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36000000017

第17章 品行端正,良知在心可做圣人(3)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积攒名声只能招来小人们更多地忌妒,给他们更多攻击自己的借口;而积攒德行,则在修身的同时,不给小人们任何报复的机会,在无声无息间消灾避祸。

德为导向,才是基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正所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少德之人,纵有经纶满腹,也不能成大事。一个人如果有德有才,才有德御,就会充分为善,造福社会,成就事业。

高尚的品德与出众的才能,是获得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儒家圣贤们十分看重人的品德,认为品德比才能更重要。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孔子认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一旦骄傲吝啬,其余的一切也就都不值一提了。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品德不好,那么圣人连看也不会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以德育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当德与才不可兼得时,当舍才而取德,正如孟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王阳明有关“致良知”的观点,就能够看出他教育的目标。心学推崇“心即理”的思想,“致良知”在这一基础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王阳明认为,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于修养自身品德,那么自然能够公正地辨别是非好恶,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将国事等同家事一样关心,把天地万物看做一个整体,从而求得天下的大治。因此,“致良知”不仅是为学之道,更是育人之道,重在育人之德,“道德”或“良知”等精神品质蕴涵于经典之中,对人的自身修养有着与之相应的陶冶价值。

唐朝汝州有个叫夏子胜的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高中,被皇帝授予南县县令。这日,夏子胜携一家仆赴任,来到县衙,大小县吏已在门口等候多时,见新县令到来,一个个急忙迎上去。夏县令问他们去年南县老百姓生活如何,粮食是否丰收,商贾是否安分行商,官粮是否收齐,赋税是否完成,然后叫来师爷将县吏们所说记录在册,逐一核对账薄。几天后,师爷对夏县令说,一切都如县吏所言,去年南县一切安好。听完汇报,夏子胜点点头。

在南县县吏们的眼里,这个新来的县令与以往的县官老爷大有不同,除了处理诉讼官司时会开口说话外,平时听不到他说一句话。不过话虽然很少,但是做的事情却极为合乎规范,往来公文,刑罚办差,无论是上司还是下面的老百姓,都称赞夏县令做事稳当,是个好官。

这些官吏们十分不解,这个不爱说话的老爷到底是怎么一个人。一天,有个胆大的县吏将这一疑问向夏子胜提了出来,夏子胜听后,呵呵一笑,说道:“圣人行道,心正而行端,做官做民都是一个道理,为官之道在于教民养民,为人之道贵在德行,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做起事情来就不会有偏颇,如此,又何必说那么多的话呢?”

我们可以将这位南县县令的话理解为对“执事敬”的最好注解,事实上,一如这位县令说的那样,行圣人之道又何必多言,“良知”是心灵净化、涵养提升的必然结果。由此,对人忠信而不诡诈,与人交往而不奸猾,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与此相对,再多的话都不过是水中倒影,没有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两种品质不好的人;一种是品质不好、能力也不强的人,这种人因其能力有限,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会太大;另一种则是品质败坏但才思敏捷、能力出众的人,这种人更容易寻捷径上位,一旦得势,将会对反对他的人或社会集团造成巨大的危害,甚至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不可否认,没有灵魂的头脑,没有德行的知识,没有仁善的聪明,固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它们只能起负面的破坏作用。也许偶尔会给人们一些启发,或者带来一些乐趣,但却很难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发自内心的赞叹。反之,品德高尚的人,即便能力有所不及,也会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来获得成功。当然,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才能,一味强调道德修养。不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何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德为先,就好像王阳明告诉弟子的话:良知在人心,随你如何,也不能泯灭。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德行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前提,而才能是我们创造人生的手段。做到德才兼备,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绚烂多姿!

君子好德如好色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如好色是王阳明最爱举的例子,孔子说从来没有见过好德如好色之人,王阳明则期望人们能像喜欢漂亮的姑娘那样追求美德,将美德作为人类一种本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人们天生就喜欢美好的事物,可见“好色”是出于本性,而“好德”则源于自律。本性的好色不会有所变化,而自律的“好德”却需要主观的坚持,不懈的修养。要以“好色”的高度要求自己去好德气才算做到修身的第一步。

很多人一听到“色”就会联想到一些不好的方面。其实,“好色”是人的本性,不必视之为万恶之源。从文献记载可知,“好色”一词并非贬义词,只是到了近代,随着社会文化现象的转变而发生了语义上的偏离。

孟子曾说:“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衷。”意思是人在年幼时爱慕父母,成年之后爱慕少女,有了妻子则爱慕妻子,走上仕途为官则忠于君主。孔子言“好德如好色”,也就是肯定了“好色”是人们应该有的行为倾向。

既然“好色”是人之本性,其所固有的不以外界条件为转移的特性,正是好德之人应该努力做到的。要做到“好德如好色”,就必须将美好的品德根植于心,才能使之如人之本性那样自然地流露出来。否则,仅仅囿于思想中的品德,就算再美好,也无法影响我们的行为,无法使我们成为真正具备美好品德的人。

明朝的时候,有个农人一年四季辛苦耕作,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为这个,在这个农人生活的村子里,很多人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他家却能顿顿饱餐,这让村里人很是羡慕。

因为家有余粮,农人用一部分粗食当做学费,让自己的儿子上了私塾。这以后,老农见到谁都显得非常开心,经常对村里人说:“人活一世,不就是吃饭养家识字,做个好人嘛。现在这样我家都做得差不多了,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我做的,尽管开口,乡里乡亲的,我一定帮忙。”

半年后,这个农人的兄弟家遭了灾,离家来投奔这个农人,农人让他的兄弟先住在年久失修的祖居,说过一阵子给他修个新房,然后再搬过去。他的兄弟听后很高兴,逢人便夸自己的兄长如何如何对自己好。为了表达感谢,农人的兄弟抢着干农活,无论做什么都很勤快,渐渐地,农人自己不动手了,家里有什么事都让他的兄弟去做。

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这个农人说的新屋迟迟不见动静,他的兄弟有些等不及了,思来想去,他硬着头皮跟农人提起了屋子的事情。听完自己兄弟的话,农人沉默了一会,对他说:“这个事情啊,我还真给忘了,你放心,自家兄弟的事,我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第二天,农人的兄弟走在田埂上,有人问他房子造得怎么样了?他红着脸说不出话来,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当冬天来临之际,他还住在四处透风的祖居里,而他的兄长正在温暖的家中喝着自酿的米酒,次日一早,他没有跟农人打招呼,就离开了村子。

没多久,村里人便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在农人背后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还说什么有事尽管向他开口,你看看,这种人,对自己兄弟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我看还是离他远点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理睬这个农人,甚至他们一家都成了全村唾弃的对象。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王守仁是明代中叶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以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以外在于主体的“理”为本体的思路进行了抨击,指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热门推荐
  • 夜府之染城绝恋

    夜府之染城绝恋

    你是一个哥哥罢了,只是她的哥哥而已。夜府原本是个十分平静的地方,夜君染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姐,可是一切从遇到他开始就变了。爹爹不再宠爱自己了,哥哥也变得冷漠了,就连一向爱护自己的姐姐也开始变得那么奇怪了.......这次,且看君染如何解开这重重迷雾......
  • 强娶霸宠

    强娶霸宠

    他说,就算本王一辈子没有女人,也不会要你。她冷笑回他“亦是”。她终于成了别人的新娘,恩爱相知相许。她以为自己会从此幸福,淡然一生,却被卷进无数的阴谋。她再回到他身边,假意逢迎却心念他人,他为达目的亦是哄骗交加。一场更大的阴谋在不知不觉中酝酿。尘埃落定之时,终于知道,原来——宿命天定,缘由心生!
  • 玄结

    玄结

    一个平凡的高三学生一封午夜的来信开启我的世界
  • 家有病夫:我的夫人是神棍

    家有病夫:我的夫人是神棍

    九星一线,涅槃重生,吉天象,紫星陨落,颠覆万生,她苏九儿,命悬一线,失命魂,以九星为介,紫星为心,透彻天下,再获重生。他时洄,命凶,风云蔽日,辛苦重来,虽有智谋,却万事挫折,空有一番事业,身边美女如云,却一生病魔缠身,诗曰:万事终局万事空,逆难失意逢空亡,病弱短命多暗淡,克夫伤子破家风。当他们相遇,命运可有转折?
  • IN 谈资

    IN 谈资

    一个场景一次对话,因一次对话彼此之间便能缩短距离,放松神经,活跃气氛。生活中的无数个小场景让我们度过每一天,而这一天中,这些小场景每一个都是富有欣赏性的话剧吗?都能让交流的彼此感到轻松愉快吗?
  • 瑜

    他天生痴情种,等她重生,只为与她再续前缘,哪怕荒废百年功力,哪怕为她再守江山,也在所不惜,惟愿妾能倾心相待。就算不再相见,也会记得初见她时,她满脸淡漠,开口一句:“妖怪,受死!”她天生不合群,为他迎战,只为与他此生不离,哪怕不再进入轮回,哪怕为他奉出生命,也毫不畏惧,惟愿郎能好好活着。就算不再记得,也会想起初见他时,他一脸淡笑,眉峰轻挑:“美人,嫁我!”一世守,一世念,世世回眸;一生情,一生忘,生生厮守。
  • 冷酷邪神:废材小姐太嚣张

    冷酷邪神:废材小姐太嚣张

    死后穿越,竟是无父无母的废材,改变体质,从此,与同伴共闯天下。他,万年玄冰,只为他春回大地,她,万人之上,只与他相伴永生。他说:不是无情,亦非薄性,只是没遇见让自己心动的人。她说:若非死别,绝不生离。除非有一天,你撵我走。
  • 学霸是我的

    学霸是我的

    很多学生时代的恋爱都是从真心话大冒险这个混账游戏发展开的........
  • 网游之绝世风云

    网游之绝世风云

    游戏高手方畅联赛夺冠失败,战队无奈解散。恰逢新游《绝世》开服,各大战队高手纷纷转入,一时风动云变,尽在绝世大陆!
  • 血戒谜团

    血戒谜团

    五十年前,一枚诡异的戒指突如其来的出现在一座小山村,死亡的的气息笼罩了近半个世纪。五十年后,云邪得到了一枚祖母绿戒指,然而恐怖的事情接踵而来,一名神秘的红衣女子仿若与他纠葛很深,他能解开血戒背后的一个个谜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