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不仅在学龄期影响学习速度和质量,走向社会以后也影响沟通交流,影响随机应变和抓机遇的能力,影响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能力。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宏江博士说过:“人要过得不比别人差并不难,你努力一些就行了。但如果你立志要成为人中龙凤的话,那你需要一点东西:悟性!”可见悟性是出类拔萃所必需的。
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重视记性,忽视悟性,有些人甚至无视悟性的存在,在面对相关现象时,往往只简单地以“灵”与“笨”相区别,一语代之。记性是应当重视的,但悟性绝对不可忽视。夸美纽斯说,“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悟的事项”,是“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强求占有的”。
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悟性”问题?
对学龄前的小孩子是不好直接谈论“悟性”理论的,但是适当进行关于悟性方面的关注和引导是完全可能和应该的。这个时期关于这个方面的家教工作,大体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时关注孩子的悟性状态,留心发现灵性亮点和缺憾苗头,及时给以点拨,如赞美悟性强的事例,讲述悟性差的笑话等。
(2)给孩子提供“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悟性需要宽松的心理环境。家长要少一些包办代替,少一些越俎代庖,让孩子能够自由独立思考。
微软公司的技术总监周克说:“我们在学校做数学题,总是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每个步骤是多少分,错一步就扣一步的分。这是一种严格训练。它培养了学生的严谨,但却埋葬了学生的悟性。”家庭教育也有这个问题。多思多想才能不断感悟出新的东西来。思考力是提升悟性的必要因素。
(3)适当进行悟性构成要素单项强化训练和悟性综合训练,如联想、推断、预测、假设、比较,理清思路,开拓思路,完善思路等,可采取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有趣活动形式来进行。要让孩子感受到有所悟的快乐,以强化思考的兴趣并逐步养成习惯。
(4)家长要自觉努力提高自己的悟性,这样你才会有切身体验,才有可能指导到位。
2.让孩子在游戏中开启悟性之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能使孩子的观察、想像、思维、语言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开启孩子的悟性之门。
(1)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幼儿的正当权利游戏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表现在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
幼儿就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儿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对于儿童,社会将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他们的游戏权。因此,不让孩子玩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爱玩、会玩是评价好孩子的标准之一
当前在婴幼儿教育中,游戏行为往往不被鼓励,爱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的孩子。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幼儿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志。由于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会玩的孩子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3)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游戏与学习对立是实施游戏教育的重要障碍,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幼儿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你看见过孩子玩玩具吗?他们在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问,并努力去摆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会转?火车怎么会叫、会冒烟?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像力、思维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和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著名动画片艺术家万籁鸣,从小喜欢和母亲玩手影游戏。他常被墙上晃动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
形态生动逼真的手影游戏,激发了他对动画艺术的兴趣,长大以后他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成了著名的艺术家。美国语言学家斯特金娜夫人,她常和女儿维尼玩语言游戏、表演游戏。维尼3岁就会写诗,4岁写剧本,5岁出诗集。
由于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幼儿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了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而一些父母力图让孩子提早学习,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4)幼儿玩哪些游戏
3—6岁幼儿玩的游戏内容是极其丰富的。3岁孩子开始还玩0—2岁孩子玩的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如拿小铃反复摇晃,跟着小球跑,把盒子里的东西倒出、装进等。在这些游戏中,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感官,到3岁时逐渐过渡到象征性游戏阶段。
①角色游戏。孩子假扮妈妈喂养娃娃,背枪当解放军捉坏蛋。他们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实用具,这一切是建立在想像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
②结构游戏。孩子们喜欢玩搭积木、串木珠等构造活动的结构游戏,从中他们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了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审美情趣。
③表演游戏。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戏、影子戏。这些表演游戏从小培养了幼儿对戏剧活动和文艺作品的兴趣,培养出了未来的小观众和小演员。以上这些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的活动。
④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则游戏。如以唱歌、跳舞为内容的音乐游戏;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动为内容的体育游戏;以观察、注意、想像、记忆和思维等为内容的智力游戏。这些游戏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如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规则编制而成的。除此以外,那些民间游戏也是幼儿喜爱的。
(5)幼儿怎么玩
①依靠玩具玩。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如玩骑马至少需要一根竹竿,才能跑来跑去地玩起来。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启蒙的教科书。有的父母不准孩子玩那些瓶瓶罐罐的玩具,是不对的。没有玩具,游戏也就中止了。
②依靠想像玩。游戏都是一种假想的行为。当“医生”假装看病打针、当“司机”假装开车。大人称这些是“儿戏”,并不当真。这些儿戏建立在假想基础上,它使孩子的想像力丰富、思维活跃、创造力强。
③独自专心玩,与伙伴友好合作玩。3岁幼儿由于能力较差,所以,个人游戏很多,他们常把布娃娃当对象,和它说话、玩耍,然后再过渡到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过最初的集体游戏只是一种在一起玩的形式,而无合作的内容。真正有分工、有互助、有协调的合作游戏要到大班才出现。所以,3岁时和邻居孩子玩,往往玩不好,到6岁,孩子们已很能干,协作合群能力提高,他们可以玩很长时间的集体游戏。当然,独立性也更强了。
④在规则的指导下玩。游戏都有规则,只不过有的规则明显,有的隐蔽。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目的提出的,它能在游戏中起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游戏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孩子们为了玩,愿意遵守规则。
(6)孩子们玩游戏需要成人指导
不少父母给孩子买玩具从不计较数量和价格,但不关心孩子的玩。他们认为孩子玩就玩吧,只要不闯祸就行。其实他们不知道游戏有好与坏之别,不是任何游戏都具有教育价值的。如孩子玩“死人”的游戏,反映迷信的内容,就是不好的游戏。玩好游戏时,如缺乏正确指导,同样也会给孩子以不良影响。如运动量过大的游戏会损害健康,不掌握玩具操作技能的游戏会危及生命,在游戏中常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孩子会形成胆小、软弱的性格,而那些霸道孩子在游戏中如得不到指正,将会形成自私、骄横的性格。这些个性品德上的问题将会影响他们一生。游戏中的教育因素需父母去引发才能达到游戏教育的目的。如玩水,父母给孩子一个塑料袋,让他将水装进袋内,并用小针扎几个小洞,父母指导孩子观察水的流动,引起孩子对水流形成的兴趣,发挥玩水游戏的教育价值。若不指导也许只是玩玩而已。
同时,指导游戏需要父母的爱心。对游戏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它是建立在父母爱心基础上的,这种爱表现为对孩子的游戏的仔细观察、了解,对孩子的尊重,表现为父母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平等地参与游戏。
具体指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亲子共玩的技巧。教给孩子玩新玩具的方法:将新玩具给孩子时,应让他们自由地探索一会,边观察边和孩子谈话,积极向孩子提出问题和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如这是什么玩具,它叫什么名字等。之后在孩子要求下才演示玩法。指导孩子玩旧玩具时,要鼓励他们想出新玩法,如玩“小熊吹泡泡”,玩时可建议他们去追捉泡泡,观察泡泡上的有趣现象。一物多玩也需要启发。亲子共玩时要注意与孩子间的合作、交流,引发孩子的感情,产生共乐的效果,如父母可作为观众观看孩子表演。
②选购玩具的学问。选购玩具虽有许多要求,如教育性、艺术性、经济能力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为什么买、买给谁,考虑玩具的功能对孩子的影响,否则你就会花冤枉钱。其次,要识别玩具的好坏,那些制作精细、技术先进、功能单一、操作简便的玩具常常不是好玩具,它的欣赏性只能带给孩子一时快乐,不会对游戏产生长久影响。而一些传统玩具如娃娃、积木,还有那些废物当玩具的,由于它能激发想像,有多种用途,能充分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孩子百玩不厌,他们对用这些玩具所开展的游戏倾注极大热情。买玩具不如做玩具,孩子喜欢成人做的玩具,同时更喜欢自己做的玩具,那些动手折叠的手枪和帽子就会使孩子威风好一阵子。
③游戏角——孩子游戏的小天地。要给孩子安排一个玩具箱或玩具柜,最好能给他们一个玩具角,使他们有一个自己的游戏王国。在这个天地里,要求他们做小主人,爱护玩具,场地整洁,培养责任感和劳动技能。当然做这工作是不容易的,父母要记住,一要对孩子严要求,二要教会孩子整理技能,三要运用表扬、批评、鼓励与惩罚手段去督促他们的行为,四要学会有耐心和坚持。成功总是属于认真的父母。
3.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
培养悟性是以全面提升人的基本品质或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为基本内容,以促进人的积极主动发展,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实现人的潜在价值为根本特征。
(1)注重多学科渗透
文、理分家必然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培养悟性应注意扩大知识面,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理工科学生应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大都知识渊博,爱好广泛。如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对天文、地理、数学、机械、文学、绘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又如美国对1300多名科学家所做的5年追踪调查表明:有成就的科学家极少是只通一门的“专才”,绝大多数都是以具有多学科知识取胜的。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而没有广泛的知识摄取,悟性也不可能高。
现在学科分类很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学科学等多种学科并存,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显著加快,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多学科相互交叉,使得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文理交叉、实现多学科渗透已经成为培养悟性对人才需求的一种趋势。
因此我们应注重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悟性能力的培养,拓宽专业面,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包括文史哲艺术基本知识、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教育;注重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2)高尚的人文素养培养
①勇于为科学献身的高尚的人生观;②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③科学研究上的好奇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④成功时虚怀若谷,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美德;⑤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⑥通力合作的精神;⑦敢于想像,善于想像的创新意识;⑧该学科中的美学等,真正使人们感受到人文修养对成长的影响。如物理课教师将居里夫人、伦琴、牛顿等科学家的敬业精神、道德风范渗透到物理学的教学中,则使物理课更加丰富,更富有生机和人性,同时也陶冶了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