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00700000019

第19章 爱在心灵深处(6)

从最初的《福尔摩斯》到《红楼梦》,及至后来的《巴尔扎克传》《百年孤独》,大约这便是一种青春的履历吧。且看每回制定的诸多计划,在未来的日子里被一一用于实践或搁置架空起来,才觉着生命对于人,内容是一样的;但人对于生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

也许耳边少了一些鞭炮的热烈,庸常的欢愉,但心里却更加珍爱每一段匆匆复匆匆的时日了。这不是整桌的酒肉,通宵的电视节目所能获得的欣慰。这岂不是对光阴最好的赠予。

我的桌旁放着一部精装的《秋雨散文》。佳节在即,我将守护着安然的心境,去赴自己的心灵之约了。朋友,你来吗?

往事烟波

不管别人对我的印象如何,但我对自己倒有一番客观的评价:成熟里透着稚嫩,冷漠中埋藏着脆弱,谨慎而又浮躁。

我说不好这是我的优点还是缺点,也许兼而有之,带有极为强烈的矛盾色彩,我想,这种性格的形成恐怕与自己的童年有关。

我的童年正值“全国上下一片红的年代”,不过混沌未开的我并未感受到当时的激情与热烈,记得那是寒冷的冬季里一个令人困倦的黄昏,母亲急三火四地从单位赶回来,简单收拾一下行装,便带着我和哥哥匆匆告别了这座城市。

那年我只有六岁。我始终不知道母亲把我带到哪里,前面的世界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陌生而又新鲜的。从城里出来乘汽车,倒火车、又乘汽车,最后,发现自己被装进一个“吱嘎”作响的牛车里。我和哥哥的手腕被母亲紧紧的攥住,好像是她旅行中携带的一大一小,一左一右两只皮箱,但她的神情却冰冷的像块铁板,全然不见往日的温情与慈爱。我只好乖巧的闭上嘴巴,以适应母亲的沉默。

牛车爬行在颠簸不平的山路上,隐没于神秘而肃穆的山谷之中。

我第一次感悟到除城市的人流和楼群以外,还有这样恬静深邃的地方。层峦叠嶂的山谷与错落有致的森林,悄悄渗入我朦胧的睡眼,雪的清新和牛粪味掺杂而成的独特的气息使我疲倦的神情亢奋起来。终于,我们在一个人家稀疏,布满黄昏暮霭的村落停了下来。母亲领着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一间低矮破旧油灯昏暗的茅草屋,懵懂问,我好像深陷在冰冷的菜窖之中。母亲告诉我这里是我们日后长期居住的地方了。

乡村生活开始了,母亲学着当地人用大铁锅煮玉米粥,在锅壁上贴玉米饼,锅底煮菜,一锅多用,不像城里做饭那样繁琐。时下正是深冬之季,屋里堆放的粮食和土豆、白菜什么的,都是队上送来的。

乡下的这种饭菜我是从未吃过的,虽然城里也不富裕,但同一种食物做法却不大一样,在城里我吃惯了蒸饭和炒菜,而这里却以大饼子、玉米粥、炖菜为主,间或也有玉米馇、高粱米蒸饭。总之每日三餐饭桌上基本都是黄糊糊的东西。

我家去的地方是当地有名的穷村,耕地少而薄,又没有什么副业可搞,当时的政策是不允许私自扩耕自留地的,否则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严重的要挨批斗,所以家家的口粮都不宽裕,我家更是如此。

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没随我们一起来,每次想问母亲,但一见她阴冷的脸色就不敢作声了。

母亲领着我和哥哥一起生活,艰难度日,除工分少外,口粮自然比别人家分得更少一些。逐渐熟悉和适应了乡下的生活以后,母亲被列为“会过”的女人当中。在好多人家中的粮食青黄不接、东借西挪的情形下,母亲却从未张口向邻舍借贷过,一家人显得粮草充足的样子。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全村的男男女女们羡慕不已。

其实,母亲的“会过”并无诀窍可言,她不过是把粮食的可食程度发挥到极限,粗制到有效地控制一家人的食欲而已。例如,玉米只用石磨剥掉一遍外皮,而别人家却剥掉三层,麦糠这种只能拿来喂猪的东西,母亲也要废物利用,糠中选粮,把细糠掺兑些玉米粉或高粱米粉,有时加入一些干菜做成食物。

而这种东西常常影响我们的消化,对胃口造成极大的伤害,实在受不了了,我和哥哥便用“不吃”提出无声的“抗议”。

这样每次都能达到如期的效果,母亲会叹口气,摸摸潮湿的眼角,对食物进行一下改良。许多年以后,我曾就此事跟母亲打趣说:“我以营养不良羸弱的身体代价,使您在左邻右舍中有口皆碑,赢得‘会过女人’这一光荣称号,是不是有点太残酷了”?母亲笑骂我没良心,说哪个当妈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穿的好一点,可是那年月……难啊,说着老人便又去擦眼角。

母亲说得不错。虽然在吃上比不得其他孩子,但在穿的方面,我在村里算是佼佼者。

在当地像我这般大的男孩、女孩经常赤条条地跑来跑去,除愚昧丧失掉羞耻外,穷是原因之一,相形之下,我在母亲的调理下,完全像是一个衣冠楚楚、家境殷实、素有教养的孩子。

无论从表面还是内在来看,乡下与城里的孩子都有较大的区别,我属于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一种,即不像乡下孩子野性十足,也缺少城里孩子的机敏和灵气,这大概与人的天性以及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上学以后,我便成了城乡“两栖动物”。每年的暑寒两个假期,我都要到城里度过,这得益于舅舅家没有孩子,年长我五岁的姐姐就是在外婆和舅舅的极力挽留下才没有和我们到乡下去的。

一回到城里,舅舅先是带我到饭馆里饱餐一顿,再到商店把我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然后心情愉快地开始度假,直到学校开学,甚至超过了开学日期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乡下。

我喜欢住在城里,因为我喜欢城市,这里有肉、有馒头吃,有过去的小伙伴给我讲我不在的时候这里所发生的那些新鲜事;有电影,有小人书看、有比牛车快得多的汽车在又宽又长的马路上跑,有铃声大作的上下班的人流,总之我喜欢城里的一切。城市在我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要重返城市,做真正的城里人”!这种梦撕碎我平静的心境,并贯穿了我整个学生时代。

我说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得忧郁起来,害羞内向的性格演变成孤僻多思时常处在不是沉默就是爆发的心态。究其原因除上述原因以外,可能与父亲有关。

父亲因历史问题接受长达三年之久的审查,在我们下乡的第二年,他也来到了乡下。可是父亲被审查的日子过去了,而我的厄运却开始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享受到“黑五类”子弟的同等待遇,在校园倍受孤立和歧视。没有人愿意靠近我,没有人和我结伴,上下学的时候,我不得不一个人走在崎岖而阴森的山路上,不得不一个人打发除课间以外的孤独时光。不仅如此,一些淘气的同学还经常地在我身上涂一些脏的东西,我那顶漂亮的小八路帽似乎本不该带在我这种人的头上,时常被他们强行掠去,像皮球一样传来递去,或者抛向空中,那情形就如同“列宁在十月”苏联红军高喊“乌啦”的场面。

我在背地里不知流下多少屈辱和愤怒的眼泪,可我却不敢告诉老师,也不能跟家里人说,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直到二秃的出现这种境遇才有所改变。

二秃比我年长三岁,却仅高我一个年级,上学晚或早退学是乡下比较普遍的现象。他家距我家只有十步之遥,俺俩却从未相识。二秃是个瘸子,在他二岁的时候发高烧,二五子乡医在他屁股上扎了一针,从此,他的左腿便不再发育了,精细得像根麻杆。

认识二秃是那次在放学的路上,当时村里的孩子正在围堵我,推来搡去,弄得我满身泥巴,却难以脱身,也无力还击。就在我因绝望而哭泣的时候,二秃阴沉着脸,拖着细腿冲过来就是一拳,将那个得意忘形的高个子学生打翻在地,沉默了片刻,“呼啦”一下,那帮人便如鸟兽散开,我和二秃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喜欢画画,喜欢看书,也写得一手好字,这些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内向而孤僻,多愁善感,正义而又善良,对我性格的形成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我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他总是劝慰我说:“你有文化,人也聪明,还怕以后没有饭吃,何况你原是城里人,迟早还是要回到城里的。而我却不同了,这条腿不知能支撑我走多久”。

他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总感觉他的眼眸深处有一种闪亮的光泽,像夜星在我的心空划过。

现在一想,我在乡下生活了那么多年,也许只有二秃冷漠的脸和那铁拳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

我终于逃离了农村,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不过在城里呆久了竟也产生了在乡下时相似的心态。

我对城市的喧嚣与躁动,紧迫与迷醉,疯狂与变态,越来越感到难以承受。每当夜色将我疲惫不堪的身心扔到柔软的床上时,我的思绪又常常游离到乡下,融入在袅袅炊烟与空旷的山谷之中。

我母素芳

母亲有个不为人知的名字:素芳。记忆中,很少有人提及它,除非远在异地的亲戚们来,我们是难得听到的。

母亲在一家大医院的住院部地下室里看水泵。工作程序很单调,上水时按绿电钮,排水时按红电钮。机器运转,轰轰隆隆的如一艘行驶在海底下的潜水艇。空气闷热,缺少湿度,光线暗淡,能见度低,让人产生远离尘寰的孤独感。其实,我和哥哥们是不赞成她继续工作的,毕竟六十五岁的人啦,但她常常为此生气抱怨,说一切都是为了我。我便很愧疚。

母亲三岁上,老爷死了,随即姥姥改嫁,母亲跟着舅老爷过。她在十七岁上孤身一人嫁到偏僻荒凉的吉林扶余,那时父亲十四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后来父亲参军赴朝,一去数年,除带回几枚油亮亮的军功章外,就是一身难以医治的疾病了。母亲随父亲转业到本地,在一座老旧的楼房的底层,有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家。母亲先后生过六个孩子,两个夭折,还有一个未及分娩就死在腹中,据说一水儿女孩子。我作为她最小的命根子哇哇坠地时,母亲已经是个四十一岁的中年妇女了。记忆中,母亲对几个子女十分严厉,她只字不识,却由不得我们在外面惹是生非,别管你在外面如何委屈,回到家挨说遭打的还是我们,连父亲也劝不住。父亲则每天靠打针来维系自己的生命。那时药剂奇缺,物资匮乏,他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肌体,是与他淡泊平和、与世无争的性格以及母亲的关心体贴分不开的。他后来频频住院,将日渐孱弱的生命持续了许多年。母亲就抛下嗷嗷待哺的我,到了一家建筑工地当起运泥搬砖的驾子工,挑起病夫幼子的家庭重担。

父亲去世时,被拖累了近三十年的母亲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悲哀。她的痛苦在于,姐姐那时也患上了父亲的疾病,而且终日打针吃药,甚至无法参加父亲的葬礼。姐姐在患病十年后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花开花落的十年,姐姐参加了工作,结了婚,又离了婚,及至卧床不起,双目失明,素日陪伴她的依然是母亲那日见衰老、不轻易落泪的容颜。当我尚未分担母亲的忧愁和苦难的时候,那个带有遗传性的疾病又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不知道生命能允许激情放纵多久,我只知道,母亲她太劳累了,她变得有些神经质,几乎让人难以理解。她常常在梦魇中呼唤着某个孩子的小名,突然醒来,然后以劣质的纸烟冲淡那寂寥的长夜。她还十分吝啬地保留着破烂不堪的家具和衣物,每天提着塑料筐转两趟市场,拣最便宜的东西买回来,计算着如何把它们打发掉。对于我每天的用药和额外的治疗费用,母亲是从不吝惜的,她把有限的工资积攒起来,就是为了让我有个美丽的归宿。然后呢?她决心要回到老家去,守着一块菜田,自耕自种,度过余生。

母亲的戒烟是因为一次例行的体检,大面积的糊状阴影,让医生和母亲忐忑不安。母亲的心情倒不全是为了她自己。戒烟后的母亲无事可做,就守着电视从早看到晚,凡涉及到国际新闻什么的,她就十分留心。我的两个哥哥到俄罗斯已经闯荡两年,他们的音讯时有时无,为家里笼罩了一层若明若暗的牵念色彩。在有雨的四月,母亲不可抑制地怀念着逝去的亲人,想念着异国的亲人,牵挂着情绪烦躁的我。她的后脖颈因为着急上火,起了一块核桃大小的痈,四处走动时,勾着肩背,低垂着头,已显出苍老缓慢的神态。尽管母亲希望我无时无刻不守在她的身边,听她言不由衷的唠叨和埋怨,可我依然向往外面的世界,直到四处碰壁,重新回到母亲温暖宽容的羽翼下,像个等待飞翔的小鸟。

朴素但是芬芳,母亲有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啊。但愿有生的日子我们能学会记忆和珍藏,像拥有一束永不凋零的美丽的花。

随嫁

随着飘落如雨的叶子,以及噼噼啪啪的鞭炮声,29岁的梅姐终于嫁掉了。当她一身粉红色的纱裙,面罩丝网,款款闪进黑色的奔驰轿车,行将步入红地毯的那一端时,我怀疑,一些理性的思维已被我彻底地淡化了。也许感情这个话题,比它的实际意义更加古老、更加乏味、更加让人困惑,但感情这种东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延续着它自身的荒谬的合理性。你信它是你的事,你不信是它的事,没地方讲理去。

梅姐是我姐姐的同学,她们十年为邻,十年为友,后来姐姐病逝,梅姐俨然以女儿的身份出入于我们的家,便把我当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弟弟。

同类推荐
  •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高建群,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等重要作品问世。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本书收录了《我的饥饿记忆》、《陕北猎奇》、《我家的小保姆》等数十篇高建群散文佳作。
  • 老上海,旧时光

    老上海,旧时光

    本书是作家程乃珊和连环画家贺友直联袂完成的“老上海画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上海开埠至今150年来的小资情调、人情世故、风俗名物、海派风情等。从旗袍到包包,从冰激凌到自助餐,从弄堂到亭子间,从茶馆到电影院……无所不包。出生于上海金融世家的程乃珊,对上流阶层的生活有着丰富自然的感受,她的文字细致入微,被夸赞为“触摸到了老上海的灵魂”。2013年4月,程乃珊病逝;有人说,程乃珊是张爱玲的“传人”,程乃珊走了,张爱玲式的上海也缺了一角。同样身为“老上海”的连环画泰斗贺友直,为本书配图45幅,他的画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常常一幅画就可以让人联想起一个时代的上海记忆。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生活情趣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生活情趣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对《诗经》的赏析作品,此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修订,并增加了部分篇章,此版为增订版。“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在书中,安意如挑选了《诗经》中部分篇章,加以现代解读,用今人眼光领略其中的诗歌之美,多有时尚化的思考、语言间杂其中,并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特视角,文章清新可人,让古典诗词面目一新,使习惯了刻板教育的年轻读者真正走近了诗词的意境。这也是安意如系列图书受到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 艺术哲学读本

    艺术哲学读本

    本书是作者历时20年所写的学术专著,是作者多年来有关艺术哲学问题研究的理论总结。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从哲学角度论述了艺术的位置、本性、特征,表现出作者的独特见解和心得,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艺术哲学的理论变革也提出了新的设想,富有探索精神,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出版该书,对于目前学术界关于艺术哲学的学术研究可以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该书还可以作为理论工作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大学生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秋禾话书(《花园丛书》)

    秋禾话书(《花园丛书》)

    说来已经是四年前的事情了,应邀为《中国编辑》杂志开设一个栏目,便想到了“秋禾话书”四个字,写了有一年的样子吧,就无疾而终了,想来是因为有个别人看不下去的缘故了。过的坏日子比好日子要多得多的中华民族先贤,所总结出来的众多社会人类学原理中,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就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没有坚持多久,为《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所设的一个栏目也停了,这样陆续陆续发表的篇章,顿时溃不成军,无以整编啦。
  • 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

    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

    他们是如何成为连环杀手的?为什么他们认为杀人是在“替天行道”?他们的很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同样出现在普通人身上,为什么偏偏只有他们成了凶手?正常人和变态的界限在哪里?为了应对连环杀手的威胁,FBI发展出一套心理侧写的技术。这种心理分析术为什么能够准确推测出凶手的年龄、职业、体型、习惯甚至长相?对于越来越不安全的世界,“超感警探”们给我提出了哪些建议?3000年连环谋杀史从古罗马时代到21世纪,连环谋杀在历史上从未中断,那些吸血鬼、狼人的传说很多都是连环谋杀的另类演绎。
  • 特种部队之德俄法篇

    特种部队之德俄法篇

    德国特种部队的组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国最早成立的特种部队,它的用途并不像当今社会这样规范,它甚至充当法西斯魔头希特勒的鹰犬角色。然而,我们应该肯定德国早期特种部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捷克、闪击波兰、突破马其诺防线等战役所付出的汗水。俄罗斯作为近现代军事强国之一,它的军队发展经历了一定历史时期。与此同步进行的是,特种部队的诞生与成长,从这一意义上讲,俄罗斯特种部队的历史是悠久的。原苏联的特种作战部队是一支数量比较多、战斗力比较强、历史比较悠久和作战经验比较丰富的精锐部队。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一直到原苏联崩溃之前,它的活动都比较频繁。
  • 刑统

    刑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之英雄传说

    末世之英雄传说

    人们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着一颗魔鬼般的心;活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英雄辈出的时代,交织着爱恨情仇,自由,是我战斗不止的唯一理由!
  • 异界狂仙

    异界狂仙

    纨绔大少陈少峰,在一次游玩古玩市场之时,花高价买来了一只邪气的金牛。一场意外的车祸,这只金牛将陈少峰带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修真世界。在这个弱肉强食、凶险莫测的世界内,陈少峰靠着这只金牛赐予的《融金噬火诀》,开始了有悲有喜、有苦有乐的修真生涯。因无意间调戏了火神殿的大小姐,陈少峰成为了声名狼藉的采花大盗。又因机缘巧合,陈少峰竟变成了古佛宗最为尊贵的佛子。且看,陈少峰是如何用这一正一邪,一僧一俗两种身份,玩转整个修真界。渡天劫,升仙界,入神界,一步一步踏上至尊王座。
  • 我是女友的仇人

    我是女友的仇人

    “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杀的人不计其数,但这是我想要的吗?不,我厌倦了,从最开始的复仇到拯救人类,我渐渐放下了一切,我只想要平凡的生活,我宁愿用力量去换我家人复活,可这根本无法实现,我没有能力复活自己的家人。”“你真的想要杀我吗?只要你愿意做我5年的女友,5年后,我这条命是就是你的,是生是死由你决定!”
  • 疆外

    疆外

    张祥的师傅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从万年前开始。在大路上,人类只能站在疆边,看只边疆之外。想要踏出去,却没有这个实力……。
  • 宅男编剧

    宅男编剧

    先说好,我是编剧。编剧嘛,就是靠耍笔杆子赚钱的。敲敲键盘稿费到手,好好地当什么歌手啊?当什么演员啊?当什么导演啊?当什么老板啊?给自己找那么多事儿,累不累?所以再给你们重申一遍:咱是编剧,耍笔杆子的,最多也就是写写小说啥的弄点儿钱花。再者说,谁告诉你们编剧就比那些大明星、大导演差了?别人不行,那是因为他们没我脑袋中的那些记忆!而且既然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老天爷给宅男们的福利啊: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多从未听说过的小说、电影、动漫和游戏,不好好享受才是脑子有毛病了对不对?不说了,先让我宅个二三十年再说……
  • 华榭辞

    华榭辞

    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怎会为风月伤情。可当他默默地藏身花下,注视前方纤细背影时,却忽然不敢多看上一眼。她就如同明媚的太阳,容不得丝毫侵染,沾不得丝毫污秽,干净得连多看一眼都算是亵渎。那么多的少年愁,那么多的风月情,每个人都曾孤独得不愿抬头,不愿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可是总有个牵绊他一生的声音闯进耳朵,自此抽丝剥茧,再不愿为其他人歌唱。人活着总需要个理由,也许是多看一眼牵挂的人,一眼就足够。后来呢……后来,那些旷世的爱都散落在泥尘里,星星点点,像是缀进了沉黑的夜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