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练过程中,最开始导演要求我在讲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在说话时需用方言表达,对此我专门听了这些人物的语言,然而在后来的排练过程中,又明确此展演是以讲故事为主,还是要用普通话来表达,又换成了普通话,结果我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不时有一些方言穿插在里面,闹了笑话。
剧本中我也有遇到对所介绍的历史事件不是很了解的情况,我积极请教此剧的编剧刘和平、刘立群、刘英老师,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各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解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风雨同舟、团结建国所付出的努力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演出时,我被故事情节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与中共的这种肝胆相照的深厚情谊深深打动,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与共产党的努力密不可分,更与民主党派在民族危亡之际自觉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记得在排练的时候,还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剧组里有一位演员,很像蒋介石,于是导演就叫这位演员出演了蒋介石这个角色,结果在后来的审查中,却发现,整个演出过程中,特型演员只有蒋介石,而毛泽东、周恩来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的,不得已就只有删掉了蒋介石这一角色,演蒋介石的这名演员最后安排去打追光。作为演员自身而言,还郁闷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地这名同志把情绪调整了过来,因为剧组的每一位演职人员都知道,此故事展演的成功讲的是团队精神,不是突出某一个人物。正如导演任鸣对我们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演出不是要突出某一个角色或某一个演员,我感觉到整台剧的表演是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在演出,从排练至今我深深地被这种团队精神打动,十月的晋京演出我相信必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金秋十月的北京阳光明媚,在迎来祖国母亲60华诞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受全国政协的邀请于10月12日起连续三天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进行汇报演出,在连续三天的演出中,前来观看的观众,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既有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有充满朝气的青年一代。不少观众们都是慕名而来,为的就是抢先目睹这一用文献展演的方式进行演出的舞台剧。
10月12日晚上7:30,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钱运录、李金华、郑万通、厉无畏、罗富和观看了我们晋京的首场演出。
演出一开始,我还是有点紧张,在讲第一段序言时,似乎还感觉到自己的腿略微发颤。此时,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和情绪,始终以饱满的情绪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无论是毛泽东走下飞机参加重庆谈判神态从容的影像资料,还是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无论是郭沫若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高喊“我们要北上”的口号,还是张澜脱险,宋庆龄到北京,毛泽东与各界代表共商建国大业,观众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全国政协礼堂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民主氛围,我演得也更投入了,更为收放自如。特别是在第三幕“协商建国”的表演中,我和薛韵激情洋溢又充满惊心动魄的台词,搭配上投影银幕上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生动的历史重现剧情,把观众们的热情带到了最高点,赢得了观众的一阵阵掌声。
演出结束后,贾庆林主席走上舞台,与我们全体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贾主席握着我的手说:“你用朴实的语句,在两个小时的演出里,讲述了20世纪最伟大的故事”。就在贾主席与我们合影留念的时候,他转向我亲切地问道:“你们都是专业的演员吗?”我自豪地对贾主席说:“我们是红岩联线的职工,并非是专业演员,但我们都是专业的讲解员、专业的管理员。”贾主席得知以后更是竖起了大拇指连说道:“非常好,非常好!”对我们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接下来的两天演出中,观众反响强烈,对于我们用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来反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协商建国、共举伟业,报以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知道观众的掌声不仅是对我们演出的一种肯定,更是对这种全新的表现手段的充分赞同,我想我们做到了厉馆长及任鸣导演所说的:“不求第一,只求唯一”。
其实我想回忆也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的一次总结,在回忆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做得更好,不辱“红岩人”这一光荣的称号。
要去回忆的往事还有很多很多,而我也在这十四年点点滴滴的回忆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现在已是初为人父的我已深深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并为之不懈地奋斗。我坚信在我们“红岩人”不断的创新努力之下,红岩联线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邓涛
忆一群可爱的老人
我入馆至今已近十二年,工作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记忆。这些有趣而又有意义的往事一直陪伴着我,给我在红岩联线的工作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十二年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每当回想起来,我内心总有一种令人感到幸福而温暖的感觉。
那是2002年的深秋,当时的我还在从事夜游工作,由于展演团的同志都在外地演出,所以留在“家”里的人员很少,只有不到十人。有一天我们接到了一个任务,为重庆市体育局离退休的老干部进行一场夜游演出。这些老干部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其中最年轻的也有六十五岁,而最年长的已近九十高龄。这个老年团为了观看这场夜游演出,还专门组织了一个重温红岩路的主题活动:上午到我馆的各个景点参观缅怀革命先烈,午饭后徒步登歌乐山比赛,下午在歌乐山某农家乐进行休闲活动,晚饭后再步行到白公馆观看夜游演出。从这个日程安排可以看出体育局的这些老同志们还真有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但是当他们晚饭后步行到松林坡准备下到白公馆时,这时已近晚八点三十分,天色已晚,当这近百位老人来到戴公祠时,由于沿途没有路灯,所以已是一片漆黑,这些老人根本无法下到白公馆来,于是他们便给我们打来电话请求帮助。我接到电话后立即和陈俊一起从白公馆跑到戴公祠见到了这些老人,他们全坐在地上相互安慰并抱怨着这不合理的安排。我和陈俊商量后便跑到松林坡下住的各农户家里及白公馆保安那去借电筒。经过一番“长跑”我俩一共借来了十六七把手电,并分发给了这些老人家,我要求他们一定要把队伍排好,大家相互手拉手往下走。这些老人还真听我俩的“命令”,他们相互把队伍排成一字型,把手臂挽在了一起,缓缓地走下山。当下到一半时,有一位老人突然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于是大家都唱起来,当时仿佛整个歌乐山都回响起这些老人的歌声,大家手拉手,唱着歌,再伴着星星点点的手电筒的光柱,这真是一幅充满了人间真情的美丽画卷,这场景真是让人感动。经过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终于顺利来到了白公馆,这时已是晚上十点过了,但是老人们仍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夜游白公馆渣滓洞演出,许多老人家还被剧情感动得流泪了。夜游演完时已是晚十一点半过了,在回家的车上我又一次想起了那些可爱的老人,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那一段经历我仍然无法平静:可能是红岩精神激励着这些老人,而他们又感动了我。
白双全
《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北京展演体会
时光飞逝,我进入红岩联线已有2年多时间了,在这个大家庭中,因为有了同事的帮助和领导的关怀,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同时使得这个大家庭格外的和睦。2年多的时间里,难忘的回忆有很多,最刻骨铭心的是2009年和同事们一起去北京演出《我们共同走过的路》的那段岁月。
从2009年7月开始,在重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排练和为期一个月的演出之后,《路》剧踏上北上的行程,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的余音还在耳边环绕时,我们于10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到达了北京。
在北京前两天,我们一直在为12日晚间在北京政协大礼堂进行的首场演出进行紧张的准备,从舞台的熟悉,到场景的布置,我们的工作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紧张。期待是因为这将会是我第一次在北京这样一个大舞台,展示出我们红岩人自排自演的经典历史舞台剧,为首都观众展示我们红岩人的风采。紧张也是因为北京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的观众是还处在国庆大典余温中的首都观众,同时贾庆林主席也会到现场来观看我们的演出。
不足两天的准备时间很快地就过去了,到了公演的日子,贾庆林主席来现场观看演出。我们此时都抛开了所有的杂念,完全投入到演出当中。
我们忘情的演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演出完之后长久的掌声充分说明了我们演出的效果。后来我才得知,我们的演出受到了贾庆林主席的高度赞赏。我们的演出在北京成功了。
《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在北京的演出既是一个圆满的终点,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不论是对这样一部剧,还是对我个人,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
叶玉玲
我在“红岩”的那些小故事
我是一个在红岩村出生长大的孩子,这令我非常骄傲。上学时,同学们要到红岩参观学习老师就叫我带路;长大后,我又在红岩村工作,我的一生看来都和红岩有着不解之缘。
参加工作时,我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记得刚考完入馆面试,我就哭了。但从小不服输的我,下定决心要赶上那些老讲解员。于是我到处打听哪里有教普通话的老师,最终找到了鲁峰——他是当年重庆解放时的第一批老广播员。虽然正处实习期的我工资只有每月60元,但我还是省吃俭用攒下了200元作为半年的学习经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鲁老师的教授下,我的普通话水平得到了飞跃的进步,我的讲解工作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我记得一次越南总理到曾家岩参观,我细致而生动的解说给客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越南总理的随行翻译人员对我竖起了大指拇,连声说道:“好好好,讲得非常好。”越南总理也非常高兴,送给我一件越南工艺品作为纪念。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感到自己平时的辛苦还是没有白费的。
另一次让我记忆犹新的经历是在1999年10月,我和单位其他3个讲解员被派到涪陵博物馆去参加巡展“红岩颂”。每天我们4人轮流讲解,经常这一场还没讲完,下一场的观众又来了,累得我们口干舌燥,工作完都不想说话了。每天的观众里学生比重最大,却也是最难讲的。针对他们的特点,避免讲解枯燥乏味,我用提问、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这一招收效甚高,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我讲完了他们还意犹未尽,围着我问很多问题,我也耐心解答。在一个半月的巡展中,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能把红岩精神宣传到涪陵,特别是让孩子们受到熏陶,再苦再累我也深感欣慰!
迄今,我已在红岩工作了22年,与这片红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今后我还将继续在这里工作、奋斗,绝不辜负“红岩人”这个光荣的称号。
宁红文
在这块土地上成长
2010年大学毕业,本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热爱,我来到红岩联线,站在了讲解员这个岗位上。在这片土地上我努力付出,成功地由青涩背诵向熟练讲解过渡,完成量变到质变。这是个需要花大量精力去超越自我的过程,需要每天不断地查找不足,探索整改。
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知识层次、年龄层次等不同的团体,我既担负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能,同时得有序地组织协调观众参观。
还记得第一次讲解时的情形,当我面对着10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心情非常紧张,害怕自己突然忘记了讲解词。当我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讲解词后,完全没想到自己之后的讲解几乎是一气呵成,讲解完后我大大地吐了一口气,对“万事开头难”这几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之后我对自己这次的讲解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虽然是顺利完成了,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非常机械,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且讲解的内容单一。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后来,随着讲解次数的增多和讲解词的补充完善,我的经验也在不断积累,现在,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能做到投入感情去讲解,用自己的讲解词去牵动游客的情绪。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我在讲解员这个岗位上成长的起点,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站在这个起点上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