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86400000010

第10章 个性形成:不做法官的法官之子(6)

这一点可以和周围的其他经济体,如菲律宾进行比较。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战略始终没有从进口替代过渡到出口扩张,也就是始终以满足内需为主,但内需的市场毕竟有限,这或许是造成后来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领台湾经济进入出口扩张阶段的是税赋改革和汇率改革。之前,台湾为了防止外汇出逃和保护本地产业,采取了复式汇率制度,对于不同的进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汇率,产生了限制某些商品进口与鼓励某些商品出口的效果。具体的做法就是根据使用外汇的目的,让商户除了用钱来换外汇之外,还必须加上一种不同比例的票证——“结汇证”,如果缺少该票证,就无法结汇。这种制度就像大陆的粮票一样是短缺时代的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积重难返,而结汇证制度比粮票制度还复杂,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汇率问题,阻碍对外贸易的开展。

1958年,台湾政府开始统一汇率的改革,实施了“改进外汇贸易方案”,经过几个阶段,在1961年统一了汇率。之后台湾的出口扩张政策主要靠出口退税来实行。

经过外汇改革和外贸扩张,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1966~1970年间分别为8.9%、10.7%、9.1%、8.9%、11.3%。

然而,这时另一个问题又凸显了出来,那就是税收。

李国鼎的税赋改革

1969年6月25日,有“台湾科技之父”之称的李国鼎从台湾“经济部”部长转任“财政部”部长。

在台湾经济史上,尹仲容作为“台湾经济之父”被人铭记,但除了尹仲容之外,另一个人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他就是李国鼎。如果说,尹仲容为台湾经济设计了制度基础,由此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台湾经济起飞,那么李国鼎则在80年代之后,促成了台湾经济的另一次大发展,把生产塑料、水泥和小工业品的台湾变成了全世界的电子制造基地。

李国鼎转任“财政部”部长伊始,就发现政府的税收成了问题。简单一句话,就是政府财政收入不足。轻工业快速发展,要求基础设施也要快速改善,但政府的税收满足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另外,公务人员的待遇偏低,也需要财政加大投入。

至于税负结构,由于所得税比例偏低,导致税收的弹性不大,也急需进行结构调整。

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财政部”部长李国鼎不知道拿“经济部”部长的李国鼎怎么办。在任“财政部”部长之前,李国鼎担任台湾的“经济部”部长,负责具体经济产业的管理。为了鼓励各种产业发展,担任“经济部”部长的李国鼎常常要求“财政部”对于某些特定的行业进行减税,这些公文送到“财政部”后还没有来得及处理,李国鼎就从“经济部”调任到“财政部”。担任“财政部”部长的初期,他处理的公文恰好是自己在“经济部”部长任上送来的,并且全都要求减税。但随着职务的改变,作为“财政部”部长,他了解到财政的拮据,首要的任务恰恰是增加税收。两者之间的矛盾让他感到尴尬。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李国鼎组织了台湾的第一次税赋改革。他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行政院”税赋改革委员会来负责此事,并请来了当时身在美国的着名经济学家刘大中担任主任委员,领导改革。委员会内其余的成员涵盖了政经各界的要人,以及着名的学者,可见当时政府的重视。

刘大中,康奈尔大学博士,抗战后曾经任教于清华大学,但因为形势所迫,空有一腔热血却使不上力气,1948年郁郁回到美国,后来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在美国,刘大中时刻关注着大陆的经济,在1965年与人合作出版了轰动一时的《中国大陆的经济:1933~1959年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此书成了西方经济学家讨论中国大陆经济的参考书。但当时的大陆正处于“文革”前期,他能做的只是默默从远方观察着,却无法报效。

但在海峡的另一岸,刘大中却受到了重视。1960年刘大中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8年的税赋改革委员会更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

恰在这时,年轻的戴立宁也因为税赋改革委员会而得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年轻人与年长的经济学家自此有了交集。

1969年,刘大中认为如果仅仅是进行税率调整,意义不大,经济问题出在了基本面上,如果要进行税赋改革,必须从法律层面上进行修改,这牵扯到起草新的税法以调整税负结构。在操作层面上,他希望招收一批新人专门进行培训,这批新人就是他实施赋税改革的基本队伍。具体来说,就是要面向社会招20名财税、财经、金融方面的青年进行法律训练,再招10名法律研究所毕业的青年进行财经训练,以这30个年轻人为骨干,再配置一些行政人员共同组成稽核组,对税率进行核算,同时对逃税的企业进行稽核。

那时在土地银行工作的戴立宁恰好从同事处得知了此事,于是决定参加委员会的招生考试。由于银行不同意给他保留职位,他正式辞去了银行的职务。

1969年11月19日,戴立宁考试合格,成为了“财政部”下属的助理稽核专员并接受了培训。

与大陆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类似,台湾有着更加完善的公职人员考试体系。如果一个人要担任公职,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没有参加过考试或者考试不及格的,不具有担任公职的资格,就算是短期内能够担任公务员,也只能算黑官,到头来还要重新考试以获得正式的资格。

在土地银行时戴立宁虽然自称公务员,但当时的他只相当于大陆的国有企业员工,不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至于税赋改革委员会的考试,则属于特别招生,并不纳入公务员考试体系之中。

因此,如果戴立宁想担任公职,还必须回头去参加公务员考试。1970年,戴立宁又急急忙忙参加了当年的公务员七职等考试,获得了普通行政组第一名,才拿到了担任公务员的资格。

由于刘大中向当时的“老总统”蒋介石据理力争,这30位肩负着税改重任的年轻人获得了不菲的待遇,其工资水平甚至比戴立宁在土地银行时还要高,比一般公务员更高了2倍多。

此时的戴立宁已经31岁,经过多年的历练,他的性格已经定型。家庭条件优裕、对金钱淡泊、成绩出众以及时不时冒出的理想主义倾向,让他成为了一个试图有所作为、且对权威缺乏敬重感的人。在培训结业典礼上,与当时的“王储”、“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的对话恰好反映了他的性格。

培训结业时,由于刘大中的影响力以及上层的重视,众人已经知道蒋经国将前来与结业人员一起吃饭。当时的台湾仍然处于戒严时期,在法律上仍然有刑法第100条(内乱罪)的存在。所谓刑法第100条,指的是“意图破坏国体、窃据国土,或以非法之方法变更国宪、颠覆政府,而以强暴或胁迫着手实行者,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谋者,处无期徒刑。前项之预备犯,处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于条款中的“意图”二字,使得人们即便想一想,或者谈论一下,都有可能被定罪,被人们戏称为“思想叛乱罪”。

正是由于这样的恶法存在,当时的人们仍然事事小心,不敢放言。

蒋经国的“继承人”地位那时已经确定。这位性格严厉的人物一直是众人敬畏的对象,以至于在他的面前谁都感到畏手畏脚不自在。

但是,吃饭时,蒋经国言辞恳切,称由于大家都是新进入行政系统,没有沾染上公务员的毛病,所以他希望听取大家的意见。

在场的人都表现得战战兢兢,不敢说话,场面显得冷淡压抑。班主任张则尧教授怕冷了场,示意戴立宁站起来说几句。

谁都以为这只是一次走过场,但戴立宁却一发不可收拾,连讲了40分钟。他谈到自己在外国公司工作过,与那儿相比,政府的行政体系则显得人浮于事,不注重人才,他一一列举了人事部门的劣行:如何打压职等、如何刁难任命……那一刻他仿佛苏秦张仪附体、司马相如再生,却把周围的人都吓得不轻。

但是,戴立宁讲完,蒋经国笑了。他淡淡地说了句年轻人对现实有些不满也正常,并举例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打了条红领带,受到了父亲的训斥,在众人紧张的笑声中将场面圆了过去。

戴立宁自以为是在为民请命,但事后刘大中大发雷霆,班主任张则尧教授胆战心惊。刘大中感到委屈十足,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青年们争取到了最好的待遇,却被学生在关键场合告了“御状”,有苦说不出。张则尧则后悔请戴立宁发言,并要求戴立宁去给刘大中道歉,甚至他的同班同学都认为他应该有所表示。但戴立宁拒绝了,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给他带来伤害,不管是蒋经国还是刘大中,甚至后来的李国鼎,都没有因此找他的麻烦。这次事件奠定了戴立宁一生性格的基调,之后不管是对自己的直接上级,还是对后来的“总统”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只要戴立宁认为有问题,都会直言不讳,丝毫不顾及情面和自己的前途。

事情的结局让他相信自己做得很正确,毕竟刘大中、李国鼎都是善良的人,而蒋经国也没有怪罪。甚至他的讲话还带来了好的结果,与其他公务员比起来,这30人都更早地拿到了房子(当时,台湾公务员一生中有一次机会以成本价购一套房子)。戴立宁认为之所以这样,或许和自己的讲话是有些关系的,蒋经国背后打过招呼了。只不过当时戴立宁已经离开了稽核组,所以唯一没有拿到房子的就是戴立宁。

这样的直率有人喜欢,但也会伤人,这在后来他的遭遇中将能够看到。

对第一次税赋改革的评价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一般认为,税制改革的确增加了税收收入,并提高了综合所得税的比例;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强化了经济功能。不过批评者认为所得税增幅太大,出现了持续十几年的高增长,从民间抽血过多,而且所得税的主要征收对象是工薪阶层,有用穷人补贴富人的嫌疑。

台湾的第一次税改可以和大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作一个比较。两者发生的背景都是在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央政府感觉到手中税收不够用,试图通过改革税制来增加政府收入。

在1994年税改后,大陆制定了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主、国税大于地税的制度。而个人所得税也成为重要的税种,然而,所得税的主要征收对象也是工薪阶层,同样有穷人补贴富人之嫌。

不同之处在于台湾第一次税改中只有所得税比例增加,至于营业税则拖得较晚。

1970年,刘大中功成身退,回归美国康奈尔大学。税赋改革委员会解散,其人员划归台湾“财政部”。虽然集中的税赋改革告一段落,但财税中始终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财政部”专门成立了税制委员会作为永久性组织,并分出稽核组专门负责税务稽核工作。戴立宁先在稽核组干了两年,到1972年,他申请进入税制委员会任秘书职务,负责税制问题研究。

在税制委员会,戴立宁很快接受了一项新的研究任务,研究税收机构的设置。

在日据时期,台湾的每个县市由税捐稽征所(后改为稽征处)负责征税,光复后为了尽量精简,在县市仍然沿用了稽征处进行征收。稽征处一度由台湾省财政厅负责,后改为县市政府负责、省财政厅监督。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其余的省份都变成了“沦陷区”,所谓的“国家”和“省”所辖的地理范围变成了一样大,于是,小小的台湾岛被加上了三层税赋:“国税、省税、地税”。“国税”属于“财政部”,省税属于台湾省财政厅,而地税属于各县市,但这三种税都由稽征处代收,于是,稽征处在行政隶属和指挥上出现了多重领导。它既要听从县市政府的指挥,又要接受省财政厅的指令。

1967年,台北成立“直辖市”,它的税收又从省里独立出来,使得税制更加复杂。基层的稽征处在多重的领导下已经显出疲态、没有效率。如何借鉴别处的经验改革征税机构?如果由统一的机构征收,如何协调这些税种?如果分别建立三个稽征处分别征收“国、省、地税”,又过于麻烦。到底如何设计基层征税组织,就是戴立宁研究的课题。

经过调研,他写了一篇《税务机构改革刍议》的报告递交了上去。在报告里,他比较了台湾地区与西方各个国家的税制,发现各国的税制多采取两级征税的制度,一是国税,一是地税,这一点与目前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制度颇为一致。为此,他设立了一个打分体系,把三种税收分开征收、部分合并征收与完全合并征收,一共列出了十种情况分别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的高低,提出将省税和国税合并征收、地税单独征收的方法。其中国省税的征收机构沿用以前的税务稽征处,把它改组为地方税务分局,隶属于省税务局,再直属“财政部”;而地方税则由县市的财政科另设一个股或者专人来征收。这种方式简化了现有的流程,又考虑了群众的便利。这份报告是改变他一生的一份报告。

同类推荐
  • 陈赓传

    陈赓传

    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本书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解放军总装备部组织编写,记录了陈赓大将传奇光辉的一生,包括他的家世、读书生活、从军经历、入党、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国民革命、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参加长征、抗击日寇、参加解放战争、抗法援越、抗美援朝、筹建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积极参与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书采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再现了共产党员陈赓、将军陈赓、丈夫陈赓、父亲陈赓等多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陈赓将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人格魅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吕梁山的儿子:马佩勋传奇的一生

    吕梁山的儿子:马佩勋传奇的一生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吕梁山的儿子》这本记述马佩勋同志传奇人生的书问世了,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 林肯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林肯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美国历史最伟大总统的传奇一生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倾心之作富含智慧,启迪人生的经典作品。林肯的主要功绩有:打响南北战争、纸上谈兵的麦克莱伦、浮夸派将领薄柏、激烈的内阁争斗、发布《解放黑奴宣言》、壮烈的葛底斯堡战役、传奇将军格兰特、连任总统、南方军投降等。
  • 梦想拼图

    梦想拼图

    罗志祥17岁成名,然后在21到23岁那几年,发现自己跌落谷底,突然失去了一切,还被封为“收视毒药”,但这种时候他仍然相信自己,继续保有原来的梦想,让梦想实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罗志祥从谷底再度出发,用十年打拼,终于找到十张梦想的“黄金拼图”。毎一张拼图,都是他在最困难、最挫折的时候的深刻体会;毎一张拼图,都是他后来可以突破困境,继续冲向梦想的秘密金钥。越没有希望的年代,越需要梦想的勇气;越没有机会的环境,越需要把握住“梦想成真法则”。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们认定,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当然,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深刻钻研,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的来龙去脉;我们也不是批评家,不需要做出鉴定,给曾国藩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也无法再现那个毛泽东眼中“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我们只能撷取关于曾国藩的只言片语,从中窥知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想法和作为。
热门推荐
  • 锦年十二位少年

    锦年十二位少年

    “吴亦凡,给你三个选择,一,你和我在一起,二,我和你在一起,三,我们在一起。”“朴灿烈,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喜欢你!”对,我是不喜欢你,可是我爱你啊,深入骨髓。“吴世勋,地狱,我一个人下就好了。”“鹿晗,如果,我活着回来,我们就在一起!”…………他们后来才知道,她们所有的苦衷,所以的情非得已,所有的无可奈何……十二位少年,时光洗涤一切,我们重新认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们的故事,重新开始。【故事虚构,与真人无关,如有雷同,马上删除。】
  • 风流红妆

    风流红妆

    十里桃花不及他魅世容颜。举手之间便是金戈铁马血洒山河。都道他是无情王爷手段残忍,却不知她巾帼红妆捍天下之危。他或是她,为母妃遗愿弃女儿身十六载,为父兄只身赴边疆抗外敌。暗杀、背叛、媚毒、失忆,弹指一瞬,她该是沈墨央还是沈墨玦?皇位之争她虎符在握,万仞庄主又是化骨柔情,是抛弃一切从头开始还是卷入皇位之争,到底何去何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封神之助纣为乐

    封神之助纣为乐

    穿越了!居然穿越到距今3000年前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纣王在位时期。一个人穿越重生也就罢了!还穿越到一个穷困的农户家里。家里有老有小。既要通过努力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还要阻止封神大劫,不让家人受兵灾之苦。那我便誓要成为:巍巍大商,煌煌悍将!茫茫天道,吾来主宰!不一样的封神,不只是拼法宝看修为。有血,有肉,有情,更有义。
  • 重生宠妻记事

    重生宠妻记事

    对于做得了好儿子,当得了好爸爸的43岁大叔郝柏言来说,前世的自己唯一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妻子方秋白了。一睁眼,发现自己重回17岁的第一反应什么?郝柏言答曰:要发家致富!要宠着自家老婆方秋白!绝对不能让她收到丝毫苦楚!
  • 第三条毒蛇

    第三条毒蛇

    本书描写解放初,解放军侦察员格布侦破一起案件,与暗藏敌人进行了一场错综复杂斗争的故事。
  • 我是文人

    我是文人

    如果一个花甲农村老人还在努力学习,且在音乐有所造诣,从目不识丁到满腹诗书,在不惑之年做到真正的超然,恍如《2001太空漫游》中黑石碑般的睿智,他所居的村庄污染严重。给他设下了重重困难,一个老人如何突破艰难险阻,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呢?他又如何以一个毫无权力的普通人的身份改变了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世界呢?
  • 土著的逆袭

    土著的逆袭

    这是一个土著吊打穿越者、重生者的故事。当穿越者霸气侧漏的带着金手指准备横扫天下之时,发现好像有个扫不动的;当重生者携带前世记忆准备再度崛起时,似乎也碰到了些麻烦。“导演,这剧情不对吧?”轩辕龙傲天说到:“这猪脚不应该是我吗?”。“猪脚是你?”,叶良辰嘴角轻扬:“呵呵,良辰不服”。一白衣少年翩翩而至说道:“都争什么争,我堂堂仙人转世,猪脚当然是我”。“猪脚吗?”角落里一青衣男子说到:“或许本不该是我,但如果非要是我的话,我也不拒绝呀!”。且看一个小土著如何在这个穿越者、重生者、天才横行的世界里,压倒一切,制霸天下。
  • 领导艺术与公共关系(下册)

    领导艺术与公共关系(下册)

    本书内容包括领导活动概述、领导理论简介、领导者的素质与修养、领导的决策艺术、领导的用人艺术、领导的授权艺术、领导的激励艺术、领导的沟通艺术等十章。
  • 仙道玥

    仙道玥

    仙侠,是华夏民族神话体系的划时代延续,是释放无垠想象力的起航之窗,是只问人心不问善恶的高武世界。该类作品多包含炼丹、制符、布阵、炼器、法宝、元婴、宇宙洪荒、仙魔妖神。其背景可以是现代都市,也可以是纯粹的架空世界。
  • 莫要梅落空时言

    莫要梅落空时言

    她是将军小姐,他是太子,两小无猜,可是他是帝皇时,他亲手写下诏书,她父母双亡,他亲手带兵杀了他们俩最好的朋友,他说他爱她,却是为了天下,她笑笑天下。他是邪王,却爱她入骨,天下算什么,你就是我的天下