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00800000040

第40章 那些人,那些事(1)

老鞋匠

如果结识一个人凭缘分,那么理解一个人靠什么呢?

我认识老鞋匠戴维已有3年,而我所住的这个加拿大北部小镇的人认识他恐怕不少于30个年头了!可每当镇上的人们提到他,似乎总是讷讷无言。老戴维的鞋铺门面很寒酸,窄长的一块薄板上写着几个斑驳的字:戴维修鞋铺。没有时间表,没有任何广告性质的装饰。如果不是那块牌子,这个门面几乎看不到一点点的商业气息。

我第一次去老戴维的鞋铺是个雨天。走进不宽的门,里面是狭长的工作间。浓浓的胶皮味和一种鞋子散发出来的气味混合着潮气扑鼻而来,令人难以久留。

“有人在吗?”暗淡的光线里,老鞋匠戴维悠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把要修的鞋递给他,老戴维头也不抬,鞋子在他手中转动着,那麻利的动作,那庄重的神情,俨然就是一个收藏家在把玩自己的心爱之物。待我准备告知他何处要修补时,老戴维已经移步到柜台里,取出一个黄色纸片,重重地在纸片的上半截写下“8元”递给我,然后撕开下半截纸片放进鞋里,整个动作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他始终没抬头看我一眼,便消失在幽暗之中。

我愕然地接过那上半截纸片,“什么时候取呢?”我呆呆地问道。“总是明天取。”黑暗里传来他含混的英国口音。

房东告诉我,全镇子的人都知道老鞋匠的工作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上午九点半到下午六点半,而今天交去的鞋子,总是明天取。房东还告诉我,老戴维是孤身一人,孤单了一辈子了。

加拿大地广人稀,仿佛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孤独之中,整个社会都被孤独所笼罩。而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孤独氛围里,并被孤独的人们悲悯为孤单者,那该是何等的境地啊!

我再次走进老戴维的鞋铺时,他蹒跚地迎出来,接过我的半片纸片,找到鞋子。他这次抬起头来,用他那不很灵光的眼神打量我。我也注意到他长着一张普通而平静的脸,稀疏的白发滑过高高尖尖的鼻子,依然没有遮盖住额头上那被岁月犁出的皱沟。

“新来的?”他认真地盯着我这张东方人的脸。天哪,三年多了,我就住在离他不过几步之遥的地方啊!我苦笑:“我是这里的留学生。”老戴维恢复了原态,习惯地垂下头,用自己的手掌在鞋面上细心地、缓慢地擦拭了几下。老人下意识的动作,唤起我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冲动,仿佛这双皮鞋,经老人的手掌一擦,顿时发出了夺目的光亮!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8块钱。老戴维将其中的3块放回我的手心。“学生,只收5块。”没等话说完,他又消失在昏暗中了。

昏暗中,我的周围依旧弥漫着那种鞋铺的气味。可这次,我没有像上次那样仓皇离开。我的眼睛湿润起来。

我开始注意起老鞋匠戴维,期待着能更多地了解他,读懂他这本无言的书。从人们口中,我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传说。

戴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农庄里。二次世界大战时,一颗德国纳粹的炸弹击中了戴维的家,炸死了经常争执的父母和整天爱唠叨的爷爷,戴维也被炸得昏死过去。当一个海员从燃烧着的瓦砾中救出他时,发现这孩子还活着,于是便带着他漂洋渡海来到加拿大。这个海员后来怎样了,以及戴维是什么时候住到这个小镇来的,人们大都不得而知了。

镇上的老人依稀记得,戴维来时还是个壮汉,来到小镇后就开了这个修鞋铺,一开就是30年。戴维性格内向,眼神又不好,人到中年还没个对象。镇上酒馆的老板娘几经奔走,终于撮合来邻镇的一位憨厚姑娘,约好下午1点见面。地点也选得很浪漫:两镇一湖之隔,湖中一堤连通两镇,堤间有一片茂密的紫丁香树,坐在树下的石凳上可闻到花草芳香,可看到湖绿水蓝,他们就约在这石凳上见面。可是,整整一下午过去了,鞋铺门口修鞋和要取鞋的人一直没有看到戴维,等到晚上,戴维仍不见踪影。大家猜测是出了事,小镇人都胆小,于是报警。等到响着警笛的警车从80英里外飞驰而来时,戴维回到了镇上,打开了自己鞋铺的门锁,此时,挂钟的时针已经指向夜里11点20分。

原来,他的约会并不顺利。憨姑娘准时到了堤上,在堤南的石凳上坐定;戴维更早来了半个多小时,就坐在堤北的石凳上。两人都坐得稳稳当当,憨姑娘不知郎君在堤北,鞋匠也不知伊人就在堤南。两人背对背隔着湖堤静静地等着。下午3点,憨姑娘起身悻悻而去;戴维坚持不懈,直等到银月当空。且不说镇上的人及警员如何看待,老鞋匠从此恒下一心:不再赴约。

我发现,如果不是因为修鞋的生意,老戴维几乎是与世隔绝地生活着。他唯一的“交际”活动是收工后提着装满干面包渣的小木箱去后山坡喂鸟。

每一天,老戴维都会穿过遮天蔽日的枫林,来到溪流边的草地上。他把装着食物的小木箱往草地上一放,早就等着他的小动物们便热烈地围将上来,有飞禽——白色的鸥、蓝色的鸭、青色的雁;有走兽——黑色的松鼠、黄色的田鼠、灰色的野兔。我看见,老鞋匠陶醉地眯起眼睛,然后把食物抛撒向它们,似乎口中还念念有词……当月亮升起时,他便会孤独地走向被月光洗过的羊肠小道,回到他的鞋铺里去——在那里,他已经孤单地度过了30个春秋,而且还会孤独地过下去!

是什么使他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呢?我困惑不已。这时,突然传来的一个消息震撼了我:在戴维移居到小镇之前,曾因伤害罪被判入狱10年。被他误伤致残的人,正是他的救命恩人——那个海员,案由是因为一位可爱的舞娘……我明白了,戴维修鞋的手艺一定是他在监狱服刑期间学会的。但我无法知道的是,他在学会修鞋的同时,是如何承受着内心的自责……那该是何其痛苦的一段苦旅啊!难道他依然深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吗?难道他是用一生的孤独来赎罪吗?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充沛得使小镇上唯一的教堂都塌了顶。镇长和教长联合出了公告,请求人们解囊捐助,翻修教堂。

一天下午,我把一张崭新的50元钞票郑重地交给教长史密斯先生。

“你是学生,捐钱就免了,”他微笑着,“你可以来做义工啊!”

史密斯先生开始告知我关于翻修教堂的义工计划。这时,我远远地看见老鞋匠戴维蹒跚走来。

血红的残阳挑衅着他那双不大灵光的眼睛,他的头几乎垂到胸口。“你好啊!”史密斯先生总是那么微笑着。老戴维依然没有抬头,将一个小小的信封轻轻地放在捐赠桌上。镇上所有的人都晓得,老戴维从没进过教堂。他的捐献让史密斯有些不安。“啊,戴维,等一等,我是说,”史密斯的语法似乎出了问题,“如果你觉得孤单,不不,我是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由衷地邀请你参加教堂的礼拜……”老鞋匠没有回答,淡然地做了一个会意的表示,背影一晃一晃地融入晚霞的光芒之中。

工作人员打开老鞋匠的信封,一张支票飘落在人们眼前,上面重重地写着:捐给教堂5000元。

人们面面相觑!如果修补一双鞋子收取5元,就算修补鞋子1分钱成本也不用,就算他不吃不喝,老戴维要补多少双鞋子、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积攒出5000块钱?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起来。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小城故事

1998年初秋,一场意外的车祸把我带到了密苏里大学所在的小城哥伦比亚。出事的是我先生的大姐海伦,她是密苏里大学的访问学者,在搭乘一位校友的汽车时,车子因轮胎爆炸翻出了高速公路,她被摔断了腰椎和两根肋骨。

海伦住在外科一个特殊的病房,这种病房我在国内没见过。那是一个环形大房间,外科所有需要手术和术后观察的病人都住在这里。大约有十几张病床,床头朝墙排成一圈,之间用帆布帘隔着。房子的中间是开放式的工作间,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观察照顾每个病人。

海伦无力地躺在病床上,身体一动不能动。只有右手攥着麻药点滴注射器的控制开关,疼痛难忍时就按一下按钮,自己打一滴麻药。她的腰椎手术安排在星期四上午,在此之前主要靠麻药止疼。

这里虽然是医院,但药味儿并不浓,取而代之的是浓郁的人情。病房门口挂着关于病人权利的条款,在这里,病人就是上帝,而上帝的权利不容侵犯。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对病人态度都很好,对病人家属也很礼貌。神职人员每天逐一到病人床前问候,按照病人的意愿为他们祈祷。每天的探视时间从早到晚多达五六次,每次半小时,非探视时间如有需要也可以探视。医院向病人家属免费出借呼机,病人和医生有事可以随时呼叫家属。我是因为海伦受伤来到这里。白天多数时间我都呆在她床前,她睡着了我就在一旁看书,晚上我也等她就寝时才离开。对于我的滞留,医护人员并不介意。相反,他们主动告诉我饮料和日用品放在哪里,海伦需要时由我自己拿,有的人还拿来果汁给我喝。病房的“管家”是个年近六旬的胖大妈,每天早上我在门口一探头,她便热情地招呼道:“进来吧,你大姑子已经醒了。”

晚上我睡在病人家属休息厅。病房的门正对着一条长走廊,走廊另一头的右侧向里凹进去一块,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厅。厅里有电视和报刊架,靠墙的三面摆着沙发和沙发床,白天坐人,晚上睡觉。留宿的家属可以从医院管理处领铺盖,第二天早上由清洁工统一收送洗衣房。休息厅隔壁的卫生间有盥洗室,医院也有供病人家属使用的浴室。早上和中午我在医院餐厅买饭吃,晚饭由海伦的朋友老刘接我到他家去吃,或是送饭到医院。

我住在医院的第一晚发生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小插曲。那天,在家属厅留宿的只有我一人,接近午夜,走廊里一片昏暗,静得让人心里发毛。我和衣躺在大厅一角的一只长沙发上,眼前不断出现电影《午夜两点》中那个杀人女婿的两个手指头。真的是在两点钟,一阵重重的脚步声把我惊醒。朦胧中,只见一个黑人大汉走进来,“呼啦”一下拉开对面墙角一张沙发床,“呼”的一声倒头便睡,我这里还惊魂未定,他那边已然鼾声如雷。事后我听说,他是因为太太生孩子而留宿“待命”的。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第二天中午,我正在休息厅吃面包,一个高大端庄的白人中年男子走进“屋”,冲着我微笑而来。“你一定是小芹,绍华(海伦的中文名)的弟妹了……”

“你怎么会知道?”我莫名其妙。这里除了海伦和老刘,没人知道我的名字。

他说他叫阮迪,是城里教堂的牧师。他听中国教友说海伦受伤住院,她弟妹从亚特兰大赶来照顾,便打听到我的名字来找我,看我有什么困难,他能为我做些什么,这里只有你一个中国人,你当然就是小芹。“你好吗?”他亲切地问。

我们一起去看海伦。阮迪问过她的伤痛后,问要不要为她祈祷,海伦微微点点头。“亲爱的主啊,请保佑绍华……”阮迪满面虔诚。

阮迪前脚刚走,“困难”后脚就到了。学校外国学生办公室主任詹妮特找到我,说海伦没买保险,这不符合移民法(在美国,外国学生学者必须上医疗保险),眼下受了伤也得不到赔偿。不过现在按规定补办保险,如果运气好,或许能申请到一笔“前疾病”赔偿金。詹妮特给了我一份医疗保险申请表,我填了那张表,为海伦交了那学期150美元的保费。

第二天上午,医院一位女工作人员也找到我,说海伦的医疗费估计高达六七万美元,因为她没有医疗保险,这笔钱医院将向州政府申请,但如果州里不批,病人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她还说,海伦手术后如果情况正常,按常规将被转往康复中心。但医院是救死扶伤,有钱没钱都得救人,而康复中心则不是无条件地接受病人,所以要我早做打算,提前为海伦养伤找好住处。

女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好,话说得也很中肯,然而现实无情,我一时感到很无助。海伦重伤在床,她丈夫在国内一时还来不了,我不能和他们商量,那样只会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可我只是一个学生,从外乡来,我上哪儿去弄几万美元,又去哪儿为她养伤找住处呢?万般无奈之下,我拨通了阮迪的电话。

十几分钟后,阮迪应约而来。我把女工作人员的话告诉了他,鼻子一阵阵发酸:“阮迪,我该怎么办,你能帮我吗?”他让我不要着急,说他去找教友们想办法。

送走阮迪,我的呼机响了,是病房的胖大妈叫我去见哥恩斯大夫,海伦明天上午要做手术。

海伦很幸运,哥恩斯大夫是美国最好的腰椎专家,在国际上也颇具盛名。他经常到美国和世界各地做手术,在本院的时间并不多。而海伦这次受伤,他刚好在家,并决定亲自为她做手术。

哥恩斯五十开外,相貌和气质均属一流。他和阮迪给我印象最深的都是眼睛,但他们的眼神却不尽相同。阮迪的目光和蔼可亲,让人觉得一见如故,自然而然地想向他倾诉。哥恩斯的目光则镇定异常,使人信心倍增,觉得世间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儿。“你是病人的弟妹?我听说你在亚特兰大上学,耽误了课来照顾她,你这样做很不简单。”哥恩斯称赞说,随他而来的几位助手也在一旁点头微笑。

我这下才明白,怪不得这里的医生护士对我那么友好,原来是我的行动超出了美国人的常举。

“你放心,”他又说,“病人的情况很稳定,明天的手术一定能成功。”

同类推荐
  • 当代文坛点将录1

    当代文坛点将录1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本书是有关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学、电影与文化的研究,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篇文章,是讲清末“革命”话语的;第二部分的三篇探讨民国初期报纸副刊与文学杂志的政治文化;第三部分的三篇关于中国早期电影与都市文化;第四部分讨论的是文学文本、类型与文学主体,最后两篇是谈张爱玲的,涉及1940年代欧美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接受和挪用等问题。
  • 不经意中的成长

    不经意中的成长

    本书是个人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分散文与诗词作品,分“茶乡孺子牛”“亲情永驻”“不经意中的成长”“旅行漫笔”“闲情逸致”“家乡美”和“诗词拾零”七辑,这些有关茶乡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以及人生哲理的温良铺陈和委婉叙说,来自一位语调平和的茶乡中年男子,阅读他这些散淡的文字,让人有余香盈口之感。
  • 侠骨柔情

    侠骨柔情

    人各不同,这也许是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事情。相貌、习惯、气质等种种不同,还不过是表面,人心之不同,才是根本。金庸小说中的《天龙八部》,就是写入心不同的名著。王语嫣人美情美,是天人中之女子。萧峰豪迈磊落,如同神龙。貌美而善妒之秦红棉当然是阿修罗……种种人的不同在其不同的心,而种种人的命运也无非是他们自己的心做造作的后果。“既种业因,必有业果”,叶二娘哭求无用,虚竹刚刚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就受罚并自杀,这一切的事情的前因,实际上不仅仅是早埋伏于山洞偷情时刻,而是早埋伏于那和尚和少女的心中了。
热门推荐
  • 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

    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

    本书内容包括:极地之歌、复活、一个愤怒夜晚的上升。这套诗系,或许能让人们从更多的侧面了解70后诗人是如何出牌的。而本书系之一的《70后印象诗系·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的》作者是陶春,他的诗具有史质气息。
  • 小地主从军记

    小地主从军记

    宁波奉化市王氏集团少东家因为家族集团财产纷争被亲兄弟害死带着不甘的的冤屈和前世的奋斗精神在民国的时代运筹帷幄叱咤风云令小鬼子闻风丧胆手携美人指点江山
  • 第一公主

    第一公主

    那是一场终我一生都无法转醒的噩梦!我叫赫连听雪,凌国长公主,也有人叫我九州第一美人。我本以为这张倾国倾城的脸至少可以换回一方平安,可当夜不语麾下几十万大军从我身边直冲而过,当身着重甲手握利刃的敌人齐齐涌入凌国都大开的城门时,我的脑子“嗡”一声炸起。夜不语骗我!
  • 真龙皇朝

    真龙皇朝

    蛊惑人心的梦魇族人;绵延万里的无尽火山;阴森恐怖的诡异枫林……这是一个真龙传人的世界。觉醒真龙之血,脱离肉体凡胎;凝龙影,化真龙,一声长啸破苍穹,从此遨游太虚间。身怀真帝之血,少年方子鱼踏歌出青山。
  • 御甲师星空

    御甲师星空

    一个善良的人,突然被一个充满杀戮的组织选中,你会如何选择?将杀手们都感化成慈善家?不行,你不是牧师!让自己也变成杀人狂魔?也不行,那样就太没个性了。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所有人都睡着了,只有你是清醒的。空气越来越少,你是要和大家一样,闭上眼睛在梦中无知的死去?还是把所有人都叫醒,和你一起等死?你要记住,有时候杀人,其实是为了救人。-------------------------这本小说应该会是越到后面越好吧.不好看你劈了我!!!!
  • 送张亶赴朔方应制

    送张亶赴朔方应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轮回镇魔道

    轮回镇魔道

    远古大道被封,长生路死,邪王换乾坤造五行界,只为重开长生大道。一个农家少年的出现,却让邪王证道长生之路起了变数……
  • 别看见我

    别看见我

    我将烧毁这日记,是你递给我火种,是我扫去这灰烬。
  • 腹黑Boss看过来

    腹黑Boss看过来

    坚强学渣霸气归来,追求校草很忐忑。wuli米粒很顽强,不怕摔跤不怕打,wuliBoss很溺爱,疼她爱她珍惜她。
  • 弦,思华年

    弦,思华年

    浮华一生,淡忘一季。弦,思华年。第一次华小念遇上顾弦的时候,她输掉了三千青丝,成为一个小光头。第二次相遇,她在洗浴城扫黄,意外碰见了他,她嗤之以鼻,以为他精虫上脑。第三次相遇,却是在警局,彼时的他,已经成为了她的顶头上司。“我终于等到了你,小笨蛋。”后来,当她发现她爱上他时,却听见了他独一无二的表白。原来,只是一眼,便已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