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85800000022

第22章 为全世界微软用户服务——我领导下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1)

1997年底,我回国创办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当时,美国企业界似乎流行这样一种看法:中国的研究及技术人才很优秀,但往往难以胜任管理工作。对此观点,我是百分之百地反对。4年以后,我们的团队从最初25人扩充到400人,其中来自美国总部的只有我一人——我领导下的清一色中国人的管理团队是微软全球最优秀的团队,“中国人不会做管理”是个伪命题。

黑色星期一,第一次面试中国员工

1997年10月27日,星期一。我坐在西雅图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正在等待飞往中国的航班。我奉微软总部之命到上海建立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即“上海微软”),为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我在心里默默自语:别了,美国;别了,我的12年海外生涯……

忽然,我感觉到候机厅里的气氛有些怪异。不知何时,大厅里的几处电视显示屏周围,一些人簇拥着神情紧张地交头接耳。身边座位上一位穿藏青色西装的中年男子,上身前倾,紧盯屏幕。他一只手扯着已经半松的领带结,面部表情就像刚打了过量的吗啡。如果我没有听错,他嘴里一直喃喃自语“我的上帝”、“我的股票”之类。我也向屏幕望,只见那里面的新闻播报员正在报告当日股市遭遇全面惨跌的消息,众多知名的上市公司均受沉重打击。我细听半晌,对我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微软的股票仅微跌而已,毕竟我买的所有股票都是自家公司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不折不扣的“黑色星期一”,是美国经济史上最惨重的股市暴跌之一。其中道琼斯指数狂泻554.26点,日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并且,由于跌幅过大,纽约股票交易所首次启用了股市停盘的规定,当天两度停盘并提前收市。

一瞬间,我甚至以为这是一个愚人节式的骗局。美国人怎么用这种方式来欢送我呢?自从我来到美国,这7年来美国经济不一直处于黄金期吗?

上了飞机,我的思绪飞到更远的地方:在日本的5年留学光阴,倒也恰恰是日本经济的巅峰时代,我离开日本之后,日本经济似乎就步入了一蹶不振的低谷。这些难以捉摸的变幻消长,莫非真有些玄机在其中?

搞笑版宏观经济故事:我的娱乐化营销方式

时间到了2002年,时任微软中国区总裁的我陪同访华的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被朱镕基总理接见。朱总理要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忽然想起5年前西雅图机场的那幕“奇景”,于是便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串合在一起,给朱总理讲述了一个“大时代和小人物”“奇妙相逢”的故事:8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一片萧条。但是到1985年10月份,奇迹在日本出现,日本经济的各项指数在那时突然飙升起来。经济学家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未曾注意,当时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到了日本。

此后日本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在1990年9月份,日本的“泡沫经济”全面崩溃,日经指数缩水2/3,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而究其缘由,只是因为那时有一个人离开了日本。

同样是在1990年9月,已萧条良久的美国经济却奇迹般地好转,所有经济指数全面飘红,全球经济的风水自此从日本转到了美国。美国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却不知此时有个人正从日本来到美国。

一直到1997年,美国经济继续着莺歌燕舞。但又一个奇迹般的转折在瞬间发生。1997年10月27日,重创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那一天有一个人正坐在美国西雅图国际机场的候机厅,等待着飞往中国的航班。

而中国的经济在1997年成功完成宏观调控,步入稳定高速增长的阶段,其势头至今未衰。这一切只是因为那个人回到中国后再未离开。

那个“小人物”当然就是我自己。

对于这样的“胡言乱语”,明察秋毫的朱镕基总理自然不会相信。他立即反驳说:“中国经济发展得好,是因为政府领导有方。”呵呵,我也绝对相信中国经济发展得好,是因为政府领导有方。

我想,这虽然是个半开玩笑的自我介绍(不过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时间点几乎是一天不差地吻合),但却是一种颇为有趣也有效的自我营销方式。对于这个故事和讲这个故事的人,朱总理想必一定难以忘却。虽然大家不一定非要学我的“宏观经济故事”,但必须认识到,

无论作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营销自己,传统的营销模式在今日已难以奏效,娱乐作为未来营销的重要手段一定是大势所趋。

放眼机窗之外,太平洋上空的云层波澜壮阔,如同无边无际的大海,偶尔从云块缝隙间露出的蓝色海面倒像是零星点缀的小岛。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有时也像眼前的景象这般扑朔迷离……

我的思路又回到一个多月前的那次回国经历上。

那是9月中旬。我已被定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总部给我3天时间回国完成初期的筹备工作。那时北京的微软中国公司也刚成立不久,我请微软中国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帮我在上海安排了一次集中面试。面试官是我从微软中国公司借来的两个管技术的经理和3个懂技术的员工,加上我一共6个人。地点在当时上海最高的商务大楼——上海商城。

我们将租来的一个大房间隔成6间,进行流水线式的面试,我是最后一关。对于整个面试流程,我完全复制从微软总部学来的面试方式:第一,要连过6关;第二,一票否决;第三,当场录用。任何一个面试官对来者不满意,都可以当场否决。任何一位应聘者,如果顺利通过前面5关到达我的面前,倘若我也觉得满意,我会立即当场告诉他被录取的结果。后来这第一批员工告诉我,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中国见到这种面试方式。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啼笑皆非的事。一位应聘者通过第一道面试后,就再也找不到他了。那时手机还不普及,人事部经理打电话到他家里,他说以为面试已经结束了,正等着通知啥时候去上班呢。那时候国内的企业一般面试一次就过了,他根本不知道微软要面试这么多关。于是我们又把他叫回来继续面试。

50个应聘者,我们一共录用了25人。他们就是上海微软的头一批正式员工。

招聘结束,我又马不停蹄地在上海滩寻找新公司的办公地点。1997年时上海好的办公楼真的不多,最后我选中地处徐家汇中心的美罗大厦。那时徐家汇还没有那么繁华热闹,但已初显商业中心的雏形。我看中美罗大厦最重要的原因是交通方便,我知道对员工来说交通永远是工作与生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美罗大厦是刚刚竣工的新楼,有足够的空间方便于公司未来的扩展。在我脑子里描摹的蓝图中,这个技术中心的未来不是50人、100人的一家小公司,而将会有500人、1000人的规模。

看楼的当天,我就和美罗大厦签了合约,租下了19、20两层(后来果然因为公司规模扩大又租下了21、22两层)。美罗大厦给我的优惠条件也很好,因为我是第一家和他签约的客户。在他们看来,微软公司一进去,这楼将来一定会很火。

回国之前,我面对总部的上级领导发表就职宣言,承诺要把上海微软建成一个完全微软文化、完全微软管理模式的分公司。看着他们频频点头,我知道这种承诺是我的顶头上司们绝不会产生异议,也是他们最容易控制的。其实,对于我这个管理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这样的公司文化和管理体系,我已经非常熟悉并完全习惯了。不过,一切是否真能如我所愿呢?

中国人也会做管理

在我回国创办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界里似乎流行这样一种看法:中国的研究及技术人才很优秀,但往往难以胜任管理工作。对此观点,我是百分之百地反对。我不否认,不同的民族在擅长的领域之间存在差异,比如法国人长于艺术,奥地利人在音乐上表现更杰出,美国人更胜任商业创新的工作,但这仅仅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所决定的。

那时在中国的很多外企中,中国人还没有进入最高管理层。但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只是因为做管理需要经验的积累,本地员工还没有培养起来。那时的我就坚信,5年之内很多中国外企的总经理都会由中国人来担任。因为中国有世界一流的人才,中国人在自己本土的企业当然也能干出世界第一流的业绩。

当时总部对我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我可以从美国总部带4名经理来中国参与创建上海微软,但一年之内必须将他们送回去。我趁机作了这样一个尝试:当中心的管理系统初步建成时,我就让这4名经理悉数返回美国。因为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培养本地人才,他们走了我才有足够的空间提拔本土背景的员工。1997年底,中心正式开始运行,我手下新招募的第一批本土员工有25名。4年以后,这支团队扩充到400人,其中来自美国总部的只有我一人。规模扩大的同时,4年之中上海微软还成功完成“三级跳”:从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升格为亚洲技术中心,又从亚洲技术中心升格为全球技术中心。并在多项技术和管理指标考核中位居微软海外分公司第一。实践证明,由于采用了正确的制度和方法:我领导下的清一色中国人的管理团队是微软全球最优秀的团队,“中国人不会做管理”是个伪命题。

公司开张第一天,我发了火

11月4日,新员工来美罗大厦报道,新公司正式开张。我们新租下的办公区还没有结束装修,就暂借了4层楼的几间房间来办公。那也是没装修好的房间,除了一些借来的桌椅,房间里空空荡荡,甚至连一台电脑也没有。就在那里,我开始了后来被上海微软的员工们称为“黄埔一期”的新员工培训。

我刚进微软时接受过新员工培训,但时间不过半天而已(公司介绍、发放工作必需的门卡和电脑账号等)。我觉得那远远不够,所以定下了两个星期的新员工全面培训计划,我称之为新员工培训营(Service Camp)。员工则叫它“魔鬼训练营”。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自任新员工培训营的“总教头”,手把手地教他们基本的职业规矩。除我之外,还有另外4名“教头”,他们是我从美国总部挑选的4个华人,如今是上海微软的第一批部门经理。

我的第一堂培训课,讲了足足两个小时,从微软公司的历史讲到世界软件业的发展趋势,从技术支持对于微软全球战略的重要性讲到微软员工的职业规范。从头到尾我都是用英文在讲,讲得激情四射。后来员工告诉我,很多人其实什么都没听懂,或是只听懂了一点点。但他们十分震撼,感觉到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外企。

本土化的第一步:改变语言习惯

第一堂新员工培训课也是我在中国的第一次演讲。因为多年来讲英文已成了习惯,当时刚从海外回来也感觉还是英文容易一点。更重要的,我以为既然是一家微软分公司,说英文是理所当然的事。包括回国初期我去大学招聘的时候,演讲也全是用英文。我的想法是,英文是国际语言,应该都能听懂,再说我要招的员工如果连英文都听不懂我当然就不会要了。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些想法其实是错误的。毕竟这是在中国。

英文在外企里当然是很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无论如何也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交流时不能只图一方的方便,而要照顾双方的沟通顺畅。

所以,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起,我就尽量在公司的日常工作中不讲英文(除非某些专业技术方面的词汇)。我更不想用英文来显示我的“海归”身份,面对公司以外的人,我在交谈中也特别注意不夹杂英文单词。所有场合的演讲也用纯中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努力,我完全做到了用纯正的中文与人沟通。

这种语言习惯上的改变和我未来的管理理念也很相近:仅把西方的东西原样照搬到中国来是不够的,必须适应本土环境而加以适当改变。在我的管理概念里:西方式的规范必须加上中国式的人情,两者缺一不可。这种管理理念乃是基于我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第一天的员工培训结束,我把所有人召集在一起,在徐家汇东亚饭店的一楼吃晚饭,权作上海微软的开张典礼。25个新员工加上我们来自美国的“五老”,分成三桌。席间,大家边吃边闲聊,一个叫丁毅的新员工随口说到了Linux的技术功能。此前,他在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工作,那里工资很高,但管理十分松散,几年下来他觉得长进不大,因此前来面试进了微软。

我听见他说:“其实,我感觉Linux的很多功能一点也不比Windows NT差,真的挺不错。”听到这话的一刹那,我不由沉下了脸。当着众人的面,我立即说道:“这个人不是微软人,我不要与这样的人说话,大家也不要和他说话。”空气一下凝固了。此后满桌子的人真的没有人再和丁毅说话。

第二天,脸色苍白的丁毅来办公室找我。我看得出,他背负着极大的压力。丁毅对我说:“作为一位总经理,您昨天那样当着大家面说的一番话,我觉得真的太重、太严厉了。我几乎承受不了。虽说Linux是Windows的竞争对手,可我不就是说了一句Linux的好话吗?而且我刚进公司,就被总经理点名批评,还让所有人不跟我说话,我在公司里以后怎么做人?我想不通。昨天晚上回去,我几乎一宿都没睡着。”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 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 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 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永远的关公

    永远的关公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能够证明人类伟大的,是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人。茫茫人海,人海茫茫。天地生人,多的是渺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白驹过隙,有几人能溅起一些生命的浪花?有几人能留下一点点生命的痕迹?天地生人,无非是仁善奸恶,在人生的舞台上,都会有充分的表演,有几人能留下一些不朽的业绩?或著书惊日短,或舞剑伴星稀,或学成经天纬地之才,或练就吞云吐雾之艺,或壮志凌空,风云际会,或趁风扬沙,铤而走险,或成得大功,或行得大恶,也不过过眼烟云,有几人能留下万世的声名?
  •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将为广大读者重现历史的风云际会,再现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鲜活生动的刘邦。阐释帝王的是非功过,为读者呈现一幅壮美的传奇画卷。
  • 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

    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

    李叔同与苏曼殊,看似人生缺少交集的两个人,却都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由热衷革命到心灰意懒,摆脱俗尘,遁入法门。本书以详实史料、细腻文笔,倾情抒写了李叔同和苏曼殊传奇而绚丽的一生,带你深入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品读他们人生中的聚散离合与悲喜情愁,还原最真性情的两位多情才子。
  • 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

    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

    《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是一本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图书,古今中外的十几个女人是《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的主角。 俗话说,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这本《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中的主角都是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杰出人物。她们征服的不是普通男人,而是世界上的翘楚,男人中的精英,她们是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她们性格迥异,追求不一,用的手段也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将女性优势发挥到妙不可言的境地,她们同样可以在历史舞台上争取到耀眼的一席之地。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姐妹情缘

    重生之姐妹情缘

    以前,她做梦都想如果自己是姐姐,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该多好,她只不过平时在看重生类小说的时候YY一下,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她真的成了姐姐!要知道,长这么大很不容易呢,更何况她才刚刚跟自己的那棵白菜确定好未来的日子由他来养,为毛现在又回到原点了呢?这,这,这。。。
  • 英雄联盟之再战传奇

    英雄联盟之再战传奇

    s1赛季同为电竞天才的两个少年,在世界决赛上,韩国的世界第一中单完美的击溃了中国的四保一,晋级决赛,看中国天才是如何崛起,再战传奇,!
  • 天赐封神

    天赐封神

    众人皆知的封神榜,是一部经典,我的小说中不会有封神榜的那些传说,只不过是一个小子的成长历程。寻父的过程,艰辛却也坚信!
  • 少女鉴宝师

    少女鉴宝师

    神秘的古玩店,美男如云,珍宝如山,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梅先生看着端木宝莲,说道:“你不喜欢古董,你喜欢珠宝?翡翠,黄金,和田羊脂玉,南洋大珍珠,都给你!”宝莲:“不要!”梅先生:“那你到底要什么啊?”宝莲:“我要你!”梅先生头上青筋暴起,把他温雅高贵的形象破坏不少:“我是你老爹的朋友,我和你爹平辈论交……”宝莲揉着他的脸,乐呵呵的笑道:“你又不是我爹,既然你和我爹平辈论交,我吃点亏,叫你大叔好了!”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我的青春,我的中国流行音乐史

    我的青春,我的中国流行音乐史

    我最初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歌手,或者有一支乐队,而是想成为一名江湖大哥。是她带我走进音乐殿堂,并让我带着梦想,带着一群平凡的人走上巅峰舞台。
  • 豪门谜爱,等风也等你

    豪门谜爱,等风也等你

    “房产、地契、银行卡、车,还有我,都是你的!你看着办!”某渣少得意洋洋!厉害了,她的汤小渣!哪怕他为她散尽家财,为她吃尽苦头,甚至遭人陷害身陷牢狱……却仍爱她如初,乔尔虎扑上前,一把抱着汤小渣:“全世界,我只要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愿殆尽悲茫:独自伤

    愿殆尽悲茫:独自伤

    她一夜丧失父母成为孤儿;他是她的至亲弟弟,因无意间知道父母离世的真相,对姐姐痛恨不已,便弃姐而去,却被异能者收养。他为求力量与鬼异子而苦苦修炼,但终生受到制约,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他发誓:十年后,我定要将我至亲姐姐毁灭!他们能否重归于好,还看旷世姐弟情!
  • 落宝仙缘

    落宝仙缘

    "什么,灵根不好,修炼慢“。”没关系,用丹药将修为堆上去““没丹药”,“炼呗!”“没有灵药”,“简单,有乾坤造化盆,就是一个种子,也会迅速将它变成灵药”“没有功法”,“洪荒大神的修炼功法行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给你你也修炼不了”且看一个地球小子意外获得洪荒先天灵宝,勇闯异世修仙世界。
  • 你健康,全家快乐(女士版)

    你健康,全家快乐(女士版)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儿,更是全家、乃至一个家族的事儿,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我们的社会关系充满了亲情和爱心,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编著了此书,就是希望人人健康,家家快乐!你健康,全家快乐。顾名思义,你的健康在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想想,如果说工作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的话,那么健康就是为了全家人的快乐了,因此做好养生保健对于你、对于全家人有多么重要!不要把健康理解为自己的事儿,更不要把快乐理解为不愁吃不愁穿或发大财中彩票的无忧无虑和狂喜。要是把健康和快乐联系起来,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