,抱着民族优越感,不把少数民族当回事,认定自己文明而别人野蛮,别人命定应该对自己臣服的落后思想。

应该说,这个影评明确提出了夏衍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观:他认为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必须采取“民族自决,相互尊重的原则”,这一理论观点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的核心,同时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基本方针,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夏衍对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关怀和期待促进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与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后,纪录片、美术片、戏曲片、故事片等诸多片种均开始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创作生产,进入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从50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的17年时间里,中国电影艺术家共创作生产少数民族故事影片120余部,涉及到约40多个少数民族,不仅数量可观,还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影片。如:《内蒙人民的胜利》(蒙古族)、《金银滩》(藏族)、《太阳照亮了红石沟》(回族)、《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猛河的黎明》(藏族)、《芦笙恋歌》(拉祜族)、《回民支队》(回族)、《五朵金花》(白族)、《刘三姐》(壮族)、《阿娜尔罕》(维吾尔族)、《鄂尔多斯风暴》(蒙古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天山的红花》(哈萨克族)等等。这些影片,有的取材于各民族流传悠久的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各民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的记录了各民族翻身解放、剿灭残匪、建立新政权的历史变迁,有的描绘了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创业篇章,有的则侧重于各民族风俗民情的展现和对民族团结的讴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特别是各民族不同的人文内涵、神采风貌、风土人情、歌舞服饰,都使影片赏心悦目,独具异彩,以极大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电影观众。也正是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使中国电影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电影艺术的殿堂,并获得了诸多荣誉。如:1952年《内蒙人民的胜利》获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编剧奖,1958年《边塞烽火》获最佳演员奖,1960年《五朵金花》获埃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最佳演员银鹰奖等等。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1949开始,夏衍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与外事工作,直至“文革”开始因为电影受迫害而解除工作。在这一份简单的履历中,不难看出夏衍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与繁荣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根据史料档案,这个良好的开局是在周恩来、夏衍等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党和政府的导向领航,使少数民族电影在迈出第一步时就有了明确坚定的方向。从此,维护党的民族政策、统战政策和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习惯成为每一个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自觉恪守的准则。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重点提出来的就是被誉为中国百年电影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五朵金花》。影片创作于1959年,当时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艺事业面临着“左”的干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势头也明显减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保证中国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电影事业的继续良好发展,时任文化部主管电影的夏衍副部长,明确要求《五朵金花》的编导要“遵循艺术规律,用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并且从构思创意到具体创作,夏衍几乎全程参与其中。

首先,电影《五朵金花》的创作就是由夏衍发起的。1958年12月8日,由夏衍主持召开的西南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下关工人礼堂召开,来自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及各方文艺工作者21个民族8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夏衍、袁勃、陆万美、徐嘉瑞及各代表团领导和大理第一书记欧根等出席了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白天除看演出讨论、座谈外,多数时间各代表团在夏衍的带领下分别到了大理喜洲、周城、上关、花甸坝等地进行采风、观摩考察。会议结束后,夏衍回到北京,大理秀丽的风光、白族人民勤劳欢快的精神风貌时时在他脑海里闪现,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他便致电当时的云南省委宣传部长袁勃,要他设法搞一个庆祝建国10周年的献礼片,地点要求在大理的苍山洱海之间,以风花雪月为背景拍摄一部反映大理白族人民在大跃进中能歌善舞的生活片。

其次,在电影剧本及影片筹备期间,夏衍更是运用自己的剧本创作理论,将原名为《十二朵金花》的纪实小说,改编成剧作结构严谨,剧情丰富并张弛有度的《五朵金花》。也正因为剧本的严谨,使《五朵金花》被后来的电影研究学者誉为“中国第一部站在世界电影理论前沿的电影作品”。同时,在电影拍摄前剧务统筹安排的各个环节,夏衍亲自到长春电影厂选定著名导演王家乙担任电影《五朵金花》的导演,著名摄影家王春泉担任电影摄影,以及美工陆淦、作曲雷振邦,并挑选杨丽坤、谭尧宗、王苏娅、朱一锦、孙静珍等担任《五朵金花》的主要演员。最后,为能够在更多国家发行,夏衍亲自为电影各处奔波,避开各种不同的审查剪刀,从而达到广泛宣传、扩大该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

正因为夏衍的这一系列动作,使得电影《五朵金花》紧紧抓住了白族青年阿鹏寻找爱人的线索,以重名的几位金花引发的误会为情节,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衬托,以动听的音乐为渲染,以白族特有的浓郁风情,及明快诙谐的轻喜剧艺术风格表现了白族青年纯真美好、真挚热烈的爱情生活和乐观向上、坚贞执着、善良忠厚的精神风貌。对社会背景的淡化和对爱情描写的强化,使这部作品在充满了“尖锐、激烈、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爱情描写尚被视为“禁区”的当时的中国银幕脱颖而出,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在偏重于强调文艺作品的教育、认识功能的当下,影片以人物心灵美、山水风光美、歌曲音乐美、演员美、服装美、情调美、意境美、风格美,充满了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在审美功能方面取得了与众不同的良好效果,满足了广大观众审美愉悦上的期待和渴求。《五朵金花》的问世,是真正贯彻“双百”方针、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排除“左”的干扰的重要成果。在一片叫好声中,成为建国10周年献礼影片中的亮点。同时,这也是该影片能在国际上取得赞誉,并在50年后的今天依然受到肯定和追捧,成为少数民族影片经典的根本原因。

三、“文革”以后夏衍在我国电影创作史上的拨乱反正明确了新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正确道路

可以说,电影《五朵金花》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发展到繁荣的一个里程碑。从《五朵金花》开始,在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少数民族故事影片创作形成了一个高潮,佳作频出。《回民支队》、《刘三姐》、《摩雅傣》、《达吉和她的父亲》、《鄂尔多斯风暴》、《冰山上的来客》、《农奴》、《阿诗玛》、《天山的红花》相继问世。同时,此后的少数民族故事影片创作在突破创作禁区的艺术探索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的硕果。

但是,“文革”十年开始,中国电影特别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工作人员(演员、导演等)受到了冲击、迫害,少数民族电影创作陷入了低潮,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也不见踪影。直到1979年,夏衍恢复工作,在第一时间对我们的电影文艺创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及时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文艺创作的正确指导路线。

在1979年的“电影导演会议”上,夏衍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电影创作“思想不够解放,条条框框多,清规戒律多,政治与艺术关系不明确”,并重新确立了要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电影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

至此,中国电影创作正式回到艺术创作的正确道路,并确立了以艺术为标准的积极探索的创作思想,为新中国电影创作创新,重新回到世界电影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理论价值观的指导下,80年代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再度兴起,优秀作品如《黑骏马》、《不想当演员的姑娘》、《农奴》、《红河谷》、《可可西里》等优秀少数民族电影相继问世,这些电影大胆地借鉴世界电影的理论成就,并结合中国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际,无论是在电影的表现形式,还是电影技术的创新上都可圈可点,得到了国际电影市场与艺术界的高度赞誉,真正走出了一条“民族的和世界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路。

同类推荐
  • 丰子恺散文精选

    丰子恺散文精选

    小读者们,相信你们对丰子恺的漫画都不会陌生吧。他的漫画往往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而且内涵丰富的意蕴,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忍不住思绪万千。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画坛上独树一帜。《丰子恺画集代自序》中作家自己曾写道:“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可以说是丰子恺一以贯之的创作理想,不仅体现在其漫画创作上,在他的文学实践上;也是如此。
  • 叙事:中国版 第二辑

    叙事:中国版 第二辑

    本书收录了“叙事、病残与身份”、“短篇小说的叙事进程:语料库文体学方法初探”、“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广义叙述学:一个建议”等文章。
  • 观照

    观照

    《观照》是诗人柳文龙的一本诗集,作者用这么大的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诗集,体现了他与一般江南诗人在写作抱负上的差异,走上了形而上的路子,一个与世俗价值观拉开了距离的写作者,他必然是纯粹的;一个对周遭美学情趣富于警惕的作者,他必然是浩大的。
  •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这本书是周作人的散文集,在他的早期同人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纷纷选择了各自的政治立场时,唯独周作人选择了生活本身,试图耕耘“自己的园地”。周氏散文一般为闲话式的,“大至宇宙,微如苍蝇”,无所不谈。他写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北平的春天,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确乎很需要一些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平和、淡泊、娓娓说来、不浮燥凌厉,读来令人心生闲适。他认为,平实、自在的个人生活,才是真实的、应然的,他相信近切实在的生活本身,更相信个人生活的完成。周作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渴望微妙地美地生活,这些都表现在了他的散文里。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热门推荐
  • 神奇宝贝世界的口袋妖怪大师

    神奇宝贝世界的口袋妖怪大师

    少年带着《口袋妖怪》中的六只强大精灵,以艾克斯之名,穿越到了神奇宝贝世界。没有金手指,没有变异精灵,少年唯一的凭借就是有关神奇宝贝的渊博知识。他从不盲目收集神兽,亦或者无聊地去探索世界起源的奥秘。给后人流传下来的,是少年与传说中神奇宝贝们的友谊。这里有的只是轻松的日常战斗;绝对不可能依靠着加油鼓劲,出现皮卡丘之流击败超梦的坑爹“壮举”。利用特性与技能搭配,赢得了一场场较量,他向整个世界宣告:我才是真正的神奇宝贝训练大师。“什么,你说暴鲤龙都是水加飞行的属性?”少年看着自己的手腕,神秘一笑。“那你一定没有见识过这个。”
  • 腹黑金牌魔法师

    腹黑金牌魔法师

    她,莫菀卿,二十一世纪的地下流御组织的金牌暗杀者,一朝被至亲之人背叛,堕落悬崖,魂穿到天翔大陆。什么?她是人尽皆知的废物!父亲不爱,姨娘迫害,连街上的小孩都能欺负了去,最终死在莫家二小姐之手。风云变幻,转世重生,她,也不是以前那个她。他,荣成墨倾,等待了莫菀卿几千年,终于等到她转世重生而来。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纠葛牵绊,怎样的深情?三生三世,轮回转世,都至死不渝。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异界闻战

    异界闻战

    君欲守土复开疆血犹热志四方我为君擦拭缨枪为君披戎装君道莫笑醉沙场看九州烽烟扬我唱战歌送君往且看宅男如何在混战不休的异界生存····
  • 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

    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

    本书从华尔街的历史说开来,向人们解密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向人们阐释“金融”这一现在令人闻之色变的字眼究竟从何而来;通过对华尔街历史的介绍,它还向人们揭示了历次金融危机中最显著的特点、华尔街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摆渡危机,以及那些穿梭忙碌在华尔街上的大亨们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乘风破浪。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 风水异闻录

    风水异闻录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一伙顶风作案的盗墓团伙凭着一本奇书《杨公秘本》上的线索,深入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中想要寻找明朝第一富商沈万三之墓。三十年后,当年那个盗墓团伙中唯一活下来的一个人仅存的后人“我”,被爷爷勒令今生不准盗墓。但是在爷爷去世后的第二年,一个神秘的女孩找上了我,让我不得不重拾祖辈留下的技艺,走上了爷爷走过的老路子。
  • 风血

    风血

    中天主世界武道鼎盛数千年来战乱不休武者如蚁阴险狡诈背信之人比比皆是。主世界最为强势的三教九宗更是大战连天。。一夜惊变.村毁人亡..从此天真无邪的狗蛋(落风血)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 横吹曲辞 捉搦歌

    横吹曲辞 捉搦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日子

    鬼日子

    鬼,也想‘活’出一个鬼样儿来。在这个鬼的世界里,它是一个新‘人’。存在,是唯一重要的事儿。所以,它必须找到法则存在下去。旧文《东风暖》
  • 火影之争锋

    火影之争锋

    火影同人大家都看过许多吧!而这本和以往的所有同人都有所不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初代火影、宇智波斑、二代火影以及各个血继家族的鼻祖争锋的情境。霸绝无双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可以在这里一网打尽。这是一位帅哥理发师的忍者之路。我想写一本不一样的同人,我心中的火影。PS:火影已然完结,或不舍,或无奈。致我们心中的回忆!(虽然笔者是愤青,但是对于这部漫画,笔者有着特殊的情感。毕竟,这代表这笔者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