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0300000003

第3章 都江堰的沧桑历史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是全世界保存下来年代最久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如此坚固耐用的水利工程,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它的名称由来、修建背景、修建过程、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多方考证,并最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挖掘了出来,为人们全面认识都江堰提供了条件。

(一)都江堰的修建背景

在都江堰修建之前,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其实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都江堰一带严重的水旱灾害,成为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因素。同时,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当时,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观点。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于是,一个工程浩大、影响深远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开始了。

(二)都江堰的名称由来

都江堰最初的名字并不叫都江堰,关于它这个名字的由来,历史上还有一个演变过程。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作“堋”,于是都江堰就有了“湔堋”之名。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又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为了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而来的名称。

到了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堰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此后,都江堰这个名字就被一直沿用了下来。

(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其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

修建之前,李冰父子先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做了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使之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工程开始后,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作“离堆”。

2.分水鱼嘴的修建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建成的鱼嘴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百分之六十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达到合适的高度,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以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他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宏大的历史工程。

(四)都江堰的设计特点

都江堰之所以能够经历两千多年而保存完好,并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与它独特而科学的设计有关。

都江堰第一个设计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岷江的悬江优势。岷江高悬于成都平原之上,是地道的悬江。李冰既看到岷江悬江危险,制造灾难的一面,又看到它富含潜力、可以开发利用的一面。

岷江坡陡流急,从成都平原西侧直流向南,成都平原依岷江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倾斜。李冰通过工程措施,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使岷江悬江劣势转化为悬江优势,从而创造出了伟大的都江堰。

都江堰第二个设计特点就是建设约束保障工程体系。整个都江堰工程设计巧妙、牢固可靠、相互衔接、完整配套,实现了优化和强化约束,及尽兴岷江之利,尽除岷江之害的工程保证。

所谓优化和强化约束,即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和加强河道对河流的约束条件,使之兴利避害,造福一方。还应该指出的是,直接利用每年修“深淘滩”挖出的泥沙、鹅卵石,建设低堰、高岸、渠系水库,从而形成科学、状观、十分牢靠的防洪大堤,完整的渠系,星罗棋布的水闸和水库,从而建成了一个功能不断延伸的水利工程体系。这既保证了都江堰工程自身的成功,也为各大江河的治理提供了具体和完整的经验。

都江堰第三个设计特点就是采取科学的泥沙处理方式。都江堰工程历经了初创、改进优化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围绕宝瓶口和处理泥沙展开的,正确处理泥沙是都江堰保证长期使用的重要条件。

李冰修建宝瓶口,位置选在成都平原的最高点,岷江出山谷,流量逐步变大的河道下端,使环流力度逐步加大,形成了环流飞沙的态势。宝瓶口呈倒梯形,下接人字堤、飞沙堰,提高了溢流飞沙效果。

因为这些独特设计,都江堰可以把百分之九十八的泥沙留在岷江,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只占百分之二。岷江水推移质多,悬浮质少,也是增强飞沙效果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适应岷江实际的、十分巧妙的、特定的泥沙处理方式。

(五)都江堰的历史事件

都江堰修成后,它为当地人民带来的福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到这里考察,许多事件都围绕都江堰发生,可见都江堰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1.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这是人们了解到的关于都江堰较早、较权威的记录。

2.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准备北征时,他认为都江堰为农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保护好都江堰,诸葛亮征集兵丁一千二百多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

诸葛亮设兵护堰开启了都江堰之管理先河,在此以后,历代政府都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

3.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走了二十多天,抵达了成都,并游览了都江堰。

后来,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提到了都江堰。

4.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朝同治年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他以专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都无与伦比。

1872年,李希霍芬曾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了都江堰。因此,人们认为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5.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明确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抢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由王希甫负责,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

12月29日,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立。同时,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三万银元作为抢修经费。工程开始后,驻灌县解放军一千五百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的指挥下投入抢修工程。

整个抢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

(六)都江堰工程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工程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古代时期的伟大“生态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一直沿用两千多年的古代水利工程。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还一直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同类推荐
  • 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本书从唐人尚诗、盛世风趣、仕进多途、文士风流、佛道盛行、女性风采和开放兼容等七大方面,较系统构筑了唐代社会的文明画卷,并且通过对相关唐诗的研读来展示这一文明。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 晋江民间风俗录

    晋江民间风俗录

    本书采用词条形式,对晋江民间的主要风俗进行挖掘、记录和整理,按内容分类成书。
  •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书中主要内容有: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荷兰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北欧的传播,易卜生在中国,意大利作家与中国文化等。
  • 读懂日本:菊与刀

    读懂日本:菊与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并且深入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人双重性格产生的根源。全书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热门推荐
  • 王俊凯爱我一生可好

    王俊凯爱我一生可好

    她为了他不限努力,改变自己,改变成他爱的他。他跟她说他不喜欢伪装的她,戴上面具又摘下面具,只为了那个深爱的他。。。。。。
  • 末法时代

    末法时代

    好好的去博物馆熏陶,居然遇到抢劫的绑匪,阴差阳错被博物馆中的幽冥之剑一剑穿心,也是醉了。岂料醒来后,身体里居然多了一把幽冥之剑!莫名还被带入了修行世界!从此,阳光下他是华府学院的大学生姜岳,背阴处他却在末法时代的世界里步步为营。成修为,闯世界,他就是藐视天下的终极强者!
  •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是一本关于历史的通俗读本。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精华版)》中,涵括了博物、地理、地名、名胜、典故、风俗、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生活等诸多方面,并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加以编纂。从而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和查阅。溯古可以明今,鉴往能够知来。了解了一个历史常识,就是阅读了一则精彩纷呈的故事、掌握了常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增进了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
  • 绝代神帝

    绝代神帝

    诸世凋零,末日来临,帝皇定天逆世挣扎,踩倒天才,横推八荒,这天地,有我无双!终将治理无序!终将位列巅峰,俯瞰天地沧桑!
  • 七夜诡杀

    七夜诡杀

    流传于校园间的‘七夜’传说,夜幕降临之际的诡异往事,每一次的夜幕降临都是迈向终结的一步,最终……谁才是可以笑到最后的赢家?
  • 规矩的修行

    规矩的修行

    本书主要收录星云大师写给弟子、僧众、佛光会会员的信函,流露对徒众待人处事、行道修持的关切,看似零落的篇章,却是大师弘法中留下的飞鸿雪爪,弥足珍贵。
  • 反手破天

    反手破天

    勇敢的人才会得天下!游戏花都,畅游天下。谁是都市至尊王者,尽在反手破天。
  • 如果碎梦不孤单

    如果碎梦不孤单

    Thegrassseekshercrowdintheearth.Thetreeseekshissolitudeofthesky.我从来没想过这样做,你也从来没有这样的爱过,如太阳只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梦是一个一定要谈话的孩子,碎梦不是孤单,她只是需要慰语;道路虽然是拥挤的,却是寂寞的,因为,他是不被爱的;花瓣似的山虽然寂寞,却在饮露着日光,这山岂不像一朵花吗?
  • 净世黑莲

    净世黑莲

    每个人都对身处的世界有着各自的希望。种地的希望风调雨顺、耍钱的希望大杀四方、当官的希望步步高升、色狼们希望满世界的妹子都不穿衣服。作为一个冒牌的心理医生,沈轩对这个世界也有着自己的希望。而且他希望自己的希望不只是希望。“哥不做羔羊,哥要当一朵焚尽罪恶的净世黑莲!让这个世界变得干干净净。”沈轩手掐兰花指如是想到。穿梭阴阳、惩奖黑白,道尽人鬼事、铸就清净天。本文灵感来源于动漫《死亡笔记》,小说《死亡通知单》,名著《聊斋志异》。
  • 流离之人追逐光影

    流离之人追逐光影

    “就因为我是庶女,你们就要赶尽杀绝么?”月光下,她含泪说道,弱不禁风,惹人怜爱。那年,她5岁。“在这个地方,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桃花林中,她对着他,笑颜如花。那年,她十二岁。“为什么,为什么他会死……”漆黑的宫殿,她蜷缩在角落,默默垂泪。那年,她十五岁。“要我死,你们也得给我陪葬!”广阔的草原,她杀气毕露,宛如从地狱里出来的恶鬼。那年,她十八岁。“是你吗?好久不见。”阳光下,她又看见了那个一直支撑着她的少年。我好想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