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94500000042

第42章 女训(二)

且说上回田嬷嬷提到的“里子”究竟是何物?原来申貌辨在紫宸都城的北门外的伽蓝寺求了一带发修行的尼姑,这尼姑本是威国人氏,其家也是武将仕宦之家,因这位小姐自幼多病,用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还是这位小姐亲自入了空门,身心才渐渐好起来,今年二十有三,法名天玑子。如今威国的父母皆以亡故,身边只一个老嫫嫫服侍,她师傅是个老比丘,极其精于演义推背图、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那老嫫嫫恨不得随了他师傅去,又十分留恋他徒弟天玑子,故仍服侍着。文磨极其犀利,经文倒背如流,模样俊俏。因听说紫宸都城北门外的伽蓝寺有释迦遗像,并贝叶遗文,就在此静居誊写经书,且她师傅说她不宜离开紫宸,后来自然有她的结果。那带发修行的的天玑子本推阻再三,直到今年开春,嫫嫫也仙逝了,才同意随申貌辨的亲信行至龙门驿,一路申貌辨都安插高手保护左右。

这边的申政宜小姐在田嬷嬷的指导下,已经累的不成样子,又有了言语冲突。而且在这剑门阁已经逗留快一年,她不知道自己训练这些做什么?同时对自己的去路产生了疑问,兼又开始思念亲身父母。遂懒洋洋,田嬷嬷的震耳欲聋也震不进她的耳朵,记得母亲季氏曾交给现在的父亲一封信,政宜时时灰心觉得真想回家,却也知道自己回家必带来血光之灾,遂每日怏怏散散,毫无斗志。

田嬷嬷觉得是时候让她看看她亲身母亲的信了。

政宜颤颤地展开手信,看着:

“家里这边的人都会好起来,玉儿,你这样走了,母亲心如刀割,舍不得你。那年你病重,有高人指点才得痊愈,后来你要看为母的信函,母亲当时没有给你看,现在母亲只摘其四个字给女儿:“至紫宸殿。”我相信这是天命,天命不可违抗。如果你已经看到此书信内容,母亲相信你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极其疲劳,在新父亲那里要学的事,大概推积如山,但无论何事都要循规蹈矩,严阵以待,切不可显露出思家之情,这不是我们严家女儿风范。新父亲会和你并肩作战。要忘怀往事而为你自己的每一天而努力。即便如此,玉儿也感到艰辛的话,请记住母亲的一句话:“人生之路,只可前行切莫想如果。

母亲季氏。“

政宜不觉滴下眼泪撒在家书上,“人生之路,只可前行切莫想如果!“这句话似有无限新鲜活力注入她体内。

“田嬷嬷,我们继续训练!“政宜将母亲的信收好,无论如何,她只会前进绝不退缩,风雨无阻!

刚才两人的冲突在于改掉政宜的燕郡的口音,政宜却坚持认为这是和自己家里的亲情纽带,不可改,方才阅读了母亲的信,“只可前行莫想如果“这句话仍在耳边。田嬷嬷道;“奴婢斗胆谏言。小姐说话的时候,带有燕郡草民的口音。奴婢猜测,这定是受到了养育小姐的乳娘的影响”心知肚明,这个乳娘就是季氏,这才闹起了方才的不愉快。“他日小姐移驾紫宸都城之时,嫁入名门,若还用燕郡草民口音发号施令,无法震慑下人。”听到这话,政宜想起第一次对侍女行礼时遭到耻笑,恐怕还有自己的口音。现在政宜心情平复,听到田嬷嬷又开始中气十足地说:“紫宸都城通用官话,而紫宸的郡县遵循的是紫宸的习惯。若小姐遵循紫宸都城习惯,走遍紫宸天下都不会蒙羞。所幸之事是小姐的口音不太明显。恕奴婢无礼,从今以后请您模仿我的口音。尽快忘掉燕郡草民的口音方言。”田嬷嬷毫不忌讳,将手叩在膝头,继续说道:“语言何其重要!人上人所说的话定要清楚易懂。若主子的发音含糊不清,下人就会犯嘀咕,以至于胡乱揣测,酿成大祸。低声呢喃、自言自语要不得。同一句话不许重复两遍。发出的命令一旦出口,便是绝对。“刚刚是骗你们”这样收回成命的话,万万不能说。因此言出必行,下人才会信服,正所谓上行下效。”

田嬷嬷说完“语言”的重要性,这种割断自家亲情的事,政宜本是要反对到底的,但看了母亲的信,便暗暗下定决心学会紫宸都城的官话。

果然政宜的面子功夫,新的衣食住行、说话等规矩都学的精进。

那日中午,正在午睡,当然仍然头枕一根木架的木头“睡枕”,忽然听见叩门之声,是萍碎的声音,“小姐,请您起来。田嬷嬷为你引荐你的书房师傅。”

政宜穿好复杂精致的衣裳,轻摇着扇子,款款上了书阁。只见田嬷嬷笑道:“这位天玑子姑娘就是你书房师傅。”婉玉将扇子折毕,微笑着缓缓欠身福道:“小女见过先生。”政宜后面跟着的五个侍子一齐伏地请安才起。

政宜只见先生一手拿着拂尘,便知是修行中人。

田嬷嬷等外面的小厮把书从马车上歇下,一大捆一大捆提近屋来。小芬咂嘴道:“天呐,这是唱女状元!”政宜听到,嗔地扫了小芬一眼,小芬不敢多嘴,只是小姐的眼神何时这样凌厉起来,倒越来越像田嬷嬷的猫似眼睛那震慑的威力。

那姑娘道微微拜道:“见过申小姐,既认我做先生,就要依我的规矩。只可叫我先生二字,其余字眼一概不用。”

果然一会儿书房案上全磊起了书。

有四书五经、《国策》、《史记》,《诸国纪要记》等等,又有大部分认得几个书名的书,墙上展开一幅地图。

离正式考验政宜的时刻快到了。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同类推荐
  •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云阳王

    云阳王

    开辟鸿蒙,谁为将种?俾倪天下,霸王重生!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流匪蜂起,乡野小子李福生家乡被洗劫,村民遇害,家人失踪,李福生逃过一劫。他亡命山林,多次遇险,残酷的生活让他明白了弱肉强食的道理。他成了一名土匪,整天打家劫舍,后来受奸人所害,无法在绿林立足,归降朝廷名将王将军,跟随王将军来到灵州,意图收复京城,从一个只懂得蛮力拼杀的小伙子,成长为胸有韬略的将军。王廷之牵扯到朝廷争斗之中,成为牺牲品,而朝廷宰辅看中李福生,让他接替王廷之之位,亡命小子终成大将军,成为朝廷砥柱,受封云阳王……
  • 重生英国香港大领主

    重生英国香港大领主

    乔治六世没有儿子,他成了乔治六世的教子,他让不列颠的国旗插满全球,虽然这些殖民地都是华工,但是这不是殖民地人民不反抗的主要原因。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良心的独裁者……
  • 铸晋

    铸晋

    简介:永兴元年八王之乱动摇江山,匈奴、鲜卑、羯、羌、氐趁势而起,铁骑横扫中原,司马家规避江南,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公元366年,少年秦虎不幸来到这个乱世。面对如此悲惨之景,他是随波逐流,还是奋勇向前。看他寒门庶子如何突破世家门阀的重重,重铸中华之魂,一揽江山与美人。
  • 尚武大明

    尚武大明

    有人说大明亡于流寇,有人说大明亡于异族,有人说大明亡于天灾,更有人说大明亡于党争。大明亡国的原因,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可是,对于张武来说,大明亡国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失去了尚武精神。大秦时期,人人从军入伍,贵族发于行伍,大秦锐士横扫天下,震慑匈奴。汉唐时期,武风强盛,文人以投笔从戎为荣,华夏扬威天下。大明初年,大明将士驱逐鞑虏称雄四方。到了明末,文贵武贱,文人统兵,当朝大将可以被文官肆意欺凌杀戮,普通士卒生活朝不保夕,好男不当兵,备受歧视。当年的尚武精神,早就被磨灭了。“想要挽救华夏,不但要驱逐鞑虏,更是要找回当年华夏的尚武精神,这个是我一个赳赳武夫的责任!”张武说道。
热门推荐
  • 浮生录:瞳影掠尘

    浮生录:瞳影掠尘

    乱界纷扰……初见他,携一身绝代风华,阴冷如他,“若是不乖乖将东西还给本座,怕是还要等上五百年才能再次救她,而这五百年,本座定会让你生不如死,悔恨当初!”她不怒反笑,映得云霞无光,饶有兴趣道“呵呵……若是,我不肯呢,你又能奈我何,让我灰飞烟灭,永无轮回吗?你有什么理由让我一命换一命?我和你,不熟吧?”命运的丝丝牵绊,终是将他们系在一起;云归穴暝,执着如她,奈何世事不遂人意,待看清后,却情已陌路……========本文纯属虚构,小刺是新手如有写的不好的地方请多包涵啊^-^=======
  • 诸天雷祖

    诸天雷祖

    山脚下的少年,为了复仇而前进!当然,这是假的……
  • 武神圣

    武神圣

    天武大陆。废物少爷龙泪如何书写一段传奇。得到上古真龙继承。斗妖皇。闯皇城。杀四海万里海域。九阶术练师练出超品玄器。一代武道宗师寻找神道。
  • 末日创世系统

    末日创世系统

    “嘀嘀嘀~~~~”“【超级末日军团系统】……启动……扫描……”“寄主契合99.99%……”“灵魂绑定……”“这,这是什么情况?”
  • 引梦来

    引梦来

    她是蝶飞出谷的美丽女子,本应自由翩飞于百园,却为其甘愿卷入纷繁的事事……这一世的繁华,执手相携。
  • 森罗万象

    森罗万象

    是必然?还是偶然?原本是奴隶的人类青年踏上了成为贤者之路,命运的车轮无休止的转动,最终将走向何方?
  • 谁许你爱我

    谁许你爱我

    因为一场车祸,我失忆了。我不知道,我应不应该,爱上那个高大,帅气,冷酷,且脾气奇丑,老和我作对的富家子弟赵子浩……最后,我记忆渐渐复苏,明白了自己身份。
  • 失控机器人

    失控机器人

    em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夏思远跟他儿子夏宁峰一起研究出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跟真人并无二样,名叫茉莉,茉莉跟夏宁峰从小一起玩,但有一天茉莉落入坏人手中,他们利用茉莉,使茉莉变成魔鬼,他们制造出大批的机器人,使世界毁灭,,,茉莉在失控时杀死了夏思远,夏宁峰发誓要帮茉莉找回人性,恢复世界和平。。。。
  • 校草恋上假小子

    校草恋上假小子

    她,洛雨泽,平民丫头,假小子,爱打抱不平,中性打扮,讨厌打女人的男人。。。。他,南宫翼,圣樱大学的首席校草,全国排名第一的就是南宫家,冷冷的,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样子。。。当假小子遇到首席校草,是否能融化他冰冷的心呢。。。。
  • 天下文宗司马相如

    天下文宗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一位具有“非常之人”性格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但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行为,后人评论多不一致,争论、褒贬针锋相对。由于《史记》“成都人也”广泛传播,蓬安嘉陵江边的相如故里则少有人知。作者曾主编《蓬安县志》、《相如故里在蓬安》和《相如故里文化旅游丛书》。在《天下文宗司马相如》中他用可靠的史实,再次阐析了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观点;他运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对司马相如一生的是非,作了全面、客观的介绍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