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3000000011

第11章 生活,翻毛皮鞋换回包谷馕(2)

再看看这外面的地,她们从上海来穿的都是圆口的方口的布鞋,那沙土已经淹到裤脚了,一踩下去,鞋里面全灌的是沙子。有的女生又说:“这怎么生活呢?”好多人又哭得不行。

另一方面,正因为风沙大,住地窝子倒有地窝子的好处,避风、保温。当然它是最简陋的房子,即使是翻新再建的地窝子,也还是往地下挖两米,上面再搭高一米,把大家自己砍的胡杨做梁和柱,把自己打的茅草、芦苇铺上,然后把泥土敷在屋顶上。放个木框就是天窗,因为很少下雨,也不需要塑料纸什么的糊窗子,就是留个通气采光的洞。

对女青年来说,在大田里劳动,可以和男青年一样承受饥饿和劳累,但是女性遇到的特殊困难却更加难以克服,连必需的卫生用品也是没有的。大概是到准许有人探亲以后,女青年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上海带卫生纸来,比如谁探亲了,大家就请她帮着带上一点。有时候还让家里寄,按印刷品寄过来。一位亲历者说起来,当时所谓的卫生巾用的都是布条条,里面装的草木灰。自己缝这么长的一个长条,两边搞个带子,如果是灰满了,把灰抖掉,灰不是吸水嘛,就这样用。所以每次一有这个情况,干活的时候,大腿都给磨破了,很难走路。

那时候在大田和工地都没厕所,就是到旁边的荒草堆里面,因为草长得高,外面看不见,在草堆里踢一踢,就这样解手。在戈壁滩,有一种小小的虫,叫它“草蜱子”,钻到皮肤下面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的小虫,把血都吸掉。曾经有个女青年,在草丛里解手,这个“草蜱子”就爬到她的下身里,她也不知道,忍着疼,到后来检查发现里面都是血,最后人就这样死掉了。

连队的人都跟着放映机走

上海青年在那个年代之所以感觉特别艰苦,也许因为他们要面对的,其实不仅仅是物质的问题,而且精神生活也非常贫乏。在基层连队,报纸杂志看不到,电影一个月放一次就不得了。一放电影,整个连队就沸腾了。

连队里如果通知要放电影或者演出队要来,那就像过节一样。放电影也好,演出队来也好,都是一件大事情。平常大家是看着太阳落山才下班,到这样的日子就会提前一些下班,收工回来洗洗。开演前一两个小时,大大小小的凳子都放好了,孩子们喊着演出队来啦,或者电影来啦,这些喊声会一直到正式演出或放映开始。

都是在露天,场地上本来就竖着两根杆子,然后拉上一块银幕,被风吹得鼓来鼓去,放电影用16毫米的小机子。那些年虽然翻来覆去看的没几部电影,但大家照样兴致高涨。

冬天就更别提了,晚上到零下二三十度,露天冷得厉害,再加上那时候的片子全是阶级斗争,情节又苦,看得大伙鼻涕眼泪都结冰了。

卫生队里头住的重病号也都非要出来看电影,有的看到一半不舒服了,赶快现场急救,或弄回去急救。有一次病号还在打着点滴,瓶子拿在手上来看电影,冻得那家伙差点死掉,马上送回去急救。还好,卫生队离电影场不算远。

在不少连队,最多一个月能放一次电影。到这个连队放过以后,再转到其他连队去放,那么这个连队的人会跟着电影放映机走,再去看第二遍,看第三遍,要走好多路。那时候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最远的连队的人,从五十里地开外提前奔过来。第二天一大早照样要出工,但没有谁因为这个觉得累。

除此之外,其他娱乐活动呢?尽管白天干活很苦很累,但是黄昏下班后,也没有洗澡的条件,就弄点凉水冲一冲,洗一洗,把自己的干净衣服一换,院子里很快就热闹得像上海“大世界”了。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拉胡琴的、拉手提琴的、吹笛子的都有,反正要把单调的日子想办法过得高兴起来。

沈黎明是1966年从上海进疆支边的,分到了北疆的柴窝堡林场。四十多年后,笔者在乌鲁木齐偶然遇见他,他已经退休,那天下午他正在闹市的街头吹奏笛子,另一位朋友拉琴。悠扬的乐曲传过几条街,一首接一首都是有关边疆或草原的老歌。行人会在他们面前驻足听一会儿,有的人在乐器盒里放下一点钱。沈黎明说:“我这个乐器是十六岁到新疆来了以后学的。那时候我们的文化生活相当朴素,很少有电影,没有电视,我们就自己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因为笛子价格便宜,一块钱一支,所以我就学着吹了。”

连长程均友可以说是个深得上海青年认同的基层干部。他的想法是,得给他上海青年们组织娱乐活动,不能让他们闹情绪,不能让他们悲观,要根据年轻人的特点,把连队生活活跃起来。开篝火晚会时,他为了逗这些青年人,把老羊皮袄翻着穿,毛朝外,找个破毡帽戴上,也跑到人群里面跳,惹得大家哄哄大笑。他知道,一开心,大家就不总想着艰苦了。

帮我老婆也带个那东西来

喜好观察的老职工子弟何立云,后来又有了一些发现,像上海女青年在礼拜天穿着短裤就出门了,有的老职工和家属就捂着鼻子,看都不看,有的还臭骂她们。有个上海姑娘长得蛮漂亮,爱打扮,穿得比较新潮,人家就骂,骂得很难听,她就再也不打扮了。

开始这么一议论,甚至领导再一说,确实没人敢穿从上海带来的一些衣服了。不过说起来,上海青年实际上带去了很多新的东西,尤其是女青年穿着,对当地其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后来有的确良了,首先是上海青年先有的确良衬衣。穿的确良衬衣就显得女孩子好看多了,还印了漂亮的小花;再一个呢,不像以前布的,的确良比较薄,合身。但是,一些老职工和家属就看不惯,尤其天热的时候,看见只穿件的确良的,就说是贴肉,透肉。

在农二师34团,和李小女同宿舍的有个女青年,她家庭条件很好,她的好衣服有好多件,但是不能穿出来,都放在纸盒子里,放到铺底下。结果老鼠在下面打洞,从那个箱子衣服中间打洞一直打到上面。等她把衣服打开看时,“哇”地大叫起来,发现每件衣服都不多不少六个洞,干脆没法穿了。她趴在那儿大哭一场。连其他人在旁边看了那些好衣服,也都觉得特别心疼。

李小女穿的第一件的确良衣服,是她父亲给寄来的一件淡米色的确良衬衫。当时她已经调到团部,是给团领导服务的公务员。那天早上起来,她穿着那件新衬衣,到了参谋长的房子里。参谋长看着她问:“姑娘,你穿的是什么?”李小女说:“这是的确良,新出来的。”当时的参谋长是战争年代过来的,算是长辈了,他说:“脱掉,快回去脱掉,不要穿,难看死了。”领导不让穿,她虽然很喜欢,就没穿了。其实,那时候上海的街上已经时兴的确良了,在兵团的上海人听说以后,也都想有这么一件。

有的老职工,由于多少年形成的观念,再加上政治运动那么一搞,特别看不惯上海女青年的衣着打扮,总能把她们的形象和“封资修”或者女特务联系起来。女青年穿裙子,穿短裤,穿个汗衫就出来了,老职工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不过老职工的子女正好相反,他们羡慕上海人,跟着上海人学,学上海话,学穿着打扮。

要说起来,那真是不该成为笑话的笑话了。上海青年慢慢地把的确良穿起来以后,出现了一个情况,天热,衣服比较透,那些上海的姑娘,都戴胸罩,一戴胸罩就很明显地衬出来。那时候老职工的家属还没有这些,老职工就气愤地说:“这叫啥东西嘛!”有的甚至骂这些上海丫头不要脸,骂得一文不值。

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往往就是这种骂得凶的人,他听说有人要去上海探家了,又悄悄地找到人家说:“哎,你要回去吧,帮我老婆带一个那东西来。”他想让带的是什么?不单是的确良衬衣,还有那个都不能说出口的东西—胸罩。有的上海青年故意问:“呦,你们也要那个呀?”因为已经很熟悉了,他就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挺好的,让我老婆在家也穿。”总之明着骂是要骂,私下里带还是要带的。

还是何立云讲得实在:“原来我们那个地方的小伙子和姑娘,都很土的,不讲卫生,不注意洗脚洗脸。裤子衣服的话,可以说一两个月不洗,水也少,就是这样。他们上海人来了之后,看到他们搞得干干净净的,出去很好看。好看难看大家还是看得出来的,像我们这些人就跟着上海青年学,人的精神面貌也跟着好多了。”对何立云来说,这样子学习的效果是明显的,他后来娶了一位漂亮的上海姑娘。

生产建设兵团的这块土地,重新改造着上海青年;另一方面,被兵团改造多年的上海青年,也在用他们带来的观念和方式影响着原来的兵团人。若干年后,老职工讲到上海青年给塔里木带来了文明,他们还说过这样的笑话:“你们‘上海鸭子’来的时候,我们擦屁股不用纸的,因为你们擦屁股用纸,后来我们学你们的样子,擦屁股也用纸了;等我们刚学会了擦屁股用纸,你们又用纸擦嘴了。”

关于“上海鸭子”的说法,至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以说是褒义的。一开始是老职工形容上海人很能说,总在一起哇哇地说个不停,后来演变出对上海青年的夸赞,“上海鸭子呱呱叫”,就是好的意思。

趋势是挡不住的,渐渐地,上海那边上半年流行的服装,下半年在新疆的各地团场就流行了。因为后来可以探家了,有那么多人来往于上海与新疆之间,这些东西怎么能不传得很快呢。

那时候,许多团场老职工的孩子没见过城里的东西,甚至都没听说过。大人孩子都没见过火车,更不要说亲身坐一坐火车了。很多老职工一辈子就在农场,到许多年后他们的愿望就是从农场坐一次火车,去乌鲁木齐看一看。

关于这个,何立云又笑着说了一番实话:“上海青年开我们的玩笑,讽刺我们这些老职工的孩子,说我们要是去了上海,看到高楼大厦都会把帽子看掉。意思是傻得光顾仰头看,把帽子都看掉了。我们也相信,人家那里大马路,不停地跑汽车,楼房那么高,上海来的人我们也看到了,都清清爽爽、干干净净。那里不光是汽车了,还有火车、轮船,经济又发达,商店又繁华,你说这个东西,再笨的人,我们好坏还能分得清。”

连长程均友因为参加过征招工作队,是极少数到过上海的老职工。在他眼里,那时候光知道上海的东西好,想象中那就是工业化大城市。像衣服,上海的好;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上海的好;收音机,上海的好,那个年代在农场的职工谁能有个收音机呀。

到1966年,拿农一师来说,职工总数是十万七千多人,而这个师的上海青年最多,有四万六千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三。这么大的一股新生力量,简直把师部所在地阿克苏变成了一个初显繁华的“小上海”。

到了七八十年代,情况更明显,农一师所在的阿克苏市,不管河南人也好,甘肃人也好,都爱讲上海话,他们的孩子都讲上海话,你都听不出他们原来的老家是哪里。团场一到星期天,集市上好像满街都是上海人,满街全讲上海话,当地年轻人喜欢学上海话。所以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海青年对当地的影响非常大。

从上海带来的各种家具或者家具样式,都成了引导潮流的稀罕物,大家都会跑来看,照样子画尺寸,量好,回去学着做。后来一个阶段,全团就像是木工厂,家家户户门口都在利用空闲时间打家具。这样一来,搞得本来强调艰苦朴素,“先生产、后生活”的兵团,很有点生活的气氛了。

兵团所在的那些地方以前有原始森林,林子里树棍子多,原来都是砍树棍子,回去在屋里栽四个桩子,把树棍子排上,上面铺草,这就是床,大部分家里都这样。后来上海人成家以后开始用家具了,有的是托运来的,有的是自己做,老职工家庭也跟他们学,床也会做了。当然,还是觉得床睡着更好。

包括在团场出现的沙发,刚开始也是上海青年自己做的。没有弹簧怎么办?就用汽车废轮胎,黑色内胎不是有弹性吗?把它截成一定宽度的一条条胶皮带;做个木框子,把胶皮带在两边一钉,上面用棉花一垫,用布一蒙,坐上去软乎乎的,沙发就成了。老职工一看,都说:“你们上海知青咋这么聪明,这洋玩意儿都能做出来!”沙发就这么很快兴起来。不管样子土不土,毕竟家里摆一对沙发,来个客人,请人家坐上去,主人挺有面子。

起初是个人自发地做家具,后来影响到公家也成规模地做了。团场专门成立副业队,把会这个工、那个工的人都集合起来,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有专职木工,开始给公家做家具,包括领导和机关的办公家具都得到升级换代。做多了还往外拉出去卖,变成了给团场带来额外收入的“第三产业”。

尽管有这些发展,但身处那遥远的地方,在上海青年的感觉中,边疆与内地,特别是与心中的上海相比,差距好像很大。那些年,他们的日子都是在盼望着过,盼什么时候吃的能不再紧缺,盼小家庭能添一样好东西。一时间在团场,谁要是骑辆新自行车,就会在土路上到处转转;谁要是戴了块手表,就总爱在人前把袖子撸撸;谁要是穿了双皮鞋,就会在别人面前把两脚跺跺……他们的支边生活就是这样在继续着。

同类推荐
  • 夜歌声声挽淮洲

    夜歌声声挽淮洲

    本书又是一部纪念寻淮洲诞辰百周年的(夜歌)作品集,收录了有关这位双百英模的图片、书法、对联、诗歌、小说、研究报道及富有地域特色的系列夜歌作品。
  •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青藏高原,动物乐园。静如秋水,暴似杀场。有乐有忧,生生死死。谁来主宰,令人思量……
  • 国家万岁:记因战争而伤残的中国勇士

    国家万岁:记因战争而伤残的中国勇士

    本书描述的是一名负伤的中国赴缅甸远征军军人,在从缅甸返回山东老家的路上,所遭遇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本书讲述了悲壮的中国远征军伤兵集体自焚事件,“二战经典戏剧”惠通桥事件,远征军伤兵闹事事件。中日骑兵队苏鲁战区恶战,智救八路军女战俘、日本军人化装进攻遭八路军伏击等传奇故事。作者苏建新以细腻丰富又不失幽默的笔法将抗战时期的敌后战事与生活,军人的爱意情仇等故事串在一起,构成了一部风云变幻,惊险不断,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精彩作品,让人读来耳目一新。难以放下。由于作者本人就是战争伤残军人,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战史研究背景。
  • 从大地走向大地

    从大地走向大地

    2004年夏天,作者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作者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 鲁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这一本小书里的,是从本年一月底起至五月中旬为止的寄给《申报》上的《自由谈》的杂感。
热门推荐
  • 总裁蜜爱

    总裁蜜爱

    一次偶遇让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纠缠到了一起,两人相爱,相虐,一场车祸,让她的记忆变成了空白,看总裁如何挽回一段自己亲手毁掉的爱。“宝贝,你看两个孩子是不是有点玩不happy?”某男坏坏的笑着,“要生你自己生!我不要了!”某女不甘心的说。“那可由不得你了”,某男扛起某女消失在别墅中。
  • 名模夫人

    名模夫人

    他,身份高贵,天赐俊颜,多少女人为了他削尖脑袋想要嫁入他的豪门世家。但他洁身自好,不爱灯红酒绿的生活,奈何这一切却在见到她念鱼朵时全部打破!自此,他用尽手段、强取豪夺、滥用权力,只想抓住她这个小妖精!
  •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级猛男

    超级猛男

    郝强比较胆小好色,是一所中学里的高中生,有个很牛逼的老妈。正在课堂上无聊扫描英语老师的时候,世界上突然多了一种突兀的声音……珍贵的技能书,卡片系统,装备系统,人物进化,这一切都将建立在升级之下。怪兽横行都市,人人都要进化,都要升级,否则后果难免一死。胆小好色郝强,在这种大【升级】的环境下,却如鱼得水,生活的非常滋润……
  • 比慈星人进军地球前传

    比慈星人进军地球前传

    今有神童岳瑟飞,出道江湖震八方。捧者如山拜若仙,天地惊动泣鬼神。动如蛟龙戏沧海,静若山川巍峨屹。美人如花比翼鸟,恩爱缠绵连理枝。声如雷霆长空怒,身在汪洋海啸怨。寂寞英雄莫名罪,唯有英明长流传。天崩地裂情不断,长恨生死两茫茫。古往今来前传止,更多风流看正传。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异门之剑

    异门之剑

    没有华丽的剑身,没有炫目的刀芒,甚至,没有属于它的剑鞘;而有的,就只是神秘出现的重剑。为了复兴家族以前的荣耀,为了解开重剑与剑鞘的秘密。他,一个生存在落魄家族的不平凡的少年,不得不背负着这把重剑,一步一步的寻找着修炼的顶峰。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终于成为了这片天地的主宰。这时,他才发现,那把神秘的重剑和失踪的剑鞘,居然是通往异界的大门......
  • 英文爱藏: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英文爱藏: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学英语不再枯燥无味——吴文智编著的《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内文篇 目均取自国外最经典、最权威、最流行、最动人的篇章,中英双语,适于 诵读,提升阅读能力;学英语不再沉闷辛苦——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情感 、地道的英文,让我们在阅读这些动人的绝美篇章时,不仅能够提升生活 质量,丰富人生内涵,更能够轻松提升英文领悟能力,体味英文之...
  • 捉鬼阴阳人

    捉鬼阴阳人

    我本应该是一个平凡的人可是我12就被爷爷传递阴阳术从此我打校霸追校花和被校花追
  • 魔妃逆天:绝世异灵师

    魔妃逆天:绝世异灵师

    【暹罗猫。club】“璃儿,你不觉得你需要负责吗?”“是你自己脱的”…………“你确定你不脱吗?凤染尘……”“呵呵~璃儿,你太过心急了吧?”她不懂情,却凭着直觉在这浮华乱世走走停停。却独对他露出独有的脆弱。他所有温柔仅是她而已,外人,欺她,伤她,死?太便宜了一点吧!灵魂因执念而变成怨灵?物品因情而形成物灵?大地孕育修炼自然之灵?其中七情六欲,纠葛剪不断,理不清,终是你负了我,可是我却不恨的,我用一世成魔堕落,让你守你永世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