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32400000053

第53章 悲声余响

这是一个韩信完全没有想到的人生终局。

八年前,谋士蒯彻说过的那句话——“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在韩信被杀的那一刻,像幽灵一样穿越在韩信的脑海中。

那时的韩信,还沉浸在刘邦对他的国士待遇中不能自拔,无论蒯彻怎么劝,韩信都无法说服自己背叛刘邦。一个来自淮阴的穷小子,人见人骂,天下皆笑其怯懦,刘邦却最终强硬地拜韩信为大将军,让韩信感激涕零。

正是这种报恩的心态,严重束缚了韩信的思维,让韩信很难相信蒯彻的劝告,甚至还站在刘邦的角度替刘邦辩护。韩信不相信刘邦会卸磨杀驴,但韩信没坐几天楚王,就被刘邦械拿入京,从此被软禁起来,让韩信看透了刘邦的自私。

从这个时候,韩信就已经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听武涉和蒯彻的劝告,但当时韩信已被刘邦软禁,他只能坐以待毙。韩信临死前说出这句话,只是这几年对刘邦积怨的一种宣泄。

虽然对韩信动手的是吕雉和萧何,但韩信知道没有刘邦的默许,吕萧是断然不敢对自己下手的。在韩信眼中,吕雉只是刘邦的政治打手,韩信也许不会怨恨吕雉。

明末名将袁崇焕曾经写过一首《韩淮阴侯庙》诗,如下: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袁督师上马能麾兵,下马能解诗,一句“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实际上非常准确地给韩信的传奇人生定了位。韩信自被囚禁以来,就如同一个活死人,他的人生价值只有肉体上的,还不如来一刀痛快,一死成就千古英名。

对韩信来说,蒙冤也许是个悲剧,但从历史的角度讲,韩信的伟大,被这一场千古冤案所带来的震撼无限放大。韩信的人生,在最后一刻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衬托出了刘邦、萧何、吕雉等人的丑陋和卑鄙。这样的人生,其实是非常成功的。

在军事上,韩信无敌于天下,破秦、魏、赵、齐、楚,并一脚把项羽从神坛上踢了下来。不过在政治上,韩信完全不是刘邦等人的对手,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间。而韩信的失败,主要也是因为政治原因,项羽也是栽在了政治上。韩信的政治能力甚至可以用弱智来形容,即使他当年听从蒯彻的建议反汉,也未必能玩得过刘邦。

早在韩信不断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时,死神就已经悄悄到来韩信的身后,随时准备吞噬韩信。这很好理解,韩信功劳越大,刘邦越难放心,功高震主,向来是没有好下场的。

韩信有小聪明,但没有大智慧,特别是官场生存法则,韩信几乎是一窍不通,在对官场中人来说几乎是致命的。韩信通晓国史,却忘记了一代战神白起是怎么死的,白起就死在“功高震主”上面!

为人主者,最忌讳大将功高震主,这事关家天下的传承,是封建社会的头等政治问题。韩信固然没有造反夺权的野心,不过他的种种幼稚举动,比如强迫刘邦封他为齐王,使得刘邦认为韩信太难驾驭。功臣没有野心,但如果性格过于张扬、刺头,人主同样会想办法除之而后快,韩信就属于后者。

刘邦作为千古人杰,对韩信都如此忌惮,更不要说军事能力几乎为零的吕雉、萧何等人。韩信之死,有一半的原因在于韩信自身不懂官场生存法则,狂妄自大、自以为国士无双,抱着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在官场上混,没有不失败的。

宋人钱若水在《题韩信庙》一诗中讲到了这个问题,诗如下:

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己深。

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

刘邦对韩信的张狂忍了很久,只是当时因为还用得着韩信,所以刘邦隐忍不发,可惜韩信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到来。当韩信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时,他应该能察觉出来刘邦对他的反感。

可惜的是,韩信对此不但没有任何反应,反而变本加厉,在刘邦准备对项羽发起总攻时再次要挟刘邦,最终让刘邦忍无可忍,痛下狠手。如果韩信能学范蠡那样野服骑鹤归去,就不至于落到如此凄惨的下场。

不过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也是非常复杂的,可以确定的是,刘邦确实忌惮韩信,但没到必杀之后快的地步。韩信的死,是各种政治势力在幕后博弈的结果,有些时候,刘邦是做不了主的,比如对于吕雉集团的迅速壮大,刘邦无可奈何。刘邦应该很早就预料到韩信会死在一场阴谋之中。

韩信死后不久,刘邦就从北方前线回到长安,当看到韩信血迹已经枯干的人头时,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韩信之死,对刘邦本人是有好处的,至少刘邦不用再提心吊胆地面对韩信。至于刘邦为什么会“怜”韩信,这也很好理解,一是韩信无罪至死,二是刘邦行将老矣,难免念及旧情。

从家天下的角度,韩信必须死;从个人的角度,韩信之死又触动了刘邦“英雄凋落”的悲凉心路。后来刘邦讨伐英布路过沛县时,高唱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的很可能就是痛惜韩信被杀。

刘邦“家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当得知韩信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悔不听当年蒯彻之计,刘邦的表情极度愤怒。刘邦知道蒯彻曾经做过韩信的谋士,他甚至知道蒯彻藏身何处,一道命令下来,蒯彻很快就被捕拿入长安。

刘邦当面质问蒯彻:“韩信之反,汝教之乎!”

蒯彻落在刘邦手上,自知凶多吉少,干脆痛痛快快求一死,他污辱性地回驳刘邦:“没错,是臣教韩信反汉。韩信不听臣言,所以他身死族夷,如果韩信听臣之计,现在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不是陛下,而是韩信。”

可以想象刘邦当时的愤怒,被韩信羞辱也就罢了,现在又被蒯彻当众羞辱,刘邦的老脸顿时白里透红。韩信羞辱过刘邦的军事能力,而蒯彻的羞辱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直接证明韩信无罪,这几乎否定了扣在韩信头上的“谋反罪”,这是刘邦不能接受的。刘邦想用油鼎烹杀蒯彻,以解羞辱之恨,好在蒯彻够机灵,当场喊冤,刘邦这才饶过蒯彻。

刘邦不杀蒯彻,并不代表刘邦发善心,他杀丁公的时候可没这么慈眉善目,而是韩信的死让刘邦心存愧疚。刘邦并不是个不讲感情的枭狠人物,韩信当年拜将时的意气风发,在蜿蜒的秦岭小道上迎着朝阳前进的画面,至今犹历历在目,不可能不在刘邦心中产生情感的波澜。

还有一点,如果杀了蒯彻,刘邦就等于承认韩信没有谋反。不杀蒯彻,实际上是刘邦在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刘邦顺便把杀害韩信的脏水泼到吕雉和萧何的头上,自己反倒落了个干干净净,非绝对聪明者,不能为此。

对刘邦来说,韩信的死,终归是一件好事,至少他的大汉王朝将稳如泰山。天下三雄去其二(项羽、韩信),从此再没有任何人可以对刘邦的江山产生威胁,清人袁保恒写过一首《过韩侯岭题壁》,前两句是“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

英雄害怕孤独,但英雄更希望战胜所有的对手,而不是和其他英雄终生都在做残酷的斗争。孙子兵法云,兵闻拙胜,未闻巧之久也。项羽和韩信都很沉醉于过程的唯美,而刘邦只想要冰冷的结果,这就是他们成败的原因所在。

英雄往往重情,但也往往栽在“情”字上,韩信始终学不会心狠手辣,东汉末年的信都县令阎忠在劝功高震主的车骑将军皇甫嵩时就提及韩信的重情。《九州春秋》详细记载了这段对话,皇甫嵩不忍叛汉,阎忠劝皇甫嵩不要学韩信的傻气,“昔韩信不忍一飧之遇,而弃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于儿女也”。

阎忠对韩信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分析得一针见血,功高震主却不知进退,不要说刘邦,任何人坐在刘邦那个位子上,都要拿下韩信。从秦至明,功高震主的例子举不胜举。手段温和一些,如杯酒释兵权;手段毒辣一些,直接夷三族,根子还是出在对皇权家天下是否能千秋万代的恐惧上。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家天下,对开国武将群大开杀戒,只有汤和幸运逃过一劫,安享天年,原因就在于汤和的“卑言让权”。所谓卑言,即从来不伐其功,如果功劳都是将军们立的,皇帝岂不成了“打酱油”的?所谓让权,即把能威胁到皇权的军队,彻底从军队系统退出来,把自己的生死交给皇帝,这样反而有可能活下来。

无论是卑言还是让权,韩信都做得一塌糊涂,这让所有人都对他不放心。皇帝信不过他,大臣信不过他,武将信不过他,韩信的悲惨下场,其实早已经注定。

不论韩信死得是否冤,韩信被杀,都让所有在他面前都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们长长松了口气。刘邦“且喜且怜”,“喜”的成分更大,就像刘邦看到项羽的人头喜笑颜开一样。

韩信的死,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英雄时代彻底终结。实际上,当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时,这个时代就已经结束了,韩信被杀,只是为这个伟大时代画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英雄时代结束了,留下的,只有英雄寂寞的感叹。

汉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英布在韩信被杀、彭越被吕后骗入长安剁成肉酱的双重刺激下,再也无法忍受心中强烈的恐惧,扯旗造反。大汉皇帝刘邦这才悲凉地发现,已经没有人再愿意替他出头做功狗了,人人只求自保。无奈之下,六十一岁的刘邦在群臣的冷眼旁观下,强忍心中的悲凉,抱病亲征淮南。

英布并没有想到刘邦会亲征,他之所以敢造反,就是仗着韩信、彭越已死,天下再无英雄。只是英布忘记了天下还有一位垂垂老矣的英雄,那就是刘邦本人。

汉十二年(前195)十月,新的一年开始了,刘邦却越发苍老。刘邦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必须用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场胜利来祭奠即将逝去的那个伟大时代,否则他将遗恨千古。

刘邦在阵前问英布为何造反。英布倒是个爽快人,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我想当皇帝。”皇帝大怒,挥鞭一指,万丈横戈,直踏敌阵。英布的皇帝梦还没有做起来,就已经结束了,是役,“布军败走”,仓皇渡过淮河,企图割据江东。

刘邦确实老了,他已经无心再追击英布,只是派部将过江杀布,他要回长安料理后事。

在回长安的路上,刘邦特意在家乡沛县停留一段时间,他要再看看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乡亲父老。刘邦知道此次一别,再无相见之期。刘邦在沛宫置酒,大宴父老,聊起他少年时的趣事,刘邦拂须,仰天大笑。

刘邦是个性情中人,酒入愁肠,便作英雄泪。刘邦借着酒劲,仗剑而起,和歌起舞。一剑舞起一声歌,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座中父老忘我唱和,满头华发的大汉皇帝已经泪流满面。

此时的刘邦是一个演员,他独自占据一个偌大的舞台,天下所有人都是他的观众,但刘邦还是被猛烈袭来的寂寞击倒。当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时候,刘邦一定隐约看到了一个人的身影,这个人同样泪流满面。

是韩信!

英雄最怕寂寞,而且老年人总是不停地怀旧。刘邦无法忘记当年汉中一拜,大将军横剑北上,在巍峨秦岭上并肩大笑的场景。韩信被吕雉、萧何骗入宫中处死的时候,虽然刘邦并不在场,但刘邦完全可以体会到韩信当时的悲凉心境。

天下底定,英雄宜其死也!

韩信已不在人间,只留下一段让人唏嘘的江湖传说。刘邦知道他也即将离开这个让人眷恋的人生舞台,去另一个世界。也许在那里,刘邦能遇到韩信。

十几天后,刘邦依依不舍地离开沛县,起驾回到长安,刘邦即将走到他人生的终点。

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战争中,刘邦在乱军中被流矢射伤,回到长安后,病情日益恶化。皇后吕雉请来名医给刘邦治伤,被刘邦断然拒绝,刘邦忍痛大骂这位倒霉的医生:“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刘邦已经很累了,他需要休息,永远不要被人打扰。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大汉皇帝刘邦崩于长安宫,寿六十二岁。

刘邦死前已经安排好了后事,性格有些怯懦的皇太子刘盈在强悍的母亲吕雉摆布下继皇帝位,群臣伏拜山呼。

殿外,天高云淡。

同类推荐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 曹禺的青少年时代

    曹禺的青少年时代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一海河的儿子、二一颗苦闷的种子、三圆光的故事、四在宣化的日子里、五年少才气不可当、六“戏原来是这样美妙迷人的东西”、七对新文学的迷恋、八“今宵酒醒何处”、九“向一切因袭的心营攻击”、十诗的精神探索、十一恩师张彭春、十二在南开新剧团、十三表演的天才、十四大学生活、十五探索人生、十六水木清华、十七虎虎生气、十八《雷雨》的诞生和后记。
  • 卓别林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卓别林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卓别林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偶像之一。1975年3月9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从此人们开始称呼卓别林为爵士。本书作为卓别林的亲笔自传,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的一生,包括辉煌的事业历程,也包括被某些人诟病的私生活;既有具体事务的记录,也有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深层思考。阅读人物传记,其实也就是对自身的一次检阅,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地认识自己,并获得进步的力量。"
  • 开国大帝

    开国大帝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有作为的开国帝王,其成就无不与吸取历史的经验、学习治国之道有关。中华开帝国王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他们的建国、治国策略是否得当,关系着政权能否建立和巩固,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和盛衰。大凡开国帝王都较有作为,对历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他们能够顺应历史的发展,顺乎人民的要求,推翻腐败的前王朝,建立新王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改革,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经济能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然而个人只能推动或延缓历史的进程,却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即使是“至尊”的帝王,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 武则天往事求真

    武则天往事求真

    武则天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历史人物。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她以皇后身份协理朝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李唐王朝。政绩辉煌,朝野公认,中外使臣将其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在高宗死后更代子临朝,平息了内忧外患;继而登基称帝,治理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周王朝。但由于女人的特定身份,她的政权只能交给儿子,恢复唐朝;以八十二岁高龄,自去帝号,退出政坛。死后以皇后身份合葬乾陵。留下众多的历史谜团。
热门推荐
  • 星辰剑枭

    星辰剑枭

    白衣!古剑!走天涯!神殿又如何?冥界又何妨?触我逆鳞,灭天下!
  • 了断今生

    了断今生

    为免除心伤的沉重,愿坠入再次轮回,重归平静。玉华深深的不舍和不敢再爱如何再演她的精彩。且看了断今生。
  • 天下无丐

    天下无丐

    穿越是一件好事,可以学武更好,因为我有一个大侠梦,可是,定要我当丐帮帮主是什么意思,还是一个空头帮主,真是亚历山大啊。不过,生活就像那啥,不能反抗,就只能享受了。
  • 乱世神器

    乱世神器

    大概是在春秋时期,亦或者是战国时期,在神州大地之上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故事的真伪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那段段恩怨,那满腔的情仇,却流传了下来……
  • 逆苍荒

    逆苍荒

    纵武道逆天纵贵为天尊亦非不死苍天之下皆蝼蚁,荒蛮之上皆凡人一不处事事之人,一逍遥于天地之人。在一不小心之中被天劫所灭。无尽岁月后以一屡残魂转生于世本想在修武道却不想世界大变,凡尘复杂,苍荒阻道,被天地排斥。天若灭我,我必灭天。苍荒阻我,我逆苍荒。
  • 花殇:彼岸花

    花殇:彼岸花

    为了国家安康,为了天地苍生,她从一个小公主,傲然变为了一个女王,情愫漫漫,又有何缘
  • 烈焰成池

    烈焰成池

    更改介绍喜欢的爱情,战得胜时间,抵得住流年,经得起离别,受得住想念。他是冷漠不羁的天才摄影师,天南地北如风飞。他是浪荡桀骜的乖戾油画家,走马声色欲沉浮。她曾经只不过是A大校园里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却因一场狗血的讲座而与他狭路相逢。千帆过尽始之情衷,初见到底是谁晃了谁的眼?那些曾经促使着她热血沸腾的人和事,外表的光鲜与夺目,摊开来的细枝末节,像根刺包裹在失望和颓废中,终究她的悬崖勒马让她再次平淡如菊,曾经拥有过的那不劳而获的捷径,摔得残疾,再无法热情起来,而她也终于明白,当有一天你把心放在他人手里时就注定了不能去计较得失和代价。一念放下,烈焰成池。可是,为什么他还要好死不死的继续纠缠?而你还可曾记得那个夜晚,她在唱着“你知道吗,那偶然滑落在你脸颊的雨滴,是我的泪,成全你的自由。现在的,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
  • 剑意破天

    剑意破天

    在临死的一刻,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内心的追求。既然活了下来,就要让世界为我而变。若天要拦我,我便剑意破天!
  • 学霸舒玥

    学霸舒玥

    最近认识舒玥的人都说,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舒玥好像变了。同学们想说“为什么之前没有发现班上有这样一个学霸呢?”而舒爸爸舒妈妈则认为,“为什么感觉最近舒玥变得越来越懂事了呢?”而对于舒玥自己来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事实上舒玥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自从过完十岁生日之后,她发现每过一个晚上,自己就会梦到一些类似于自己未来的事。虽然没有什么出现什么要在什么时候买什么彩票之类的事,但是舒玥觉得,脑子稍稍好用一点,努力也许可以考上一本什么的,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 二度为后,嫡女有毒

    二度为后,嫡女有毒

    害我家人,毁我家族;今生无能,来世血债血偿!生意场上的女富商,看轻天下须眉;深宫之中霸道皇后,两代君王玩弄鼓掌之中!复仇,心机,虚情假意!纯爱,真挚,全心全意!铸铁山庄墨家大小姐墨无垢,两代君王中宫之后!改朝换代,只在她一念之间!【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