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早就已经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成功其实是一种努力积累的结果,更是苛求工作细节的最佳诠释。特别是当我们在工作中,不论你是一名老总,还是普通员工,只有把“每一件寻常的事做到不寻常”,苛求细节的尽善尽美,这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若要追求完美,就不能忽视琐碎
荀子在《劝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在很早之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非常重视细节问题了。
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的,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大事便更成为了空想。特别是在工作当中,尽管有的时候我们必须高瞻远瞩,但是实际上,工作其实就是由一件又一件小事组成的,我们只有把这些点滴小事做好了,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一原则。
很多有成就的人物,正是因为他们注重细节,才成就了他们的今天。比如,牛顿注意到到苹果由树上掉下来这一细节,才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弗来明深入思考葡萄糖菌被污染这一细节,从而发明了青霉素;阿基米德从洗澡水溢出澡盆这一细节得到了灵感,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沃尔玛公司坚持抓好“降低成本,为顾客省钱”这一细节,发展成为了世界零售业的巨头;丰田汽车公司更是把精细化的生产管理落实到了细节之中,从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海尔公司则始终坚持“精细化、零缺陷”的经营理念,让一个曾经亏损的企业发展成为了世界家电的巨头等等,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当然,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人物和企业所拥有的辉煌成绩,更应该从他们的成功当中吸取对于自身发展有利的东西,那就是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现如今,提起汰渍洗衣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大家对于其产品的口碑也是非常不错的,汰渍洗衣粉不仅去污能力强,而且味道清香。可是你知道吗,就在宝洁公司当年推出汰溃洗衣粉之前,也在细节上出现过问题。
当宝洁公司刚开始推出汰渍洗衣粉的时候,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都以惊人的速度向上飙升。可是过了没多久,这种异常强劲的增长势头就逐渐降了下来。当时宝洁公司的销售人员对这样的情况感到非常不解,虽然他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销量停滞不前的原因。
于是,宝洁公司召开了一次产品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有一位员工说出了汰渍洗衣粉销量下滑的关键问题:“我感觉,汰渍洗衣粉的用量太大了。”
宝洁公司的领导们听完之后,非常敏感,急忙追问其中的缘由,这位员工继续说道:“看看我们的广告,倒洗衣粉的时候要倒那么长的时间,衣服是洗得干净,但是如果用那么多的洗衣粉,这样算起来显然是非常不划算的。”
听完了这位员工的这番话,销售经理立即把广告经理找了过来,一起算了一下展示产品部分当中倒洗衣粉的时间,结果发现是3秒钟,可是其他品牌的洗衣粉,在广告当中倒洗衣粉的时间仅仅只有1.5秒。
正是这1.5秒的细微差别,就导致了公司产品的滞销状况,以及不良的产品形象。由此可见,现如今这样一个注重细节的时代,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也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细节真的是多么的重要。
麦当劳的创始人克洛克曾经说过:“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让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
一个成功者与一个失败者的区别,往往就是在做事情的细节上的差别。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多数人一心只想着成就大事,往往到了最后是空欢喜一场,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要少于失败的人的原因。
一个人做大事不拘小节,这固然是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从而造成耽误大事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做事情只有认真仔细,才能够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对于那些看不到细节,不注重细节,不能够把细节当回事的人,他们一定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乐趣,而是当成一种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这样的人永远都只是在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永远无法进步,工作更别提追求完美了,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处着手,在细微处切入,着眼全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小的细节能决定最终的结果
约翰·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当听到大家在夸一个年轻人前途无量的时候,我总要问:‘他努力工作了吗?认真对待工作当中的小事了吗?他从工作的细节当中学到东西了没有?’”
一个人,即便是有再高的学历,但是如果对待工作不认真,不能够将敏捷的判断力、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当中的具体细节联系起来,那么最终也将是一事无成。
曾经有一家著名的国际贸易公司高薪招聘业务人员,在众多的应聘者当中,有一位年轻人的各方面条件都是相当的优秀,不仅毕业于名牌大学,而且还有3年专业做外贸公司的工作经验。所以,当他面对主考官的时候就显得异常地自信。
“你之前在外贸公司主要负责什么工作?”主考官问道。
“做花椒贸易。”
“以前花椒的销路非常好,但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花椒的质量不好。”
“那你知道为什么花椒的质量不好吗?”
年轻人低头想了想,说道:“一定是农民在采集花椒的时候不够细心!”
主考官看了看他,说:“你错了。我之前去过花椒产地,采集花椒的最佳时间只有一个月。如果太早了,花椒还没有成熟;如果太晚了,花椒在树上就已经爆裂了。花椒采好之后,一定要在太阳下暴晒一整天,如果晒得不好,那么就不能够称之为上品。
而在最近几年来,很多农民为了省事,就把采集好的花椒放在了热炕上烘干。这样烘出来的花椒虽然从颜色上看起来和晒过的花椒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是味道就相差的非常远了。你要记住,一个好的业务员一定要重视工作当中的各个细节。”
确实如此,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本行业的门道,并且还要研究得十分透彻。在这一方面,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也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观察;有的事情虽然有一些困难与挑战,但是也要努力去探究清楚。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能够顺利清除事业发展道路当中的一切障碍。
有一句格言说道:“只因准备不足,才导致失败。”其实这句话可以作为无数失败者的墓志铭。有的人虽然愿意努力、愿意牺牲,但是由于对工作当中的细节问题没有把握透彻,不能够把工作做到位,所以便始终也无法实现自己成功的梦想。
让我们仔细看看周围,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始终把握不到位、“熟不生巧”的人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于工作当中的细节往往是抱着“差不多”和“想当然”的念头,做起事来敷衍塞责,不调查不研究就凭空下结论。结果,即使是做第100次同一件事,也不会比第一次做的好多少。
工作的时候敷衍了事这会给公司带来不利,但是损失最大的还是你自己。老板有可能并不了解每一位员工的表现或者是熟知每一份工作的细节,但是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位聪明的员工心中牢记清楚,能够掌握工作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做到位,最终才会给自己和公司带来巨大的好处。
“不论做什么事,你都应该精通它。”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你不能够把工作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位,那么即使是真理,对你而言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把细节系统化,更有冲击力
有的人对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经验可能会过分的看重,认为任何事情都得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对在某一方面没有太深经历的人很可能还看不上眼,大有非经历不能言的倾向。
还有的人对于细分领域的经验根本就是不屑一顾,一句大同小异,足以扫平某些行业实践和经验的独特性。其实,这样的两种看法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但是也是比较极端的看法。
对于某个领域的把握,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实践和深入,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实际上就是站在这一角度来说的。但是,也不一定非得说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亲身实践才能够具有发言权,如果真的是这样,德鲁克和科特勒即使活到1000岁,也未必能成为大师。
当然,我们不能够否认,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同一专业,例如销售,确实就是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但是每一个行业也都还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果你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或者是必要周期的过渡,那么肯定是难以适应要求的。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在招聘销售或者是管理人员的时候,要求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即使是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也不例外。
假如我们把工作经验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大致可以分为框架和细节两大部分。如果我们单单从框架来看,只要是专业相同的工作,那么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可以采用大而化之的方式加以掌握。
如果你做过饮料行业的企划,那么到了数码产品行业,也许就不能够完全胜任。我们从细节上来分析,即使专业相同,不同行业之间也还是会存在一些较大的差异,你将这个行业的经验照搬到其他行业,那么肯定会出现问题。
你不具备直接相关的经验,又不认真去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没有过渡周期的心理准备,遭遇了挫折基本上都是必然的。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工作经验说起来并不复杂,基本上都是由一些非常具体和易懂的东西组成的。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也没有人给你系统地讲解过,这完全都需要你从头领悟,而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当然,如果有专人给你进行专门的培训,你就会觉得其中的很多关键点居然会如此的简单,你只需要稍加记忆就可以完全掌握。
现实工作当中的经验,更多的则是一些细节性技巧。而任何一个领域的经验,也都是由成百上千的细节性技巧组成的,假如我们想把这些东西系统地掌握,并且能够得心应手,还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用时间、勤奋和智慧去换取。
现在很多职场人士遇到了问题就会使用谷歌和百度搜索,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无非就是输入关键词,点击一下搜索按钮,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是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寻找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选择什么是关键词,关键词之间应该如何进行组合,如何挖掘在搜索结果当中没有直接显示出来的资源。
很多职场人士都面临职业发展受挫的问题,吃亏就吃在过分藐视经验的专属性,强调大同而忽略小异。
于中期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销售工作,但是最长的工作时间也只干了一年半左右,大多数时间都不满一年,而且还经常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地跳槽。
于中期自己倒是能说会道,很有激情和鼓动性,在更多的时候倒不是老板炒他,而是他把老板炒掉,而他理由有很多,不是嫌工作太辛苦,就是抱怨拿得少。
这么多年下来,于中期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之中,收入自然不会理想,别人薪水早已实现了5-15倍的增长,而他只是2-3倍的样子,如果我们再考虑到物价因素,大致上也就是原地踏步。与此同时,他对于财富的追求也基本上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有很多朋友都劝过他,如此跳来跳去,不仅自己的专业技能无法持续提升到更高境界,而且心态也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更为严重的是,难以积累客户资源,永远都是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轮回之中,而且每一次都是新领域,这样对于他来说就是新手,经验能够用上的也不多。
其实,在任何职业和岗位上的经验绝对不是深不可测的,只要我们能够努力,并且勤于锻炼,用心领悟,那么在绝大多数位置上,聪明之人三年,普通之人五年,经验基本上可以初步实现系统化和细致化。
只不过现在很多职场人士,都希望能够把这些经验拿过来就用,不太愿意培养自己的能力,最终让自己永远都是最底层的人,被竞争对手压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