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34500000016

第16章 神隐红尘·一方一净土(1)

4.1隐居天湖清珙

元顺帝至正年间,朝廷派特使带着耆德皇后特赐的金磨纳衣前往天湖,这无上的荣耀,将送至一位隐居的高僧。那么,究竟都位僧人隐居在外,却能名动朝野?

(一)不一样的色彩

时光与时光本没什么不同,却因为不同的故事,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1272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元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大都。随着国力的增强,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强盛,百姓安乐。

太平盛世下,江苏常熟,有这样一个男孩。天资聪颖,自小熟读诗文,很会写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灵动的诗文配上飘逸的毛笔字,让人叹为观止。

在生活中这个孩子也有独特之处,他自幼喜食清淡之物,不似其他贫苦人家的孩子,因为长年累月地不得已吃素,每每见到肉就像饿狼似的大口吞食。即便母亲买了肉回家,他也只吃素食。

一位很有名望的老者断言这男孩将来一定会了却红尘俗事,皈依佛门,寻得一个清静的去处,男孩的父母,听过笑笑了之,只当这是坊间一个谈资。

然而男孩一天天长大,却渐渐对佛学产生了兴趣,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断了尘念,跟随惟永禅师在崇福寺出家,法号“清珙”。

清珙出家后更是每日诵读经书,对佛的见解日益精进,他在寺院的生活过得十分惬意。

(二)信仰之路

时间之水在不停地流转,转眼间又过了几年,那个天真的孩童已成长为翩翩少年。佛法的浸润和大师们的谆谆教导给他的生活注入了一道光,照亮了他的信仰之路。

业余时间,清珙会写写诗歌,这些诗歌也抒发了他对佛法的见解和对人生的感悟,许多著作,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到了今天。

清珙在佛学上极有天分,加上他勤奋苦学,进步很快,他的师父及庵大师对他寄予了厚望。清珙受师父之托,刻苦研习,从不间断,在日复一日的苦学之后,终于对佛学了有了更高层的领悟,同时也获得了其他僧徒的称赞和仰慕。

清珙是佛门中人,所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便是他的责任与义务。于是,他背负起责任的行囊,迈出了弘法的脚步。

清珙经常在吴越一带游走,为众人讲授佛法,传播佛学,为世人摆脱生之痛苦找到一条新路。他每到一处,便有众人紧紧跟随,只为得他一指点。他的讲说总会给人以醍醐灌顶的警醒,佛的信仰,越传越广,他的名声也更广为人知。

聆听他讲授的人当中也不乏一些名士,清珙广博的学识和对佛法的领悟令这些名士十分敬佩,他们很愿意与清珙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解不开的疑惑也会来找清珙解答。就这样一来二往之间,他们与清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天湖缘分

当清珙的脚步,迈入霞雾山时,他便找到了身心的皈依。

这里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朦朦胧胧的雾中隐约可见一个个峰顶,美丽的山与大片的雾融为一体,恍如仙境。

清珙在他的诗歌《山居》中写到:“我年三十余来此,几度晴窗映落霞”,落霞的美,感染了他的心,他甚至想要将时间停留在那一刻。他无法停止时间,却停下了脚步。

霞雾山上有眼泉,称为天湖,清珙在天湖边搭了一个草庵,这一住就是三十年。

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他每天与朝霞相伴,与夕阳共度,与山川、草木、虫鱼相交,日子过得怡然自得,而在这样的清修中,他的佛学造诣也日渐高深。

就在此时,福源寺主持之位无人可以胜任,福源寺的僧人早已听说过清珙的大名,并且知道他在佛学上有极高的造诣,便邀请清珙来福源寺担任住持一职。清珙留恋天湖,一开始并未答应就任,只是耐不住众人的劝说,他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佛门中人应当为弘扬佛法尽一份责任,便答应了。

清珙到了福源寺以后,引得天下众僧慕名而来,众僧都想一睹大师真容,向大师请教佛学至理,一时间寺里热闹非凡。清珙也尽心尽力地将毕生所学所悟传于众僧人,他希望有更多的佛子能够将佛学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佛学,了解人生,化解苦难。

清珙在寺里担任住持时将寺里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福源寺上下的一致称赞。但清珙并不贪恋权力和名利,待到发现能够胜任住持一职的人时,他就离开了福源寺,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天湖。

(四)茶与禅

清珙的事迹被很多人传扬,也传到了朝廷。元顺帝正至年间,朝廷感念他一片诚挚之心,特派人去天湖找寻他。耆德皇后信奉佛法,对清珙大师也是十分敬仰,便赐予了他一件金磨衲衣。

朝廷赏赐,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清珙却并没有感受到多么大的荣耀,他深知这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已熟谙佛理的他明白只有内心真正的坦然才是他的追求,他不会像一般俗世的人一样把钱财、名利紧紧地攥在手里。

回到天湖,清珙继续着他清苦的日子,每日亲自砍柴做饭,耕地种菜,这贫寒的生活并未让他觉苦,反而是在这样平淡的生活中他对佛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挑荠煮茶延野客,买盆移菊送邻僧”,这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茶在他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茶中的甘苦只有真正爱茶之人才能体会。茶理与禅理也有着相通之处,品茶可谓是品人生,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便也就懂了禅机。

清珙在草庵里思索人生,参悟佛理,对外界纷争不甚知晓,“四十余年独隐居,不知尘世几荣枯。夜炉助暖烧松叶,午钵充饥摘野蔬”,就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蕴含了诸多的禅意,一草一木,一杯一饮,凡所见、凡所用、凡所听,皆为禅。

4.2紫柏尊者真可

偶然可以改变命运,可偶然本身即是命运。

十七岁时,便腰佩利剑,辞别父母,远游他乡,原本意图奔赴塞上,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现实却偏离了最初的期望。是沦落,是升华?历史已经写好了答案。

(一)偶然顿悟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历史的滚滚车轮流转至此。北国的狼烟横卷了万里江山,南国却依然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景色。王朝转眼凋零,喧闹是短命的别名,这便是真可法师的生活背景。

真可法师少年的时候,便高大魁梧,雄猛强健,犹如豪梁。年纪稍长,真可明晰了自己的志向。意图奔赴塞上,驰骋沙场。

当怀揣着奔疆报国志愿的真可经过苏州阊门的时候,暴雨突降,人们在暴雨中慌忙奔走,唯有真可昂首挺胸,从容前行。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此时明觉禅师在路上遇见了真可,便为真可撑伞挡雨,更是对暴雨中的有肃穆从容的佛像感到惊异,遂邀请真可到虎丘云岩寺内一起避雨用餐。

就这样,真可随着明觉禅师的脚步来到了寺庙,雨中的寺庙庄严而安宁,喃喃的经声,穿透雨帘,震撼人心。当真可步入寺庙后,便被这寺庙中的一切吸引住了。

夜晚,窗外月光舒朗,禅房内烛火幽微,真可的心,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与平和,他与明觉禅师相谈,言语之间,非常投缘分,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深夜。虫鸣、风声、钟声清晰可闻,渐渐地,寺内浮起了喃喃的经声,在这如水的夜晚荡漾出涟漪,也涤荡着真可的心。

他感觉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点醒了他的灵魂,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之感油然而生。那一夜,真可陷入了深思。一条崭新的道路,等待他的脚步。

天一亮,真可便找到了明觉法师,将腰间仅剩的十余金赠予他,请求出家皈依佛门。明觉法师见他诚恳执着,便欣然应允。于是,真可放下刀剑,跪拜在尊虎丘僧明觉大师面前,以他为师,从此投身佛门。

据说,从真可削发剃度当天夜里开始,他便长坐于青灯旁,面对这古佛,打坐诵经,经常通宵达旦。除了诵经,他还喜欢闭门读书,禅门一关,门外便悄然度过几度春秋。时间在他坚韧的信念前,失去了神采。

二十余岁时,明觉为他受具足戒,开始云游。真可在嘉兴的东塔寺,遇到了一位正在潜心抄写《华严经》的僧人,那位僧人一横一折地书写,笔墨入微,仿佛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成了虚设,只有他存于世间,与经文禅书一起成为永恒。

真可愣愣地望着这静穆庄严的一幕,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在心底生根发芽,便虔诚地跪在抄写佛经的僧人旁边驻足观看,慨然叹道:“吾辈能此,足矣!”

自此,这一幕犹如一粒种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不断地激励着他前进的脚步。

于是,真可禅师决定移居武塘景德寺,闭关修炼,静修佛法,追求生命的至境。禅门一关,就是三年时光。真可在时光的寂静流转中梳理着自己的思绪,品悟着深奥的佛理。

待到出关之后,真可禅师双目炯炯,身披彩霞,恍若神灵再现,万丈神采夺人眼目。

回到了吴门云岩寺后,真可依依不舍地辞别了自己的佛途领路人——虎丘僧明觉禅师,便昂然而行,开始了一段绚丽灿烂的人生旅程。

他走过了千山万水,云游四方。参阅无数庙宇佛堂,广研经教。终于,美丽的江西庐山迎来了这位高僧,古刹幽庙间留下了真可漫游的足迹,在广搜经籍的路上,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以他敏捷的思智,聪颖的天资,盖世的才华,不久便穷尽相宗奥义。

此后,他的马蹄依然不曾停歇,他走过了五台山,走过了淞江,走过了嘉兴,在漫游的途中,他不断地追寻佛教的真谛,不断地寻找着生命的价值。

有一日,在游走四方的过程中,真可禅师无意间听到了一位僧人唱诵秀才张拙的悟道偈,忍不住停住脚步,细细聆听,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待听到“断除妄想徒增病,趋向真如即是邪”这两句诗的时候,真可突然感到神经中最敏感最纤细的部分被触动,心情滂湃,难以言表。

从此以后,这句话不仅留在真可禅师每次的巡游之处,更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时时作为自省自勉的证据,以至于达到了头面俱肿、废寝忘食的境地。这两句话,像影子一般,跟随着真可,走向光芒万丈的修佛之路。

一日,在用斋的时候,回想起《金刚经》中的那句“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真可禅师恍然大悟。世间皆是虚空无为,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沦为这些物质名利负累;秉执妄念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沉重的境地,但是如果一味地纠结于其中,也会让秉执妄念也沦落为一种妄念。

他忍不住感慨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其实,人生在世,本身就如行走在深林之中,荆棘之处,所以佛家说,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才会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通过这次的经历,真可的体悟又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参道悟道之后,真可再次远走,以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修佛弘法之路。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巡游四方。在庐山的山清水秀间,他寄意自然,修禅念佛,一度探究法相精义。在追求佛法精深的道路上,不断与高人交流详谈,得到更高的指点。他一路颠簸,离尘世越来越远,离至境越来越近。

(二)重建家园

明代佛教之中以禅宗最为盛行,但是宗风却日渐微弱。有鉴于宗风的颓废衰败,有志之士立志发奋振兴,“禅净双修,禅教一致”的口号在当时成为宗教领域风靡的主流意识。佛门僧侣在精修本门禅宗的同时,博览众长,互相吸取其他各宗各派学说中的精华,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禅学的融合复兴,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佛教向前发展的浪潮。

对于这宗教发展风潮的盛行之风,明末四大师之一的真可功不可没。从理论到实践,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后世禅宗指引出新的发展方向。他事无巨细地一一打点大小事务,更亲自编撰经典,带动更多的人为禅学发展作出贡献。

复兴佛门是真可禅师一生的追求,他为佛教而活,为佛教而生。

真可禅师的佛是立于心中的佛性,是讲求“文字般若”的佛性。于心中立佛之高境,更实时地担当起一个佛门弟子传扬佛法的责任,力图靠一身才气重振禅门雄风。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晚明研究中唯学识的风潮得以产生出现。

当三教同源的思想正在明末的思想界中悄然流行的时候,佛门的众多高僧抓住机会统筹兼备外学儒学,丰富充实各种知识,同样真可也不例外。在佛学上的参悟越来越高,真可法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而他亦是在残酷的岁月中饱经沧桑。

似乎岁月就是如此地不堪圆满,带给人成长的同时又不断洗涤着人生命中的一切。当真可法师再次旧地重返,却听闻了恩师明觉禅师早已驾鹤西归的消息。深深的悲伤在真可的心底里生长,感慨难平。

再回首此时的虎丘寺,当年的繁华之景已成过往云烟,曾经的车水马龙盛况不再,郁郁葱葱的苍天古木也已在年华中老去,只剩下颓败的庙宇在寒风中唱着悲凉的歌。

师尊离去,家园破败,在周遭衰颓环境的笼罩之下,真可法师内心的愁情愈加浓厚。痛定思痛,他将以一颗大慈大悲心演绎出一段传奇。

恩师之死让真可法师颇受悸动,怀着悲恸的心灵,真可决定重新雄震虎丘寺的往日威风。他率领着众弟子一行人重修寺庙、重整旗鼓、弘扬佛法、普渡无边。在他与弟子的不懈努力下,虎丘寺也日渐繁盛起来,势可与昔日相媲美。

同类推荐
  •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生前脍炙人口的诗作。将一个才华横溢、感情细腻、文学造诣高超的民国文艺青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 我读.3

    我读.3

    《我读3》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吸?,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本书是作者借游记的形式谈城市景观、谈文化发展、谈历史故事、谈古典音乐等等。书中不仅有美丽的欧洲图画和引人的历史,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深刻见解十分丰满地表现出来。文字精当,晓畅易读。
  • 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本书从中国文学历史画卷中采撷了部分精髓,从散文、赋、诗、词、戏曲、小说等文体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概览,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到当今喧哗的收集网络文学,择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进行详细介绍。
  •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最早可能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该在1966年。那年我高中毕业。我读中学的太原三中是省内重点中学,我是学校的高材生。我在全省统考曾获总分第二名;我认为自己考取中国任何一所名牌学府都易如反掌;我的首选目标是北大。我在毕业前夕已填好了报考志愿表;我的第一志愿以及第二志愿都是北大;我选了天体物理系以及飞行器系。考北京大学,要讲北京话怎么办?从高一起,我就学了一口太原“京腔”;袜子破了又怎么办?从高二起我开始学习做针线、打补丁。连补袜子这样的细节都考虑过了,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热门推荐
  • 星际悠闲生活录

    星际悠闲生活录

    人有一双眼睛,用来认识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之外是更广阔无形的精神世界,人,应该怎么去认识?。林嘉绮收到一个外星人作为礼物,如何有效地使用完全无压力,她勉为其难赐地予其作为追随者的权利。可是,谁来解释一下,追随者奉献了精神还要奉献肉体到底是为神马?来了一个不够,居然还有无数多个在宇宙里等待!人数多不是关键,关键是好歹要保持人形啊兄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级路人甲

    超级路人甲

    陆人甲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没有人去注意他、他是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人,比终极一班3当中的小猴还要悲催的存在。然而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却被一颗流星打破,这一天百年一遇的流星雨突降华夏国,一颗巨大流星雨当场砸晕。醒来之后却得到了一个叫路人甲系统的逆天利器外加一个漂亮妹纸,可惜他却失忆了,知道一件事情天降之物的出现才让他想起那次流星雨的出现才拥有自己的万能路人系统的存在.
  • 圣斗士之剑气纵横

    圣斗士之剑气纵横

    怀念,那个年代年轻热血的自己和每天都准时收看圣斗士的感觉;记忆,年轻的岁月匆匆流逝;写下,那份冲动的心,令人无比怀念
  • 异界战队伏击者

    异界战队伏击者

    你有没有看到过一个半透明的幽灵自空中飞过?——我想没有,不过这里有几个很年轻的家伙,他们会时常看到。因为世间的幽灵其实是很多的呀。你有没有想过为别人而战,为别人流泪,因为别人的喜怒哀乐或颦眉或微笑?——我想没有,不过这里有几个很年轻的家伙,他们并没有全做到——因为战斗,既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但他们都有一颗柔软而坚强的心,面对纷乱错杂的种种异物,妖怪、幽灵、异界之人......以“异界战队伏击者”为名号,他们已做到了最好。
  • 我要封仙

    我要封仙

    成仙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仙在哪里...青天又在哪里...这是一个我欲成仙天不肯的故事....
  • 辩论守则:澳亚辩论手册

    辩论守则:澳亚辩论手册

    比赛中,辩手们都希望通过辩论来说服他人,而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工具——规则。这薄薄的《辩论守则》是一本介绍议会制辩论赛的辩论指南,阐释了国际通行的辩论赛制的各个组成元素、规则、句式及回答方式,裁判的评判标准以及这些规则存在的理由。虽然重点在讲规则,但规则中却包含着如此设置的智慧和理念,是高效、有序、公平辩论的有力保障。此书已被许多大型国际辩论赛采用,影响深远,相信辩手、裁判和辩论爱好者们都能从中获益。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重生之无价王妃

    重生之无价王妃

    她,江南第一美人,本想安安静静做个好姑娘,却被人陷害失了清白,好不容易嫁给了原静侯,结局是:庶出妹妹怀上了他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化为一滩血水,表姐和他联合起来使得她家破人亡!这一世,她发誓做一个强者,斗妹妹,斗表姐,在商场上玩转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一不小心惹上了三朵桃花:第一朵,人称一世风流的逍遥王爷;第二朵,上一世的相公原静侯;第三朵,文武双全的冷面荣亲王。三朵桃花,三种爱情,三种命运。哪一朵会成为甜美多汁的水蜜桃?哪一朵会成为蛀虫的烂桃子?又有哪一朵压根儿不会结果?情路漫漫,何处为终?相逢本是错中错,青丝断,梵镜碎,苍天裂,锦水潺潺,与君长诀!
  • 溯天世界

    溯天世界

    作为“溯天”在生的他,能否逃过命运的恶爪,保护自已所想要保护的能否重朔溯天之路路。身为半人半妖的他如何在众人眼中生存下来,让我们一起见证这条溯天之路。
  •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时间关节点,不仅本身绚丽多姿,而且贯穿整个发展过程,甚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祐二年贡举就是这样一个时间关节点。如果说有宋三百年以科举得人最盛,那么嘉祐二年(1057)的贡举则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