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33700000012

第12章 大海从鱼跃(2)

黄桥镇位于泰州西南,背靠长江,以黄桥建立根据地,便于控制长江通道,与留在江南的新四军相呼应。

1940年7月25日,粟裕以远道奔袭的方式,率部直指黄桥。

对粟裕北渡,冷欣当然是松了口气,认为正是他把陈、粟给“打过长江”去的,可他这么一“打”,把韩德勤给急坏了。

韩德勤与顾祝同不仅是苏北同乡,而且从陆军小学开始,一直到保定军校,均为同期同科同学。由于长期相处,两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了能同穿一条裤子的程度,甚至于连生活习惯都基本相同。

早在从保定军校毕业时,他们就相互约定,今后不管谁发达了,都要拉对方一把。后来果然是这样,顾祝同首先仕途得意,就一直拉扯着韩德勤往前进,韩德勤能官至江苏省主席,皆得力于他这位昔日的老同学。

顾、韩对彼此的状况都很了解,顾祝同说韩德勤连苏北的治安都管不了,还真是句大实话。韩德勤名为一省主席,实际控制区不过苏北6个县,那才是他的地盘。现在新四军从江南“流窜”苏北,侵入了他的地盘,韩德勤当然不爽。他向顾祝同告状,痛骂冷欣部署无方,围了半天,还是让新四军全部过江了,真够无能。

冷欣则反驳说,围击陈、粟,本来就不光是他的事,必须得南北夹击,结果他这里攻击了,韩德勤在江北却不做准备,以至于新四军过江如入无人之境——“是你自己篱笆扎不紧,还怪我?”

韩德勤在军界混不过顾祝同,不能说是无缘无故,他这个人除了喜欢怪你怪他,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点儿什么。

“二李”在郭村战斗中吃了亏,向韩德勤报告,希望能予以支援,没想到韩德勤不但不支援,还说“二李”落败乃咎由自取——“你们战前为什么不把作战计划给我审一审?当初为什么放新四军过江?……”

都挺有道理,但说着说着,把“二李”的心都说灰了:那我们以后还是坐着看着吧,何必再做损耗自身实力的傻事呢。

粟裕打黄桥,沿途必须经过泰州,这次“二李”学乖了,韩德勤命令他们派部队阻截新四军,他们却按照与粟裕的事先约定,来了个朝天鸣枪,做戏给韩德勤看,而粟裕则佯装夺路而过。

驻黄桥镇的省保安第四旅平时就只能跟老百姓收收税,混混日子,当新四军攻进来时,身为旅长的何克谦竟然还在打麻将,惊慌失措之下,他连旅部都没回便落荒而逃。

粟裕进占黄桥,并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大根据地,对韩德勤来说是一个莫大威胁,但韩德勤的主力远在北面的兴化,一时鞭长莫及,只得以高姿态与陈、粟达成协议,即韩不南下,粟也不再北进。

韩德勤会一直遵守这份协议吗?怎么可能!

“狼总是要吃人的”,粟裕在苏南与冷欣打过交道,深知这不过是缓兵之计,韩德勤一定在暗中调集兵力,部署进攻。

假如真的刀兵相见,被冷欣围攻的那一幕可能再次出现。

在苏北的军事力量排行榜上,日军自然排在第一;其次便是韩德勤,仅仅韩德勤的嫡系部队,便数倍于新四军。

延安总部起初也认为,苏北新四军恐怕难敌韩德勤,因此计划让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增援,并为此警告韩德勤:“韩不攻陈(指陈毅),黄(指黄克诚)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

八路军能远道增援,固然是好,但粟裕计算了一下,判断韩德勤在半个月内便能完成整体部署,如果八路军不能在这半个月内赶到,那该怎么办?

万不得已,只能独自把狼给干掉!

做减法

能不能把狼干掉,既取决于猎手,也取决于狼。

在苏南时,冷欣坐拥3个正规师,还有火炮,粟裕无法与之硬碰硬,这是显而易见的,韩德勤则不同,他一眼看出,韩部除数量占优外,其他方面也有很多不如新四军的地方,他完全可以集中兵力打大仗,同时也具备了取胜的一线希望。

苏北指挥部原先在扬州地区部署了部队,用以与新四军淮南第五支队联络,并在必要的时候接应五支队东渡运河,但同样考虑到五支队未必能赶来参战,为集中兵力,粟裕果断地将这些部队全部东移至黄桥附近。

如同粟裕所预料的那样,韩德勤没歇着,这头狼正在磨砺着自己的牙齿。

粟裕只是判断自己有取胜的可能,韩德勤则是根本没把粟裕和新四军放在眼里。在他看来,新四军在苏北的兵力为数不多,装备差,又立足未稳,之所以还能接连打下郭村、黄桥等重镇,不是新四军的水平有多高,而是苏北诸侯太过不济。

败于郭村,是“二李”的部队烂;而丢掉黄桥,就更好解释了,守黄桥的保安第四旅不仅烂,而且旅长何克谦还不是军人出身,完全不懂打仗。

韩德勤准备动用嫡系的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作战。

这两支部队最早也是由江苏保安团升级改编而成,但因改编的时间比较早,无论是官兵的军事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强于一般的地方武装,向有“苏北王牌军”之称。

除了拥有“王牌军”这张牌外,韩德勤还给自己归纳了地利、人和两个优势。

韩德勤过去参加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不过悲摧的是,他的部队被红军全歼了,他本人也从师长被降为副师长。韩德勤不是不知道共产党部队的厉害,但他认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抗战前,是在江西的群山峡谷中“围剿”,那是红军的地盘,红军躲在峡谷里,你找他不见,他想打你哪里就打你哪里,同时因远离大本营,给养送不上去,也始终是让“围剿”部队头大的一件事。

苏北是他韩德勤的地盘,此处有的不是令人恐惧的群山峡谷,而是广阔平原,新四军能躲哪里去?至于给养,身在鱼米之乡,完全可以不用操这个心。

这是韩德勤所谓的地利之助。

他还给自己算上了人和之利:韩某身为苏北军政之首,所属军政人员又多为本土人士,不是乡亲,便是故旧。

韩德勤没有马上扑向黄桥,是因为他在坐等“天时、地利、人和”中的第一要素——天时。

最好的作战时间,韩德勤把它设定为9~10月间,那个时候秋高气爽、兵壮马肥,要么不出手,一出手新四军必然是不堪一击。

1940年9月3日,韩德勤准备就绪,调集人马向黄桥方面运动。

粟裕要集中兵力,韩德勤同样想到了这一点。事前他诱捕了不战而逃、丢弃黄桥的何克谦,又扣押一名有亲近新四军嫌疑的保安旅旅长,以此杀鸡儆猴,从而把“二李”等动摇不定的苏北诸侯也都拖上了同一辆战车。

另一个对粟裕极为不利的消息是,韩德勤利用洪水暴涨之机,将老黄河渡口的船只焚烧殆尽,同时加强了对老黄河、运河等水道的封锁,预定增援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新四军淮南第五支队等部均被拖住,无法如期到达。

北渡之前,粟裕在提出“组织战斗”理论时,曾说:“可能不久以后,我们就要打更大规模的仗!”如今,残酷的现实就在眼前。

迎战之前,粟裕先做了一道数学题,用减法。

韩部看上去浩浩荡荡,不过这只是表象,其右翼为“二李”、陈泰运,“二李”不用说了,陈泰运在新四军攻取黄桥时就挨过揍,后来陈、粟又做过他的工作,所以他的态度已经基本趋同于“二李”。

“二李一陈”基本上是出工不出力,这样右翼就可以减掉,只剩下左翼,左翼是韩德勤的主力,但总兵力不超过7个团。

把这道题做完,粟裕顿觉肩头一阵轻松。

先交点学费

负责指挥左翼的是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李守维毕业于黄埔第二期,他长期跟随韩德勤,包括当年“围剿”苏区时全军覆灭的一仗,此君也在其中,是韩德勤身边不可或缺的亲信大将。

从那道数学题的结果来看,要打韩部,主要是打左翼的李守维,陈、粟为此确定的战术是诱敌深入,即将李守维诱进来后予以分割围歼。

诱,大家都认同,关键是诱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1940年9月5日,李守维对黄桥以北的古溪发起猛攻。古溪正好处于黄桥和曲塘中间,相距各20余里。

曲塘是韩部的后方营地,最初陈、粟的计划是,主动放弃古溪,后退十里,使李守维完全脱离后方再予以反击。

古溪有新四军的医院和修械所,如果再往后撤退10里,得搬一大堆坛坛罐罐,部队指挥员也不甘心就这样白白“挨打”,有人求战心切,便向粟裕建议提前反击。

粟裕考虑了一下,觉得部队士气正高,这样做未尝不可。接着他又征询了3个纵队司令员的意见,这3个人没有一个反对,都嗷嗷叫,嚷着说出击有把握。

当天晚上,粟裕在古溪前发起反击。这是一个胜仗,李守维被歼灭了两个团,但缺点就是打得太早了些,给了对手退守曲塘的机会。

粟裕后来形容说,李守维是乌龟壳刚刚伸出一小截,一刀砍下去,没有砍到,给他缩回乌龟壳里面去了。

粟裕上一次指挥大兵团作战,还是五六年前的红军时期,他下面的指挥员,包括叶飞在内,连“打大仗”的场面都没经历过,确实得先交点学费。

不管怎么说,韩德勤苦头是吃了。接下来他改变了战术,将主力缩据水网地区暂不出击,只分兵进驻姜堰。

苏北素有“金姜堰,银曲塘”之说,姜堰四通八达,可控制运河粮道,此处一旦被韩德勤卡住,等于间接困死了黄桥。

粟裕要守黄桥,必夺姜堰。韩德勤派去镇守姜堰的是保安第九旅旅长张少华,张少华拥有6个团的兵力,他又依托姜堰南面的运盐河,构筑了以36个碉堡为核心的防御工事,并加装了电网。

张少华有6个团,粟裕的可用之兵仅有9个团,以9个团来对6个团进行攻坚,伤亡必定不小,这种不划算的买卖,很少在粟裕的考虑范围之内。

6个团太多了,能不能继续做一做减法?这次做减法的主角,粟裕希望是韩德勤本人。

他用了一招“调虎离山”之计,命令一个纵队佯攻海安,韩德勤果然中计,将姜堰驻军抽调到了海安。

张少华还有两个团,好打多了,不过要是一个个地打碉堡,36个呢,也挺费劲,粟裕为张少华量身订制了特异战术,取材于《西游记》,叫作“孙悟空钻铁扇公主的肚皮”,也叫掏心战。

1940年9月13日,在夜色掩护下,粟裕组织敢死队悄悄涉水渡河。敢死队员人人手持一把马刀,或一把大铁剪,马刀和大铁剪的柄均用胶皮裹紧,用以砍剪电网。

破开电网后,敢死队避碉堡不攻,径直向姜堰街上冲去。张少华的指挥机关设在街上,他做梦也想不到敢死队会跳开先攻碉堡的程序,直接冲着他来,顿时阵脚大乱。

在指挥机关被端掉后,周围碉堡里的敌军也先后缴枪投降。

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制定合适的战术。粟裕能把“钻铁扇公主的肚皮”这一招用到张少华身上,是因为他估计到张少华部队的战斗力不强,打巷战一打就垮。

换一个比较厉害的对手,比如日军,巷战能打,战斗力也极其强悍,你若是不打碉堡就冒冒失失地闯进去,就只能有去无回。

虽然两战两捷,但粟裕也掂出了韩德勤的分量,后者比他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与张少华那样的杂牌部队不同,曾在古溪与新四军交战的韩德勤嫡系部队让粟裕刮目相看,其官兵的训练和军事技术比新四军还要好,相比之下,新四军却暴露出了新兵多、训练差的毛病。

古溪一战,新四军抓获了部分俘虏兵,在这些俘虏兵中,已有两三年作战经验的老兵很多,而在新四军里,有如此资历的老兵,都可以当连、排长了。

新四军在黄桥筑工事,一个纵队靠四五千群众帮忙,连干3天,筑出的工事还让粟裕不太满意,同样的活,韩德勤部队一晚上就能搞定。

古溪战前,新四军各纵队精神抖擞,求战欲望强烈,这也是粟裕同意提前出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经历两战后,参战部队已普遍非常疲劳,反观韩部,他们有汽艇,不像新四军全靠两条腿跑路,又有良好的通信联络,部队行动起来比较方便,不致过度疲劳。

若是立刻接着用兵,难操胜券,占领姜堰后,陈、粟十几次致函韩德勤,表明“只求救国有份,抗战有地”,又请韩国钧等苏北名士参加调停,但韩德勤不依不饶,回电一句话:“只要新四军退出姜堰,一切均可商议,否则无谈判余地”。

韩德勤以为陈、粟必不会同意退出姜堰,他不过是拿这件事来将对方一军而已,出乎意料的是,陈、粟答应了。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个很古老的中国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楚晋两国发生战争,晋国国君晋文公履行诺言,令晋军避让楚军,后退“三舍”。一“舍”相当于现在的三十里,晋军退了“三舍”,也就是退了九十里。

晋文公因退避三舍而有君子之名,陈、粟退出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姜堰同样得到喝彩。

苏北名士朱履先对陈毅说:“如果你们退出姜堰,省韩(指韩德勤)还来进攻,则是欺人太甚,万分无理。”

陈、粟一退姜堰,尴尬之人便成了“省韩”。对还要不要再进攻黄桥,韩德勤已经有些犹豫,韩部的一些师旅长对继续作战也无把握,但偏偏李守维犟了起来。

他说:“韩主席(韩德勤)主要管行政工作,军事上我要负责,决不能同新四军合作。我要同他们拼一拼!”

有人劝说,新四军到底有多少力量暂时还弄不清楚,但几仗下来,起码知道他们打仗是有一套的,你有多大把握和他们拼?

李守维的犟劲上来便收不住:“我不管,成败在此一举,不成功,便成仁!”

在李守维的支持下,韩德勤复电陈、粟,让新四军继退出姜堰后,再退黄桥,直至开回江南。

连吃两次败仗,把姜堰都丢了,这“省韩”竟然还能吃着碗里,看着盘里,想着锅里,参与调停的人们闻知一片哗然,另一位苏北名士韩国钧怒骂韩德勤:“小子无义,天必殛之!”

同类推荐
  • 凯丰传

    凯丰传

    凯丰诞辰一百周年那年,他的长子何明从北京回到家乡,提出要在凯丰曾经就读过的萍乡中学为父亲塑像。萍乡市政协领导特别热情,在同意派人帮他实现夙愿的同时,还提议为凯丰作传。
  •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如鲁班、李冰、蔡伦、张衡、华佗、魏伯阳、马钧、葛洪、郦道元、一行、毕昇、黄道婆、路·盖里格、安东尼·列文虎克、G·W·莱布尼茨、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等人。
  •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本书作者是公认研究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权威。他前后历时四十年,数度修订,撰成本书。他以第一手原始材料为依据,以近身的观察分析为凭借,将毛泽东早年的才具、胆略与豪情,以及其困学勉思,参与、领导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历程,予以历历重现。2012年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也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李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的传记将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 天下文宗司马相如

    天下文宗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一位具有“非常之人”性格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但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行为,后人评论多不一致,争论、褒贬针锋相对。由于《史记》“成都人也”广泛传播,蓬安嘉陵江边的相如故里则少有人知。作者曾主编《蓬安县志》、《相如故里在蓬安》和《相如故里文化旅游丛书》。在《天下文宗司马相如》中他用可靠的史实,再次阐析了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观点;他运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对司马相如一生的是非,作了全面、客观的介绍评说。
  • 诸葛亮

    诸葛亮

    骄傲、坚韧、从容、勇猛、宽和、刚强,是我想要呈现给读者们看到的诸葛亮的性格,那是支持着他从一个父母双亡的流浪少年成长为羽扇纶巾的国之丞相的坚强力量。而这些力量、性格也绝非一蹴而就、与生俱来。那是需要被那掘、需要培养与磨砺的,是以我不但要写这些“财富”,更重要的,我想叙说这些“财富”的生成与由来。是以我所叙说的,不仅是诸葛亮的光耀与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所承担的欢乐、痛苦、悲伤、无奈,以及他怎样忍耐与超越了迎面撞击他的每次疼痛,一步一步不停止地提升自身,他走不到“完善”的地步,所以直到死亡亦未停下脚步。”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碾压丧尸世界

    英雄联盟碾压丧尸世界

    天空蒙上的那层阴霾几乎要将整个天空都弥漫的时候,一个神秘的声音出现在了所有人脑海之中:“尊敬的宿主,请将您认为最强的英雄联盟人物名字书写在手臂之上!他(她)将成为你们应付危机最有力的武器”………书写“盖伦”者,巨剑突显,挥洒德玛西亚正义!书写“艾希”者,冰弓在手,魔法水晶箭划破万空!书写“赵信”者,长枪依在,新月横扫捅破万人黄菊!书写“嘉文四世”者,金甲加身,天崩地裂之间演绎高富帅真谛!书写“泰达米尔”者,拖地大刀,无尽怒火之中缔造不死之身!书写安妮,易,阿木木,潘森,李青,韦鲁斯,贾克斯,提莫……也都获得了相对英雄的技能!而刚从睡梦中醒来,迷迷糊糊的叶零却是一时脑抽,在手臂上鬼使神差的写上了“英雄联盟”四个字,在这恐怖的末世会是无用的鸡肋还是逆天的大挂…
  • 异能女王:嚣张无双

    异能女王:嚣张无双

    他,贵为异能圣地第一天才,却因为她而破了心境,不得不封印自己感情。他,大异能家族嫡长子,手中资源无数,却喜欢上家世平凡的她,让无数家族少女为其幽怨哀叹。而他,天生觉醒异能,是科研天才,无数家族以联姻招揽,却不知他心中早已有了她。友人认真对她说:“李小寒,你可真是罪孽深重的女人!”然而她却表示,这些本非我愿,我的路在自由,我的命运我自己来掌控!有人对她说,异能者的路,是一条追寻宇宙本质的路,在路上,遍地是血腥与荆棘。李小寒。你会披荆斩棘一路勇往直前吗?当然!无论是异能的路还是爱情的路,我都无所畏惧!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对我的抉择指手画脚!我的命运,由我不由天!
  • 重生萌妃:炮灰王妃萌萌哒

    重生萌妃:炮灰王妃萌萌哒

    她本是农家女,遭遇陷害后含恨而死,却不料意外重生成了国公府家的掌上明珠。没错,没有各种主角光环,别人的陷阱挖一个她就跳一个。却最终逆袭了wuli男主大人。他是举国唯一一个异姓王爷,有着最强大的势力和最致命的外表,却只愿安然一生。当然,是在遇到女主之前。姐妹反目,兄弟背叛,悲惨的命运才能换来强大的内心。从此之后,他们过上了见招拆招,走一步看一步的日子了!
  • 神话末时代

    神话末时代

    资源匮乏,巨兽横行,当人类面临灭绝之时,再次以嵌入术、转化术为始,开辟新型之路。只是魔粉渐少,嵌入文明的发达却突然衰落!没落的嵌入术家族子弟杜宇,拥有过时的武者天赋和和仙智天赋,虽不能骑兽御魔,遁天入海,却能识仙人之字,获无上之能,魔粉危机如何突破,文明如何继续发展,且看杜宇如何带领人类再次走向新的巅峰……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心灵的印记

    心灵的印记

    回忆,真是很奇妙!久留心底的往事,可以在回忆里让其情景再现。消逝的故乡、远去的童年,甚至是自己至亲至爱的故人,都能在回忆中一一找回来。本书再现作者走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
  • 妃常霸道:抢个王爷来压寨

    妃常霸道:抢个王爷来压寨

    她是驰骋塞外、所向披靡的血狼王因为父亲病重抢来了一个医术高超的游方郎中但是这个郎中怎么有点不对劲?好像喜欢上他了怎么办。中毒只能活一年?没有关系,只一年我也想和你在一起。什么!你是王爷?成阳王朝的第一王爷霖亲王?就算王爷又如何?我要你给我做压寨相公要定了!
  • 小三滚出:傲娇老公请接招

    小三滚出:傲娇老公请接招

    不料某人悠悠道:“老婆,我就喜欢你吃醋的样子,可爱死了。”
  • 凤倾邪君之九离小姐太妖孽

    凤倾邪君之九离小姐太妖孽

    穿越?从未想过!好好的吃香的喝辣的,就莫名其妙穿越了!她可是经历了无数磨难的特工!杀人有人保,死了没有人管,好不容易走上如神一样的存在,却穿越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子身上!还是废材!史上最废的废材!杀手拥有那样的体质自杀投胎算了!但是,她为了能够扭转时空回去,发誓爬也要回去!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关系复杂牵着她的心,她毕竟不是这个世界的,到了一定的境界她要回去的,可是,越来越希望自己不要回去了……
  • 中国古代宰相传

    中国古代宰相传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权的大小,无不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天下能否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的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势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关注了历史。为此,编撰了《中国古代宰相传》一书。本书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