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与世界上其他各民族一样,哈萨克民族语言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多样性到统一性逐步过渡,逐渐成为系统化的民族语言。根据中外学者们的研究及最终结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而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的其他成员还有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等。哈萨克民族文字的最早形态就是以远古时期特定的文字符号——岩画的形式存在的。阿尔泰、塔尔巴哈台以及天山山体的岩壁或较大的岩石面上雕刻的形似文字并能表达特定意义的图案,就是最早的哈萨克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中世纪,形成哈萨克部族的各大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基本上都使用古老文字,从哈萨克族古代居住的区域所发现的各种石刻碑文能够为此提供确凿的证据。古突厥语也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又称为“突厥卢尼克文”,这就是哈萨克族曾采用过的古老文字。中国哈萨克族也曾使用过克普恰克文字,1920年后又开始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文字。1955年至1956年间,由中央和自治区的语言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伊犁、阿勒泰和木垒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议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哈萨克语的语音特点,必须设计出新的文字形式,并制订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新文字。这种新文字,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1959年起试验推行,1965年开始全面推广。由于这种新文字在后来20多年的时间里未能全面推广使用,于1983年应哈萨克群众的要求,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哈萨克文(即老文字)。当前,中国哈萨克族总体上在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哈萨克文(即老文字),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广大青少年仍在使用以拉丁字母为主的计算机输入文字。
教育事业
中国哈萨克族大部分分布在新疆北部地区,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较而言,其教育事业发展滞后,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有最早的经文学校,此时更谈不上近代教育。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864年以前由于哈萨克族散布在山区,推行学校教育的经济条件尚不具备,只有寺院的毛拉走户串乡给孩子们传授经文。1870年,阿勒泰地区萨尔特列克建立了哈萨克族第一所伊斯兰经文学校,各地的孩童纷纷前来就读。1888年,在阿勒泰建立了“阿巴克亚”经文学校。1900年,部落头领萨山在伊犁地区新源县修建清真寺,开办了经文学校。1910年,塔塔尔族乌马尔阿吉在塔城市创办经文学校。1914年,扎卡里阿在哈巴河县创办私人学校,开设汉语课。“阿巴克亚”由经文学校改为正规现代学校,培养的知识分子在阿勒泰地区的各所学校任教,为阿勒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开办的这些经文学校正是哈萨克族学校教育的起源,可以说哈萨克族学校教育与伊斯兰教的传入密切相关。1917年,杨增新在伊犁惠远城伊犁镇边使设立了蒙哈学堂。1922年在乌鲁木齐设蒙哈学堂,以汉语授课为重点,招收伊犁、塔城、阿勒泰的近200名哈萨克族、蒙古族学生。
1934年起哈萨克语小学在哈萨克族分布地区先后创办起来。据统计,至1937年,各地开设的哈萨克语学校已有275所,在校学生达14322人。1940年后中国哈萨克族中小学已超过500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哈萨克族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至1957年,新疆各地哈萨克语学校已基本普及,乌鲁木齐的各高等学校也大批量招收各地的哈萨克族学生。目前,哈萨克地区已基本做到村有小学、乡有初中、县有高中,并逐步形成了包括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网。
1950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在兰州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为各地中小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同时,各地中等师范学校纷纷建立,培养了大批小学教员,进一步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发展。1970年起,阿勒泰师范学校、塔城师范学校、木垒师范学校、伊犁师范学院等中高等学校在哈萨克族聚居区域先后建立起来,哈萨克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哈萨克幼儿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得到了广泛普及。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文学系开办了哈萨克文学班,而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了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目前,哈萨克教授有17人,博士、博士后14人。
哈萨克族以游牧生产为主,居住分散,为学校教育普及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改革开放以来,在哈萨克族聚居的重点牧区先后创办了许多寄宿制学校,为农牧民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繁荣发展中的新闻出版业
一个民族的新闻出版业与这个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中国哈萨克族新闻出版业伴随着本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而茁壮成长起来。
1935年,中国哈萨克族开始用铅字技术印刷哈萨克文的印刷品。在此之前,在伊犁地区也曾使用过石印工艺,而在塔城地区印刷出版过维吾尔语期刊。1930年起,阿勒泰地区逐步普及新式学校,教材严重不足,从苏联引进的教材不能满足需求。鉴于此状况,1935年从苏联购进印刷机器,组建印刷机构,培养了12名技术人员,这就是新疆最早的哈萨克文铅字印刷机构,从此各种报纸、期刊相继印刷出版。当年,阿勒泰地区印刷出版了第一份哈萨克文期刊《自由的阿勒泰》。领导成员有夏里甫汉·库库岱耶夫、蛮凯·玛米、穆哈什·贾克;工作人员有米尔扎合买提·穆罕买提加诺夫、阿斯哈尔·塔塔奈。1936年,阿勒泰地区《新阿勒泰》杂志创刊,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同年由穆哈什·贾克翻译并刊登在《新阿勒泰》杂志上,1945年,该杂志改为《启明星》。
1932年夏,伊宁市出版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文及塔塔尔文的混合文种的报纸《伊犁河》。1934年,《伊犁河》报纸改名为《新疆日报》。
1935年,《新疆日报》(哈萨克文版)在乌鲁木齐创刊,1936年8月1日,以《新疆日报》的刊名正式出版发行,夏姆西·玛米任报社副社长,兼任哈编部主任。
1936年,唐加勒克·卓勒德和夏亚合买提等人创办了哈萨克文报纸《伊犁新疆报》。1944年12月7日伊宁市解放后《伊犁新疆报》停刊,其他的报刊相继出版,1947年,《知识源流》月刊创刊。
1945年7月31日,塔城地区“三区革命”取得胜利,同年8月4日成立报社,《民声》报纸创刊,哈德尔·祖努力当选报社领导,1946年杜别克·沙勒根巴耶夫任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