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的求贤令,引来了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来到秦国后向秦孝公提出了自己的变法思想,说得秦孝公心花怒放,当时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获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并不急于发布新政令,而是先在咸阳城的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并贴出告示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十两黄金。
城门口聚集了许多人,大家议论纷纷:“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怎么会赏这么多金子呢?一定是骗人的。”于是,大家都怕扛了木头又得不到金子,自己挨累倒不要紧,关键是怕成了众人的笑柄。
直到中午时分,还是没有人肯尝试。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可是赏金越高,大家越觉得不合情理,仍旧没人愿去扛木头。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小伙子从人群里挤上前去,说:“我来试试!”说完,他挽起衣袖,扛起木头就朝北门跑去,一直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马上命人把五十两黄金赏给了小伙子。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都纷纷议论说:“左庶长真是守信啊!说到做到,有了这样的官员秦国就有希望了。”就这样,商鞅树立了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威信。于是,他趁势颁发了变法的新法令。秦国国力也渐渐强大起来了。
换位思考:
商鞅为了变法时没有阻力,就在变法之前先用立木之事取信于百姓。可见,诚信对于一个改革家的法令推行以及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都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何况一个人呢?
成长感悟: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需要有人帮助,而要想有人愿意帮你,首先你必须是个讲诚信的人。
郅恽坚守职责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登基不久,有一次,他带领一队人马出外打猎,直到半夜才回城。
此时,城门已经关闭,按照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再出入。刘秀带着人马来到城东门,他手下的人叫喊着让守城门的将士开门。
担任东门侯的郅恽是一个正直、负责的人。他站在城楼上看了看刘秀等一行人马,说:“现在已经是半夜时分,城门已经关闭,按规定任何人都不能进城。”
“你看清楚了,皇上在此,再不开门就是大不敬!你担当得起吗?”刘秀的随从一听郅恽如此说,就生气地喊道。
“按照朝廷的规定,任何人想进城都要等到明天早晨,皇上也不能例外。再说,这规定也是皇上亲自制定的,他不会言而无信的。”郅恽说完就离开了城楼。
刘秀没有办法,只好改走中门,从中门回到了皇宫。
第二天刚一上朝,刘秀还没有想好怎样处置郅恽,郅恽却递上了一份奏章。刘秀打开一看,郅恽在奏章中写道:“陛下出外打猎,半夜不归,把江山社稷置于何地?陛下以诚信治天下,然而自己却违反规定,半夜入城,这怎么向天下老百姓交代?”
看到这里,刘秀暗暗自责,他马上命人取出布帛一百匹封赏给郅恽,同时下令把让他进城的中门侯降职。
因为郅恽的正直诚信,后来光武帝刘秀还把他提升为太子的老师。
换位思考:
面对晚归的皇帝,坚守职责的郅恽竟一视同仁把皇帝拒之城外。如果是你,敢有这样的举动吗?
成长感悟:
正是因为郅恽坚守职责的做事风格,让他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使他拥有了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我们也应做一个坚守职责的人。
裴度的守候
清晨,香山寺的一个和尚拿着笤帚,准备清扫地上的落叶。打开庙门,他看见门外坐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怀里抱着个包袱。
和尚认得这个少年,昨天这个少年就在寺庙前坐了整整一天,怀里也是抱着那个包袱,说是在寺庙里捡的,要等失主来领。
和尚问:“如果今天失主还不来怎么办?”
“那我就天天来这儿等!”少年坚定地回答。
这时,远处一辆马车从山道上疾驰而来,到寺门前停了下来,从马车上下来一位神色憔悴的妇人,她看见扫地的和尚,急忙问道:“师父,你在寺庙里有没有见到一个包袱?”
少年听到这里,立刻站起来,惊喜地说:“你可来了。”一边说一边把包袱递给妇人。
那妇人见到包袱,眼睛一下就亮了,二话不说,连忙接过来把它解开,里面是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和一条稀有的犀牛皮带。
原来,那妇人的父亲遭人陷害被判了死罪,这些财物是妇人一家四处求借来准备给父亲赎命用的。但是昨天妇人来香山寺为父亲祈福时,竟把包裹放在旁边的栏杆上忘记拿走了。当时少年恰好在旁边,看见后急忙捡起来去追赶她,可她已经走远了。
少年在原处一直等到天黑也不见妇人返回,所以今天一早,他又到这里来等她了。
妇人说如果没有这包袱,父亲就没命了,说着拿起一条玉带塞给少年,想表达对他的谢意。
少年坚决不肯收,并连声说:“快别这样,物归原主是我应该做的。”说完,一转身就跑了。
这个少年叫裴度,长大后成了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做过三朝宰相。
换位思考:
“裴度还包裹”的故事,反映了裴度的正直诚信。他后来之所以能够官居宰相,与他从小就养成的这种至诚至善、正直诚信的道德品格是分不开的。我们也应该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做一个诚信之人。
成长感悟: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责任让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乐羊子的妻子
乐羊子的妻子是汉代洛阳有名的贤惠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的妻子到地里去干活了,只有乐羊子的妹妹在家。她看见邻居家的一只母鸡跑到自己家的菜地里,就想:嫂子待我像亲妹妹一样,并且为了哥哥的学业整日操劳,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不如杀了这只鸡给嫂子补补身子。于是,她把那只母鸡抓住杀了。
傍晚,乐羊子的妻子从田里干活回来,看到碗里的鸡肉,就问:“妹子,咱们家的鸡一只也不少,这鸡肉是哪来的啊?”
乐羊子的妹妹把事情的原委如实地向嫂子讲了。
乐羊子的妻子听了后,责怪妹妹说:“我们家虽然穷,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呀!”说完,就到自己家的鸡栅里抓了一只最大的母鸡送还给邻居,并且向邻居诚恳地道歉。
还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就高高兴兴地拿回家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问:“这金子是哪儿来的?”
乐羊子说:“是在路上捡的。”
妻子说:“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
乐羊子辩解道:“反正也找不到主人了,留下也没关系。”
妻子严肃地说:“别人的钱就不是钱吗?即使是人家不小心弄丢的,被你捡来了也不能把它当做自己的东西呀!我听说,有志气的人连名字叫‘盗泉’的泉水都不喝,诚实廉洁的人对于捡来的东西也不会要。如果你为了贪图小利,把这块金子留下了,就是不诚实的表现。你得到了这一块金子,却丢失了诚实守节、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行。”
乐羊子听了后非常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了。
换位思考:
从乐羊子的妻子身上,我们明白了人穷但不能志短的道理,我们应该学习乐羊子妻子自爱、诚实、自律的高尚品行。
成长感悟:
诚信和谐的社会不是一个人能建立起来的。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能只停留在自我的诚实守信上,他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和教育身边的人一起树立诚信的人生追求。
崔枢还珠
唐朝时,有一个叫崔枢的书生到京城长安应试。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商人,商人得知崔枢上京城,很高兴地对崔枢说:“啊,真是巧啊!我也要到京城去。不如我们结伴同行,在路上也能有个照应。你觉得怎么样?”崔枢听商人如此一说,也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两人一路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结伴前行。
这一天,崔枢与商人来到了汴州的一家客栈。当天夜里,那个商人突然染上重病,崔枢又是忙着找大夫,又是忙着煎药,一连好几天都是从早忙到晚,始终陪伴在商人身边照顾他。可是,商人的病情不但没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临终前,商人感激地拉着崔枢的手说:“这些天承蒙你悉心照顾,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死后,还要麻烦你将我安葬了。我这里有一颗罕见的宝珠,就送给你作为报答吧。”说完,商人就去世了。
崔枢想:帮助患病中的人是应该的,我怎能贪图别人的宝物呢?想到这里,崔枢自己出钱为商人办理了后事,并且将宝珠与商人一起葬下后,就进京城应试去了。
一年以后,商人的妻子寻找丈夫来到汴州,得知丈夫已经去世,是由一个叫崔枢的人安葬的。为了那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商人的妻子竟然将崔枢告到了官府。
崔枢很快被带到大堂上,他对商人的妻子说:“你误会我了,我并没有拿那颗宝珠,而是把它埋在商人的坟墓中了。”
于是,在官府的安排下,崔枢将众人带到了商人的安葬地。衙役们挖出商人的棺木,打开一看,宝珠果然在里面。
后来,为人正直的崔枢担任中书舍人,后又官至东宫侍读和秘书监。
换位思考:
崔枢诚心助人,不求回报,不贪图他人的宝珠,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重义轻财、诚实守信的光辉形象。虽不在同一时代,但同为读书人,你看了崔枢的故事,有何感想呢?
成长感悟:
一些人的诚信是做给别人看的,当没有人监督时,他们习惯于放纵自己。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依然诚信做人,这才是真正的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