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26800000059

第59章 功败垂成(9)

[35]一位中国法官可以永久驻守在国际租界内,“根据中国法律审理租界内中国居民间的一切民事和商务诉讼,以及中国人为被告的中外居民间的案件”〔1869年4月20日制定的《上海混合法庭章程》,赫特斯莱特:《条约汇编》第2卷,第129号。见该章程《实施公报》,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5卷(1871年),第163—170页〕。

[36]1867年11月7日文极司脱致阿礼国,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5卷(1871年),第53—55页。

[37]阿礼国的信和恭亲王、文祥关于该问题的照会,见1868年6月19日《北华捷报》。阿礼国的以下判断是正确的:中国保证人们定能履行其条约义务,这一点和其他类似的事实都说明,制定一部中外彼此都能满意的商业法典是可行的。然而,他将中国的习惯法观念等同于英国的不成文法观念,都是全然错误的。二者虽然都不曾编写成法典,但它们是建立在相反的概念基础上的(参看第七章)。

[38]李鸿章提出要授权作为整体的领事团,以审判那些桀骜不驯的外国人。当时在北京的外国公使们坚持,没有一位领事能够逮捕其他国家的侨民(见1864年2月20日、6月30日《北华捷报》)。

[39]见1864年1月9日《北华捷报》。

[40]西华德这样描述阿礼国的意图:“要以某种有效的方式实行调整,以破除目前英、法、美在上海实行的领土主权的伪装”(1866年4月7日西华德致卫三畏,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训令》第1卷,第396—397页)。同时,法国人对修改后的租地章程的指责并没有说服力。他们维护在领事严格控制的自己的租界,并坚持认为,市政府如同不受条约义务约束的寡头政治组织一样,它对中国主权的威胁较之在一位领事统辖下的单一租界远为巨大,〔1866年6月18日德罗伊致伯洛内,见《法国外交事务部外交文件》(1867年)第8期〕。

[41]见1866年8月18日《北华捷报》。

[42]英国条约第二—七款规定,双方互派公使,按西方各国惯例,公使应当受到礼遇。虽然额尔金于1858年10月曾经承诺,在目前情况下英国公使并不坚持要驻节北京,但是后来由于条约的批准必须诉讼于武力,这个承诺被撤销了。1860年《北京条约》第二款确认了驻节权。1861年初,卜鲁斯抵达中国首都,开始了第一次例行的外交使命〔1861年6月6日罗素致卜鲁斯,载《中国事务通信集》(1859—1860年)第116页〕。

[43]“50年代在华欧洲人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一旦我们能够说服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将是治愈我们不得不抱怨的所有病症的灵丹妙药。我们将和皇帝及其朝廷打交道,这样我们就能够迫使那些最顽固的官员接受我们西方的文明了”(密福特:《使馆馆员在北京——书信集》,序言,第44页)。

[44]参看第三章和第十章。

[45]1860年10月21日额尔金致罗素,见《中国事务通讯集》(1859—1860年),第205页;另见1859年6月14日卜鲁斯致马麦斯布尼,载《致卜鲁斯先生通信集》,第8—10页。

[46]1861年1月9日罗素致卜鲁斯,载《中国事务通讯集》(1859—1860年),第16期。

[47]见1861年2月16日《北华捷报》。

[48]《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9卷(1870年),第70页。另见阿礼国:《中华帝国的外交关系》,载《孟买季刊》(1856年4月),第261—275页。威妥玛的观点,见其备忘录(麦里坦版):《威妥玛先生关于修订天津条约的备忘录注》(香港,1871年)。

[49]1869年12月13日克拉伦敦致查理·R.维多利亚主教,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9卷(1870年)。

[50]戈瑞、沙蒙塞特、克拉伦敦,奥特维狄克等人的反传教士的演讲,见《英国议会议事录》第194卷(1869年),第933—946页;第195卷(1869年),第131页;第197卷(1869年),第1797页;第199卷(1870年),第1870—1872页;第200卷(1870年),第71—72页;第205卷(1871年),第562—563页。

[51]1868年5月21日詹美生致阿礼国,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3卷(1869年),第2页。有关福摩萨事件的英国资料见同前;中文资料见《清季教案史料》第1卷,第16—26页。另见第三章。

[52]《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9卷(1870年);第2、3卷(1869年3、7月)。

[53]1868年12月威妥玛备忘录,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5卷(1871年)附录。

[54]《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9卷(1870年),第10—11页。

[55]阿礼国对上述传教士来信的评论,同上,第29页。

[56]赫德条陈的中文原文,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13—22页。威妥玛条陈的中文原文,见同前,卷40,第24—36页。

[57]1866年4月1日总理衙门奏折,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10一12页。

[58]1866年4月15日,刘坤一收到的军机处“字寄”,引自刘的复奏,见同上,卷41,第43页。

[59]同上,卷40,第12—13页。

[60]同上,卷40,第36—37页。

[61]据说1902年皇太后曾对赫德说,她很后悔没有采纳他在19世纪60年代的条陈中所提出的许多建议,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裴丽珠:《赫德爵士传奇》(纽约,1909年),第11页〕。

[62]《北华捷报》讽刺说,牛庄必定是“一个小小的商人乐园”。因为那里的商人们曾有这样的报告:“这里干戈不起,一片宁静,河道设有很好的浮标;入口处的照明设备也很完善;引水员们个个沉着熟练;非法勒索在这里不知为何物;道台办事公正且良善。”

[63]见1868年1月13日《北华捷报》。

[64]1867年11月28日《贾丁、马则逊及其公司请愿书》,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4卷(1870年),第29—31页。

[65]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看法。香港的商人最为极端;另一些团体则愿意通过调停来解决问题,以获得在内地的某些有限权利。

[66]1868年2月17日阿礼国致英国驻华各领事公函,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5卷(1871年),第125—130页。原文及评论,见1868年5月4日《北华捷报》。

[67]1867年7月5日《北华捷报》,转载《每日评论》。

[68]1867年8月16日山嘉利致阿礼国,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5卷(1871年),第8页。是时山嘉利得到了德尔比内阁多数成员的支持。

[69]1867年6月16日总理衙门奏折,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9,第5—7页。

[70]1867年10月12日总理衙门奏折,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0,第24—28页。

[7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0,第28页;《大清历朝实录》(同治朝)卷211,第32—34页。

[72]条说原文,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0,第29—30页。

[73]1868年7月卫三畏致西沃德,载《美国对外关系》(1868年)第1部分,第516—521页。

[74]在蒲安臣使团出使期间,恭亲王曾巧妙地暗示阿礼国:他宁可信赖阿礼国处理中国投诉所具有的公正的判断力,而不愿指令中国使节向英国本国政府或其他外国政府提出正式抗议。阿礼国评论说:“很显然,他们在外交教育方面正获得进步。”他进而指出,中国对外派驻使节,“很可能是为抑制任何外国代表或外国政府的不公正行为提供了它所可能获得的最好保证”。见〔《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3卷(1869年),第33页、36页〕。

[7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第24—25页;卷13,第12页。

[76]1866年1月《帝国政局》,见《法国外交事务部外交文件》(1866年),第228页。

[77]按《北华捷报》说法,“蒲安臣条约”是“正式的但浮夸的和微不足道的”;一个有着远大前程的使团,现在“由于其首席官员即蒲安臣本人的不明智的主张,正走向毁灭之途”(1868年9月11日、19日)。

在华商人主要的批评意见,是认为蒲安臣正在使有关中国乐于改革的危险幻觉永久化〔1870年1月21日香港商会致克拉伦敦,载《中国》第6卷(1870年),第3号;另见米切:《在华的英国人》第2卷,第212页。〕

以下是反对蒲安臣的极端的观点:“‘蒲安臣使团’最初是由总理衙门的心腹顾问赫德先生提出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迷惑欧洲,为中国政府准备以武力抗拒西方的正当要求赢得时间。它极力怂恿中国借助西方进步和文明的精神,并通过伤害英国为中国谋取商业与财政利益的方式,来强化中国僵滞的政策。‘蒲安臣使团’从它一成立,便明显地表现出了一场阴谋反对西方各国的主权尊严和国家独立的外交骗局所具有的特征”(方根拔:《蒲安臣使节真相》,第175页)。

[78]《美国议会档案》,《中国卷》第5卷(1871年),第40、98页。

[79]“〔中国人的折衷的态度〕足以回答这样一些人:最近他们声称中国将会利用西方各国的对它有利的行为,限制而不是扩大外国人的权益。此种令人满意的结果只是在中国政府充分理解了与美国签订的条约;以及英国政府的行为,即反对其国民的侵略精神——克拉伦敦勋爵严厉谴责了某些在华英国官员在扬州、汕头和尔福摩萨的不公正行为——的全部意义之后,才出现的”(1870年1月4日蒲安臣致璧斯玛,载《美国议会档案》,《中国评论》第1卷)。

同类推荐
  • 烽火佳人

    烽火佳人

    一段关于战国争霸、一段牵扯江湖恩怨、一段不乏儿女情长的故事。
  • 大宋帝国三百年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

    大宋帝国三百年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

    《大宋帝国三百年》共计8卷17册,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全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
  • 黄陵文典(小说卷)

    黄陵文典(小说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9卷
  • 夜语:步步生姿

    夜语:步步生姿

    大才子徐子明被人陷害,卷入科考舞弊案,惨死在朱元璋屠刀之下,莫名其妙重生在御史陈家,成了一个官宦千金,可惜好景不长,未及成年又惨遭灭门之祸,重重打击之下,她能坚守本心,只为寻疑而来么?是要复仇,还是救赎?
  • 我的女皇陛下不可能这么可爱

    我的女皇陛下不可能这么可爱

    我穿越了,不为拯救世界,只打算花前月下。我身边有高冷傲娇的女皇,有热情似火的邻国公主,有害羞可人的千金,还有终日里兵不离手的佣兵女团长。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是个太监。
热门推荐
  • 梦幻光影之客自蓬莱

    梦幻光影之客自蓬莱

    一场人欲胜天的博弈,勾出人性中的善与恶,一个平凡的女孩,在一番奇遇之后,是选择与伙伴的坚守还是凌驾于人与天之上。
  • 证道秘典

    证道秘典

    一对双胞胎,哥哥天赋惊人,弟弟天生病态,无法修道,然而一场变故使他们都踏上修道之路。一宗家族血案使得弟弟落入一场惊天阴谋,慢慢坠入魔道,修道之路更多风雨,体内的神秘力量让他发现了上古大战的真正秘密,接受了上古遗留的使命,他也因此再甘堕落,成为正道所不容。而知道身世之谜的他,为还母亲清白,最终也与魔道对立,成为正邪共敌。命运坎坷的他,最终能在修道路上走多远?是否有人愿意站在他的身边一同对抗整个世界?他又将如何去完成使命?
  • 娇妻在下:国民老公好闷骚

    娇妻在下:国民老公好闷骚

    三年前,他们即将订婚的时候,她在前一晚来退婚了。她说:“对不起,我跟别人睡了。”三年后,他回来,第一个碰上的就是喝醉酒的她,她嘴里一直喃喃自语道,为什么不爱我?纪彦庭冷笑,这真是上天给的好机会。钟情醒来的时候,纪彦庭翘着二郎腿在抽烟,他赤裸着上身拿着自己的白衬衫打转,一派戏谑:“钟情,你告诉我,为什么三年前失身的人还会有处子血?”钟情脸色涨红:“我来大姨妈了好吗?”她以为这人回来是要报复自己的。可他虐渣男斗贱女,处处将自己护得滴水不漏。
  • 询君意

    询君意

    一个是落魄无依的王公贵族,一个是清新可人的小吏淑媛,偶然的相遇铭刻一生,逍遥的缠绵眷恋一世。偷鸡的竖子或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他眼中只有那迎风招展的白茅,他心中只有那故剑情深的誓言,爱情跨过了贫富贵贱,跨过了时间,跨过了生死。叙一段传奇,寻索历史烟云中那段华丽悲沧的爱恋。不问贫贱,无关富贵,只为这一曲故剑情深的千年离歌。
  • 世无匹

    世无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话说三国

    话说三国

    话说三国此书只是更通俗化的表现出刘备的一生。更形象的表达出刘备的管理技巧。大家都知道刘备虽说是汉室宗亲,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市井小民而已。那么为什么一个市井小民最终会成就一番大事业呢?又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下属。并且让这些下属死心踏地的为他效命。
  • 玄届

    玄届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光怪陆离的事情,用正常的科学知识根本解释不了这些事情,而林枫作为华国高级化验师更不相信鬼神之说,可是,有一天,却被人发现林枫死在了自己家里,死因却无从查出!而林枫却在一处名为玄界的大陆重生,这与他的世界观完全不同,甚至背道而驰,恩怨情仇,爱恨纠葛,尽在玄界!
  • 你可真不怕死

    你可真不怕死

    乔言是个胸模,房蔚是个地产开发商。她的胸上有一道伤,每次提醒她委身给房蔚的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但她从来不知道,这道"美丽"的伤痕,也是囚禁他一生的牢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界的冥王

    异世界的冥王

    冥夜穿越了,还带着一个系统。且看冥夜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冥王!屠神弑魔
  • 彭桓武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彭桓武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彭桓式的名字是与中国的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写在一起的,然而,他却为许多中国人所不识。彭桓武,这位不著名的著名科学家在我国军事科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作家王霞的笔下,彭桓武是一个既平凡又非凡的科学家;在很多人眼中,彭桓武还是个怪人。蕙心兰质、自然天成。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和潇洒风流的个性无一不印证他崇高完美的追求和自然超俗的秉性。彭桓武,一个既平凡又非凡的科学家,经历了怎样传奇而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