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26800000019

第19章 文官政府的恢复(3)

据估计,在那个时代,每年有两百万候选人参加某一级或另外一级别的科举考试,其中仅有1%或2%的人最终获得功名,在历年举行的地区岁考中,要从大约2000人中选拔出20名或更多的生员。每三年届时举行一次省级选拔举人的乡试,也许在正常省份的1万名候选人中选拔出100名举人。举子们在北京三年举行一次的获取贡生的会试中展开竞争,几近三分之一的人会获得成功。在通过会试的那些200—300人之间又在殿试中为最高荣誉,包括为最高学衔(状元)展开角逐。通常情况下,中进士和状元的殿试在皇宫里举行。

各省能够授予功名的限额得到稳步提高,以期在没有削弱科举制的条件下保证授予军功及捐纳者官衔的方式。地方功名的数额越多、受益者做官的机会就越多,但是要通过正途。例如:1865年按李鸿章的意旨,作为对当地百姓忠诚的奖励,在上海和宝山地区授予候补学衔的数字日益增加。类似的有,1867年在江西兴国县增加了10名生员作为对捐赠军费的人的一种奖励。与此同时,湖南的衡州府和衡阳县分别增加了5名和3名生员,以此作为向江南水师捐资的奖赏。1872年丁宝桢要求提高浙江和广东的数额,目的在于奖赏对镇压起义做出贡献的当地商人与绅士。[33]

这种通过在一定地区立下军功和捐输所获得的奖赏显然有其弊病,因此在这些人中存在着降低考核标准以适应平庸生员的危险。虽然1868年张之洞报告了许多生员低劣的分数,一通上谕下令要更严格地控制选拔合格官吏的标准,然而,在那时最关心业已得到改善的选官制的人通常赞同限制增加名额。

熟悉中国近代许多管理机构一直存在着裙带关系和腐败现象的人发现,很难相信科举制度能够公平地加以施行。然而,根据可以得到的证据,公正诚实的程度可同当时西欧相媲美。1858年顺天乡试中舞弊败露,致使举国哗然,导致军机大臣柏葰和另外3人被处以死刑。这场巨大的轰动暗示欺诈行为是个例外现象。虽然连续发布的规劝官吏一丝不苟地遵守规章的敕令指出:务必时刻保持警惕,但是这不应反被理解为官吏们放松了警惕性。

中兴的目的不仅在于鼓吹科举考试作为获得权力与威望的惟一途径,还在于通过修改其内容而提高其实用性。此时期的政治家面临着变革的需要,他们总是能够有足够理由争辩道:一项显著的革新实际上恢复了被人忽视了的古代美德。人们普遍断言:明朝末年科举考试的命题拘于旧框框已成为明朝垮台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恢复“古代”制度成为中兴的主要目标,因为据说这个“古代”制度强调历史及社会的实际问题。

给事中吴焯抨击了颓废的“近代”,强调正文体以培风化,要求以政府遇到的主要问题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1862年4月13日的上谕批准了吴氏的建议,并规定了在即将举行的三场考试中的基本考题范围。头场,以“四书”为据,考行为之道;二场以“五经”为据,考人伦原则;三场以历史与时事为鉴,考时策。[34]在此点上,年轻的张之洞因为在1863年的殿试中评论了太平天国起义及其他现实问题,所以军机大臣宝鋆和其他人高度赞扬了他。[35]

1862年的上谕下令广泛讨论吴焯提出的原则(并下令把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考试制度中)。在围绕着这一问题呈递的奏折中,一名小官吏——桂文灿在1864年表现尤为突出。在桂氏看来,过多地强调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发展的形式,已经使学者几乎没时间去读经书和史书,分析当前事务及努力争当能够拯救时代的名副其实的有识之士。为了整顿局势并把注意力集中于公共事务,需要整个教育制度重点的转移。桂氏就他所处的时代的官吏问题评论说:他们“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36]。由于这种嘲弄源于不超出科举制度范围的建设性的自我批评,因此这种嘲弄后来经常被国内外的批评者用来抨击科举制度。那种关于在19世纪里,所有重大的历史、行政、哲学问题都排除于科举考试之外的观点,对于中兴时期来说是不正确的。下面的例子可说明这一点。

1867年和1870年在武昌三年届时举行的两次乡试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关中兴初步训练计划内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生员们论述了经书、历史、地理,以及当前行政管理等问题。然而,获得奖赏是凭实际知识,而不是凭分析或者判断。

在更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中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释。在1868年举行的殿试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要求论述在特定的古文引文中某些字的用法。第三个问题是列出一定的书目,问询这些书是否适合于皇帝的教育。第四及第五个问题涉及对《大学》的诠释。第六个问题提出:为什么汉学和宋学在经史的一些篇章的重要性上发生了分歧?第七个问题要求对统治者的俭朴美德予以历史的解释。如果较早期的统治者较为节俭和有才能,那么好的与坏的统治者之间除了节俭程度不同之外,还有别的差别吗?在各种不同的事例中,节俭是名副其实还是有名无实的?第八个问题是如何能消灭奢侈腐败。第九个问题要求分析周朝和汉朝的军训方法。第十个问题问为什么唐朝的府兵计划是成功的。按这个计划,男子一时为士兵,一时为农民,轮次交替。第十一个问题要求评价宋代军队的配置,当时战斗力强的军队拱卫京师、战斗力弱的部队轮扎各行省。第十二个问题直接问某部论军训历史的著作所命名的六种方法。第十三个问题问军队怎样能用最少的开支得到最大的改善。第十四、十五及十六个问题涉及中国刑法的起源与发展。第十七个问题问怎样才能实现皇帝关于无严重罪恶发生的希望,以便无需秋季行刑。[37]

在1867年的4月至5月间,当时任江苏布政使的丁日昌举行了一场特别考试,计划从在苏州等待任命的众多捐购官衔者中剔除不合适的人选。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有关当前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第一试所提的问题难以找到,暂时阙如。第二试上提的两个问题是:(1)你会提出什么样的计划去杜绝衙门中下级官吏的舞弊行为?(2)既然不再要求“兵勇”服役,你会提出什么建议来使他们保证得到安置,成为安分守己的臣民?在第三试上提到的两个问题是:(1)目前尚存为数众多的候补人员,而将能授予他们的新缺却实在是少得可怜,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这一困难?(2)下级官吏把本应提交到知县审理的案件归由他们自己办理。你建议如何纠正这种恶行?根据外国的新闻报道,丁氏本人亲临考场,并严加控制;捐购官衔者几乎都不能通过考试。[38]

当然,这些考试对政府官员教育的普遍问题不会提供任何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甚至充其量也不过是援引前例的繁文缛节。但是这些考试在其最好的时候,毕竟产生了远别于并胜过后来所讽刺的那些无能腐儒官员。

赫德在1865年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指出科举制度的弊病。他承认以前的科举制度是有用的,但是科举制过分强调读书,阻碍地方官吏学习他们真正需要了解的东西。当时江西巡抚刘坤一的反驳是中兴思想的杰出典范。在刘氏看来,读史、读经并不妨碍了解公共事务。相反,真正可悲的却是近代官吏宁肯喜欢诗文而不喜欢研究古代和近代的政治。因此,刘氏提倡朝着把科举制恢复到其古时的作用与活力的方向进行改革。

显然,在短暂的同治中兴期间不可能阻止整个科举考试的衰落趋势。虽然国内起义遭到镇压,但是起义对科举制已造成的损失不能一夜之间便可挽回。同时,随着与西方联系的日益增多,开始产生了旧学与新学问题相关的诸多疑问。据报道,1868年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地区中无人为惟一候补生员的学衔展开竞争,而且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报道。在条约口岸及沿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新型的混和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权力与地位不再是非文人学士莫属了。《北华捷报》公正地评论说:“因此,就我们已经扩大的影响而论,我们已经削弱的恰恰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39]

凭借这种证据有时人们论到,从19世纪初叶起,像科举制度为之服务的国家一样,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也逐渐衰落了。关于此点这里则认为:中兴期间为阻止这种衰落并恢复传统制度元气而做出的努力比普遍认为的要更显著,更成功。

表面上似乎矛盾的是,守旧的文人学士是阻止这些努力成功的最严重障碍。曾国藩(译者按:从本节末注释②来看,这里的“曾国藩”应该为“张之洞”)最初曾猛烈抨击对诗词和文体的过分重视。然而,在他达到事业的峰巅之际,他却好像丧失了信心,不愿强制推行遭到诸多学者反对的变革。[40]

限制捐纳

“捐纳”即对公共基金的贡献者授予官衔。虽然“捐纳”自秦朝以来一直在历代存在,但这种捐纳制(捐纳或称捐输)在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673年,为了筹捐镇压三藩之乱的资金已实行卖官鬻爵。然而,一般情况下只卖官衔。虽然直到18世纪末叶,中国依然保持繁荣的景象,但是危机时刻便需要额外资金。在嘉庆期间,“捐纳”日益提高,而到了道光及咸丰年间,这种状况就更加显著。

鼓励捐输一直被认为是有关军费、控制水患,或者是赈济救灾等方面的一种应急措施。再者,并不直接出售实际官职。然而,官衔的捐购者成为官职的候选人,而且事实上,在行政机构中已逐渐授予他们低级职位。

在官僚队伍中反对捐纳的活动始于道光中期,而且至19世纪60年代,反对的呼声日益高涨。当时一些主要官员认为:儒教国家本身可能处于危险之中。尽管这些官员出于争论目的在捐输问题上可能夸大了其危害性,但通过捐输所得的财政收入似乎微乎其微,不足以为捐纳制所造成的威胁而辩护。在北京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已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是半“高贵”半“卑微”的人,而那些靠捐纳做官的人则纯属“卑微”之流。[41]

根据诸如此类的理由,经常争论的题目是中兴的头等大事应为废除捐纳制。冯桂芬写道:“近十年来,捐途多而吏治益坏;吏治坏而世变益亟;世变亟而度之益蹙;度之蹙而捐途益多。是以乱召乱之道也。居今日而论治,诚以停止捐输为第一义。”[42]

1862年,当御史上奏“商贾人等只准捐虚衔杂职”时,他说明了清政府进退维谷的窘境。皇上批谕:从今以后“不准报捐正印,实在官阶当令吏部、户部会议具奏”,即不授予“商贾人等”实缺。但是,户部奏称:“捐铜局按奉此旨后,捐生观望,有碍饷需。”[43]这时,第二道上谕又下令:仍照“旧章”办理。于是,另一位御史刘毓楠上奏说:“前后所奏谕旨未符”。皇上批谕说:第一道上谕关乎原则,第二道上谕因恐捐生畏难观望,不能不权宜一时。承认捐输制是军费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待军务稍平,再行遵奉第一道上谕。[44]

山东巡抚阎敬铭就捐纳后果对政府本身的影响以及在不减少国家岁入的情况下限制这种腐败行为的可能手段等问题作了大段分析。在阎氏看来,因为那时一个家庭只肯为有才能的子弟投资,所以只要仅仅以高价售出很少数量的官衔,那么其损害就会微乎其微。但是迄至同治时期,以低价出售了大量官衔。因此阎氏写道:有钱有势的无能之辈为争夺官职而发出争吵,而其他的人则借资捐官,并确信很快能偿还债主。结果官吏不能安心于工作,学者不能安心于学问,而百姓起来造反。“弊不在于制度,而在于降价以求。”

阎指出,捐官者70%是名誉头衔,只有30%值得被授以实缺。后者中仅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或者总数的10%的人)在道、府、州、县任实职。对于国家而言,在道府州县四个岗位上官吏的质量问题远比国家通过捐输所获少量国库收入更为重要。即使如此,阎也并未奏请停止卖官鬻爵,而只是要求收全银钱直接解往北京。

给事中郭祥瑞奏:近日捐班流品太杂,竟有市井驵侩及劣幕蠹书、土痞无赖、舆仆之徒亦皆张罗杂凑溷入仕途,并且这些人等在百姓中引起更大的不满。皇上的批谕说:“军兴以来,需费浩费,国帑支绌。捐铜事例之设,实朝廷出于不得已,现既难于停止,即不得万思所以补救之方。若如所奏,此辈滥于官途,贻害百姓,适至激成事端,仍复耗费军需,则是捐铜之设非徒无益而反有害。”左宗棠和沈葆桢提议,捐纳者到省接见时,早有一番考察,如果才具品行概不能称职,“非惟不可令其到任,且必当从严甄核”。以此法纠正这种混乱局面。皇上朱批说:这是一种妥协措施,“庶吏治可望肃清,流品不至混淆,而于军需亦仍无妨碍”[45]。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四国争锋

    三国之四国争锋

    现代人宋林无意识的来到诸侯联盟刚刚解散的三国时期。碰巧穿越到曹操龙亢兵叛的一个小兵身上,从此异变突生,整个三国形势彻底混乱。反曹操、绑谋士、据城池、杀士族。宋林的到来使整个三国大变样,逐渐变成四国争锋。【新人新书,不足颇多,望大家指教。】
  • 劫明

    劫明

    猛醒不觉来时路,归去方知血染刀。陈平意外回到明朝末年。其时,天灾频仍、兵连祸结……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而曾经辉煌的文明行将在天翻地覆的浩劫中,遭到毁灭性的蹂躏和摧残。一个穿越者,该如何面对?是登高一呼、聚众而起,挽狂澜于既倒;还是混迹十丈红尘,携佳人于江南的断鸿声里、落日楼头,倚栏目睹这历史上最后一个汉王朝惨烈地谢幕?且看被诬陷为“素怀操莽之志”的主角,如何在绮靡悲怆的晚明,一步步叱咤风云、逆天改命……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说文》男儿本应重危行,铁甲在身、锐器在手,劫财、劫色、劫天下!停更通告:由于发现文存在问题,需要仔细排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停止更新。谢谢各位曾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指点。有负各位的抬爱,深感抱歉。祝各位生活一切顺利。
  • 皇帝的谎言

    皇帝的谎言

    历史的洪流带走了太多的故事,王朝的兴衰,皇族的荣耀,以及他们化成的一捧黄土。而在变成黄土之前,王朝也曾有着无上的荣光,帝王也曾有着雄心壮志。而在这壮志于荣光之下,天下涂炭还是百姓安康不过是掌权者的一念,帝王一念以一言而动天下,但是,若是皇帝说了谎呢?
  • 虏血

    虏血

    满清建虏不仅是汉族的死敌,也是蒙、维、回、苗各族的死敌,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倒退的主因之一。当打开山海关的吴三桂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清建虏还能入主中原吗?用什么来阻挡建虏的铁骑?——地雷+水雷+手雷+破虏军中国人率先发明的火器,自然应该由中国人发扬光大!**********扬州时日不可能再发生,努尔哈赤的坟倒是可以挖出来看看嘉定三屠也不可能发生,多铎、岳托、代善、鳌拜这些头颅却难免要屠上一屠!*********前进,前进,敌人的脏血,将灌溉我们的土地……QQ群:25306024(破虏军)欢迎加入……(暂定为每天两更,偶有爆发!)
  • 我能修改三国了

    我能修改三国了

    罗凡被电脑炸死,然后重生到了三国,并且获得了一个牛逼的系统,从此开始修改三国
热门推荐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Love Songs

    Love Song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将军非礼请靠近

    将军非礼请靠近

    哎,她真够倒霉的!考古穿越也就算了,还穿成了将军府的小马倌!以为女扮男装可以躲避灾祸,不料却被可恶的将军又是打又是骂,最后还差点玩死!意外被识破身份,从此更是冤孽不断啊!嗷嗷嗷,她一定要想办法穿回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拂剑任风流

    拂剑任风流

    黑莲佛教肆虐整个武林,正值江湖多事之秋,因为长相特异而被黑莲佛教追杀,险死还生的沐剑枫,偶得世外高人搭救,并授以绝世神功。出师以后以‘天玄剑诀‘行侠天下,匡正义救群雄,且邂逅红粉知己旃檀旖旎,痴情相恋患难与共;无意中赢得武林正道人士的拥戴,出任诛灭黑莲佛教的统领。至此沐剑枫出生入死,走南闯北,终于探魔窟诛逆贼,完成了诛灭黑莲佛教匡扶正义的大业;并在无奈之中再得黑莲佛教元凶宠女的青睐。巍巍鬼谷山,茫茫雪野,少年大侠独拥双骄,傲立于险恶多变的江湖途中......’------------------欢迎您的到来!谢谢您的到来!谢谢您的点击!谢谢您的收藏,和推荐!!
  • 天使盟约

    天使盟约

    不是所有穿越的都是英雄。不是所有会法术的都是神仙。不是所有长翅膀的都是天使。不是所有的盟约都不需要代价。想要知道真相就只有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
  • 旋风少女:5

    旋风少女:5

    该书根据著名作家明晓溪改编,若白、百草的爱情能否长长久久
  • 五方便念佛门

    五方便念佛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斗神噬仙

    斗神噬仙

    天地初开万物争鸣,飞鸟走兽妖魔鬼怪也相继而生,远古洪荒开天辟地,上古纷乱战鼓连连给后人留下种种传说,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法宝灵气修道之法使后人可以参天悟道纵横于天地之间,然而修道之术五花八门犹如浩林之木多如牛毛,各家争论之声变为杀戮之祸而志同道合者划道而论便有了正邪之分,我们的故事也就此开始了!
  • 武法天际

    武法天际

    神秘少年穿越天际世界,渴望寻求回归之法。是成为霸道的战士,破开时空之门,接受空间的轮回,斩尽挡我神魔人;还是掌握五系奥秘,以五系大法扭转乾,掌控时空规律,成为法系霸主?《武法天际》将为您一一呈现一个神秘少年如何玩转天际!(PS:本文有少量借鉴平台游戏‘上古卷轴5-天际’)
  • 武帝弃后

    武帝弃后

    宇文护爱她,不过是因为她像涟漪。宇文邕爱她,不过是她不争不怒。宇文直爱她,是因为两人或多或少有些相似的地方。兰陵王爱她,是因为她的聪慧才智。何硕是北周权臣宇文护的义女,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这样的身份本该让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偏偏她生性冷淡,不争不夺。惨遭宫妃多次陷害,三度废后。被逼离宫,北齐遇见知己,为救义父险些散命。为了朋友奋不顾身,最后惨死毒酒之下。谁才是拿真心待她的人,爱的人只是她,没有任何理由的就是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