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与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与牲畜和放牧有关,以奶类、肉类和面食为主。如今哈萨克族的一部分名优小吃已成为深受各兄弟民族喜爱的食品,如熏马肠、手抓肉、酥油、奶茶、马奶、驼奶等。
1.乳制品
(1)酸奶。煮熟的绵羊、山羊的奶通过发酵后制成,营养极为丰富。
(2)奶豆腐。甜奶内添加一定比例的酸奶,放在铁锅内煮沸,奶子结成小块后用过滤袋挤去黄水,晾干即可制成,味香甜,形似豆腐干,可长期保存。
(3)黄奶疙瘩。又称乳酪,将少量的酸奶倒进甜奶内,并以反刍动物幼畜胃中提取的“胶奶”作曲子,放在铁锅内将奶子煮干,橙黄色,油脂含量高,味香甜。
(4)酥油、“尔克特”、酸奶疙瘩。在皮囊内盛满酸奶后用捣杵杆上下搅动一定时间,当囊内的奶和脂肪分离时,脂肪漂浮在囊的上层,即酥油,捞出后要加盐,调试味道。而过滤掉酥油后剩下的奶汁即为“尔克特”。把酸凝倒入锅里煮熬变得更加黏稠后用布袋子过滤,而后将剩下的块状奶制品切分成小块即可制成酸奶疙瘩。
(5)酸凝。将新鲜酸奶过滤,将水分蒸发干后就成为酸凝。到冬春季节调于小麦稀饭或者拌水溶解当酸奶食用,味道酸甜。
(6)马奶子。是哈萨克族牧民在各种聚会和盛宴中的常用饮料。
(7)奶茶。多用砖茶和茯茶。先把茶叶放进开水中煮一定时间,然后再放进一定量的鲜奶和食盐即可做成。奶茶是哈萨克族饮食中的必需品,既解渴又可充饥,是一种可口又富于营养的饮料。
2.肉食
宰杀健康膘好的一岁马驹招待客人是哈萨克族的最高礼遇,而一般的客人要宰羊招待,根据贵客的身份和地位,选择大绵羊、小绵羊、大山羊或小山羊来宰杀。德高望重的贵宾要坐在正堂上,吃肉时将带有羊头的羊肉献上,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平时多吃羊肉,野兽肉和野禽肉也是补充的肉食。肉分鲜肉和熏肉。
鲜肉。指牲畜刚宰时,血水未干的肉。鲜肉的常见吃法有炒、煮、烤三种。鲜肉最普遍最具特色的做法是手抓羊肉,把连骨羊肉切成块,连同羊头、肚、肝、心、肺等一起放进锅里煮。水沸后,撇去浮沫,加入适量的盐,煮熟后将肉切成小块,用手抓着吃。
炒肉。哈萨克语称“胡尔达克”,是将肉切成小片,放进锅里炒,加盐,稍后放进少量的水,半小时后肉熟,味道鲜美可口。
羊尾巴和肝脏。哈萨克语称“胡依热克—巴乌尔”,具体做法是将煮熟的羊肝和羊尾巴削成小块拌在一起食用,一般要招待尊贵的客人。
羊尾巴油。是将羊尾巴切成小块放在锅里加水同煮,水分蒸干后,油脂自然降温凝固成块,即可食用。其制作过程中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因此哈萨克语称“其尔特勒达克”。其营养价值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那仁”饭。在肉汤里煮熟面片,再加上切碎的羊肉、洋葱和香料即可制成那仁饭,是招待贵宾的上等食品。
库勒夏太。类似焖饼肉,在煮熟的肉上盖上面片蒸熟即可食用。
哈萨克人十分喜爱吃熏肉。哈萨克人在初冬季节都要宰杀膘肥的羊、牛、马等牲畜,储存起来用于过冬食用,哈萨克族称其为“索古穆”,即过冬肉,将过冬肉撒上盐,搭在木架上用松柴烟熏干即可制成熏肉。熏肉能保存较长时间,冬季牲畜膘情不好,无法宰杀的情况下,储存的熏肉能够有效地缓解肉食的不足。
马肠子是用马肉制作的肉食之一,哈萨克语称“哈孜”,是将马的肋条肉切成条状,调好五味,灌进长约1米的马肠内,两头用绳线扎好,风干。将牛、羊肉撒上盐灌进肠子内,两头扎紧,晾干就可做成腊肠,哈萨克语称“曲吉克”。马肠和腊肠,味道鲜美,能保存很长时间。
3.面米类食品
(1)炒小麦。把小麦除掉麦皮,用羊油炒熟,与酥油、奶皮子拌着吃,味道很香。也可碾成粉末与茶水搅着吃。
(2)小麦饭。把除去麦皮后半碎的小麦与肉块一同煮熟,拌少量溶解的酸凝或酸奶疙瘩水食用。
(3)包尔萨克、切里派克(油果子、油饼)。用奶子或用适量盐水和面。将和好的面切成菱形或圆形,用煮沸的动物油或植物油炸熟。包尔萨克形状各异,除了菱形外,有圆形的,也有外部带有花纹的包尔萨克。
(4)吉尼提。是用奶豆腐、小米粉、白砂糖、炒面粉、酥油、葡萄干等食物混合制成。
毡房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生活中,根据游牧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便于搬迁的毡房,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哈萨克族的先祖塞种人、乌孙、克烈部落和乃蛮部落都居住在毡房。公元前105年,远嫁给乌孙王昆莫的汉朝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中写道:“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穹庐指的就是毡房。
哈萨克族牧区牧民的住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春夏秋住的毡房,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木房或者石头房子。
毡房,哈萨克语称“科依格孜乌依”,毡房是哈萨克族适用于春夏秋三季牧场的住所。虽然毡房的结构并不太复杂,但要做成一顶毡房,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手工技术。毡房也是由小到大,由简易到复杂逐步发展完善的。毡房的制作利用了几何学、力学等原理,栅栏围成的下部呈圆柱形,而上半部呈穹形,能够有效防风,精密制毡可阻止雨水滴漏。毡房是极适合游牧生活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携带方便,易于搭拆。毡房的栅栏、顶圈、房毡、房杆、草帘和各色系带都是能工巧匠们精心加工制作的,可以说样样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毡房由房毡、围墙、房杆、顶圈、门等部分组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简易小毡房,没有木栅栏围墙,外形呈圆锥体;另一种是大毡房,大小有4块、6块、8块房墙组成的不同规格。毡房一般以4块房墙为最多,最普遍,只有富裕的家庭才住得起8块、9块或10块房墙的毡房。
组成毡房框架围墙、顶圈等的各种部件,由手艺高超的木匠制作,而围毡、篷毡、顶毡、门毡和各种系带都由手巧的妇女编制。
毡房的上部呈穹形,由撑杆和圆形圈顶做骨架,弧度为45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毡房的房毡夏天可以防热,冬天能防寒,又坚固耐用,居住舒适,为牧民所喜爱。
毡房内的各种陈设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色,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比如,烧茶用的三脚架,制作过程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用三根硬木条做脚支架,用铁夹子将其一段固定,中间设置挂钩。三脚架竖起后将茶壶挂在中间的挂钩上,茶壶底部生火即可烧茶。还有制作简易灵巧的锅架子,搬迁时也非常适宜放置在骆驼身上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