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0100000009

第9章 出口成章(8)

宋冘只好又说话了:“廷桢,我知道你腹中诗文,犹如源头活水,潺潺不断。既然大家有这个愿望,你又何必推辞呢?就再来一首吧!”

吴廷桢说:“既然宋大人也发话了,我岂敢违命?不过有话在先,我若真的被难住了,作不出来,诸位可不要见笑哦!”

这一次,大家仍按上次的办法,点了两个字,一个是“蛟”字,一个是“断”字,而且指定嵌在七字句第四个字的位置上。

吴廷桢见点的是这两个字,的确有些作难了。因“蛟”是个名词,“断”是个动词,如何对得上?而且意思相隔太远,也无法把它们贯串起来。

正当吴廷桢苦思冥想,还未找到合适词语的时候,宋冘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吴廷桢看见宋冘坐的是一把垫着虎皮的交椅,忽地灵机一动,妙思涌出,遂念道:

射虎斩蛟三害尽,

房谋杜断两心同。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用的是晋朝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而下联中的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李世民时的两个贤相,一个是房玄龄,善于谋略,另一个是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十分默契,后来“房谋杜断”便也演化成了一个典故。

直到此时,众人才觉得吴廷桢的确是个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难得人才,一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受荐御前赐举人

吴廷桢虽然自幼被誉为神童,后又多次显露才能,但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去考举人,却仍未得中。这是怎么回事呢?身为江苏布政使的宋冘深是不解,并且也很表惋惜。

有一次,吴廷桢前来拜见,宋冘心想:吴廷桢屡试不中,是不是因为八股文写得不好?便想趁其来访之机,考考他的八股文作得如何,于是对他说:“廷桢,今日我出个题目,你来破题如何?”

吴廷桢说:“不知大人以何为题?”

恰在此时,有两个木匠正在院子的一角锯木板,宋冘便用手一指说:“就以锯板为题吧!”

八股文,这是自明朝后才兴起的科举必试题目。八股文分为八段,头一段叫破题,用一两句话点明题目的意思,为下文开路。

吴廷桢听说以锯板为题,稍加思索,便开口说道:“送往迎来,所厚者亦薄也!”

这个破题很是形象,因锯木板要拉锯,一拉一推,把这动作说是“送往迎来”;一块很厚的木头,或者一根圆木,被锯成许多板子,就薄了,所以说它是“厚者亦薄”。但是,这个破题内含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送往迎来”,习惯了敷衍,他就对人不会有什么深厚的友情了,即使原来比较深的友情,也会淡薄的。

宋冘听了,不由得拍手叫绝。他想,既然破题如此好,行文必不差,那么怎么就一次又一次地考不中呢?他决心伺机向朝廷推荐。

恰在这年,康熙皇帝南巡来到江苏,宋冘在率领各级官员跪地相迎时,有意将吴廷桢安排在内。

康熙是个重视人才的皇帝。他在召见宋冘汇报当地政事民情之后,又要他推荐人才,宋冘乘机汇报了吴廷桢的情况,并说此人今日也已前来迎驾。

康熙闻言,立即派人把吴廷桢召来,亲自面试,以“圣驾巡幸”为题,让他作一首诗。

吴廷桢谢罢龙恩,站起身来,当即念出了两句:

龙舟彩益鸟动旗幢,

圣主巡方至越邦。

他正要念下两句,不料康熙在这时问身边的侍臣:“船现在到什么地方了?”

侍臣回答说:“到了吴江。”

吴廷桢闻言,不由灵机一动,又续出了下两句:

民瘼关心忘处所,

侍臣传语到吴江。

吴廷桢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是说皇帝心中光想着民瘼(民间疾苦)了,把船行到什么地方都忘记了。这是两句拍马屁的话,而且拍得及时,康熙听了也不由得笑了,感到这小子也真会逢迎,不过,他感到此人才思也的确敏捷过人,便称赞他说:“即景生情,出口成章,是个才子!”

吴廷桢此一举,引得康熙高兴,当场便赐他为举人。

由于这举人是皇帝钦赐的,后来再行考试,谁还敢挡他呢?于是,吴廷桢1703年便中了进士,受封为翰林。

方苞七岁学《史记》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出生于公元1668年,安徽桐城人。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康熙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方苞的家庭,是世代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方仲舒是著名学者,尤通经史,也是位著名的诗人。他见方苞天资颖悟,智慧过人,故从两三岁开始,就教他读经书,学诗文。方苞到四岁的时候,就会联诗作对了。

有一天,方苞和他的父亲方仲舒清早起来,见门外漫天大雾,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公鸡的叫声,透过重重迷雾,一声声传了过来,父亲有感,顺口来了句上联:

鸡声隔雾

方苞才思敏捷,立即应声来了句下联:

龙气成云

父亲感到这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很有气势,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太难得了。于是,从五岁开始,父亲便教他读《论语》和《孝经》。

方苞年龄虽小,却酷爱读书,并且注意修身养性。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对《论语》和《孝经》中的内容,父亲往往只教给他开头,他便能读懂下文;结果不长时间,便把这两本书读完了;尔后,他就自己又找来一些经书自学,如《毛诗》、《左传》等,他读起来都是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在他七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父亲在读一本叫做《史记》的书,常常凑上去看几眼。父亲对这本书很是珍惜,为防止遗失,每次读完之后,便藏在自己的书箱内。方苞对这本书早就听说过,它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止共三千余年的历史,保存了古代至汉武帝时最为系统的珍贵资料,而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很想读上一读。于是,他便和也想读这本书的哥哥方舟暗中商定,只要父亲不在家时,哥俩就偷偷地把书箱打开,取出来自学;万一父亲发现后怪罪下来,两人共同承担责任。

不久,父亲就发现了他们偷读《史记》的事。父亲见他们哥俩小小年纪就能读懂《史记》,大为惊奇,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索性取出,让他们专心阅读,并且还取出了自己平时喜欢读的《易》、《书》、《诗》、《礼》以及《左传》等,供他们阅读。不长时间,方苞除《史记》之外,对其他所读经书,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并且开始撰写古文;待他八岁那年去私塾读书时,在文学方面已经小有名气,被时人称为神童。

公元1699年,方苞考中举人;1706年,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他将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时,听说母亲有病,便回家侍奉母亲。后来,康熙发现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便任命他为皇帝的南书房当值(一个专门为皇帝提供各种资料的官员);雍正即位后,提拔他为礼部侍郎。

在学问上,方苞对《春秋》有深刻的研究;在文学上,他推崇《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他所写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界有深刻的影响;又由于他的弟子刘大槐、姚鼎都是桐城人,后人便称他和他的弟子们为清代文坛上的“桐城派”。

方苞有著作《方望溪先生全集》流传后世。

李调元七岁联对

李调元,清代著名文学家,四川绵阳人,出生于公元1734年,1754年中进士,成为乾隆年间年纪最轻的一名进士。

他在七岁的时候,有一个叔嫂联对的故事,读来颇是有趣。

李调元出身于书香门第,尤以文学世代相传。这样一个家庭,使李调元自幼受着读诗、写诗、咏诗的熏陶,到六岁开始上学读书时,就已会联诗作对了。

他七岁那年的五月五日,即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都吃粽子。李调元一大早起来,便跑进了厨房,以去上学为由,要他的三嫂拿出粽子给他吃。

三嫂见他馋成那个样子,感到好笑,故意逗他说:“粽子还未煮熟,再等会儿吧!”

李调元说:“再等,上学就晚了,老师批评我怎么办?”

三嫂笑着说:“又不批评我,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再说,现在离上课的时间还早着呢,你急什么?”

李调元无法,见桌子上放着已做好的糍粑,便又改口说:“那就让我先吃点糍粑好了。”

说着,他便伸手去拿,三嫂又上前拦住说:“这糍粑是我连夜做出来的,全家人正好一人一份,非要等大家齐了一块吃才行呢!”

李调元这下没咒念了,闻着锅里透出来的粽子味,口水都流下来了。

直到此时,三嫂才对他说:“要吃粽子可以,但必须对出一联。”

李调元一听,觉得这是自己的拿手好戏,便急忙说:“好,就请三嫂出题吧!”

三嫂便以端午节为题,来了个上联:

五月五日,五叔讨粽子

李调元见三嫂用了个“讨”字,把自己要吃粽子的情景说得那么难堪,也不甘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地对了个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偷糍粑

三嫂听了,有点不满意地说:“你用三个‘三’字,对三个‘五’字,倒也对仗工整,构思巧妙;不过,你那偷字却用得不好。我一夜未睡觉,赶做糍粑,为了全家,辛辛苦苦,怎么叫‘偷’呢?”

李调元不服气地说:“那你在上联中为什么要用个‘讨’呢?我以‘偷’字相对,不是合乎情理吗?”

三嫂望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扑哧一乐说:“好你个小五叔子,真是一点亏也吃不得!”接着便顺口改道:

五月五日,五叔吃粽子

李调元听后,也立即把下联改成,

三更三点,三嫂做糍粑

此后,李调元“叔嫂联对”的事传了出来,也就成了一段趣话,流传至今。

傅嘉九岁难进士

傅嘉,清朝著名学者,广东人,出生于公元1745年。

傅嘉自幼聪明好学,在父亲的指导下,五六岁时便学会了联诗作对,到七岁去学校读书时,在文学上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可是,他只念了一年书,由于母亲去世,家中贫困,他也就退学了。在他退学之后,仍不忘读书,常在上山砍柴和干活的空间,挤时间读书。

有一天,他听说朝廷派了个叫李调元的进士到广东任学政。傅嘉早就知道李调元是个有名的才子,小时候就以“叔嫂联对”而闻名乡里。于是,他一时心血来潮,便想见识见识这位名人的才华。

几天后,傅嘉打听到李调元每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便在路的正中央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然后守候在那里。不一会儿,李调元坐着轿子来了。

轿夫来到“石桥”跟前,一脚便把石头踢到了路的一边。这下,傅嘉可不干了,上前拦住轿夫,指责他不该把他的“石桥”拆掉。轿夫则说傅嘉不应该在路中央摆石头玩,妨碍行走。轿夫和傅嘉各说各的理,声音越来越大,争吵起来。

李调元在轿中听了,也觉着这孩子太不讲理,于是便走下轿来,准备劝说几句,叫他让开算了。

不料,他刚一下轿,傅嘉竟一扫刚才的怒气,上前深施一礼说:“您就是新来的李大人吧!听说您从小就以联诗作对很有名气,在下很是敬慕,今以‘石桥’拦轿,就是想和大人联上一对,不知大人能否赐教?”

李调元一听,心中就乐了,天底下竟有这样求联对的!不过,他一向以联诗作对为乐趣,今又见傅嘉出语不凡,满脸稚气,很像自己当年向三嫂讨粽子时的那副神态,不由十分欢喜;于是,也想考考他是否有自己当年那种才气,便高兴地对他说:“那你就先出上联吧!”

傅嘉不假思索,顺手指着被轿夫踢倒的“石桥”,写出上联:

踢倒磊桥三块石

按说,上联中的“磊”字应该用“垒”字,可他竟写上了三个“石”字的“磊”,和后面的“三块石”相接,使得李调元难以应对,想了足有半个时辰,也未想出合适的语句来,便有些难堪地提出回去再想,明日一定答复。傅嘉同意了。

李调元回到家中,愁眉不展,他的妻子见了,便问根由。当李调元把途中一个孩子求他联对的事说出后,妻子竟笑着说:“咳,这有何难?”

于是,她拿过剪刀,把绣花用的纸剪出一个“出”字,然后从中间剪成两个“山”字说:

剪开出字两重山

李调元一听,“出”和“磊”相对,“两重山”和“三块石”相对,不由得连连称妙。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又坐轿来到原处,见傅嘉已等在那里,便把下联说了出来。

可傅嘉听了,却微微一笑说:“这下联对得的确很妙,但我想并非出自李大人之手。”

李调元吃惊地问道:“你这是从何谈起?”

傅嘉又笑着回答说:“想大人堂堂男子,不用‘劈’字和‘砍’字,怎么想起来用个‘剪’字呢?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联定是李夫人对的。”

李调元听后,十分钦佩傅嘉惊人的聪敏才智,不但承认了夫人对下联的事实,而且专门来到傅嘉的家中,送上俸银二百两,一再嘱咐他的父亲要好好供傅嘉读书。

林则徐联对中举

林则徐,清朝大臣,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立矣村老人,出生于公元1785年,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以虎门销烟震惊世界。

史称他“少警敏,有异才”,并以“童年擅文”而被称为神童,世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显学露才的生动故事。

童年擅文

林则徐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叫林宾日,是个教书先生,不仅通晓经书,更喜欢吟诗、作赋、写文章。但是,他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崇拜的是南朝陈国一个叫徐陵的,不但仕运亨通,官至尚书,而且文章绮艳,与庾信齐名,是当时很有造诣的文学家。于是,父亲在林则徐刚一呱呱坠地,便为他取了个名字,叫则徐,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徐陵那样的人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父亲对林则徐的早期教育抓得很紧,两岁教他识字,三岁教他背诗,四岁便让他跟着自己到私塾去,让他和学生一块读书。

同类推荐
  • 做人做事好心态(全集)

    做人做事好心态(全集)

    我们确信,一个人只有有好心态,他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打开本书,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好心态之旅,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份鼓励,带来一份慰藉,带来一份豁然,带来一份快乐……
  • 孙悟空职场打拼记

    孙悟空职场打拼记

    一个人在职场打拼,应从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即首先要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进行认真而理性的设计,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怎样去干?社会可以提供给自己多少机会?你的理想与期望,都应在设计中考虑到。掌握了这些,定位就会减少偏差;但社会又是发展变化的,当设计出现与现实不符时,就要进行修正,重新定位,争取得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位置。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的力能,并勇于磨练自己,不断思考自己,提升自己,那么你必定会完成最合理的与最幸福的人生定位,从而达到你追求的目标,成为一名好员工、好主管、好经理、好总裁。
  • 人一生要知道的博弈学全集

    人一生要知道的博弈学全集

    本书用博弈的眼光解释我们一生中的各类问题,包括职业生活、人际交往、爱情、婚姻、投资活动、时间管理等等。
  • 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即使你没有很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让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甚至比别的孩子高、快、强。最主要的是树立他的信心,让他明白如何做人,只要根基打好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游刃有余,因为起跑好不一定决定比赛的输赢,享受跑步过程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
  • 一本书学会礼仪

    一本书学会礼仪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不懂礼仪的人不至于因此而失去性命,但是,不懂礼仪却能够使一个人失去事业发展的机会、失去工作、失去人缘……
热门推荐
  • 度过星海

    度过星海

    不过一场度过星海,我在下或在上所遥望的,都是我曾经正在度过星海
  • 乔夫人奋斗记

    乔夫人奋斗记

    村姑到诰命夫人,要奋斗,更要幸福。她的一切付出,终是有回报的。
  • 三国之炎火燎原

    三国之炎火燎原

    三国乱世,一少年负剑独行,欲解救生灵涂炭。平黄巾,战虎牢,刺董卓..........奈何事事无常,爱恨离愁,儿女情长,面对种种,少年只有炎尽周身之力,逆天而为之。
  • 神魔之颠

    神魔之颠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少年千乘混迹江湖,为了保护自己族人的安全,自愿当众受辱,被人砍掉一只手臂,昏厥当场,后被去世的神秘母亲,其家族中的人所救,从此就真正踏上了复仇者的修仙之旅。不轻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么称天骄!且看一个病魔缠身的小小少年,是如何成长为一为可以笑傲三界,掌控万物一般,与天地同寿一般的存在。求收藏?
  • 这是修仙是个鬼啊

    这是修仙是个鬼啊

    #这世界上还有混的比我惨的穿越者吗?##除了不死属性以外好像就没什么了。##不死个蛋啊!死了就重头再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你也给我存档往前点啊混蛋!直接成受精卵是个鬼OTZ##还在麻麻肚子里就因为身体承受不住精神力gameover读档重来大侠请重新来过多少遍了,卧槽Σ(°△°|||)︴好像数不过来了_(:3」∠)_原因呢,话说真佩服啊其他穿越者还能在麻麻肚子里修炼,我连把精神力稍微的整理整理都做不到,做到了就死死完了精神力又变多,话说为何没有系统,求功法啊!#
  • 告诉我你知道的

    告诉我你知道的

    巨富突然猝死,警方及医院都证实属于自然死亡。但在葬礼上巨富的大儿了却抖出其父是死于非命。两个儿子在葬礼上大打出手,之后律师公布的遗嘱更是没有任何人满意,大儿子与二儿子两人的命运从此改变。多年后,二儿子接掌家业,一宗命案引出父亲当年的真正死因。失踪多年的哥哥是生是死,妈妈与她的情夫难道真的是凶手,叔叔在这当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似乎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事情,唯独自己一无所知。他只能一个一个去说“告诉我你知道”这案中有案,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两个儿子之间被掉包的命运该如何收场?
  • 最有韵味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下)

    最有韵味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下)

    十余年畅销百万套。本书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但是,近世国人中也有斥曾文正为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的,到后来,汉奸、卖国贼、刽子手,又似乎成了对此人的铁定判辞。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其反差如此之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发人们的无限探索兴趣。那么,就让我们一道推开锈迹斑斑的历史铁门,走进一百五十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时空隧道吧!"
  • TFBOYS一生的守护

    TFBOYS一生的守护

    TFBOYS是四叶草的信仰,而对于不是四叶草的她会怎样呢?PS:本文微虐
  • 远征

    远征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拐了个弯的地球历史,提前踏上了文明竞争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上,不是消灭别人,就是被别人消灭!无尽宇宙,无尽文明,无尽的冒险与征战。这是一次漫长的远征!
  • 小心轻放的光阴

    小心轻放的光阴

    人生的花季,我们爱过、痛过、拥有过、失去过。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疼痛,让我们身不由己。致那段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