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5800000008

第8章 民俗风物

函谷关地处河南西北部,毗邻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山高林深,物产富饶。这里出产的大枣、苹果、贵妃杏等物品,远近闻名。

此外,千百年来,长期生活在函谷关一带的人民,还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剪纸等各种民俗。函谷关一带的这些民俗风物,都成为了函谷关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一)函谷关一带特产

函谷关所在地原名为桃林县,后因为函谷关出现灵符,“桃林”两字被唐玄宗改为“灵宝”。所以,函谷关一带的特产也多以灵宝而命名,如灵宝苹果、灵宝贵妃杏等。

1.灵宝苹果

函谷关一带出产的灵宝苹果,以其个头大、颜色鲜、糖分高、香味浓、质脆甜、耐储运而蜚声中外。

灵宝苹果营养丰富,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制成苹果酱、果脯、苹果罐头、果汁饮料等,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早在1923年,实业家李工生即从青岛、烟台等地引进栽培。1956年,灵宝市在海拔1300米高的寺河山建起了300亩国营园艺场,被誉为“东亚第一高山果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苹果生产成为灵宝市发展经济的“龙头”,发展到十多万亩。

1985年10月,胡耀邦视察灵宝时,高度赞扬了灵宝苹果,并题词“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

受胡耀邦的鼓励,当时函谷关一带的果品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栽培面积达到六十余万亩,品种扩大到一百二十余个,新红星、红富士、青香蕉、小国光等品种在国家组织的鉴评中,先后夺得第一名,被国家定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外销基地,并远销东欧、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市场需求的旺盛,使函谷关一带的灵宝苹果随处可见。人们来到函谷关一带,在这里的街道两旁、大小商店,均可买到鲜美的灵宝苹果和苹果制品。

2.灵宝贵妃杏

贵妃杏产于函谷关一带黄河沿岸的沙土地带。相传,唐代贵妃杨玉环,幼时生活在灵宝,脸色虽白而不嫩,皮肤细而不润,长得并不十分好看。

当时杨玉环家院中有一颗杏树结的杏儿又大又黄,格外香甜,杨玉环年年食之,长大后竞变得冰肌粉面,如花似玉。

后来,人们在杨玉环入宫被册封为贵妃之后,便把这种杏称为“贵妃杏”。

灵宝贵妃杏的果实大如鸭蛋,平均重80克,最大的重200克。果形较圆,果皮和果肉呈橙黄色,朝阳面有红晕,肉质细,无纤维,汁多,甜酸适口,芳香浓郁,适宜鲜食,也可以加工成果脯或糖水罐闲。

同时,灵宝贵妃杏果核味略甜,可食用,亦可入药。

3.灵宝大枣

函谷关一带出产的灵宝大枣为函谷关一带著名的三大宝之一,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灵宝大枣集中产于函谷关一带,沿黄河沙壤地带。品种以圆枣为主,又称疙瘩枣。果实大,多为短圆筒形,单果鲜重最大的达33克。

灵宝大枣果皮深红,肉厚核小,质韧汁少,味甘甜,肉质松软,风味佳,带有清香,含糖量高,适宜制干枣和酸枣。

制作成的干枣富有弹性,压扁后可还原,适于长途运输,因而驰名全国。鲁迅先生曾称赞说:“红枣极佳,为南中所无法购得。”著名翻译家曹靖华亦写诗赞道:“顽猴探头树枝问,蜡桃哪有灵枣鲜”。1932年,灵宝大枣曾作为河南名产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

据测定,灵宝大枣营养丰富,果实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粘液质、维生素A、B2、C及微量钙、磷、铁等,即可鲜食,又可制成蜜枣、熏枣、酒枣等,还可以作枣面、枣泥、枣糕、枣酒、枣醋等。

此外,灵宝大枣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脾病患者最宜食用。近年来,它已应用于治疗或者辅助治疗肝炎、高血压、贫血等病。

(二)函谷关一带小吃

函谷关一带地处三省交界,交通要塞,战火不断,加之又多是山区,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并不富裕。然而,函谷关一带的人民勤劳朴实,他们创造出了各种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这里比较有名的小吃有脂油烧饼、一生凉粉等。

1.脂油烧饼

脂油烧饼又叫脂油饼,是函谷关一带的一大名吃。它呈扁圆形,旋纹相套,外观焦黄明亮,咬开后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外酥内软,浓香扑鼻。

脂油烧饼工艺精巧,主要原料为面粉、猪板油、棉清油、食盐、碱面等。

脂油烧饼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让厨师挤压抖开,一眨眼一个饼堆满一碟子,蓬蓬松松,成条成片,用筷子夹着吃。另一种是保持饼的原状。两种吃法食之各具风味。

2.一生凉粉

提起凉粉,人们都知道它是豫西灵宝函谷关一带的传统小吃,更知道灵宝阳店镇寨原村的一生凉粉最有名、最正宗。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是寨原村的“流光”节,即凉粉节,全村大人小孩都吃凉粉,以图光景顺利、万事如意。

一生凉粉,由纯绿豆淀粉和浆汁加工而成。有一种特殊的酸味,可凉拌,也可热炒,具有开胃、清热败毒等功效。真正的寨原一生凉粉,就是从一米多高的案板上摔下来也不会碎成块。

一生凉粉的吃法以热炒和冷调为主。炒的凉粉不烂片儿,吃着酸柔上口;挠的凉粉不断条儿,吃着清爽利口。如果把凉粉夹在烧饼里吃,比吃肉夹馍还别有风味。

用做凉粉的副产品浆做成浆面,也能让人吃得津津有味;将熬制凉粉时的锅底浸泡、洗净后或炒、或凉拌,其风味超过面筋。

3.甑糕

它也是函谷关一带的地方风味小吃。相传,几百年前由陕西传入。

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故而甑糕也叫劲糕。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其中,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

甑糕的原料是江米、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十公斤,大枣三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

做出来的甑糕,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4.石子馍

又称石子烧饼。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垫底烙熟而得名,其历史源远流长,是灵函谷关一带的一种别有风味的食品。

石子馍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豆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

石子馍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

(三)函谷关一带手工艺

函谷关一带的人民,勤劳朴实,他们不仅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还创造出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手工艺品。这一带比较出名的手工艺品有灵宝剪纸、灵宝刺绣等。

1.灵宝剪纸

剪纸是函谷关一带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周朝时,某年春节过后,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塞瘟疫流行,百姓人心惶惶。恰逢老子骑牛至函谷关,老子的坐骑青牛口吐仙丹,乡医将其分食于病疫患者,皆恢复元气。

人们欣喜若狂,视青牛为救星。以后每年正月二十三,家家都用黄裱纸剪金牛图贴在门上,意在避疫求吉、除恶压邪,并有民谣说道:

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

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于是,“金牛图”成为灵宝剪纸的雏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一个具有特色的民间手工艺。

函谷关一带民间剪纸中最常见的是窗花。汉唐时期,妇女们就开始用金银箔或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图案,用来美化装饰生活。

明清时期,云头鞋面、小孩衣帽和妇女头巾等衣物服饰开始在剪纸作品中大量出现。最初只是在春节或者结婚时,剪些纸花贴在窗户与风门上,增添喜庆气息。

建国后,函谷关一带的剪纸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有众多业余爱好者,而且还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剪纸题材越来越广泛,并逐步发展为豫西民间装点新房及新娘嫁妆的饰品和专供欣赏的艺术作品。

此外,剪纸艺术也不断渗入新的领域——舞台布景、商店橱柜、礼堂、建筑物上的装饰等都有剪纸的影子。

在函谷关一带,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当地妇女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子剪虎头”。过春节布置房屋装饰农舍的窗花、顶棚花、门笺等都要在年前剪好。

因此,这一带民间流传:“二十八,贴花花。”腊月二十八是个约定俗成的贴年画、贴窗花的日子。那些庆贺丰收、六畜兴旺、延年益寿、吉祥美好的剪纸,体现着农家的希望,使素朴的农舍焕然一新,不仅渲染了隆重、热烈的节日气氛,也使屋子的主人喜气洋洋、精神焕发。

中国人喜欢红色,视红色为吉祥色。因此,结婚用的顶棚花、喜字花、嫁妆花等礼花,过春节贴的窗花无不是用红纸剪成的,且多用整张剪裁,不用碎纸拼凑。在人们看来,拼凑起来的礼花不吉利。

灵宝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忠贞,《柿子和如意》表示四季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

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巧手剪纸艺人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中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借此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灵宝剪纸产生于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直接影响。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灵宝人民兼有粗犷豪放和深沉细腻的个性特征。他们扎根于生活沃土,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民俗与人文心态,显示出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2.灵宝刺绣

刺绣,在河南民间又叫“扎花”,其工艺渊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使用连环针法,绣出龙凤图纹。

在河南的民间刺绣中,以豫西地区函谷关一带的灵宝刺绣最为突出。这一带的灵宝妇女,人人心灵手巧,刺绣手艺和剪纸的技能,都是“母女相传,代代传承”。

以往,这里的农村姑娘,一般在十三四岁时,便开始学习刺绣手艺,为自己准备嫁衣和各类绣品。按当地的风俗,男女举办婚礼时,婆家只提供新房,床柜等大件家具,余者全都由娘家陪送。

新娘的嫁妆中,除箱柜和被褥外,便全部是新娘的绣品,如披肩衣裙。被面、枕顶、床饰、帐沿、门帘、桌围、椅垫、绣花鞋及各式绣花鞋垫、袜底等。

另外,一部分烟布袋、香荷包、钱包、绣花手帕等,则是新媳妇过门后,拜见长辈,接待蚰娌们的见面礼,并以此向公婆和前来贺喜的亲友们,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给婆家人留下个好印象。

函谷关一带的这种习俗,大大促进了这一带刺绣手工艺的盛行。

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

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灵宝民间刺绣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等。

函谷关一带的灵宝刺绣还有一个特点是传播爱情,表现母爱。这里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还有“皮影戏”等,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

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着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快乐心情。妇女们给子女们绣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倾注了全都的母爱。

3.棚口

这是一种古老的纺织艺术,流行于函谷关所在的三门峡市一带,尤其是东天池村。

古老的东天池村,历史上建有多种寺庙。逢年过节,村里人有将庙神请回村里的习惯,把神安置在塔有彩门的棚内,进香上供。

后来,为了与邻村争夺庙会,该村就将春节期间各家请神的神棚的彩门,集中起来,吸收各家之长,统一设计,构成一座十分壮观形似城楼的大彩门,吸引四乡村民来观赏,这种大型彩门组合就叫“棚口”。

棚口由多个彩门组合而成。彩门是由木料做成一房屋一房屋的门形,然后用彩布在上面编织成各种图案、花纹。

图案上又用花布、棉花等做成各种动物、植物,有的还做成戏剧人物。一般棚口所用的布料,由村里各户自愿兑集而成,事毕,布料乃物归原主。这时的彩门,已不再是为了请神专用,而是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供人欣赏了。

1986年春节,东天池村曾作了一棚口,用布1.2万余尺,由19间房屋50格构成,高10米、宽14.3米,分主楼和侧楼,是该村历史上最大的一座棚口。

(四)函谷关一带民俗

函谷关一带地处豫西,因此这一带的民俗具有典型的豫西特点。这里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有骂社火、和尚顶灯等。

1.骂社火

“社火”亦称“射虎”,来源于古代祭祀社神,目的是驱逐鬼神。这种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杂耍表演。

而函谷关一带的骂社火是河南省灵宝县阳平乡的节日社火,也是中原汉族地区民间传统游艺活动的高潮,又称为“耍社火”。

这里所说的“骂”和普通意义上的骂已有很大区别,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性。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六是约定俗成的耍社火时间。

在此期间,民间多以村为单位,从村民挑选数名、数十名村民组成骂阵,俗称后场子。然后,敲锣打鼓,点响土炮,到对方村庄去挑骂。常常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

骂家反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不是人,说的不是人能说的话,不能见怪。骂虚不骂实,专骂对方的社火头子,极尽捏造谩骂之能事,目的是激怒对方村答应耍社火。

如西村上阵骂东村:“东村七个队,为耍社火开了会,有的往前拉,有的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对,真真一村窝囊废!”。

这样来来往往,从正月初二开始天天挑骂。灯光之下,锣鼓之后,几个村民一个接一个反穿皮袄跳上大鼓骂赌博、骂陋习、骂懒惰、骂不孝不敬、骂对方村干部不作为等。

这种骂,当然不是污蔑非谤之骂。而是一种控诉,一种批评指责讽刺,骂中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过程。

骂社火期间,被骂到的人呵呵笑,被骂得越狠越欢喜。在这里,辱骂成为一种敬重,辱之愈甚敬之愈甚。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所以这种大俗大雅完美结合的社火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

骂社火东起西落,交替进行,骂社火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六下午“骂社火”结束,晚上就不能再骂了。

骂社火代代相传,是因为它起到了乡规民约的作用。通过骂这种游戏形式,大雅大俗美丑尽显,起到互相批评,互相警示,互相监督作用,村干部们清政廉洁,村民们也自觉律己,少犯错误,怕被对方抓住把柄,到时受骂,揭短亮丑。

此外,骂社火这种形式,可以令群众也寓教于乐,欢度新年,所以,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07年,骂社火还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强对民俗的肯定与保护。

2.和尚顶灯

又名百佛顶灯,是流传于黄河函谷关一带的一种大型民间舞蹈和传统的社火形式。

和尚顶灯这种社会形式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每逢正月,函谷关一带的众僧便头顶灯碗在城内讲经,一些有武功的僧人还把练武的动作融入顶灯,如钻板凳、上高台等。一些佛教乐人也给顶灯注入了民间锣鼓鼓点和秧歌的动作,使百佛顶灯初具艺术表演的雏形。

后来,寺院附近百姓见顶灯新奇,也纷纷仿效,渐渐在民间流传。古时“和尚顶灯”的表演人数开始只有五人,表演者各自扮演成“五毒”,在脸上眉毛中间分别画上蜈蚣、蝎子、蛇、壁虎、蟾蜍,身穿红色白边戏剧短打服,手中一把破扇,溜光的头上顶着一个白瓷大碗,碗边四周有四朵纸花,碗中放入泥沙,泥沙中间放一支由牛或羊油化成的蜡,一支蜡大的有半斤,小的也有二三两,可燃烧三个多小时。

舞蹈动作主要有滚打、钻板凳、跑场等。表演时除五人顶灯表演外,还有专人演唱。艺人们表演时手不扶碗,手舞足蹈,平稳优美,令观众惊叹不已。

解放后,百佛顶灯被民间艺人迁移到向阳村继承下来。每逢正月,或三五人或七八人地为群众表演。这一大型民间舞蹈之所以近两千年仍流传不衰,除了它具有僧俗同乐的特点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其表演形式灵活,“高、难、奇、险”,可观性强。

改革开放后,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当地的有关部门经过对百佛顶灯数年的挖掘和整理,在原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精心排练,增加了太极拳、少林拳、团体操、戏曲台步等艺术造型,使之变得更加完美和好看了。

顶灯打拳,体现了和尚练武强身的特定生活习性;太极顶灯,既具有场面的流动感,也打消了观众对灯碗是否粘在头上的疑问;团体操则一改过去单一的围圈表演和马路行走表演,成了今日的十几人或上百人的舞台表演或大型团体演出。

尤其是在多次参加国内民间舞蹈表演及为外宾表演的活动中,百佛顶灯深受国内外有关专家、内行及广大群众的好评和喜爱。

表演时,100名光头小伙身披黄僧袍,外罩红袈裟,头顶点燃着灯油芯或蜡烛的大瓷碗,在不断转换的鼓点的指挥下,跳跃舞蹈,时而托灯在手,时而顶灯头上,时而款款台步,时而大步流星。

灯流、人流,卷如浪击绝壁,展似大河奔流,充分显示了“九曲黄河十八弯,直下三门走东海”的壮观景象。最后,在疾如暴风骤雨的鼓点催促下,“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佛”字!

在1991年底广州“中华百绝博览会”上,《百佛顶灯》被评为“百绝之首”,誉为“中华国粹”并获博览会表演金奖。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多家电视台与制片商相继录制了专题片。

1993年8月,《百佛顶灯》应邀参加了中宣部、广电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阳光·土地·庄稼汉——93中国农民文艺晚会”演出。同年9月参加第三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民间舞蹈邀请赛”,荣获表演“金玫瑰”奖。

此后,又应邀参加河南省“世界旅游日”中国首游式开幕式的表演,受到国内外专家及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喜爱,被赞誉为“中华一绝”。

3.狮子舞

据考证,狮子舞于清初传入函谷关一带。建国后,函谷关一带的城关镇解放村,焦村镇安头村,阳店镇中河、阳店、杜家沟等村,程村乡秦南各地均有耍狮子的传统习惯。

狮子舞的表演与外地大致相似。它用麻布、竹片、麻袋扎成狮的外形,两人钻在内边表演。另有一人武士装束,手执绣球、红绸引诱狮子表演。

狮子舞又分文狮与武狮两类。文狮表现温驯,有时搔痒,有时舔毛、打滚、抖毛、摇头摆尾等。武狮,表现凶猛,有跳跃、跌扑、腾转、登高、踩板、滚球等。

4.龙灯

又叫龙舞,函谷关一带的群众称作耍龙灯,是这一带社火队中的主要节目之一。

龙灯在清朝中期流入函谷关一带。建国前,民间在天旱祈雨时,多以舞龙求雨。龙灯是用竹片、麻布或彩纸扎糊成龙的外状,经过美化后,诩诩如生,长约数十米,每节下面有一人用木棍托举,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每节中心亮有特制蜡烛,晚上出动在街头广场,摆时左右穿插,上下摆动,犹如巨龙腾空游动,红绿相间,色泽鲜艳。有时再配一盏圆形彩灯,置于两龙灯之间,称为二龙戏珠。

起舞后,彩灯引诱龙灯追赶,此起彼伏,步调协调,加上锣鼓、管乐的伴奏,气势雄伟热烈。

建国后,这里的城关镇、西阎乡、故县镇、尹庄镇等地,逢年过节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5.豫西锣鼓

函谷关一带的豫西锣鼓以灵宝的亚武天锣、齐天圣鼓、程村女子锣鼓最为著名。

亚武圣锣容庞大,雄壮激烈,以气势见长。表演形式为站场或行进。齐天圣鼓鼓点乐曲灵活、多变,表演时一组猴鼓乐队为15人,猴王或打锣,或击镲,边演奏边舞蹈,以摹拟猴子机智灵巧、滑稽可受为主,以活泼热闹见长,表演多用于站场形式。程村好锣鼓流畅自如,动作优美,多为行进式表演。

6.道情皮影戏

作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一种皮影戏,函谷关一带的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已在当地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

起初,道情皮影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道情音乐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略带粗犷,其鲜明的特色与艺人所使用的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的传统乐器主要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组成,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

后来,道情乐器在其后的发展中有了一些变化,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换用,还加了二胡等弦乐器,但四弦、鱼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风格始终未曾改变。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总分为官调和梅调两种。除了曲笛外,所有演奏者都是演唱者。道情演唱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的众人齐声合唱,且每种腔调都有富于变化的板式,以便适应各种人物及剧情的需要。

在函谷关一带,因为皮影艺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灵宝人尊敬地称之为“道情”,称皮影艺人为道情先生。

平日里,这一带的村里或族中每遇大事,必请道情先生到场。道情先生演唱得有板有眼,群众听得聚精会神,绝无嘈杂之音。

后来,道情又添加了皮影、木偶等道具进行表演唱,使其形式越发多姿多彩。

同类推荐
  •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古老的中国天文学从萌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从天象的观测到宇宙起源的探讨,还是从星象的占卜到历法的推算,都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辛勤的汗水。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今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有世界上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早的日月食记录、早的彗星记录等等。在历法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百余种古历,实属世界罕见。《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天文历法》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天文历法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古人眼中的天地、奇异神秘的天象、星象和占星、古代历法、杰出的古代天文学家等。
  • 渗渗泉的故事

    渗渗泉的故事

    《渗渗泉的故事》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 作者王惠凤久居回汉杂居之地,深受回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以自然的和科学的方式对山川、人物、自然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并对其所隐含的文化进行了回族式的解读。 《渗渗泉的故事》中还收录了作者工作之余所创做的歌曲十五篇。
  •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热门推荐
  • 问君归期

    问君归期

    《琅琊榜》电视剧的现言版同人文,涉及豪门世家权谋斗争,但冰雪消融后,洒向人间都是爱……想给江左梅郎一个除了沙场英魂以外的结局,想给霓凰郡主一份除了孤单守候以外的感情。为了满足个人恶趣味,完全改了海大的时代和背景,万分抱歉。我是一辈子要守着一个人的心的。从我情窦初开,到今时今日,那颗心,从来都和我的心共生在一起,如一莲托生,至死方休。
  • 燕落江湖

    燕落江湖

    岁时亲生父母把我抛弃,原因:是因为我异于常人。当我凭着自己的努力当是最年轻的时他们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以为他们终于想起我这个亲生女儿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居然为了“钱”对“亲情”绝望时想去散散心时一不小心来到了古代。
  • 喵江湖

    喵江湖

    穿越到猫的世界,四处流浪的弃养猫,养尊处优的宠物猫,还有好勇斗狠的狸花猫……时时争执,纷乱不息……“赛虎大人,昨晚睡的可好?”“时至春分,春色撩人,这个季节,南老弟能睡的着?““……”“哦,忘记南老弟曾经是有主人的城市宠物猫了,已经被,那个……阉了……”
  • 不懈追求的大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不懈追求的大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本书包括观测天文学大师第谷、开创钢铁时代的发明家、一个新元素的诞生、不懈追求的科学伉俪、萨哥拉贫困潦倒、培根遭祸两次入狱以及布鲁诺至死不渝等内容。
  • 与校草的公车之吻

    与校草的公车之吻

    哇,好帅!呜,双唇就这样相撞了,还是在公交车上,众目睽睽,丢人啊!恨意就在这时熊熊燃烧着!刘致远:我们打赌,赌你一个月后会接受我!林思烟:不可能,那只是个奇迹!刘致远:我就是你的奇迹!
  • 尊主的日常

    尊主的日常

    浮华三千界中有一位大宗尊主年纪轻轻便已修至化神把一干千岁以上的修者惊得气冲经脉吐血三天正当众人认了这惊世天才的气运准备坐观她突破化神莅临那破虚之位时她却不再闭关整日在三千界中游荡吃喝玩乐样样不省众修:呵呵和华上尊:。。Ps:本文无男主
  • 末法逆天

    末法逆天

    仙道末法,人作为万物灵长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不断抗争,是新纪元的开始,还是通向黑暗的深渊。
  • 极速死亡

    极速死亡

    从古至今疾病就是人类和动物的克星,几千年来人们不断用各种技术手段去治疗那些感染疾病的人。当科技达到一定时,疾病也随着进化。在我的人生中曾遇到一种疾病是现代科技都无发打败的,这场瘟疫持续了五年之久。
  •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遇见了你:就决定不再放手

    遇见了你:就决定不再放手

    自从遇见了你,才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不过,如果没了你,我的生活也会黯淡无光。所以,请不要离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